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角色的错位与回归--访上海社校院长、复旦大学出版社馆长何胜穗_学术价值论文

大学出版社角色的错位与回归--访上海社校院长、复旦大学出版社馆长何胜穗_学术价值论文

大学出版社角色的错位与回归——访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出版社论文,复旦论文,上海市论文,社长论文,会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值中国编辑学会第八届年会在太原召开之际,笔者采访了上海市编辑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贺圣遂。贺社长文质彬彬,平易随和,热情健谈,他精辟的见解、雄辩的口才、连珠的妙语令人感到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一、大学出版社出教辅书是一种角色错位

文心:近年来大学出版社异军突起,大学出版一片繁荣,作为全国知名的复旦大学出版社社长,您对此有何看法?

贺社长:中国的大学出版社的发展确实是惊人的,大学出版社所取得的成绩也是令人瞩目的,然而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也存在着一些危机和隐忧,这种危机的根源在于大学出版社的追求与其所应承担的使命发生了角色错位。顾名思义,大学出版社就是要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服务,就是要以传播先进文化为目的,把大学创造的文化成果推向社会,用社会的文化成果推动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出版社不分类型,普遍地热衷出版中小学教辅读物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殊现象,这种现象虽不正常,却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样做虽然可能获得丰厚的利润,却使许多本该有特色、品位的大学出版社丧失了自我,浪费了大学的无形资产,使自己的品牌形象受到损害。这么做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谅解的,但若长此以往就可能得不偿失。就好比一个大学教授有可能在中学里代课可以挣很多钱,但他的本职工作应该是在大学里传道授业,如果他放弃了本业,他就不能说是一个称职的大学教授,而只能导致别人把他当成一个中学老师。挣到钱,却失去了自我,哪个更划算?

二、大学出版社要有自己的文化追求

文心:您主张出版社要有文化追求,这固然是不错的。可是当别人大把大把地往兜里装钱时,您却在那里辛辛苦苦地固守自己的文化追求,您认为这合理吗?

贺社长:首先,我们一定要破除一种观念,就是误以为倡导文化、出学术书一定赔钱。学术书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其读者群的范围相对较小,但只要点子抓得准,货真价实,经营有方,把它做成真正的学术品牌书,那么它一定会得到更多读者的欢迎。比如,我社出版的章培恒、骆玉明教授的《中国文学史》、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的市场效应和利润回报就十分可观。

文心:您所出的学术书都不赔钱吗?

贺社长:当然不是。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我们出版葛剑雄教授主编的《中国人口史》就亏了不少钱,但这个钱亏得值,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一个出版人要有胆量和气魄做有文化价值的亏本书。

而且,我觉得,优秀的学术著作一般还会有它的系列衍生产品,例如许多大部头作品可以在适当的机会开发出它的简写本,或是图文本,这样就能够使得他们更适合普通大众读者的阅读,为他们提供精神的愉悦。

文心:有人认为出版学术书是“花钱买吆喝”,是为了沽名钓誉,对此,您有何看法?

贺社长:出版有文化价值的学术书是出版人的使命和内在追求,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但是我坚决反对借出版学术书扬名的做法。有些出版社为了评奖或扬名常投巨资出版一些大部头书,由于学术眼光不准,编辑力量不足,难免会劳民伤财,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文心: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是血淋淋的,许多暴发户在原始积累时期都不免有违规或违法现象,复旦大学出版社在循规蹈矩中能够完成资本积累吗?

贺社长:所谓资本积累,并无一个确定的数值,一个出版社只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足够的资金维持正常的运转,并能够持续扩大再生产就可以了。复旦大学出版社年销售收入已达1.8亿元,可以说已走向快速发展阶段。

文心:您认为大学出版社已跨过原始积累时期了吗?

