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_新疆历史论文

正确认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_新疆历史论文

正确看待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开发论文,民族地区论文,正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简称《建议》),使新疆获得难得的历史机遇,标志着新疆从此进入了资源大开发的时期。

在怎样看待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上,新疆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目的是为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兴疆富民,造福各民族人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是为了掠夺、剥削,损害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反对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就是这样煽动的。而一些群众对此也有模糊认识。因此,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地区的资源开发,关系到我们能否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新疆大开发的重大问题,也关系到能否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

一、开发,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为什么要开发资源?为什么要把某些资源运往内地和国外进行交流?这个道理一点也不深奥。就拿各族人民衣食住行来说,人们要穿衣,就要发展农业、机械制造业、纺织工业、石油化工业;要吃饭就得发展农业,就要化肥、农药、塑料薄膜、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人们要住楼房,就得发展水泥、制砖、玻璃、钢材等工业;人们要坐车,就得发展汽车制造业以及钢铁工业等。那么,民族地区要发展这些工业,巨额资源、技术、设备从哪里来?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可能靠别人施舍,只能从开发资源,用资源交换得来。开发资源须要巨额资金。以前苏联为例,从60年代起,他们用于东部开发的投资一直占全苏投资总额的30%左右,进入80 年代以来, 又有进一步的增加。 从1964 年至1980年,仅用于秋明油田一处的投资就高达500多亿卢布〔1〕。资金不足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突出难题。据测算,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需追加15500亿元投资, 光依靠国内积累显然是做不到的。而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上,有3 万亿美元的游资正在寻找出路,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资金的补充来源。新疆现代化建设更缺资金。新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如果建成年产1.6亿吨的生产规模(相当于山西煤炭基地的生产能力), 据有关学者计算,须投资280多亿元〔2〕。1995年,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率领一批专家到新疆,考察伊犁河和额齐斯河流域的土地开发问题,提出了“1515”计划,即在“九五”期间开发1000万亩宜农荒地,开发利用50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每年向国家交售50亿公斤粮食,实现这个开发计划,国家须投资100亿元人民币〔3〕。新疆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约1.5亿亩宜农荒地资源,按上述方法计算,开发1.5 亿亩宜农荒地须投资1500多亿元。

千万年来,沉睡在地下的资源,并没有给各族人民带来什么好处,人民照样过着贫困的生活。只有开发资源,让沉睡的资源为人民所利用,由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经济优势,才能振兴新疆,造福各族人民。沙特阿拉伯原来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由于石油的开采(仅加瓦尔油田年产石油2.6亿吨,占该国石油产量的三分之二), 带来了经济收入的猛增,一举成为世界最富国之一。石油开发使沙特阿拉伯的经济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这个处在干旱沙漠和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国民经济正在跨越式向前发展。目前,该国正利用大量石油美元收入和丰裕的资金,对全国的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和人民物质生活设施进行大量的投资。建设的重点、新兴工业区有两个,一个是朱拜勒,位于油田中心,那里将建设炼油厂、石油化工厂、钢铁厂、炼铝厂等;另一个是延布,那里也要建设一批包括炼油、化工、冶金、水泥等部门在内的大型工业基地。这是通过开发资源迅速致富的很有说服力的例子〔4〕。

至于出口原材料问题,不仅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原材料,而且象美国、前苏联、英国、澳大利亚等第一、第二世界国家也大量出口原材料。前苏联出口的原油占年产量的四分之一。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的丰富自然资源,10多年以来,前苏联以补偿贸易的形式引进外资280 多亿美元,建成6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其中同西欧国家的最大一宗补偿贸易,是利用西欧的资金、设备和技术营建的从西伯利亚到西欧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5〕。美国出口的粮食、棉花均占世界首位。 国际资源开发对我们新疆的资源开发不无参考价值。同时,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效益,如不及时开发,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新材料的出现,有的资源就会失去经济价值,由宝变废。新疆一些地方的煤炭资源在地下自燃,不就是例子吗?再以云母为例,由于近年来出现了可以代替天然云母的新绝缘材料,新疆的几个云母矿开采,也因新材料的出现而不景气。因此,我们要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唤醒沉睡的资源,为现代化建设发光发热,为各族人民造福。

