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升红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玉溪中学 563500
摘 要: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直接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创新需要人才,教育就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阵地。2003年教育部颁发的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依据,广大政治课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重任,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初中 政治 思维
一、巧设悬念生疑,点燃政治思维的灵感火花
1.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苏格拉底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学生思维经常是由疑问开始,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可能,有了疑问才有探究的动力,没有疑问就无从思起,更谈不上积极思考和培养思维能力。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识内驱力,诱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政治学科思维的积极性,点燃政治学科思维的火花。
2.政治教师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要善于捕捉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心生疑惑,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引导学生步人“心求通而未得意,口欲言而未能之”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学实践证明,一个好的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扩散,思维的火花迸发,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巧设悬念便是无疑而生疑、激发学习兴趣的好途径,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是深化教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在教学“区别一般违法与犯罪”时,我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一般违法和犯罪的实质,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特意列举了以下两个案例:一则是王某,男,22岁,在坐公共汽车时偷到了乘客的20元钱,被抓住后只教育了一番就放了;另一则是李某,男,22岁,持刀人室抢劫到20元钱,事发后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一看到这两则案例,马上就议论纷纷发表疑问了:为什么两人都是违法行为,同样都只拿到了别人的20元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却有那么大的差别?使学生生疑,形成一种急欲获取知识的心理,带着问题认真看书、认真听课,寻找答案以释疑。
二、激发学习兴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动力源泉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内在“激素”,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催化剂。有兴趣,才会产生追求和探索的要求。所以,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善于从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热点中设疑,造成学生认识上的冲突,让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寓理于例,激活学生。所谓“理”,即道理,就是思想政治课讲授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例”就是具体的感性材料。俗话说:“摆事实,讲道理。”这说明了“理”,与“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要启迪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仅靠就理论讲理论的方法是难以办到的,必须凭借事实,挑选古今中外典型的历史事件和科技成果,含意深刻的寓言和革命故事等作为依托,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由事入理,以事论理,将所要阐述的理论观点寓于所举事例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铺垫。
2.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有所创新。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当他们在“山穷水尽疑无路”时,通过教师解惑,体验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三、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反复地考量,这样才能做到适时地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时采用辩论式教学:辩论赛是锻炼学生口才和思维反应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先提出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辩题,比如:“初中生应不应该带手机上学”。这样,把这项辩论赛的程序交给学生去组织,学生之间沟通较方便,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组织,而且还提升学生的兴致,开发其创新思维。同时学生为了争得荣誉,会进行全面的搜索信息,这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得到了充分展现,同时,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融会贯通。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柏树德 钱遒立 现代普教信息[J].课堂素质教育专辑,1999,(2)。
[3]邵燕飞 谈教师的吸引力与学生的接受效率[J].中学教育,2000,(1)。
[4]卢兵 中学政治创新教法[M].北京:学宛出版社。
论文作者:谢升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9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政治论文; 教师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疑问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4年6月总第17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