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_政治论文

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_政治论文

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研究进展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2-0109-0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已引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综观已有研究成果,理论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类型与机制、过程与规律、效果及其评价四个方面。对这些方面的成果进行回顾和评价,是我们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基础。

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涵义与特征

从涵义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经历了由不完整到逐步完整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涵义首先出现在邱柏生等人编的《思想教育接受学》一书中,即:“所谓接受是指主体(即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尤其是在教育的控制下,选择和摄取思想教育信息的一种能动活动。”[1] (p3)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在社会环境影响、教育控制和个人主观能动性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1] (p3)这一定义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仅理解为受教育者的一种内化过程,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实际上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这一事实。这种对内化关注较多,对外化关注不是概念实际上属于理解接受观的范畴。并且,从接受的涵义来看,即接受主体出于某种需要对接受客体的反映、理解、解释、整合、内化以及外化实践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作为一种接受过程当然是内化与外化相统一的过程;第二,将接受客体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已经不适应当今信息社会化的发展了,接受客体应该更广泛,包括形形色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第三,从概念中可以看出,接受的结果是形成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其实这是不完整的,也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应该是形成人的思想品德并转化为人的品德行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下的比较完整的定义是张耀灿、郑永廷等在所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提出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于自身需要,在环境作用影响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外、外化等多环节构成的、连接的、完整的活动过程。通过有效的接受,社会和社会群体的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就可以被内化为接受主体的品德思想,并外化为品德行为。”[2] (p135)此概念克服了以往概念的局限,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理解比较完整,认识到接受过程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是全面的接受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特征,综合学术界的观点,主要有如下三种看法:1.有很多学者从比较笼统的角度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些特征。如,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基本特征有社会性、实践性、同时性与多端性、长期性与反复性[3]。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接受具有多端性、渐进性、反复性、斗争性和社会性的特点[4]。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接受过程具有主体选择性、双重判断性、广泛社会性、反复性、实践性等特点[5] (p199~200)。有的学者将德育接受的基本特征归纳为过程性、能动性、养成性和实践性[6]。有的学者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内容有认知认同性、选择性、被动性、反复性、实践性、动态性和滞后性等。其中,认知认同性是基本特点,实践性则属于接受的根本特点[7] (p33~37)。以上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从总体上来说,还有失偏颇。2.有的学者从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内在矛盾入手得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三种基本矛盾,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矛盾、接受主体与外部环境的矛盾以及接受主体自身的矛盾。这三种基本矛盾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每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决定了每种特征都具有双重性,即: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统一,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内化和外化的统一,持续性和反复性的统一[8] (p37~40)。这种观点以辩证的眼光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征的双重性,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完整性。3.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与其他领域的接受相比,得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主要是对价值准则、价值导向的接受,而不是对科学认识成果的接受,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某种理想和信念;第二,接受对象是思想政治信念。这些信息也是特殊的,一方面它们不具有人们通常所以为的直接实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9]。

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类型与机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类型,由于划分的具体标准不同,因而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有的学者把接受划分为三类:从接受主体的能动性划分,可分为主动接受和被动接受;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划分,可以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从接受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理解性接受与熏陶性接受[1]。有的学者根据接受活动的总体结构和总体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划分为两类,从接受结果和接受程度划分,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完全排斥客体信息的接受活动,具体表现为“口服心不服”;第二种类型,部分接受信息的接收活动,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口服心不服”,二是“心服口不服”;第三种类型,完全接受客体信息的接受活动,具体表现为“口服心服”,知行表现为一致性。从接受过程模式划分,可分为四种:学习—感觉—做“模式”;做—感觉—学习“模式”;“学习—做—感觉模式”和“多路径模式”[8]。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是目前理论界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领域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具体包括哪几个方面机制的问题,理论界主要有四种观点:1.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生理—心理机制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由于接受的生理机制很复杂,该学者只是介绍了一些与接受有关的生理活动,如神经反射活动、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两个信号系统以及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等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主要论述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等心理过程在接受中的作用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个性心理倾向对接受的影响。谈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时,具体分析了价值观念、所属群体、他人与社会评价以及社会角色意识对接受的影响[8] (p131~168)。2.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接受机制和个体接受机制。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机制时,具体探讨了社会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道德评价等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接受机制时,具体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接受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接受机制以及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影响[10]。3.有的学者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机制包括接受的动力机制、接受的目标机制和接受的心理机制。在论述接受的心理机制时,主要分析了好感心理和厌恶心理、逆反心理和遵从心理对接受的影响[7] (p82~101)。这主要是根据军队的特殊性从接受主体的角度来考察的。4.有的学者认为受教育者头脑中的接受因式包含四个功能性的系统。动力系统:接受主体的自我需要;目标系统:以世界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加工系统:接受主体的认识框架结构;调节系统;非理性的心态要素[11]。综合上述观点,理论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论述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和个体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社会机制主要是指社会各种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个体机制主要是指接受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影响。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个体机制研究较多。如,有的学者指出,接受主体的自身因素是影响接受效果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接受活动的效率、水平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性因素大体包括思想状态、心理因素、认识结构,以及活动状态四个方面[12]。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接受主体的动力,主体动力主要包括以社会需要为核心的外在被动力、以自身需要为核心的内在主动力以及合动力[13]。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机制、接受主体的心理背景、接受主体的差异和接受的内部障碍[14]。有的学者还论述了接受主体的认识接受障碍和情感障碍这两种接受心理障碍[15]。

