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创作的缺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分子论文,缺失论文,题材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主要是指以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表现其生存境遇与所面临的各种人生问题的小说。在新中国建立以后较长的时期里,我国小说创作对知识分子题材并不重视,以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寥若晨星。进入新时期以后,知识分子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党和国家对知识分子政策作了重大调整,知识分子题材小说随之剧增。特别是近年来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不仅数量增多,而且陆续有作品被《小说选刊》、《作品争鸣》等刊选载,引起社会反响。这表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已开始成为新时期小说谱系中的一派脉流。毫无疑问,这是使人感到高兴的事情,但是从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创作情况来看,也还存在着思想取向偏执与艺术开掘不深的问题,这又是应引起重视并予以克服的。
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在思想取向上的显著特点是关注当下现实,描写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经受市场经济浪潮冲击的人生百态,展示他们人格构成中的消极病态因素。中篇小说《教授不教书》(《清明》2001年第1期)以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所农业大学为背景,描写高等学府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和知识分子形形色色的生活相。其间重彩浓墨刻画了草原畜牧系博士生导师万中合教授在商品化、物欲化过程中的心灵变异及其荒唐不经的人生行状。万中合虽有教授、博导头衔,实则浅薄无知,迂酸可笑,认为社会变革使钱能通神,大学教师要改善生活状况,提高社会地位就得办公司,当老总,而他在办公司的过程中虽然左冲右突,却屡遭失败,以致负债累累,陷入绝境,最后还是大权在握的妻子出面解围。其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遭遇市场经济的窘迫与失态。南翔的小说新作《博士点》(《中国作家》2001年第8期)描写某省一所师范大学因争报博士点急于补充高学历教师,挽留本校即将毕业的博士生郝建设留校任教,郝建设由此感受到博士学位的潜在价值,提出种种个人要求,与校方讨价还价,进行“交易”。其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在利益互动逐步成为普遍原则的社会环境中,“告别崇高”向世俗俯首就范的生活现实。《收获》2001年第4期所载中篇小说《唱歌》讲述了一个大学教授因婚外艳情引来杀身之祸的人生故事。任职于一所名牌大学的著名法学教授“邵老板”为一家民营企业代理一宗经济纠纷案子,打赢了官司,得到巨额代理费,并与企业委派的公关小姐梦欣云雨交合,而其对于梦欣,只不过是逢场作戏,发泄情欲,当了解到梦欣的一片痴情后,执意将她赶走,梦欣离开时遭遇车祸,受伤毁容,于绝望中将邵杀死,玉石俱焚。其所表现的是少数知识分子在一夜暴富之后灵魂失守,道德沉沦的可悲事实。这几篇作品都是以大学校园生活为背景,从几个不同的侧面表现了当前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情景与精神面貌。作品中的教授也好,博士研究生也好,都成为作家嘲讽与批判的对象。陈世旭的中篇新作《试用期》(《十月》2001年第5期)描写一位勤政务实、正直廉洁的行政领导干部从县长的职位升任全省学术研究管理机关——“学总”副主任,在一年的试职期内,受排挤、遭暗算,虽加倍努力,到头却一事无成,由此揭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群集的“清高”之地的种种黑暗龌龊。作家从党政干部的视角来观照当下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所感受到的知识分子,灵魂丑陋、人格卑下,生活奢糜,作品在思想取向上,对知识分子的贬抑十分明显。由此可见,在当前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作家对知识分子所持的基本态度是嘲讽与批判,在他们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平庸卑琐,暗淡无光。
现实生活中的中国知识分子果真如此?笔者不敢苟同。勿庸讳言,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缺乏独立的人格意识,在这种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人格难免存在某些先天不足,这会使得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在当前的社会变革中惊慌失措,难以适应,有些人身上还会表现出种种消极病态因素,但这决不是当前中国知识分子的主流,不代表事物的本质。就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知识分子是一个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与创造精神的社会群体,他们既是物质文明的创造者,又是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正是他们的努力创造与无私奉献,加速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进程,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如果现实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真的都像以上小说所描写的那样虚伪自私,平庸委琐,中国的改革开放能有今天?