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末五代道教神话_神话论文

略论唐末五代道教神话_神话论文

唐末五代道教神话述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道教论文,神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39(2010)04-0031-05

在《道藏》中收录有许多道教神话作品,主要包括仙境、神仙传记和灵验等类型的故事,具有宗教学、神话学、叙事学等多重研究价值。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以众多的作品、齐全的故事类型、重要的主题意义凸显了道教神话高峰时期和转折时期的重要特点。本文拟对该时期的道教神话做一个简要的叙述。

一、唐末五代道教神话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唐末五代是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时代,由于李唐皇室尊奉道教,有唐一代,道教发展达到极盛,与此同时,道教在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承唐崇道之余绪,唐末五代道教仍获得了持续的发展。社会动乱的现实、朝不保夕的窘境,使得当时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着普遍的宗教心理需求,这既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也为道教神话的繁荣提供了现实土壤。

在唐代,道教就与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道教神灵老君被尊为唐王室的祖宗,朝野上下出现了很多崇道行为。唐末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时局艰危,几乎每个朝廷都程度不等地推行崇道政策,利用宗教为政治服务。除了帝王慕仙以求个人生命长久、荣华永驻之外,他们还进行大量的斋醮活动,设立道场,建醮投龙,祈求社稷久安。官吏们不少也有崇道行为,或为了追求长生富贵,或为了免于性命之忧。另外,一般的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也在道教中寻找精神寄托。乱世价值失范,社会混乱,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人很多,《宋书·隐逸传》云:“五季之乱,避世宜多。”[1]隐是对现实的逃避和抗拒,而隐于山林宫观是当时人们的一个重要归属。

唐末五代时局动荡的现实促使了道教神仙信仰发生了人生化、世俗化的嬗变与转型。“如果说唐代以前人们信奉道教,追求方术,是为了求得精神的净化,或是出于对神仙可成的坚信不疑的话,唐末五代以后人们对道教的追求则较多地带有实用的目的。”[2]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而在历史上神仙信仰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神仙信仰的具体内涵也有不同的变化。早期道教神仙思想的核心是遗世独立、飞升成仙,如魏晋时期的神仙道教关心的是个人的自我救度、个体生命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并不太关注国家治乱和百姓的生活。到了唐末五代以后,道教神仙思想对于人世的态度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但不以俗世为累,反而关心起尘世的苦难来。这与当时入道者的成分和入道的目的有重要的关系。唐及唐前的入道者大都一心向道,很多人因为禀赋特异,得到高人指引而入道,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如著名道士陆修静、陶弘景、司马承祯、叶法善等人都是名重朝野的高道和文化名人。而唐末五代的道士队伍中却增加了两类人,一类人是修习儒学、仕进无望或厌倦红尘而归隐入道的,如杜光庭、陈抟、吕洞宾等人。杜光庭科举考试不中,毅然入道。在民间享有盛名的吕洞宾也是唐末五代的一位隐士,他的家世生平与当时许多文人儒士相似,因生逢乱世,累举进士不第,功名无望而退居山林,后遇钟离权、苦行真人而得道。唐末五代著名的隐逸道士还有施肩吾、彭晓、刘海蟾、谭峭等人。这些道士儒道融合的身份无形中为道教注入了更多的儒家入世的思想内容。加之唐代实行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政策,三教之间互相吸收,互相渗透,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氛围。此外,道教在唐代得到统治者的崇奉,故而吸纳了很多儒家的社会伦理思想充实经义,这些都使得道教的入世色彩增强了。

另一类人是在乱世中被迫入道的普通百姓,他们在道士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乱世使人们无以安身自保,于是栖身玄门,聊度乱世,还有不少人修习方术以图救世。这些人大量入道不仅改变了道士的成分,而且使道教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普通百姓本身有着很多现实的愿望和要求,这些内容被带入道教,为道教注入了很多现实性和平民化的色彩。在魏晋神仙道教兴起之前,道教本来就来源于民间,它的符箓祈禳等道教法术也大都来自于民间的捉鬼降妖、治病消灾、求福免祸等民间巫术,这些道教法术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人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各种困厄而产生的,道教信仰中的这些内容本来就有着入世的、实用的成分。唐末五代以来,道教信仰中的这一特点被凸显出来,神仙信仰成了人们解决现实困厄的重要途径。乱世中,很多人都祈求能够得到神仙的救助,自度和度人成为遁世入道的人们和现实中寻求神灵庇护的人们最迫切的愿望。唐末五代道教思想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品中都有明显的反映,成为神话作品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唐末五代道教神话的主要作品