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伟大祖国的一块宝地,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对自然资源和原材料还做不到以深加工为主。新疆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繁荣和发展各民族经济,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设备。要得到这些东西,只有通过资源交换,舍此别无他途。纵观各国开发的历史,经济发展一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资源开发入手,用资源作为商品换取所需资金、技术设备和生产必需品,积累建设资金;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商品交换从主要是原料逐步变为主要是初级加工品,经济实力随之增加;随着工业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商品交换从主要是初级加工品转变为主要是深加工产品和在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高、精、尖产品。这样一个商品经济由低到高分阶段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逾越的。美国开发西部地区是这样,前苏联开发东部地区也是这样,沙特、科威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开发也经历或正在经历这样的阶段。有的专家建议,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应实行“二元互换”战略:积极实施市场和资源、资金和技术的“二元互换”,充分发挥中西部市场潜力巨大和自然资源丰富这两大优势,并以此为资本,去换取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国外的资金和技术,从而达到以有换无、取长补短、变经济潜能为现实优势。新疆正在实施这种资源转换战略。资源优势只有在大量资金投入、科技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基础上,才能变成经济优势、产品优势。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变成货币优势,用于经济社会的再发展,才能改善和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商品经济的世界中用户是上帝、市场是上帝,如果把新疆的丰富资源限制在新疆市场上,不让进入内地市场和国际市场,那就永远不会有新疆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永远变不成带动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支柱,也就没有新疆的繁荣与发展。

二、民族地区与内地的物资交流是相互的,不是单向外流

有的人看到新疆的物资运往内地,就惊呼:“资源外流了”,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甚至散布“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的反动观点。新疆的资源“外流”了多少?是否被国家白拿了?新疆同期又得到国家和内地各省区的多少支援?这些问题,许多人未必明白。据了解,从新疆运出去的资源,数量最多的是石油、煤炭、棉花、原盐,其他都是微不足道的。1994年运出去的石油500万吨,成品油250万吨,棉花50万吨,机制糖20万吨,煤炭200万吨〔6〕,其他大部分并未流出去,在新疆加工或自己消耗掉了。新疆对国家的贡献还不大。发达国家以低廉价格从第三世界国家获取原料,然后再以高价向这些国家倾销加工产品,进行不等价交换,低进高出,这叫掠夺、剥削。而我们国家则完全不同,对民族地区的资源采取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对运进疆的物资,实行价格补贴和许多优惠。世上有这样的掠夺、剥削吗?至于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不仅民族地区存在,汉族地区也存在,这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世界各国都没有解决。解放以来,国家多次采取措施缩小“剪刀差”,但短期内不可能完全解决。国家从民族地区运出一些物资,同时又运进民族地区缺少的物资。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所需的工业品,在解放初期,95%以上要从内地调进。40多年来,进出疆的物资情况,有一点是清楚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进疆物资远远超过出疆物资,只是近年来才发生变化,出疆超过进疆。但这对新疆来说是好事不是坏事,因为这样我区能得到更多的宝贵资金来搞建设和开发。即使这样,目前新疆重工业尤其是工业设备基本上还得依靠内地运进,五交化、日用百货的50%至今都要从内地调进。新疆现在有了一定规模的工业,许多物资已部分自给,不再需要国家调拨,但需要调进的东西仍然很多。可以说,直至今日离开了国家物资的调进,新疆各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就难以维持。

