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教材思维点论文_石春秀

捕捉教材思维点论文_石春秀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石春秀

内容摘要:

思维是认知的核心!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鼓励学生参与,唤醒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应用意识,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开发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与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思维作为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人的智力的核心,是人的智慧的集中体现。教师要通过教学发展每个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水平,使每个人都能成为创新的主体,都能够不断地从自己的创新性的工作过程和成果中体验到生命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感动和喜悦。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显得愈来愈重要。正如杰罗姆·s·布鲁纳所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把握教材特点,探索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思维,谈一些粗浅的见解。

一、鼓励学生参与,唤醒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数学学习,形成积极探索的精神状态和心理趋向,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此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淡化教师自我权威的中心意识,实现师生在课堂里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要求教师做到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好奇心、探索性。为此笔者努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的素材,引导学生破除对数学问题认识的固有观念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思考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思考空间,作具有发散性思维特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复习曲线对称问题时,教师作如下的教学设计。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点(z,y)关于点(a,b)的对称点的坐标是什么?曲线f(x,y)=O关于点(a,b)的对称曲线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最后由学生探索其解题规律,进而设计问题让学生探索关于直线对称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设抛物线y=x2-1上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相异两点,求这两点坐标?师生共同分析点关于直线对称问题的一般解法及特殊直线的特殊解法,由学生解答.再将问题加以变换让学生去思考:若把y=x2-1改为y=1/2x2-1,抛物线上是否还存在关于直线对称的两点呢?若把y=x2-1改为y=ax2-1且抛物线若存在关于直线x+y=0对称的两点,则a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经过这一系列有关点或直线的对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与讨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

二、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七年级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并使学生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想的欲望。在教七年级数学“几何体”部分时,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多想一想,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七年级的“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在操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多想一想,不要习习惯性地只求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

三、培养应用意识,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数学应用,不仅看作是一种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要让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解释与应用”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式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促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解和发展数学思维和能力。

如在复习函数应用题时,选择典型题目,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建立数学模形”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题:某商人如将进货单价8元的商品按每件10元出售,每天可销售100件,现他采用提高售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价格每件提高1元,其售量减少10件,问他将每件价格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赚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

第一步,“读题”,理解题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进货单价”、“出售价”、“销售量”、“利润”、“每件提高l元,其销售量减少10件”等。

第二步,找出“相关量”的等量与不等量关系:“单件利润”=“出售价”一“进货单价”,“销售量”=100一10x(x为提高的价格)。

第三步,建立函数模型,用数学符号或式子表达.设:每件商品价格定为z元,则提高价格(z一10)元,销售量减少10(x一10)件,可列函数关系:y=(x一8)(100一10(x一10))

第四步,根据函数性质化简配方得:y=一10(x一14)2+360,由此可得:x=14时,y=360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

总之,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抓住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平等互动的气氛中探索、归纳、总结。也可以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易良斌.科学把握数学新课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J].教育科学研究,2002(4).

论文作者:石春秀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8

标签:;  ;  ;  ;  ;  ;  ;  ;  

捕捉教材思维点论文_石春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