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1]2010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叁、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叁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叁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叁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叁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张晓晴[2]2006年在《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5年中国首次引入了“创业投资”概念以来,创业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已有二十余年,但无论从创业投资业自身的发展还是对科技产业化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来讲,制度引入后并未充分发挥应有的绩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长期以来注重创业投资形式上的引入,轻视创业投资公司内生治理机制的构建,最终解决不了高运营成本、高代理成本和弱激励机制等基本问题。论文力图从理论上揭示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这些困扰中国创业投资业发展的问题的政策建议,为繁荣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理论、推进和完善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实践做出贡献。 创业投资涉及投资者、创业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个行为主体和两层委托—代理契约,面临着特定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带来了公司治理问题,创业投资高交易费用的运行特征引起人们对创业投资治理机制研究的高度关注。论文将交易费用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共同治理理论以及金融契约理论进行理论综述,作为研究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的理论基础。 论文采用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简述创业投资的起源、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法律法规、金融、社会中介服务和文化等环境要素方面对中国创业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中国创业投资的微观治理机制的困境和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概括和总结。论文提出,中国创业投资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制度变迁的认知阶段、兴起和缓慢发展阶段、完善和调整制度结构阶段、制度创新阶段;中国创业投资微观治理机制的主要问题包括运作问题、投资主体问题、人才资源稀缺、组织制度滞后等。 论文以创业投资公司运作中两层激励约束契约的设计为切入点,探讨与此相关的创业投资机构组织形式、创业投资契约和创业投资风险管理机制等问题。投资者与创业投资家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创业投资中的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论文对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变迁和有限合伙契约形成的制度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有限合伙契约的历史、产生原因及其制度框架,揭示了有限合伙契约对创业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及其制度优势。论文对创业投资家激励约束机制在中国的探索与实践进行分析,包括中国创业投资组织形式的历史考察、中国有限合伙契约的实践及适应性分析和中国创业投资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由于大多数政府创业投资机构都是公司制,不能实现有限合伙制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经营管理人员缺乏激励,经营者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与经营打算,比较注重眼前利益,与创业投资者中长期投资的属性相悖,导致创业投资机构缺乏发展后劲,影响创业投资的效率。
戴志敏[3]2004年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彭君[4]2006年在《关于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企业从无到有并以超常规速度发展,高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企业已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作为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催化剂的风险投资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呢?基于当前对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的研究成果,本文从高技术企业家的角度和我国当前风险投资机制内部、外部环境现状出发,试图建立一个在当前条件下有效合理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机制的体系,从而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机制提供思路和建议。本文对风险投资机制的研究是以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分析为基础的,通过分析,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存在的问题,详细阐述了信息不对称,退出不顺畅等突出问题,在总结得出国外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和针对我国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具体措施,建立声誉机制、激励相容机制、市场竞争机制等一系列解决方案。
王荣[5]2010年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内生的高风险,阻碍着现有投融资体制下常规投资的涉足;作为金融制度创新的风险投资,凭借其风险分担机制和管理增值服务可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现。探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问题,不仅有助于农业科技与现代金融的有机结合和共同发展,而且对拓展风险投资理论的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技术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在研究发达国家风险投资发展历程,认识风险投资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内在运行机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实际,研究促进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果(结论)如下:一、与国内外一般的风险投资研究状况相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研究相当薄弱。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宏观层面对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必要性、可行性、发展模式、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而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发展规律和内在运行机制的研究也较为薄弱。二、国内外实践表明:一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种类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能够承受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资金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资本,需要寻求高成长性的产业作为其投资场所,而高新技术产业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因此,风险投资与农业高新技术化的相互吸引和融合是内生的。如果说某一项目的最初融合有可能还是偶然的话,那么双方在某一区域的集中融合则具有必然性。叁、依生态系统视角,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系统由复合的内部组织系统和复合的外部环境系统所构成。风险资本作为货币资本、人力资本与信用资本交集而成的特殊资本,将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联结成有机整体,在内部组织系统中,存在着风险投资者与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叁种契约关系,其中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的人力资本是风险投资的核心资产,是风险投资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系统是保证风险投资交易顺利达成所需要的各种外部要素及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创新环境、微观创业环境叁个层面:宏观环境可分为经济、文化、政策和法律环境;中观创新环境涉及科技、金融、人才等方面;微观创业环境主要包括中介、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孵化器等因素。