只讲新疆外调一些石油、棉花等物资,不讲整个物资交流的情况,不看40多年来物资交流的变化,显然是片面的、错误的。为了支援新疆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逐步缩小新疆与内地的差距,解放以来,国家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大力支援新疆的开发建设,粗略计算国家投入新疆的资金高达千亿元之多〔7〕。正因为有了如此巨大的全国人民的支援,新疆的开发建设才能不断取得新成就,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同解放初期相比,新疆农业总产值增长16倍,粮食产量增长7.86倍,棉花增长173倍,油料产量增长13.9倍, 甜菜产量增长10万倍,牲畜头数增长3.47倍。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一个包括钢铁、煤炭、石油、电力、机械、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纺织、制糖、造纸、皮革、 食品、 卷烟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4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4年增长104倍以上。1994 年我区农牧业人均收入达935.5元;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达4252元〔8〕。这些数字和事实至少说明了三层意思:一是离开中央和兄弟省市的巨大支援,仅靠新疆自身的力量是根本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二是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不是要拿走原料,而是尽量就地加工,帮助民族地区发展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增强深加工能力,促进商品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有些原料本地不具备条件加工的,送到内地去加工,也是通过等价交换从内地换回了新疆急需的物资和资金技术。我们不能设想,把新疆完全封闭起来,拒绝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兄弟省市的帮助,新疆经济能够象今天这样迅速发展。三是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除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作用外,也有利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民族地区的丰富资源也大力支援了兄弟省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之,国家开发资源,目的是为了繁荣各民族,造福全国各族人民。

三、开发国土资源,既是国家行使主权的体现,又是符合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

新疆的开发、建设,不仅是新疆1600多万各族人民十分关切的大事,也是全国人民十分关注的大事。新疆有许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有特殊的地貌和自然条件;有其现实的和潜在的优势,也有许多明显的制约因素。如何扬长避短,化短为长,以及利用兄弟省市之长、补己之短等等,这在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的事业中,都是一个关系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问题。这里不仅有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如经济体制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新产品的开发等等),而且也有地区经济的综合发展与国土资源的综合利用;生产发展与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从长远利益出发,既要开发资源,又要保护资源等关系问题。

很明显,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把国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研究,综合规划,提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这里所谓国土,就是全国范围来说的,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包括地面和地下)、领空、领海的政治地域主权概念。国土主权具有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各个省区,只是这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因此,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总是在国家统筹规划,合理安排,按照时间和空间的先后顺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新疆是伟大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全国人民的新疆,新疆的丰富资源为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所共有,而不是哪一个地方或民族所独有。国家作为全民的代表,从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大局出发,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国各类资源,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既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表现,也是完全符合全国人民包括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而且,资源开发得利最大的是资源开发地。任何反对国家开发资源的言论和行动,都是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也是违背全国人民包括少数民族根本利益的。当然,这里也存在一个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合理处理的问题。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疑是全局,民族地区必须服从这个大局,积极支持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在坚持服从全局利益的前提下,国家也应更多地照顾民族地区的利益,不仅要提高原料产品的价格,而且要多留一点利税给民族地区。中央领导同志指出,国务院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解决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时,对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照顾少数民族群众利益注意不够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合理解决,有利于缩小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的国家在开发建设中考虑的是全国一盘棋。如果说开发了某地的资源就是剥削了某地人民,那岂不荒谬?比如,国家每年要在山西省开采数亿吨煤,在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开采5000多万吨石油,能说是掠夺这些省的人民吗?如果各地的资源都不让开采,国家怎样搞建设?再如,上海、广东、江苏、辽宁、山东等每年分别上缴国家数十亿乃至数百亿元,能说国家剥削了上海、广东、江苏、辽宁、山东人民吗?没有上海许多兄弟省市人民对国家的巨大贡献,国家又怎能拿出巨额资金支援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援,说穿了是广大汉族人民的无私支援。大家知道,新疆至今财政不能自给,国家每年要给新疆大量补助,这怎能说是国家对新疆的剥削?国家通过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目的也是为了使少数民族人民迅速地脱贫致富,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国家为了加快南疆脱贫致富,改善南疆各族人民的生活,明知每年会亏损2000多万元,也毅然投资5 亿多元,在泽普建成石油化工三项工程。这还不足以说明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是为了造福各族人民吗?!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谁肯干这种吃亏的傻事?事实也是如此,泽普石油化工三项工程的建成,不仅为南疆三地州提供了大量的汽油、柴油、化肥以及人民生活所需的煤油、天然气,而且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产业结构,促进了园艺、蔬菜、肉类包括禽蛋的生产,带动了地方建材、建筑、水泥、电力的发展,还解决了当地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一个新的集镇——奎巴格镇出现了。奎巴格,这个曾经被称为泽普“西伯利亚”的未经开发的穷乡僻壤,转眼之间繁荣起来了。