中国的社会进步能有今天?少数人身上存在的消极病态因素,只是长江大河中的一线回流,不能淹没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奋发向上、爱国奉献的思想主流。但令我难以理解的是,从最近的一批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看,我们的作家为什么偏偏对生活中的这一方面不感兴趣只热衷于将少数人身上存在的消极病态因素夸张放大,而对他们在社会进步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等闲视之,对他们中多数人的高尚人格视而不见。当然,现实中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人格构建上存在缺失,小说对此进行艺术反映,不仅允许,而且必要,它将引人警醒,有助于民族灵魂的重铸。关键在于,对这方面的描写应当适度,不可随意夸大,以偏概全。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问题恰恰就出在这里。如《博士点》写到的几位在读博士生以及早已毕业步入官场的刘开春博士,无一理想远大、品格高尚者;博士生导师范广式,攀附官场,虚伪势利:郁锋教授企图保持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但未能坚守到最后,出席范广式的个人书画展,也就意味着最终向世俗平庸屈服。《试用期》中知识分子群集的省“学总”污秽龌龊,倒是党政干部出身的陈火林形象高大完美,与知识分子的自私卑琐形成对比。尽管我们不能要求每一篇小说都能面面俱到,全面反映生活的真实。但如果眼前的小说全是这样一种写法,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担忧。至少,悠久的民族文化传统使我们的文学读者习惯于把小说当作生活教科书的审美阅读心理模式,小说对知识分子形象的贬损,也就势必以假乱真,影响人们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的认识,进而影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形成,影响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缺失还在思想的肤浅,即作家对生活的艺术观照停留在生活现象的表面层次,缺少艺术开掘与精神提升。作品的思想指向主要在揭示知识分子人格构建中的消极病态因素,虽然对这些消极病态因素的种种表现描写得细致具体,却未能揭示出这些消极病态因素形成的深层原因。例如《教授不教书》,以万中合教授创办、经营花木公司为线索来组织情节,展开描写,万中合身为博士生导师,办事极为认真,而他在办公司与处理家庭事物时都处处捉襟见肘,狼狈不堪,这绝非简单的社会生活现象。他的窘迫与失态,有社会环境制约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由他自身文化人格的缺陷所致,如果深入开掘,应可窥探到民族文化的某些本质方面。而作品只是就事论事地描写了他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没有把艺术笔触伸入其内心世界,展示其心灵深处的复杂矛盾,揭示行为背后的思想根由,以致人物性格单一,作品也就不可能包容丰富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当前其他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也大都停留在汇集生活现象的水平上,缺少深入的开掘。这就难免使得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虽然已经逐步形成创作潮流,却还未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造成当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艺术缺失的主要原因,一是作家对当今知识分子的时代角色缺乏深入的理解。在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存在的主要意义在为专制政统作道德解说,其自身也就无可置疑地要成为社会道德人格的化身。而在当今中国社会,知识分子已经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角色转换,他们已主要是各技术生产领域与科学文化部门的专家学者,道德人格与常人无异。而我们的作家往往还是以传统的“社会道德典范”的标尺来要求衡量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也就难免对他们人格构建中的消极病态因素格外留意,丝毫不可容忍。同时也正由于以传统的标尺来衡量当今社会的知识分子,也就自然对他们在现代社会进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缺乏深入的认识。这都导致作家在描写知识分子形象时,采取嘲讽与贬抑的态度。二是受“新写实”创作思潮的影响。盛行于上世纪90年代前期的“新写实”小说,专注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消解理想与崇高,放弃对生活进行提升的努力,具有明显的自然主义色彩。进入本世纪以后,“新写实”作为整体的创作潮流已不复存在,但是其作为一种小说创作 艺术方法,对后来作家产生的影响不仅继续存在,而且还是异常深刻的。加之当前追求实利的社会风气仍然普遍存在,这就使得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作家因受“新写实”影响,对生活的艺术把握,仍然习惯于对生活现象的摄取,而忽略艺术的开掘与精神的提升,造成作品思想平淡、意蕴不足。因此,当前要克服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缺失,提高作品的艺术水准,作家必须力戒浮躁心理,深入思考,从生活实际出发,加深对当代知识分子的认识与理解。同时还必须自觉摆脱某些既定创作观念的拘囿,站在现实时代的高度来观照生活,着力于艺术的开掘与精神的提升,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