四、在中国,农业风险投资业的起步虽然比一般的风险投资业发展晚了10年,但依据本人收集的114个农业风险投资的案例发现:中国农业风险投资的资金来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投资规模稳步上升,投资分布出现阶段后移、投资的行业集中在种植业、投资的地区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投资绩效态势较好,主要表现在创业企业价值增值上;多种退出方式并存,但以股权转让为主体,IPO退出凸现财富示范效应,等等。五、中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条件业已具备。主要表现为:丰富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和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形成的需求拉力;高额的居民储蓄和多元的风险投资机构形成的供给推力;促进融合的第叁方粘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供的退出通道;先期进入农业的风险投资的示范效应等。与此同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主要是: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发展的宏观政策体系有待健全;大多数农业科技园区处于“低需求—低供给”的均衡状态;对农业感兴趣的天使投资人、有农业背景的风险投资家和农业创业企业家叁大主体都较缺乏。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宏观政策体系上,政府应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和产权保护力度,改革科技创新体制和农技推广体制等措施创造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对风险投资的有效需求;通过财政税收优惠政策提高农业预期收益,甚至利用政府的直接投资引导更多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以增加风险投资的有效供给;通过制定政策促进交易信息平台的搭建甚至直接充当媒介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融合。在微观创业环境上,主要是通过完善农业科技园区的创业环境,为风险投资的聚集创造物质平台;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打造天使资本、风险资本和孵化资金“多元一体”的风险投资模式;引入风险投资,形成多元化的农业企业孵化器投资主体。在风险投资组织体系建设方面,一是引导本地富人和成功的民营企业家成为天使投资人;二是培养和造就具有金融投资知识、管理经验和科技知识的风险投资家队伍。叁是通过塑造农业科技企业家、培植农民创业、引导大学生回乡创业等方式,打造优秀的农业创业企业家群体。
刘贵斌[6]2008年在《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是现代高科技项目的孵化器,对于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风险投资业,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风险投资业的探索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叶,但总体来看,我国风险投资业还不发达,尚处于起步阶段,远未发挥出其支持技术创新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应有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及其结构调整升级的贡献率也远远小于发达国家。本论文以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国情,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风险投资业之所以能在美国等一些国家获得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国家通过长期的摸索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而中国风险投资业起步晚,还远未建立起适应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因此,如何在转轨环境下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提出研究思路、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研究现状进行述评,总结归纳国内外风险投资研究的特点,特别是指出国内风险投资研究的不足;第叁章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对产业绩效决定理论、信息以及风险理论和转轨经济理论进行总结归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四章是风险投资业发展实践的国际比较,主要系统综述国际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情况,比较、分析并总结不同国家的风险投资运作模式、主要特点和经验教训;第五章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进行与评价,首先概述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现状特点,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指出中国风险投资发展存在的制度缺陷;第六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产业模式进行分析,提出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目标模式,并从风险投资业发展的主体和内部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七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各种风险投资组织模式进行对,指出中国风险投资业应采用的组织模式;第八章对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进行了分析,从政策环境、产权制度环境、法制环境、人才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论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外部支持环境;第九章为本文结论部分。通过上述问题的分析,本文形成的研究结论是,发达国家的风险投资发展模式主要有叁种,一是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二是欧洲的“大企业联合、政府参与”模式;叁是日本的“官民结合”模式。从各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实践来看,美国的“民营官助”模式更有利于促进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而我国风险投资业虽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总体水平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的得分为62.15。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官办官营”是中国风险资本运作机制的致命缺陷;融资渠道窄没有形成一个合理的风险资本结构;缺乏成熟的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不高;退出渠道门槛较高阻碍风险资本的退出。基于中国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片面求新求高不仅不利于一般新兴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及适用型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也不利于风险投资的发展,很可能使风险投资从一开始就局限于一个狭窄且风险集中的领域,从长远来讲,也不利于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同时,促进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分步建设的发展战略,建立多层次、有效的、完善的市场退出机制。而根据对风险投资组织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我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主要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同时,风险投资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外部支持环境,这种环境包括人才环境、资本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及产权制度环境等。我国现阶段风险投资业发展环境的建设还不完善,所以要结合国情,吸收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中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支持环境。总结来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首先,提出必须从市场结构和产权结构双重视角考察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模式;其次,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对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定性评价;再次,提出基于中国的经济基础和转轨特点,中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目标不能仅仅定位于高新技术产业,同时中国风险投资业的主体应当是国内外基金、债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最后,提出中国风险投资组织模式应采用有限合伙的组织形式。
