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大学图书馆透视——ISAL’96学术研讨会侧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侧记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透视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仲秋,笔者有幸参加了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的“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ISAL'96)。ISAL大会是我国图书馆界继'96IFLA大会之后的又一国际性学术盛会。返校后,会议热烈研讨和普遍关注的几个话题仍浮现于脑海中。于是,欣然命笔,拙成此文,以飨同仁与读者。
1 ISAL'96大会概况
在国家教委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关怀资助下,由上海交通大学、美国布兰戴斯大学、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和美国佛罗里达海岸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的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6年9月1-4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来自世界上14个国家与地区的250余名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与学者,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上海地区高校图书馆馆长出席了大会。其中,国内论文作者代表(注册者)147人,国外及港台地区代表53人,他们主要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匈牙利、荷兰、比利时、瑞典、巴西、澳大利亚、日本、菲律宾和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
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高校图工委以及上海交通大学的领导和ISAL大会组委会副主任、美国布兰戴斯大学图书馆馆长Bessie K.Hahn女士分别在大会上致辞。国家教委及有关部门的领导向大会发了贺电、贺辞或贺信。
ISAL大会研讨的主题是:①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②21世纪大学图书馆的展望;③21世纪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④21世纪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在职人员培训;⑤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建筑。
大会出版了Proceedings of the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 研讨与关注的热门话题
2.1 新技术对图书馆观念的冲击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其在文献信息处理工作中的广泛作用,面向21世纪,图书馆观念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将向电子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无墙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带来了图书馆工作环境与工作手段的变化,而且改变着人们对图书馆形与质的认识。
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概括起来,其基本特征是:①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与网络化;②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③信息传递的网络远程化;④用户(读者)服务的全球化;⑤馆员素质的“信息化”;⑥图书馆建筑(馆舍)的无形化。
2.2 现代信息技术的崛起与应用
90年代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文献信息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继磁带式机读数据库广泛生产以后,80年代中涌现的信息存贮新技术CD-ROM数据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文载,自1985年第一张商业性的CD-ROM数据库投入使用以来,仅仅10年的时间,全世界目前CD-ROM数据库已达4,000余种。我国于1992年生产出第一张CD-ROM机读数据库,据有人估计,至今已生产各类CD-ROM数据库逾200种。
其次,PC机技术、Windows和用户接口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PC机频频更新换代,PC机486刚刚投入使用,586竞相推向市场;Windows技术发展很快,用户接口越来越“友好”。
第三,通讯网络建设与应用。随着世界“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我国已于1994年和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Internet完成对接,中国教育与科研网(CER-NET)于1995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并投入使用。目前,CERNET网已经形成以清华大学为中心和总出口,西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东北和京津等8大地区9所院校为节点,连通部分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的立体网络结构。据报道,到1995年底,在CERNET网上入网的高等学校已逾100所。
目前,通过CERNET网,我国广大用户可在Internet网上访问和检索世界上著名的OCLC,DIALOG,ORBIT,ESA-IRS和DataStar等信息系统中近千个联机数据库。
2.3 智能化的集成图书馆系统
将来的电子图书馆是一个高智能、集成化的网络电子信息资源系统。图书馆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化藏书机构,其文献资源也不是单一的印刷型藏书模式,而是一个藏书体系不断电子化、数字化,集多种文献载体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保障系统。信息检索手段的电脑化、文献传递的网络化、资源共享的全球化将是下个世纪图书馆最基本的特征。同时,其自动化管理系统、信息检索系统、参考咨询与服务系统越来越高智能化。
近年来,电子咨询图书馆(ERL)和多语种集成化图书馆系统已投入使用。ERL是由SilverPlatter公司于1995年推出的一种新型检索软件。通过ERL系统,用户可在任何一个终端机上利用TCP/IP网址对不同信息系统进行多数据库查询。1991年,香港理工大学(HKUST)CJK集成图书馆系统投入使用,使用户同时利用英、汉两种语言实现对馆内书目数据库的信息查询与检索;同时,通过远程登录,利用网上Z39.50SERVER系统查询OCLC系统的“世界书目数据库”(WorldCat Database)。
2.4 日新月异的CD-ROM技术
80年代中面世的CD-ROM技术,作为一种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信息技术,10年来一方面在文献信息工作中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其自身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与深化。目前,CD-ROM检索系统已由最初的单机单数据库检索系统发展为现在的联机网络化检索系统,实现了多数据库检索。例如,HKUST于90年代初建立的图书馆网络资源系统(Library Network Resources),拥有一个配装152个驱动器,11个CD-NET网塔和110余种CD-ROM数据库的网络化CD-ROM检索系统,用户可在办公室、教室或宿舍里通过校园网进行信息检索,并实现了信息检索、打印与载录的同步化。
再如,HKUST图书馆1995年投入使用的CD-ROM jukebox网络系统,目前拥有7个jukeboxes系统,是亚太地区除美国以外的最大的CD-ROM网络化系统。每一CD-ROM jukebox容纳240张CD-ROM光盘数据库,相当于2,000余种A4型期刊杂志的文献含载量。
2.5 图书馆员与信息专家
21世纪的图书馆员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图书借借还还的“管理员”,而是信息专家。图书馆员的职能作用,其核心在于藏书建设和文献资源保障活动。而作为信息专家,其职能重在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用户利用文献信息的教育与培训。
其次,在专业业务素质上,由于电子图书馆的崛起,两者也有较大的差异。作为信息专家,他(她)不仅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而且对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必须有较深的了解与掌握,尤其对PC机原理、DOS系统、Windows、网络与信息检索技术等,均必须有较透彻的了解,在应用上随心所欲、得心应手。有人说,21世纪的图书馆员是电子信息资源海洋中的导航员。
3 ISAL论文集浅析
ISAL论文集Proceedings 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 on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21st Century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分为印刷型和CD-ROM两种版本。前者共收录论文132篇。CD-ROM版论文集除印刷本的内容外,还包括大会的学术讲演稿和全体与会者的通讯名录及对大会的致辞等。
以下是对《论文集》(正本,不含附录)收录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ISAL'96论文集文献分布一览表
会议发展 新理论 读者 教育图书合计
主题与展望 与新技术 服务 与培训 馆建筑
文献分布量
9 26 3714
5 91
文献分布量
3*- --
1* 95
百分比(%)12.7 27.438.9 14.7 6.3100
注:*为大会学术讲演稿
据统计,其中国内学术研究论文57篇,占论文集总量的60%,主要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华中理工大学等全国30余所大学图书馆;国外学术研究论文38篇,占论文总量的40%,其中以美国图书馆学情报学专家与学者的论文居多,约占国外论文的50%,其次为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港台地区的论文也占较大比例。
从统计数据看,“21世纪的大学图书馆读者服务”这一主题受到各国图书馆界同仁的普遍关注,是大会研讨最热门的一个话题。其次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技术”。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现代信息技术产品展览会。国内外20余家厂商的信息产品,如CD-ROM光盘检索系统、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化系统等产品在会上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