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创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当时几位著名道士和神仙信仰者对道教神话的整理创作上,他们是杜光庭、沈汾、王松年等人,他们创作和收录了大量的关于神仙传记、神物灵验、仙人沟通等内容的作品,是道教重要的神话作品。

在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对道教神话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作品内容丰富、类型齐全,几乎包括了道教神话的所有方面,著名神话学家袁珂在《中国神话史》中对其给予较高评价:“唐代末年,出了一个学问渊博的道士杜光庭,他平生撰著的书籍有二十多种,都是有关道家修炼的。其中《神仙感遇传》、《墉城集仙录》两部仙话集子,和一部杂记异闻的《录异记》显示了作者在文学这方面的创造才能。”[3]道教神话作品繁多,历代创作层出不穷,但重复的多,创新的少,具有很大的历史继承性,尤其在宋元以后新作不多。而杜光庭的道教神话作品不仅收集了历代主要的道教神话故事,还整理撰写了具有唐五代时代特征的新的神话故事,具有极大的创新性。他收集了当时及以前的各种奇闻怪事,写成《录异记》,共八卷,包括仙人故事、异人故事、鬼神、动物、忠孝、感应、异梦、异物、坟墓等奇闻怪事,可谓魏晋志怪故事的余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撰写了专门反映道教神灵、神物、神迹等灵验的故事集——《道教灵验记》,共十五卷,包括尊像灵验、斋醮拜章灵验、经法符箓灵验、宫观灵验、钟磬法物灵验等,宣扬了道教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具有浓厚的辅教色彩,这种专门的道教辅教神话故事集是以前所没有的。一般而言,宗教都有自己的辅教神话,佛教在六朝时期就涌现出了大量的释氏辅教神话,杜光庭的《道教灵验记》可谓填补了道教辅教神话的空白,在道教神话中影响深远。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也是他的创举。《墉城集仙录》共六卷,这部神仙传记非常特殊,它是女仙的专集,尽管以往的神仙传记如著名的《列仙传》、《神仙传》也收录有女仙的传记,但专门为女仙立传却是杜光庭的首创。在《墉城集仙录》中,杜光庭将历代女仙的故事进行了大汇集,建立起以西王母为首的女仙的体系。道教有崇拜女仙的传统,加上置身于唐代文化较为开放、女性的地位比较高的时代氛围之中,杜光庭的女仙专集不仅表现了道教信仰的传统特点,也反映了唐代道教信仰的时代特征。另外,杜光庭还写了《神仙感遇传》,共五卷,专门讲述神仙与凡人沟通的故事。凡人遇仙故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比较普遍,但主要出现在世俗小说之中,像杜光庭的《神仙感遇传》这样大规模出现仙凡沟通的故事,在道教中还是首次,这些故事反映了当时神仙信仰世俗化、人间化的特点。

沈汾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神话作家,袁珂先生在《中国神话史》中有介绍,他说:“总之,像这类仙话已多含民间神话因素,故易于传播流行,而为群众所接受喜爱。五代末叶南唐时代沈汾《续仙传》中的小部分,就是这类性质的东西。”[4]沈汾是一个神仙信仰者,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称“沈汾乃五代杨吴人”[5],他的作品名为《续仙传》,共二卷,其用意就是为神仙传记写续集。在道教神话史上,在早期重要作品如《列仙传》、《神仙传》这样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的神仙传记产生后,历代都有很多神仙传记涌现,但内容陈陈相因,雷同的很多。沈汾打破陈规,专门为新的神仙作传,如家喻户晓的八仙中的张果、蓝采和的形象就已经出现在《续仙传》中了,因而他的作品极富五代时期的时代特色,鲜明地表现出当时神仙信仰世俗化发展的新变化。

王松年编撰的《仙苑编珠》也是这时期一部重要的神话作品。王松年是天台山道士,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中考证他是“五代或宋人”[6]。《仙苑编珠》共三卷,作者在序言中称:“三古之前,百王之后,修真学道,证果成仙者,何代无人……松年又寻《真诰》、《楼观传》、《灵验传》、《八真传》、《十二真君传》,近自唐梁以降,接于闻见者,得一百三十二人。伏以诰传文繁,卒难寻究,松年辄蒙求四字比韵,撮其枢要,笺注于下,目为《仙苑编珠》。”[7]作者指出,其作品中的故事来源多途,包括远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后来的一些重要典籍。作品中神仙的时代跨度很大,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到唐梁时期,神仙始自盘古,终于马自然,共三百余位,是当时一部值得研究的道教神话作品。