谢群[7]2001年在《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农业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人口大国,客观上就决定了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尤其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来临之际,大力推进农业高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并使之形成产业,已成为当务之急。农业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充满风险的过程,中间需要经历多次“惊险的跳跃”,而与每次跳跃相对应,需要不断的多种类型的资金支持。我国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中突出地存在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少,缺乏权益性资金支持,还未形成鼓励、吸引、扩大全社会多渠道多形式的投入体系和良性循环机制等问题。如何筹资,如何解决投入中存在的高风险,是农业高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本文力求在遵循农业高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律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力发展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并从剖析我国现有投融资体制、环境条件和即将面临的风险入手,探讨发展风险投资的思路及模式。全文由导言和六章主体内容构成,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 导言 阐述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高技术产业及其风险投资 本章是全文的基础,主要包括:①农业高技术的界定。即是建立在综合科学研究和农业科学最新成就基础上的,能够为当今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一种高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并具有充分市场性的尖端技术,它体现着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高级能动关系;②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基本要素及其配置规律。农业高技术产业化是将农业高技术转化为具有高技术特征的物质生产部门的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它包含着市场、农业高技术成果、农业高技术企业和必要的匹配条件四个基本要素,其中市场作为牵动要素,为农业高技术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产业化必须的技术和人才,农业高技术企业则是产业化的物质载体和实施主体,而人才、资金、营销体系和政府等组成的匹配条件,为农业高技术企业实现项目产业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政策与环境条件保证;③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与特征。农业高技术产业化是由酝酿阶段、研究阶段、产品阶段和市场化阶段组成的一个多阶段、多环节的连续过程。这过程具有高收入、高风险和高投入的显着特点;④风险投资的一般理论。风险投资是指为获取高收益,而将资本以股权形式投入到高成长性的高技术企业,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通过股权转让获取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新型投(融)资制度,具有高风险、高收益、低流动性、投资周期长等特点。风险投资由风险技术、运作主体、风险企业和风险资本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与其他投资形式不同,风险投资是由投入主体、运作 2 中文摘要 — —J 主体和项目主体形成的叁位一体的运行过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风险投资有 种子期投资、创建期投资、发展期投资和成熟期投资四种类型。 第叁章 国外风睑投资实践的比较分析 不同国家,由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的程度不同, 资本市场的融资方式不同,以及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使得风险投资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目 前,比较典型的模式形式有以“官助民营”形式发展起来的私人投资公司为投资主体的美国模 式,通过“官民结合,通力协作”形式建立的以大银行、大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日本模式和通过 大企业联合、政府参与方式形成的政府主导型的西欧模式。亚洲各国己开始重视高技术及风险 __。。__,。。____。^。n_、。。。__。_。__。。__、.:、____、。____^。、 投资的发展,他们在发展风险投资过程中,大量吸引风险投资发达国家的先进作法,并结合各 可 国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险投资模式。这些模式有一个共同点:采 取了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用本国资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另一方面用优惠政策吸引外国 风险资本,即采用政府为主,内外结合的发展模式,其中台湾模式与以色列模式颇具代表性。” 通过对国外风险投资实践的分析,我们可看到世界风险资本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西欧叁个 ill 世界高技术、新技术和新兴产业最密集或发达的区域。这主要是由于风险投资不同于传统的资 本投入形式,它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条件,如丰富的高技术来源,
于海桓[8]2007年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效应理论》文中提出有研究指出,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自1980年以来年平均增长率为8.6%,历史上从未有过任何国家能在这样长的时间里保持如此快速的增长。另一方面,中国这个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同时也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最没有效率的一个。经济增长中存在着大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导致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投资高增长、经济高增长的背后隐藏的是我们对自然资源不计后果的掠夺式开发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巨大破坏。同时,伴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社会领域的诸多矛盾也在不断积累和显现,包括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房价持续高涨、老百姓买不起住房等社会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突出。可见,投资在作用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会在社会领域和生态环境领域产生效应,并且往往是出现环境污染、社会公平丧失等负面效应。对于一个区域来说,投资所产生的影响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和巨大的。重视并着重研究投资效应问题,提升和优化区域投资效应,不仅是投资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更是保持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写作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建立投资效应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模型,探求提升和优化区域投资效应的有效途径,使区域投资能够产生最大化、最优化的效应,使投资真正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和谐发展的驱动力而不是破坏力。本文以马克思投资理论、现代西方投资效应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投资学、投资经济学、投资管理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政府经济学、经济社会学、环境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项目评估学、投资银行学、风险投资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创新理论、风险管理理论,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投资效应研究。