贺社长: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许多大学出版社资金实力都非常雄厚,年销售收入已达到几个亿甚至近十个亿。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出版社已经到了有条件向其本位回归的时候了。

我非常佩服河北教育、江西教育、广西师大出版社的老总们,他们在有了丰厚的资本之后,出版了许多有文化价值的书,其功德是无量的。

三、大鱼并不一定总能吃掉小鱼

文心:复旦大学出版社已出版了不少有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图书,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出版学术书的利润无论如何也比不过出版教辅书和畅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年销售码洋只有1.8亿,这和其他优秀的大学出版社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和国外大的出版集团就更无法相比了。如果(仅仅是如果)外国的出版集团进入,复旦大学出版社被挤垮了,您是否会后悔自己没有大规模地出版教辅读物?

贺社长:不会。我们一直在做我们想做的事,在做和我们的身份相吻合的事,我们挣的钱不够多,但我们却创建了一个真正的大学出版社的品牌,品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绝不会垮掉。

现在大学出版社的另一个误区是盲目地追求“大”。出版社的年销售码洋越大就越会受到重视,受到人们的羡慕。人们总是以为大的就强,小的就弱,有钱的就有实力,大的总能吃掉小的。事实上,世界各国有大的传媒集团,也有许多小的出版社,许多小的专业出版社也都活得挺滋润,怎么能说大的一定会吃掉小的呢?我们不能只看见人家的大的集团,看不见人家的小出版社;我们总梦想着做大,却不知最根本的是出版社应该做出个性,做出特色,有文化追求;我们总羡慕人家有多少资产,而不知人家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现代化管理。印度很大,新加坡很小,新加坡的经济为什么会发展得那样快?新加坡难道就一定不如印度?明、清时山西出过那么多腰缠万贯的富商,“晋商”之说盛极一时,但是现在有谁能记住他们的名字?陶渊明一介布衣,为什么会流芳百世?一个出版社的价值是不能用他拥有多少资产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他有没有自己的文化追求,要看他在整个文化传播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四、大学出版社的现实选择

文心:大而不强当然不如小而强,但要能做到既大又强,肯定会比小而强好。小艇再坚固,也无法和航空母舰抗衡。请问,在现实环境下,大学出版社如何才能做到既大又强?

贺社长:大学出版社原本是非赢利的出版单位,我非常希望有一天大学出版能够回归其弘扬学术的本位。不过在目前的环境下,大学出版社可以采用一些灵活机动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读者的需求本身就是分层次的,图书市场也日益细分;另一方面,出版社在长期的探索中,也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这就使得我们大学出版社从客观上可以各自扬长避短,做到术业有专攻;在主观上可以有不同的追求,形成一定的风格。一般情况下,一家出版社选择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最初可能是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为了生存也顾不了那么多;一旦生存不成问题,各家出版社就可能在利益回报丰厚的方向上多用力,特色渐渐显现;最后,必然会有一些出版社在此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舍弃——主动放弃某些虽然有丰厚回报但与自己的追究不甚吻合的方向,出版社的独特品格立见分晓。有了特色和品牌,一家出版社的发展前途可以说是无可限量。当然,在任何国家,任何类型的出版社都不可能个个都做到既大又强,这一点我想不用说大家也会明白。

五、要走出过分强调编辑策划的误区

文心:出版社要做大做强,要做出特色,做出品牌,关键在于编辑,编辑的策划功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对此,您有何看法?

贺社长:我不否认编辑地位的重要,也不否认编辑策划的重要意义,但我认为有些编辑的自我意识过度膨胀,编辑的策划作用被过度强调,这导致原创性图书匮乏,缺乏文化价值的图书充斥市场。编辑策划只能策划出实用类、趣味类的图书,有很高文化价值的图书是编辑策划不出来的。编辑策划只能提供信息,而不能代替原创,编辑策划只不过是编辑要知道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书,谁最合适写这本书,编辑有再好的创意,找不到适合的作者来写也是枉然。编辑永远也不能代替作者。真正创造出文化成果的还是作者,编辑的性质决定了其位置永远也不能超过作者,如果编辑凌驾于作者之上,比如编辑给作者定主题、定章节、定交稿时间等,这些都不利于有文化价值的原创性图书的产生。因此编辑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编辑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伯乐虽然可以发现千里马,却永远也不能代替千里马。

标签:;  ;  ;  ;  

大学出版社角色的错位与回归--访上海社校院长、复旦大学出版社馆长何胜穗_学术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