另外还有题名隐夫玉简所撰的《疑仙传》,共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对作者的时代进行了考证:“当乾德开宝之间,知为宋人所撰矣。”[8]尽管此书出自宋代,但记录开元以后神仙二十二人,所以此书也不应忽略,可归入此期进行研究。作者在序言中写道:“夫神仙之事,自古有之,其间混迹,故不可容易而测也。仆偶于朋友中录得此事,辄非润色,不敢便以神仙为名。今以诸传构成三卷,目之为《疑仙传》尔。”[9]作者言明本书故事是从朋友处收集到的,可见是当时新的神仙故事,值得进行研究。《江淮异人录》也是当时一部重要的道教神话作品,《道藏》收录为一卷,不题撰人。《宋史》记载该书作者为吴淑并有他的生平介绍:“吴淑,字正仪,润州丹阳人……善笔札,好篆籀,取《说文》有字义者千八百余条,撰《说文五义》三卷,又著《江淮异人录》三卷,《秘阁闲谈》五卷。”[10]《清史稿·艺文志》也有著录。该书主要记载了唐五代时期的异人故事二十五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作品均收录于道教典籍《道藏》中,是道教的重要经典。《道藏》中道教神话作品非常繁多,道教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性的叙事作品历来都有撰述,但内容重复的现象非常明显,而唐末五代的作品大多数都是新作,反映了当时神仙信仰和社会文化的状况,对后世影响很大,因而是道教重要的神话故事作品。

三、唐末五代道教神话的主要功能

一般宗教都有自己的神话,所谓宗教神话其实就是表现宗教神灵、神物、神迹等的超自然神性的神奇变化的故事。宗教神话一般具有明显的辅教功能,是宗教思想观念的形象化表达。道教也不例外,也有自己的宗教神话,而历代创作的道教神话故事之多,在宗教中是少见的。

当时的道教神话作家在文章中明确地指出了其作品的辅教目的。杜光庭在《墉城集仙录叙》中说:“夫去俗登仙,超凡证道,驻隙马风灯之景,享庄椿蟾桂之龄,变泡沫之姿,同金石之固,长生度世,代有其人。绵历劫年,编载经诰,玄图秘箓,灿然可观。”[11]他认为,得道成仙是确切不虚的事实,世世代代都有人成仙,以前的文献典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这就是神仙实有的有力证明。杜光庭有意于继承古籍记载神仙事迹的传统,于是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神仙故事来说明神仙的存在是真实可信的。沈汾也在《续仙传序》中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说:“古今神仙,举世知之,然飞腾隐化,俗稀可睹,先贤有言,人间得仙之人,犹千不得闻其一,况史书不长神仙之事,故多不传于世。详其史意,以君臣父子、理乱忠孝之道,激励终古也,若敦尚虚无自然之迹,则人无所拘制矣。”[12]他认为,神仙之事自古有之,但神仙千变万化俗世难见其端倪,不能因为史书不载神仙之事就否定神仙的存在,儒家之所以不语“怪力乱神”,是因为担心人们追求神仙的自由和长生而脱离了社会伦理规范的约束,但这并不能证明神仙虚无。总之,他们收集了大量的道教神话故事,就是为了宣扬神仙实有的观念。

另外,这个时期的道教神话作家通过反复描写道教灵验等神异故事,不仅宣扬了道教的神圣权威,具有鲜明的辅教色彩,还突出了道教参与世俗生活的实用功能,道教神话表现出与政治、老百姓的现实功利需求、道德情感寄托的紧密关联。

这一时期,道教政治神话大量涌现,这是道教在唐五代地位显赫的表现。在唐五代时期,很多帝王崇奉道教,道教也投其所好,编撰了大量的斋醮、祥瑞故事,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维护世俗政权,这些故事主要收录在《道教灵验记》中。道教与政治的关系是道教神话中的一个特殊内容,早期即汉魏六朝时期相关的道教神话以宗教信仰对政治的否定和超越为主题,数量也不多,而唐末五代时期道教政治神话大量出现,且具有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目的,这在道教神话的历史上还是首次,这充分反映了道教思想的世俗化变化。

