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资流通企业发展租赁业的实践与探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企业发展论文,物资论文,租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去年5月29日, 上海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上海金海岸租赁中心市场与上海广电股份有限公司联手推出“租金星彩电,看’98世界杯”的简短报道。结果两条租赁热线被打得发“烫”,不到一周就接到了数千只电话,首批1000多台彩电全部出租告謦。金星彩电率先偿到了租赁的甜头;东海电脑、申花VCD、饮水机、家庭影院租赁跃跃欲试; 安吉汽车、利达禄儿童用品、紫苑物业房屋租赁广场期待早日开张;凤凰、永久自行车茅塞顿开,也积极筹划进场。“金海岸”这个陌生的名字正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金海岸”开始成为商品租赁的代名词,租赁成为消费的新热点。人们将此称之为“金海岸现象”。
“金海岸”全称为上海金海岸租赁中心市场,是由上海齐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上海强生经济发展集团公司、上海市食品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大毫实业有限公司五家企业共同投资组建的上海金海岸租赁有限公司的租赁实体,总投资预计1.2亿元, 营业面积为15000平方米,目前已投入运行。“金海岸”的筹建, 得到了上海市、有关区政府部门、金融、保险和工商部门的扶持,咨询机构和新闻媒体积极出谋划策。租赁业能否成为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一种新型的流通组织形式,人们拭目以待。“金海岸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物资流通企业应加快发展租赁业。
(一)上海物资流通企业已有探索实物租赁的成功实践
追朔上海物资流通企业探索实物租赁的实践,起源于计划经济的七十年代,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上海物资(集团)总公司系统租赁企业有9家,涉及的租赁范围有汽车租赁、机电设备租赁、 建筑专用机械租赁,还有钢模板、钢管桩等建筑工地配套材料租赁。但由于体制、机制以及信用、金融、保险等诸多社会、政策方面的配套原因,至今发展不快,租赁业务发展徘徊。据统计,1998年,上海物资集团系统各类租赁业务额为7560万元,在整个经营贸易额中所占份额比例不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租赁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将成为流通企业新的增长点。二十多年来,上海物资流通企业积极探索实物租赁的成功经验,可提供有益的借鉴。
1.探索机电设备租赁。(1)组建机电设备出租服务站。1979年, 机电总公司根据当时知青回城安置就业的要求,利用总公司库存资源组建了集体所有制性质的“上海市机电设备供应公司出租服务站”。该服务站主要向市内外在沪的施工队及个体承包建筑商开展设备租赁业务,出租空压机、搅拌机、抛光机、部分量具刃具等。尽管设备出租随着建筑施工业的发展有起有落,但作为新业务项目已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部分企业欢迎,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2 )设立“中租公司上海代理部”。为进一步探索发展设备租赁业务,1985年机电设备总公司与中国租赁公司合作设立了“中租公司上海代理部”。该部主要以承包生产企业成套设备项目的形式,开展对中小企业新建、技术改造项目的设备租赁。从项目设计到非标设备的加工制作、安装调试一条龙服务。先后为市内外的橡胶厂、啤酒厂、锰矿风机厂、驾驶员培训基地、煤气用具厂等20余家生产企业,融资租赁设备1500余万元。为中小企业拓宽了筹措资金的渠道。(3)融资组建出租汽车队。1989年, 机电设备总公司针对当时库存积压“昌河”和“夏利”轿车的状况,与有关出租公司联营,以融资方式组建了一支出租车队。经一年多运行,逐步以租金形式返回了投资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扶植该企业发展,1992年经上海市外资委批准,总公司与港方合资成立了“上海远东汽车出租服务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到500万美元。以设备租赁解决库存积压, 回收资金,增加效益,追加投资,创办新的企业,拓展了新的服务领域。(4)组建中外合资建筑机械出租企业。为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设备,继续探索设备租赁的新途径,机电设备总公司在原出租服务站的基础上,1993年2月设立了中日合作“上海东敬建筑机械出租有限公司”, 引进了日本大敬租赁株式会社8台设备,加上原有的设备共100余台件,扩大对社会的出租。总公司派出了两批人员到日本进行租赁业务的研修,引进日方租赁企业的管理经验。(5)为老厂走出困境开展设备租赁。 上海正广和汽水厂是具有100多年历史的老厂, 由于受到进口饮料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一度濒临关闭的境地。该厂青年企业家吕永杰为打好企业翻身仗,要求机电设备总公司帮助筹措资金。经反复论证,总公司决定为该厂方便食品机械流水线和保健食品流水线进行设备租赁,融资金额150余万元,为该厂走出困境解决了燃眉之急。