本文从归纳区域投资效应研究的理论基础入手,首先界定了投资效应、区域投资效应的概念,解读投资效应的内涵、分类与影响因素,建立了投资效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之后,归纳总结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投资效应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为展开提升和优化投资效应的途径研究打开思路。接着,构建一个新的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模型,提出投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区域投资效应研究的理论体系基本成型、问题研究得出结论的基础之上,重点提出若干提升与优化区域投资效应的有效途径,并展开深入探讨。这些途径包括:风险投资推动技术创新;培育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建立科学协调的区域投资管理机制等等。最后,以吉林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模型对吉林省的投资效应进行时间序列动态分析和相邻区域之间的横向比较分析。本文的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和成果:投资效应是指投资活动在一定区域内所产生影响、反应和效果。区域投资效应是指一定区域内的投资活动对本区域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施加作用而产生的影响、反应和效果。投资在产生经济效应的同时,也会对区域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投资效应是一个综合概念,包括投资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与生态环境效应,是投资对全社会产生的各种效应的集合。投资效应受到自然条件、经济政策、投资决策、投资体制、投资环境、投资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根本性投资效应问题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一是投资效益低下;二是投资负效应——投资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叁是投资“轻农”效应。而这些问题的成因多数是与地方政府的不良投资行为有关: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政府“形象工程”导致投资无效益;地方政府只注重投资的短期效应;盲目追求投资的GDP增长效应;为追求区域经济增长不惜牺牲生态环境;忽视人力资本投资;“叁农”投资过低,等等。按照区域投资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叁大效应建立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3个,分别是经济增长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友好指标,一级指标下设二级指标,共24个。选择SPSS统计分析软件为主要分析工具,以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作为区域投资效应评价的主要方法。提升区域投资效应的根本途径在于“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而居于首要地位的就是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高技术产业是区域技术创新的载体。高技术产业“高风险、高投入、高成长”的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贷款不适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建立在对传统投融资机制进行重大创新基础之上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推动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机制。产业政策引导投资流向,改变区域投资结构,投资结构重塑区域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根据区域的资源禀赋条件、产业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那些具备比较优势、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上升率高、产业创新能力高等特征的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植和优先发展,并以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为核心,推进上、下游产业和横向关联产业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集聚,形成优势产业集群,以此打造出区域的核心竞争优势,吸引外部投资主体前来投资于区域内的优势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提升投资的经济效应。在空间布局上,应将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安排在中心城市优先发展。对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将有限的投资集中投向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上、下游产业,构造围绕优势产业(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产业集中度,增强优势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提升区域投资效应。有效的产融结合能够带来范围经济优势,节约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分散风险,增强银行与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产融结合也是有成本的,可能带来银企之间的利益冲突、垄断、泡沫经济、经济非均衡以及金融风险内部化等负的经济效。推进区域产融结合的基础是发展和完善区域资本市场。我国产融结合机制应建立在市场驱动的基础上,定位于以美英市场主导型产融结合模式为主体、兼容吸收德日以银行主导型模式的合理内核。现阶段推进区域产融结合应以企业集团为主体,走产业资本控制金融资本之路。企业集团金融产业管理的最佳模式是金融控股公司。在产融结合机制的市场深化中,资产证券化起着主要作用。提升区域投资效应必须做到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正确地做出投资决策,并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第二,要管理好投资流程,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第叁,要采取行动管理投资绩效;第四,要进行投资管理体制创新;第五,要综合管理投资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当前,对区域投资效应进行综合管理的重点是实施环境经济政策,优化区域投资生态环境效应;建立社会公平保障制度体系,优化区域投资社会效益。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要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约束地方政府不规范的投资行为,放宽民营投资领域和范围,改进政府对投资的调控方式和手段,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建设良好的区域投资环境对于提升区域投资效应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优化区域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设以信用文化为核心的区域投资文化。任何一项投资都必须面对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通过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对投资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控制,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安全、可靠地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横向上看,2005年东叁省投资的总体效应排序为:辽宁>黑龙江>吉林,吉林省的投资效应在东叁省是最差的。纵向上看,2001-2005年,吉林省投资的经济效应逐年上升,越来越好,而社会效应却逐年降低,2002年以后投资的环境效应持续下降。投资的总体效应排序为:2004年>2003年>2002年>2005年>2001年。吉林省2005年各城市投资效应排序为:长春>吉林>通化>辽源>松原>白山>四平>白城,长春市投资的总体效应明显好于其它城市。从投资效应地域空间差异看,2005年吉林省投资的总体效应是中部地区较好,东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差。中部地区是吉林省的核心地区。总体上看,本文从区域经济学这一新的视角研究投资效应问题,内容涵盖了区域投资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界定了投资效应、区域投资效应的概念,解读投资效应的内涵、分类与影响因素,建立了投资效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构建一个对区域投资的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内的全新的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模型,弥补了学术界在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方面的空白。但综观全文,本文在当前投资效应的问题归纳、区域投资效应评价模型的完善优化、区域投资的间接效应、提升投资效应的途径研究等方面仍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尤其是应该在吉林省投资效应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探讨提出提升吉林省投资效应的对策建议。