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思考_科技论文

改革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进步论文,评价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学技术进步日益显示出对社会经济的巨大影响作用,要求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测度科技进步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然而由于影响科技进步的因素复杂,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测算涉及面广,现行的测度和评价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本文的目的就是由此出发,对改革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构建生产函数模型与干预分析模型相结合的新评价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评述

现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模式主要有指标法、直接计算法和模型法三大类。

(一)指标法

指标法分为单指标法和多指标法两种。

单指标法,是用一个综合评价指标(或称中心指标)来反映和测度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目前引起人们重视的方法是用劳动生产率这个综合指标的增长速度占经济增长速度的比重来大体反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此法的基本思路可以用下列简式表示:

△Q表示报告期比基期增加的净产值额

单指标法计算简单、合理,且资料容易获取,可以大体反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该法在经济分析中有应用意义。但此法评价粗略,用一个综合指标评价难免有局限性。

多指标法,就是利用指标体系从各个侧面评价科技进步在各行业、部门中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原苏联提出了评价科技进步的六大类指标:科学技术效益、结构效益、总量效益、生态和资源效益、技术进步效益、社会效益。日本1981年《科技白皮书》提出了衡量技术综合实力的两大类指标:技术实力指标和技术开发指标。我国权威机构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1992年提出了测算科技进步的多指标评估法,包括六类指标:生产率指标(包括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成本生产率);物质消耗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消耗、单位产品能耗);品种质量指标;人员素质指标(包括文化素质、技术素质);装备素质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主要装备平均技术等级、某档次装备产量比);技术开发指标(包括技术开发人员比、技术开发经费比、新产品产值比)。

综观国内外多指标评价的模式,可以大致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国外研究设立指标主要侧重于宏观经济系统的科技进步测算;而国内更多的是面向中微观经济系统设立的指标体系。但由于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对科技进步的依存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建立多指标体系的不确定性,加之一些企业历史资料不完备,给多指标评价方法造成了困难。

(二)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是以原苏联为代表采用的一种直接计算科技进步的评价方法。该法要求逐项计算采用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增长额、成本降低额以及综合经济效果(即用采用新技术带来的利润增长额减去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额)。由于新技术涉及的项目广泛,在计算出各单项经济效益后,需要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将单项经济效果加以综合,从而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

用直接计算法计量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较切合实际,计算方法简便,能消除模型法测算所造成的“水分”。但该法需要的资料多,而且搜集比较困难。只适合于那些基础工作扎实,原始记录齐全、准确的基层企业单位来用。同时该法还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缺乏综合性和可比性,不适宜在宏观和中观经济分析中计量评价科技进步的作用。

(三)模型法

由于指标法和直接计算法缺乏综合性和国际对比的可比性,因此国际上一般采用生产函数模型法,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进行综合评价。

所谓模型法,就是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来综合计量和评价科技进一步水平、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方法。

其评价模型为:

式中:Y为总产值或净产值;

A为技术水平或称技术进步因子;

K为生产资金;

L为劳动者人数;

α为Y又寸K的弹性;

β为Y对α的弹性。

上述模型中的技术水平A,通常采用索罗模型(即α+β=1)来测算:。因此,只要知道某年份的产值、生产资金和劳动者人数资料,确定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系数α和β,就可以计算出该年度的技术水平,从而进一步计算出科技进步率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

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评价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数学上符合逻辑,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实际应用中具有可行性,从方法论上说是科学的。但这一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就是模型中的技术进步因子A实际上是一个除了生产资金和劳动力“贡献”外包罗万象的参数,它不仅包括了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了一些不属于科技进步(如管理体制、经济政策、劳动者积极性等)的诸多因素带来的经济增长。因此,用此模型拟合,其结果必然有一定的“水分”,只能近似地反映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二、对创新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构想

基于对现行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评价模式三类方法的分析,虽然三类方法各有利弊,但就总体权衡而言,模型法较指标法和直接计算法具有综合性、逻辑性和可比性的明显优势。因此,要创新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只有在模型法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创新。

改革和创新生产函数模型评价模式的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模型法所具有的综合性、逻辑性和可比性的优势,避免模型法中技术进步因子A中包含非科技进步因素影响的缺陷,从而较准确地测度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这里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从技术进步因子A中剔除非科技进步因素影响所占的比重?我们认为,引入干预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干预分析模型是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博克斯和泰奥1975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对经济政策的变化或其他突发事件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作定量分析。

干预分析模型的建立,是以干预变量的引入为基础的。干预变量有两种类型:

其一,是干预变量一旦发生就会长期产生影响,称之为持续影响的干预变量。可以表述为:

这里的T表示干预事件发生的时期。

其二,干预变量的影响只有暂时性而无持续性,称之为短暂影响的干预变量,可表示为:

式中,b表示需要延长到b个时期,因变量才能产生影响。

2.干预影响逐渐开始长期持续下去。在干预影响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干预事件发生后,不能立即产生完全影响,而是随时间推移,才逐渐地感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其干预模型是:

3.干预突然开始产生暂时影响。也就是说干预事件发生后,经过若干时期,干预事件产生影响突然出现,经过不长时期,影响逐渐减弱至消失。这类干预影响模型描述如下:

当δ=0时,干预影响只存在一个时期;

当δ=1时,干预影响长期存在。

4.干预影响逐渐开始产生短暂的影响。即干预的影响逐渐增加,在某个时刻达到高峰,然后又逐渐减弱直至消失。它的干预模型可表述为:

综上所述,对于任何复杂的干预事件,根据上述四种形式的可能组合,可以模拟多种干预事件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就可以将生产函数模型与干预分析模型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科技进步评价模式,剔除非科技进步因素的干预影响,准确反映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科技进步新的评价模式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技术进步水平(或称科技进步因子)A;

(2)用干预分析模型测算出非科技进步因素(即干预事件)的影响程度;

(3)从科技进步水平A中剔除干预事件影响所占的份额,挤出原来科技进步水平A中的包含的非科技进步因素的“水分”,从而较准确地反映科技进步水平;

(4)用剔除了非科技进步因素干预影响后的技术水平A′代入生产函数模型,即可准确测度和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新评价模式的实证分析

干预事件的影响常常是一个过程,这种影响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明显存在。例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政策的干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十分显著。自1978年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生产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一成果可用农业总产值动态常数列来表示。以1952年为100%,经过26年的艰苦奋斗,到1978年才上升到229.6%,但到了1985年就上升到451.1%,改革前平均每年增长3.25%,改革后则平均每年增长8.84%。改革的影响十分显著,而且是正影响。分析改革后历年农业总产值指数的变化,发现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是逐渐开始达到高潮的。因此,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影响,要以试探性地选择干预分析模型为:

到我国的农业产值指数的干预分析模型为:

运用农业总产值的历史数据,经过计算可以得:

运用上述模型,对我国1978年实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取得的成效,进行实测分析,得出由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约占50%。

若我们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农业技术进步因子A,则可以用该技术进步因子乘以50%,以便剔除由改革这一政策干预产生的非科技因素的影响程度,从而更准确地测度和评价农业生产的科技进步水平。经过测算,我国1978-1995年农业技术进步增长率年平均递增约2.4%,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份额约为26.28%。

由此可见,用生产函数模型干预分析模型相结合的评价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新模式,在理论上是科学的,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

标签:;  ;  ;  ;  ;  

关于改革现行科技进步评价模式的思考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