另外,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还突出了道教对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救护和对现实缺陷弥补的特点。普通百姓对宗教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出于现实功利性的目的,这一特点在此期的道教神话中有明显的表现,不少故事表现了有求必应的观念,只要信奉道教,就会得到包括长生、金钱、名誉、权势等回报。在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里,还有大量的道教神灵护佑普通百姓度过唐末五代军阀混战的乱世的故事。这些故事主要收集在《续仙传》、《江淮异人录》、《神仙感遇传》之中。在早期道教神话故事里,神仙一般只关注个人如何度世,他们成仙后,弃世飞升而去,而唐末五代道教神话关注世俗生活的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

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还表现出成仙与道德的联系日益紧密的特点。杜光庭在《道教灵验记序》中写道:“积善有余福,积恶有余殃,幽则有鬼神,明则有刑宪,斯亦劝善惩恶至矣。”[13]他把宗教和刑宪看成是劝善惩恶的工具,而世俗的道德控制手段涂抹上了神的光辉后,作用就更为巨大。在《墉城集仙录叙》中,杜光庭进一步为人们指出了一条积善成仙的路径,他说:“又有积功未备,累德未彰,或至孝至忠、至贞至烈,或心不忘道、功未及人、寒栖独炼于己身、善行不加于幽显者,太上以其有志,太极以其推诚,限尽而终,魂神受福者,得为善爽之鬼。地司不制,鬼录不书,逍遥福乡,逸乐遂志,年充数足,得为鬼仙。然后升阴景之中,居王者之秩,积功累德,亦入仙阶矣。如此,则善不徒施,仙固可学,功无巨细,行无洪纤,在立功而不休,为善而不倦也。修习之士,得不勖哉!”[14]他说那些在尘世中积功累德的人,都可以在死后“魂神受福”,进入神仙之列。这种思想对于道教神仙信仰来说,无疑是一个发展,它既克服了即身成仙说不能兑现的局限,又向所有行善积德的人敞开了成仙的方便之门,成仙方式变得简便易行,更加有利于道教的广泛传播,有助于道教与世俗社会融合,发挥其劝善止恶、稳定社会秩序的功能。道教神话的这种功能在后世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宋以后的道教神话中就常常可以看到反映道德成仙说的故事。

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还具有反映民间信仰的功能。民间信仰又叫民俗信仰,民俗色彩特别浓厚。民间信仰有许多方面不同于人为宗教,如它的产生、传播都是自发的,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严密的组织,但是,它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究其原因,在于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续仙传序》写道:“汾生而慕道,尤愧积习。自幼及长,凡接高尚所说,兼复积年之间,闻见皆铭于心。又以国史不书,事散于野,矧当中和兵火之后,坟籍犹缺,讵有秉笔纪而述作,处世斯久,人渐稀传,惜哉!”[15]沈汾明确了这些神仙故事来自广泛的采集,包括正史没有记载的来自民间的故事。唐末五代时期许多道教典籍毁于战火,而民间的记载正好可以弥补文献的缺失,也可以反映当时民间神仙信仰的情况。一般来说,神话传说流传于民间,乃民间的集体创作,反映了民间集体意识和心理。道教虽是人为宗教,但道教起源于民间信仰,本为民俗的一部分,从一开始就与民间信仰有着解不开的联系。最初的五斗米道在社会下层的民间流传,具有很多民间信仰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葛洪、寇谦之、陶弘景等人的改造,道教逐渐上层化、贵族化,发展为神仙道教,带有了士族知识分子的印记,而在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中,民间信仰的特点又凸显出来,反映了民间的欲求和理想,这在当时的道教神话《江淮异人录》、《续仙传》、《道教灵验记》、《神仙感遇传》等作品中有所体现。在这些道教神话中,后世民间信仰中八仙中的张果、韩湘子、蓝采和就已经出现。八仙以其世俗性的特点,在民间故事中成为济世救人、降妖捉怪的英雄,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愿望,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很有影响的神仙群。

可见,道教神话作为一种特殊的宗教神话,既有宗教神话辅教传教的功能,又有一般神话反映民间集体意识、文化心理的功能。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就典型地体现了道教神话的功能,它既宣扬了神仙信仰,又积极向世俗生活渗透,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内容和要求。