2.发展钢模板、钢板桩租赁。(1)落实加工, 开展钢模板租赁业务。1978年木材总公司根据上海市基建用材需量大,而木材资源相对不足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以钢模板代木模板的节材活动。通过采购钢板,自行组织加工,开拓钢模板租赁业务,每年加工钢模板用钢2.6万吨, 钢模板数量达17万平方米,以租赁形式服务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如梁、板、柱以及桥梁等各类混凝土工程建筑。据统计1980—1990年,钢模板出租量当时达695.4万平方米。(2)组织进口,拓展拉森钢板桩租赁业务。1987年,基建物资公司根据本市发展高层建筑及逐步加大市政建设力度,而当时上海能提供用于重大建筑项目进行围护加固所需的拉森钢板桩企业又屈指可数的状况,投资256万元,从日本等进口了4号拉森钢板桩1500吨,计1644根,向市有关重点建设项目提供租赁服务。从1987年—1997年,仅向市人防工程、南浦和杨浦大桥、内环线高架,虹桥和浦东国际机场、延安路隧道复线建设等重点工程提供拉森钢板桩租赁服务达3000余根次。
3.开拓汽车租赁业务。根据原内贸部颁发的《汽车租赁试点工作暂行管理办法》的要求,为进一步推动汽车租赁事业的发展,深化汽车流通体制改革,内贸部在总结第一批试点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发展第二批汽车租赁试点企业。经争取集团总公司投资控股的强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于98年4月被正式列入第二批试点范围。经筹建, 强农集团公司汽车租赁有限公司于98年9月投入试运转,该公司先行购置了8辆汽车,其中货运车3辆,生活车5辆,租赁对象主要为中外合资企业在沪的外方代表及本市的个体经营者,租赁期限一般在半年以上, 运作4个月,租赁收入40余万元。该业务深受租赁户欢迎,尤其在节假日,更是供不应求。但因该公司目前尚处起步阶段,资金有限,投入不多,车种较少,规模不大,有待进一步加大投入,逐步发展租赁规模。
(二)当前买方市场的内需格局为发展租赁业创造良机
1996年11月13日,原国家内贸部曾以内贸函字第632号文, 印发的《关于进行实物性租赁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指出,为了完善我国商品市场体系,开拓新型流通组织形式,探索在我国进一步发展以通用商品为主的实物性租赁业务,推动我国租赁事业有规划、有步骤、健康地发展,将选择少量实物性租赁机构进行试点。并指出其试点意义和目的在于:其一,探索如何利用租赁方式拓宽市场,充分调动社会闲置、库存积压的生产和生活物品以及待开发的新产品进入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活化企业资金;其二,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实物租赁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为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实物租赁市场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为配合有关部门制定促进实物租赁市场和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打基础,为在我国全面培育和发展实物租赁市场创造条件。
从1981年4 月中国第一家租赁公司——中国租赁有限公司成立至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租赁业已经形成了以金融租赁、中外合资租赁、 由生产和流通组成的租赁公司以及原内贸部管理的租赁市场共计1000余家企业在内的四大租赁业务体系。租赁业的经营范围日益广泛,租赁方式更趋灵活、方便、多样化,租赁物件从小型单机到成套设备,从新设备到二手货,租赁用户遍布全国各行业。但是,租赁业在我国的发展,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据世界租赁年报统计显示,我国租赁业总营业额不及美国的1%、日本的2%、韩国的0.8%。当前发展租赁业遇到种种障碍,如法律法规障碍、信用障碍、效益障碍、观念障碍、人才障碍等等。尽管如此,租赁业作为新型的流通组织形式,随着我国商品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必将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纵观当前我国多渠道商品流通体制和供大于求的市场新格局,为创办和发展租赁市场创造了良好机遇。