四、民族地区的优势在资源,振兴的希望在开发

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以新疆为例,新疆的资源丰富,但大批资源还未开发出来,全区的经济总量很少,是典型的资源富省、经济穷省。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新疆的经济落后与富饶的资源形成强烈的反差。农牧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有107万人处于贫困线以下。1994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为674亿元,相当于或少于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等省一个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80多个县,有70多个县财政赤字,经常陷于捉襟见肘的窘境,一些贫困县的干部职工医药费、差旅费不能报销;寅吃卯粮的情况相当普遍。

新疆的优势在资源,振兴的希望在开发。新疆大规模开发资源并取得成功之日,就是新疆经济振兴之时!《建议》对新疆各族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对新疆的资源开发和振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机遇。 建国40多年来,我们已经完成了八个五年计划,但没有哪一个五年计划和长远规划象“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这样把新疆的开发和发展放在全国各省区市的突出位置上。中央在“九五”期间要加大向中西部倾斜的力度,对新疆倾斜的力度更大。《建议》指出,国家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主要是: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要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全国有5个未来经济开发和建设的区域性重点片区, 即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片区,珠江三角洲和福建沿海片区,以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为主的环渤海片区,京九铁路沿线片区以及亚欧大陆桥沿线片区。这5 大经济片区中新疆属于亚欧大陆桥这一片区,是亚欧大陆桥国内最西段的桥头堡,直接联着国外。

《建议》把农业放在第一位,农业中又把粮食放在第一位,粮食生产中突出强调改造中低产田;粮食生产要重点开发黑龙江、新疆、黄淮海地区,这是从未有过的。国家重点要对西南、东北和西北老企业进行改造;对煤炭、石油、棉花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建设。新疆的煤炭、石油、棉花资源都非常丰富,这是新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机会难逢,不能再失去。

开发资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各项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如担心“肥水流入外人田”的思想,尤其是把开发资源说成是“国家掠夺新疆资源”等),加大开放力度(如新疆的资源实行全方位开放,各类资源都允许国内外公司、企业参与开发和兴办加工企业。独资、合资、承包、租凭等各种形式都可以尝试),是资源开发的前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资源开发的基础;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脚踏实地、加强领导、提高服务功能,是资源开发的保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加大开放的力度尤为重要,是能否抓住新疆历史机遇、加快新疆大开发步伐的前提。实行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谋求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产品、新的生产部门不断涌现,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多。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实现现代化的全部资源,即使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也必须通过国际交换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世界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是不平衡的,现代经济需要的五大要素: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市场,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每个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任何国家要发展本国的经济,都必须利用国际分工,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扬长避短,互通有无,从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因此,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既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普遍经验。一个国家尚且如此,作为一个省区的新疆,要实现现代化,更应该扩大开放。大开放,才有大发展;自我封闭,只有落后,坐失新疆资源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注释:

〔1〕〔2〕〔4〕〔5〕参看《新疆资源开发》。

〔6〕〔7〕〔8〕参看《新疆建设四十年》。

〔3〕参看《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标签:;  ;  ;  ;  ;  ;  

正确认识民族地区资源开发_新疆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