这些问题也为我下一步在区域投资效应领域开展的更深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文先明[9]2004年在《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风险投资中的契约关系、风险投资的项目评价、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等,是风险投资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具前沿性的内容。本文的研究在对现有研究深入剖析与评价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一般理论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系统提炼与综合创新,对风险投资宏观与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层的剖析与探讨,系统地对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以及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析进行了分析研究,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了如何对高新技术创新风险进行评价等理论问题,并对湖南发展风险投资业提出思路与对策。 本文的研究共分8章。第1章介绍了研究的主题背景及其意义,并对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说明。第2章通过对国内外风险投资的深入分析与对比研究,廓清了风险投资领域理论研究最前沿的理论观点与分歧,准确把握风险投资理论研究的动态。第3章对国际风险投资在发展进程、组织模式、资金来源、资本市场、投资对象、政府作用、管理机制、退出方式、法规政策等方面的特征与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差异形成的原因,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当前国际风险投资发展的新趋势。第4章对风险投资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对风险投资的基本特点、功能、基本原则及其分类进行了总结和概括,阐述了风险投资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作用,并对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证券投资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本章还对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与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过程,对中介机构在风险投资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风险投资评估决策程序进行了分析。第5章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原理,对风险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了研究,阐释了风险投资中的双层委托代理关系,对其模型进行了分析与设计,并进一步揭示了防范代理风险的期望效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进行了分析,对信息不对称的产生及其影响进行了探究,揭示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方法。同时,对风险投资项目评估、定价方法、风险投资契约及微观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第6章对风险投资运行中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阐述了风险防范的机理与手段,应用资本资产定价、不确定性决策等理论,对风险投资的风险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构建了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投资项目模糊综合评估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同时,探讨了高新技术创新风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第7章对湖南风险投资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并进一步提出了湖南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的思路与对策。第8章对论文研究进行了总结。 本文运用多种学科理论与方法,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典型调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使本文研究的内容更加严密而有逻辑性,研究的成果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可选择性。
吴冬麟[10]2008年在《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面对加入WTO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与机遇,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风险投资作为现代投融资领域中最为活跃的力量之一,以其特有的性质和方式与高新技术企业紧密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深入研究风险投资对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积极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归纳了现代风险投资及高新技术企业的内涵和特征,分析了欧美国家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随后,阐述了风险投资的基本运作流程,并着重介绍了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然后结合我国风险投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历程及现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作用。最后,文章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进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参考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针对如何解决现存问题,进一步推动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并籍此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本文最终得出结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应当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事业,建立和不断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以解决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速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1].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2]. 中国创业投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D]. 张晓晴. 西北大学. 2006
[3]. 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
[4]. 关于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机制的研究[D]. 彭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5].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 王荣. 山东农业大学. 2010
[6]. 转轨时期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模式研究[D]. 刘贵斌. 西北大学. 2008
[7]. 中国农业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研究[D]. 谢群.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8]. 区域经济发展的投资效应理论[D]. 于海桓.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9]. 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D]. 文先明. 中南大学. 2004
[10].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风险投资研究[D]. 吴冬麟. 浙江工业大学. 2008
标签:金融论文; 投资论文; 风险资本论文; 风险投资基金论文; 创业风险论文; 创业投资企业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经济风险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组织环境论文; 风险社会论文; 创新创业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风投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