1.买方市场的总体格局,为组织租赁资源创造良机。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由计划年代短缺经济的卖方市场发展到目前“过剩经济”的买方市场,我国消费品市场总体上已显现供大于求的新格局。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1997年下半年613种主要商品与上半年相比,供过于求的商品195种,占31.8%。目前全国工业企业库存积压商品达到13267亿元,加上商业、 乡镇企业的库存,其总值已愈3万亿元,其中彩电、程控交换机、电脑、自行车、 摩托车、空调等商品大量过剩。大力发展租赁业务,通过以“租”促销,以“租”代销,以“租”带销,能达到协调“过剩”,提高商品利用率及使用价值,优化资源配置,加速商品流通的目的。
2.市场商品的极大丰富,为选择租赁商品的品种创造良机。从当前市场流通的商品来看,既有多年积压逐步淘汰还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又有不断开发投放市场的新产品;既有适用居民消费的民用商品,又有适合生产、施工等企业的装备类商品;既有进口商品,又有国产商品。总而言之,多品种、多型号、多规格、多档次的商品,为选择租赁商品创造了良好机遇。
3.供求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为引导不断开发的新产品进入租赁市场创造良机。当前市场过剩主要还是些价格高、式样老、缺乏创新的产品,市场商品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矛盾。而新兴产品从开发到生产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新产品进入市场又往往需要有一段导入期,在导入期内可以通过租赁的方法,让用户使用,好的租购,不好的退租。比如,目前生产厂家推出民品环保绿色助动车、液化气助动车、复旦申花净水器等新产品,拟可采取“先租后售”的办法;还有数控机床之类高新组合机床,厂家买不起,也可采取租赁的方法,以租代销。由此可见,租赁业的发展将为新产品的开发,乃至产品结构的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消费需求的地区性差异,为拓展租赁市场新的空间创造良机。发展租赁市场,就区域范围来说,目前拟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大、中城市先试点,然后逐步推开。但租赁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是第三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沿海发达城市拓展到中西部地区城市,从城市拓展到广大农村,空间很大;就租赁物品来说,从生活资料发展到生产资料,市场空间更大,前景更广阔。
5.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育,为租赁市场培养专业人才创造良机。发展租赁业需要大批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精尖产品进入租赁市场后,从选型、推广、操作、维修到反馈市场信息,不断改进,重新设计,都需要专业人才来完成。就管理人才来说,要办好租赁市场也需要一大批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当前,随着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发育,将为提供租赁专业人才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同时,租赁业的发展又可以吸纳一大批就业人员,还可以解决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目前,“金海岸”正在设立音像制品租赁点、自行车租赁点,光这两项租赁业务就可以吸纳上千名就业人员,为政府排忧解难。随着租赁业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就业的效果更显而易见了。
(三)加快发展租赁业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目前,我国的租赁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在外部环境上还存在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不相配套的问题,诸如租赁价格确定、租赁物赔偿、金融风险控制等等都缺乏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租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国家和政府部门要加快立法,健全法规,以保障租赁业健康、规范发展。同时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还需要在配套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以推进租赁业加速发展。归纳外部环境配套方面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尽快予以建立、健全和完善。
