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产业的特征、结构及其国际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特征论文,结构论文,产业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化产业的特征
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经营体系日益向全球的伸展和扩充,在现代世界经济中已经形成了若干个达到或趋向成熟的所谓国际化产业。简单地说,国际化产业的特征就是:①其产业的主要产品形成过程已经不是在一个或若干个国家完成,而是由遍布全球的各国企业,包括产业市场中的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经营企业群体和遍布各相关国家的关系企业(主要是建立在纵向准一体化产供销市场从属关系基础上的企业),以高度专业化分工为基础而共同合作完成。②产业市场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和经营跨及全球任一国家,即便它是产业市场内主要跨国公司(达到了无国籍化公司的生产经营水准)的原注册地或国家,也主要只是承担某一工艺或生产环节的生产,甚至只是承担再生产循环过程中的某一职能,诸如管理、研究与开发、投入产出的配发等等。③由于再生产过程的生产经营分工已经高度专业化,因此与非国际化产业相比,其在任一国家主要工序阶段的生产企业和大部分被纳入其产业全球再生产链的企业,一般都达到了与世界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有效规模经济水平。④整个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主要厂商间的市场竞争格局不再是以一国或一个地区为界限,因此,产业市场主要厂商的市场竞争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建立在产业市场全球一体化基础上的。举个简单例子,衡量一国产业市场结构的传统指标——市场集中率现在已不适用于这种国际化产业,而必须采用所谓多厂商集中率这一新指标才能相对准确地描述其产业市场结构。
在一个产业已实现国际化的世界行业市场中,居市场支配地位的跨国公司,数量较少,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国际寡头。显然,这些国际寡头公司对国际化产业的竞争格局、市场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有时候这种影响在某一地区或某一工序阶段具有显著的市场支配特征。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这样的产业市场上,国际寡头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主要以一国特定产业市场为界限的垄断性寡头(事实上,由于现代市场的主要竞争变量已由价格或准价格变量——成本转化为不易达成中长期默契串谋的非价格竞争变量,所以即使是在非国际化的成熟产业市场上,现在也已很少有标准的垄断性寡头,现实中更多的是寡头竞争或建立在产品差异化基础上的寡头竞争和寡头垄断的混合体),而是既相互竞争,又彼此进行跨国联合、合作,甚至是合资经营的竞争性寡头。近年来,世界汽车巨头在全球范围内彼此既展开激烈竞争,又相互交叉投资联营的例子,就是在国际化产业中寡头之间已形成新的市场关系格局的一个典型证明。
在理论上,我们可以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上,不管这一市场所属的产业已达到多大程度的国际化,不可能也没必要让跨国公司存在,因为在如此结构的市场上,要素可充分自由地流动且能自动调节供需,以至会使市场达到这样的充分均衡状态:市场价格和供求关系可合理到使跨国公司绝无必要对其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品交易进行完全内部化。我们知道,跨国公司设立全球化的生产分支机构和建立所谓内部生产要素和投入产出品交易市场的主要动机之一,就是试图绕开外部的不完全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尽管现实证明跨国公司自己的内部交易成本并不低)。而当外部市场是充分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时,交易成本将不会存在或将非常低,跨国公司生产最终产品所需的投入品,包括原材料、零配件等只需在世界市场上采购就行,因此,其对外直接投资,包括70年代后兴起的种种新投资方式就将是完全多余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正因为有了跨国公司,才使当今的世界市场,特别是国际化产业市场呈现为现在这样不理想的二元结构市场)。但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这一理论显然是没有现实基础的,因为现实涉及到有关国际化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即国际化产业是一个由少数,且只能由少数跨国公司支配和统治的不完全市场。
二、国际化产业的典型市场结构
一般说来,国际化产业中的跨国公司在经营上明显要比其他企业活跃,国际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往往较多地呈现为二元市场结构,其二元组成是:①市场的主体为少数占支配性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这些大公司的产品既相似又略有差异,彼此相互竞争,相互排挤,又共存于世;大公司各自贯彻实施自己的全球再生产循环过程,各自向国际市场、从属企业、合作伙伴乃至竞争对手销售其产品,它们的市场份额在其所处行业占绝大部分。②在这些行业又存在着较多中小规模的厂商,它们凭借着传统的或特有的专业优势,彼此既竞争又分割着还未被大公司发掘或侵蚀的一个个行业子市场。在这些子市场上,市场需求的有限性使中小厂商的生产经营未达到可实现成本最低化的规模经济水平。但是,产品差异度大,需求稳定且相对专一,市场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又使诸多厂商可以在这样的行业中继续生存且在一定程度内获得不断发展。
目前,比较典型的双重结构行业已有多个。人们比较熟知的,一是世界汽车工业,二是世界计算机生产行业,目前它们都属于已经高度国际化的产业。其典型的市场结构特征就是:首先,少数几家大型跨国公司占据着绝对的市场支配地位,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通用电器公司、苹果电脑公司、丰田公司、尼桑公司、大众公司等。整个行业的最终产品出自它们属下的、遍布于全球各地的成品装配企业。与以往不同的只是,这些大型寡头企业之间已不是,也不再可能是公开或默契串谋的寡头垄断关系,而是被现代的、以非价格竞争为主体市场竞争变量的寡头竞争格局所取代。其次,有一定数量的中小规模企业。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类:①数量相对较少的专营企业,凭借它们的特有优势(如更接近需求市场、享有独特技术优势或较长期的经营所积累起来的名牌优势或客户群体)和专业化分工格局, 瓜分着行业的旁支市场(Fragmented Market)。必须指出,这类企业有着它们的市场独立性。由于需求规模有限,其生产经营规模未必达到充分的规模经济水平,所以其平均总成本水平往往普遍偏高,但一般说来它们都并不依附于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国际分工体系,且与下述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的第二类企业不同,如世界汽车行业中那些比较著名的专用车辆生产商:Jaguar、Porsche、Mercedes、Ferrari等公司。②数量相对较多的中小规模合资、合作、关系企业。它们大多以上述的寡头企业为核心,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以发展中国家、新兴工业国为多,从事着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品种类基本单一化的零部件生产、装配业务。其生产经营既有达到规模经济水平的,也有低于最低有效规模经济水平的。这主要取决于这些企业所在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在这些企业之间,由于彼此都有纵向的相对固定的市场供求联系纽带,因此其竞争意识、氛围相对于它们的寡头“领导”来说,普遍要淡薄得多。