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与规律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基本要素,理论界基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有五种基本构成要素:思想政治教育传导者、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环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阶段划分问题,理论界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不同的观点。1.有的学者没有将外化践行阶段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中,认为内化是主体接受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如,丁东宇等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一般过程描述为反映阶段、选择阶段、整合阶段和内化阶段[12]。刘铁栋等认为思想教育接受过程是接受主体对客体在接受图式的作用下进行“选择—理解—内化”的过程,内化是思想教育完成的标志[16]。这种忽视外化践行阶段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应该是内化与外化辩证统一的过程。2.多数学者将外化践行阶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如,黄世虎认为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包括反映和择取、整合和内化、外化和践行三个阶段[11]。王敏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过程划分为接受标准与接受目的形成与确立、获取接受信息、内化整合阶段和行为外化阶段四个环节[8] (p101~125)。3.有的学者还将反馈检验阶段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来。如王海平将军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动机阶段、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阶段。他认为接受的反馈具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反馈对教育实施的调控具有稳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二是反馈对于接受者自身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7] (p48~80)。将反馈阶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既是理论的要求,又是实践的需要。4.有的学者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的运行状态以及接受各个环节发生的层面不同,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划分为三个环节: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和后接受活动环节。前接受环节是思想接受准备状态的形成过程,主要发生在接受主体的心理层面,受体的思想接受活动表现为心理的适应性调整、注意的定向性转移、对教育氛围的敏感性的提升等等。现接受活动是指接受主体在接触思想信息后进入的直接接受活动状态,主要发生在接受主体思维层面,表现为信息吸收、结构重组和态度改变三个方面。后接受活动是指接受主体对接受的思想经过反思、验证、践行后的接受延伸,包括对已接受思想的深化与外化,这一环节主要发生在接受主体的行为层面[17]。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问题的研究还比较少,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1.有的学者认为德育接受的规律有接受要素协调律和生长相关律。接受要素协调律揭示的是接受主体、客体、中介、环境等外部要素的关系;生长相关律揭示的是主体自身的其他行为对德育接受的关系[4]。2.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教育接受的规律包括思维失振律、情感共鸣律和优势因素共扬律[16]。3.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具有非线性规律、主体个性整体介入规律、主体自我意识人化与同一规律这三种规律[5] (p211~215)。4.有的学者还论述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规律,从影响和制约官兵接受的各种内在因素和条件出发,将接受的规律概括为利益认同律、理性认同律、情感认同律和价值认同律等因素规律[7] (p111~121)。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以上各种规律都从某个方面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内部的本质联系,但这些观点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5.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理的规律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规律体系,它由基本规律和具体规律组成。基本规律是能动受动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既是个人的能动的活动,又是受动的产物,是能动和受动的辩证统一。这一基本规律对其他具体规律起主导、支配作用。具体规律作为基本规律的展开包括需要驱动律、多向互动律和内化外化律[8] (p168~170)。这种观点与其他观点相比显得更系统更合理更科学,但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的规律远不止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效果及其评价

目前学术界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效果提出了一些看法,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观点:1.有的学者提出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思路和策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思路包括:促进接受主体接受图式的健康发展;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重视发挥接受者的主体作用;坚持层次层则;注意引导接受者的情感体验;动员并整合全社会力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的社会环境,以形成尽可能大的积极的合力。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策略包括:调研目标接受者群;准确把握接受者的接受心理;运用注意原理,增加对接受者的吸引力;提高接受信源的自信度;讲究传播技巧,提高接受效果[8] (p190~198)。2.有的学者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三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质量的启示:重视接受主体的需要、陶冶接受主体的情感以及强化接受主体的实践[11]。3.有的学者指出,“期待视野”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有重要启示:“从接受的差异性出发,找到提高接受效果的根本动因,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建构的互动过程中实现接受的优化”[18]。4.有的学者认为要优化思想政治工作对象接受过程,就需要坚持工作对象接受过程的进步导向,实现工作对象接受过程的要素协同,促进工作对象接受过程的充足,建设能充分发挥接受主体主动性的新方法体系,以及培养教育传导者的个性魅力[5] (p215~219)。5.有的学者具体分析了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优化,认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化特征有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化的原则有整体优化原则、各个突破原则、允许多样性原则;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优化的方面包括:接受目标的优化,突出“适当性”;接受内容的优化,突出“针对性”和“系统性”;接受形式的优化,突出“创造性”[7] (p166~171)。

目前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评价这一问题的研究也不是很深入,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有的学者是以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进行了评价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评价的作用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个问题的。1.含义。思想政治的教育接受效果的评价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多方面搜集适切的事实性材料,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及其效果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2.途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价,既可以从接受者的接受结果也可以从接受的过程来进行。评价接受结果可以通过语言和人体语言来进行评价;评价接受过程需要研究接受者的属性对接受效果的制约作用,接受对象内容的主题、观点、价值取向等信息与接受效果的关联作用,接受载体的功能对接受活动效果的影响以及接受环境好坏优劣对接受效果影响。3.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评价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具有评析反馈作用和调节功能[8] (p174~179)。

标签:;  ;  ;  

回顾与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的研究进展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