四、唐末五代道教神话的历史地位

道教神话在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它随着道教信仰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显示出不同的特点和内涵,它是一个时代道教思想文化变迁的记录与反映,因此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而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在整个道教神话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是以神仙信仰为核心、综合古代一些文化形态而形成的宗教,道教诞生之前有一个很长的萌芽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神仙信仰就开始流行,关于各种神仙的传说故事也在社会上流传,如王子乔、赤松子、广成子等,《庄子》中有对神人、大人、至人、真人等的描述,屈原《楚辞》中有对神仙的描述。秦汉时,神仙信仰非常兴盛,这为道教神话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出现了第一部神仙故事专集——《列仙传》,道教将之收入《道藏》,成为道教重要的神话集。“《列仙传》以其记叙的大都是古仙话,不同流俗,和神话的某些格调、性质能够互相沟通,如江妃二女、马师皇医病龙、琴高乘赤鲤、箫史、弄玉吹箫引凤、祝鸡翁养鸡升仙等,多可当作优美的神话故事看待”[16]。《列仙传》主要收集的是汉代及以前的神话故事,以汉代为时间界限,前后两个时期的神话故事几乎各占一半,除了表现汉代神仙信仰即修炼成仙、离世飞升的故事外,很多故事充满远古神话的韵味,飘逸浪漫,优美动人,不像后世的道教神话具有浓重的辅教色彩。魏晋南北朝时期,原始的民间道教经过道士们的改造,形成了神仙道教,提倡炼丹成仙,追求精神逍遥解脱,当时神仙故事极为流行,新作不断涌现。由于这些故事产生于道教诞生之后,很多又出自道士之手,因此宣扬神仙信仰的意味比较浓。其代表是葛洪的《神仙传》、陶弘景的《周氏冥通记》等,故事宣扬了神仙可学和长生不死的信仰,虽然表现了一些儒家和世俗化的思想,但神话的基本思想倾向是出世的。

唐宋时期是道教神话发展的黄金时期,道教神话趋于极盛,神话作品的数量远远超出以前,达到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的最高点可以说出现在唐末五代。唐末五代的神话故事在作品的数量上超过历代。在道教神话的故事类型上,这一时期的道教神话颇为完备,可谓自成体系,既有神灵、神物、神迹灵验的神话,也有关于个人成仙的神话,还有仙凡沟通的神话,可以说构成了一个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神—仙—人交织的奇幻世界。此期道教神话的内涵丰富多样,表现了道教信仰神圣、超越、世俗等主题,反映了道教神话的辅教、政治道德教化、参与世俗生活、反映民间信仰等多重功能,在道教神话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学者田兆元先生在《神话与中国社会》中指出:“道家神话由作为异端的民间道教神话、正统的道家神话体系和神仙家传说三部分组成。”[17]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主要反映的是后面两个部分的内容。在此时出现的道书如《道教灵验记》中描写了大量的灵验故事,宣扬了宗教的权威,显示了道教借助神话故事建构其神学体系、树立宗教神圣性的努力。其次,在神仙传记类道教神话方面,出现了《疑仙传》、《仙苑编珠》、《墉城集仙录》等作品,展现了时代风貌,表现了道教神仙信仰发生世俗化变化的情况。任继愈先生在《中国道教史》中写道:“唐宋之际道教神仙思想从出世到入世的逐渐转变,正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封建统治思想向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逐渐转变,同时也表明了神仙道教思想于明清时期向世俗化发展的历史趋向。”[18]道教神仙信仰在早期的汉魏六朝时期以出世思想为主,在后期的宋元明清时期,表现出鲜明的入世的色彩,而道教神仙信仰发生世俗化变化的转折点,可以说就在唐末五代时期。仙话专家梅新林先生认为仙话在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其中晚唐五代是这些高峰点的顶峰,是中国仙话整个抛物线形发展曲线上的最高点,同时也是划开中国前后期仙话的分界线”[19]。仙话前期重“成仙”,后期偏于“还俗”,而这个转折点正在唐末五代。因此,唐末五代的道教神话体现了神仙信仰发生世俗化转变的轨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承前启后的意义。

总之,唐末五代是道教神话的高峰期,不但对以往的神话进行了收集整理,还涌现了很多反映时代特征的新神话,出现了道教灵验故事的大汇编和女仙神话的第一次结集,开启了后世以八仙为代表的民间世俗神话之先河,表现出神异性与功利性交相辉映的双重变奏,体现了神仙信仰出世与入世的相互转变与融合。唐末五代道教神话在道教神话史上意义重大,目前已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肯定和关注,但是其中的具体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因此,对唐末五代道教神话故事进行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文本内容的仔细解读、故事类型的精确归纳、主题意蕴的准确揭示、历史地位的把握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深化道教的研究,而且对于传统神话学、叙事学的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收稿日期]2010-10-31

标签:;  ;  ;  ;  ;  ;  ;  ;  ;  ;  ;  ;  

略论唐末五代道教神话_神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