三、各国相关产业的国际化程度
必须看到,一个产业的国际化,是指该产业的再生产循环已经超出了一个国家或若干国家的界限,但这并不是说,这个产业可以脱离有关各国的产业市场而单独地在世界市场上循环运行。现实中,国际化产业的运行必须也只能建立在各国,特别是主要国家相关产业充分国际化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国境和关境的存在且对生产要素的国际顺畅流动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国的国民经济和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结构存在差异,各国在国际化产业分工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各相不同,因此,在一个国际化产业的主要“成员国”中,其相应产业还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国际化程度上的差异。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们经常用一项新的指标来描述一个国家内某一产业的国际化程度(该指标也可用来衡量一个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程度),
即行业或公司的外向程度比率(The OutwardSignificance Ratio),其基本表达式为:
若用这一指标来研究各国主要行业的外向经营程度,那么我们可大致看出:①总体说来,化工、电气工程、汽车、石油等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即属我们一般所说的国际化产业;②大多数服务性行业的产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究其原因,除这些行业本身的现有技术特点和产业分工特征对其有所限制外,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对一些敏感性第三产业的严格管制与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在其中起关键性作用;③由于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和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国际化经营的历史和经验的差异,各国同业的产业国际化程度亦有明显差别。例如,对以下括号中的已经国际化或尚未达到充分国际化的行业,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下列国家的产业国际化程度较高:比利时、德国、英国(化工行业);荷兰、瑞典(电气工程业);美国(汽车行业);日本(初级产品、食品、饮料行业)。
另外,我们也可用产业经济学中一个为人们所熟知的指标:R&D (研究与开发)费的国内外支出来衡量有关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那么也可发现:凡中、低研究开发度的行业,从各国的比较来看,英国和日本的产业国际化程度最高;凡高、中研究开发度的行业,从各国的比较来看,美国、德国、瑞典的高技术产业,国际化程度最高。
衡量各国相关产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另一重要指标是所谓外销比例(Foreign Sales Ratios)。在国际经营学中,它常被用来反映各国国内产业国际化或大公司经营国际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各行业的统计数字来看,国内市场需求规模较小的工业化国家的产业国际化程度普遍在各国的平均水平以上;英国则由于其长期的海外殖民经营和国际投资经验,其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较高。相比之下,由于国际化经营的历史较短,缺乏经验,所以日本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尽管日本及一些新兴工业国的产品出口业绩令人羡慕。然而应该看到,近年来,日本和韩国在国际化经营方面正在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四、三类产业与跨国公司国际化经营程度的比较
首先就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第二产业——加工工业来说,众所周知,凡是可被列入跨国公司行列的厂商,其经营能力应当达到主要面向国际市场的程度。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尽管在许多行业中都有跨国公司,但同样是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处于国际化产业与处于非国际化产业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化经营的程度上是有明显区别的,从总体比较来看,以下四类行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①若在本国(母国)全部或部分生产,其经营必然是不经济的产品生产行业,如对自然资源依赖较多的石油、木材加工、烟草、橡胶等行业。②研究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如计算机、电子设备、医药产品等行业。不过也有例外,比如历来被视作敏感战略性行业的航空和航天工业,各国政府都从本国的利益出发对其国际化加以不同程度的限制,例如各国都只容许外商以新投资方式对这些行业进行投资,不准许外资比例超过50%;③规模经济要求高的大批量生产装配行业,如汽车、电子产品的制造业。④加工行业中资本密集程度高,同时又具有高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产品生产行业。
实际上我们已经知道,目前世界著名的国际化产业正是在上述四类范围内,诸如汽车业、电子业、计算机制造业、石油开采业及加工行业等。
其次就产业国际化程度较低的第一、第三次产业来看,一般比较而言,日本、英国的第一、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德国、美国、法国的第一、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发达国家中反而最低。
在第三产业内,各国在具体各个行业中的国际化程度各有高低。这里,我们把各国或地区国际化经营程度最高的行业作一的比较、排列:①日本:批发贸易、银行;②美国:金融、广告、零售、会计、商务咨询、快餐、食品行业;③英国:贸易、银行、出版、保险、法律、宾馆等;④德国、瑞士:保险分保(Reinsurance)、航空业; ⑤德国:铁路运输业;⑥法国:旅游、建筑工程业;⑦希腊:航空运输及旅游宾馆业;⑧韩国:贸易、建筑工程业;⑨香港:航空运输及旅游宾馆业。
实际上,尽管美国的第三产业在世界上最为发达,但或许是因为国内拥有庞大的需求市场,其国际化程度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事实上,在美国,业务经营收入的20%或以上是面向全球的行业,只有广告、工程服务、动画片制作、建筑工程、 零售贸易等行业; 外销比例在3.1~7.6%之间的行业则是:运输、通讯、公用事业、旅游宾馆、设备租赁和健康服务业。
但平均而言,从各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国际化经营程度综合比较看,美国的产业国际化,特别是其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程度,仍居世界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