1.尽快出台《租赁法》和相应的法规。许多多年从事租赁经营的企业碰到的一个共性问题是社会的租赁信用矛盾十分突出,“骗租”、“赖租”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租赁法》,完善我国的租赁立法制度。根据立法,各地可结合不同租赁企业的特性,制订相应的地方法规和操作细则。
2.制订适合中国租赁业发展的租赁会计准则。由于中国租赁业还不发达,目前尚无一套相对完整的适合租赁业操作的租赁会计准则,许多租赁企业在处理财务会计问题时极不规范,不少财务人员缺乏这方面的财务知识。因此租赁会计准则的出台,既要符合国际惯例,与国际租赁业接轨,又要适合中国租赁业发展的特点。
3.探索租赁业的行业定位问题。目前,在我国对租赁业的具体行业界定,尚无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位。从租赁业现状来看,连接金融、工业等诸多行业和企业,归属第三产业。但就其行业归属尚不明确,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目前租赁业中出现的行业多头管理问题,与租赁业自身的行业定位问题没有解决十分相关。解决的办法先以一个行业牵头,尽快成立国家和地方的租赁行业协会,促进租赁业的发展,按“三个有利”的标准,在实铅中逐步解决租赁业的行业定位问题。目前,上海市租赁协会已经有关部门批准成立。
4.给予进口租赁设备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对进口租赁设备给予进口关税、增值税分期付款的优惠;对租赁品种不对路的设备海关给予办理退货的优惠;给予适合中国租赁市场“二手货”进口的优惠;对有条件的沿海城市所开设的租赁设备保税市场的优惠;以及引进国外高新技术进口设备减免关税的优惠政策等等。通过对进口设备的政策扶持,弥补国内部分租赁资源的不足,利用两种资源,共同开拓国际、国内两大租赁市场。
5.解决租赁企业的资金问题。金融配套,解决租赁企业的资金问题是发展租赁业的关键。目前有关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信用问题,对租赁企业只限于部分融资额度,对拓展租赁品种,扩大租赁规模,以及向新的租赁领域发展带来较大的限制。因此,作为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在国家完善立法、确保“信用”的前提下,加强银企合作,支持租赁业的融资,以解决资金问题。
6.要认真研究解决租赁企业的税收问题。有关部门要针对租赁业的特殊性,认真制订各类租赁商品具体的税收政策和具体操作办法,大力扶持租赁业的发展。如目前租赁商品的增值税不能抵扣,汽车等设备类商品租赁期满后,由出租人向承租人进行资产转让,在办理转籍过户、上牌、办证中,涉及需开列发票等手续问题,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
租赁业,作为中国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据有关专家分析,有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的地区, 租赁消费是商业领域内的“朝阳产业”。由此预测上海租赁业经过3—5年的努力, 占上海GDP的比例可望达到5%左右(发达国家租赁消费已占GDP总量的20%左右),对促进和确保本世纪末,上海GDP每年增长8—10%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实质性的推动。“金海岸现象”引起国家有关部委和上海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8 月上旬在京召开的“中国租赁业发展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国家内贸局副局长丁俊发提出我国当前租赁业发展要从“四个重点领域”寻求突破:1.生产、建筑用设备的租赁;2.交通工具,特别是小汽车的租赁;3.家庭用品,特别是家电、家具、儿童玩具、保健用品的租赁;4.农机用品的租赁。去年7月下旬, “金海岸”举行“银企合作”、“保险配套”签约仪式,上海市副市长冯国勤专门发了贺信,指出“租赁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商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方便群众生活,有效配置和节约社会资源的需要,其对于盘活经济存量,繁荣稳定市场和推进再就业工程等亦具有独特的作用。”去年9月底, 借上海金海岸租赁中心市场揭牌开业之际,上海市商委等有关单位牵头组织召开中国租赁业发展高级研讨会。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名誉主任马洪到会主持会议,国家有关部门和上海市政府有关领导出席,邀请部分省市商委、体改委(办)领导、有关专家、学者、中外企业汇聚申城,研讨租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探讨完善有关政策、法规、法律问题,充分体现政府重视、专家谋划、企业呼吁、各界联手,共同开创加快发展租赁业的新居面。物资流通企业应抓住契机,迎难而上,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在实现国有物资企业行业改造中迎接新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