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 412000
【摘 要】目的:分析重症心瓣膜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对其效果进行详细的分析,为日后临床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5年期间我院收取60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给予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分析其治疗后的效果。结果:术后心脏功能、左房内径、右房内径明显缩小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左室舒张末径、右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略低于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05;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结论:重症心瓣膜病实施外科治疗的观察中充分的说明,准确的掌握手术的指征、手术的时机、在围术期前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相关治疗工作、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检测,是患者尽快的恢复心功、降低死亡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的前提。
【关键词】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效果
重症心瓣膜病瓣膜的损伤对导致患者发生血流动力学障碍,其病理和生理的改变是药物无法控制的,而外科手术是治疗该病症的唯一途径,但是外科手术治疗重症心瓣膜病还是存在一定的风险[1],我院自2014—2015年期间,对60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中,特别的重症围术期中的各个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后,取得的效果显著,特整理相关材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者基本资料
选取2014—2015年期间我院收取60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7例(61.67%),女性患者23例(38.33%);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2.3±5.2)岁;37例患者存在风湿性心脏病(61.67%),11例患者存在感染性心内膜炎(18.33%),7例大动脉炎(11.67%),5例先天性心脏病(8.33%);35例患者瓣膜病变、主动脉瓣、二尖瓣双瓣置换(58.33%),10例二尖瓣置换(16.67%),7例三尖瓣置换(11.67%),8例主动脉瓣置换(13.33%);其中5例二次手术(8.33%);术前45例存在心功能Ⅲ级(75.00%),15例心功能Ⅳ级(25.00%);术前经过X线检查胸心比例≥0.7有17例患者,有6例患者胸心比例≥1.0;心脏彩超显示左室舒张末径≥60mm有15例患者,肺动脉收缩压≥60mmHg,择期手术患者58例,急诊手术2例。
1.2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中度低温全麻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经络手术;均应用膜式氧合器(国产),用含血心脏停搏液灌注(顺行性)+冠状静脉窦注(逆行)+心包腔内置冰水或冰泥(心肌保护);体外循环时间为55—220min,平均时间(99.4±35.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2—155min,平均时间(51.4±25.2)min;在阻断主动脉期间内鼻咽温度为23.9—30.5℃,平均温度(26.3±1.5)℃;在主动脉斜切口内实施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右心房和房间隔切口内实施二尖瓣置换;在转流时多巴胺(小剂量)2-5μg /(kg?min)和硝酸甘油(小剂量)及米力农(小剂量)持续泵入。
1.3术后处理
所有患者在监护室的治疗重点为:(1)生命体征的保持稳定;(2)对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检测,特别要及时的对患者补充钾、镁、钙,使以上的血液含量高水平,防止发生心率失常;(3)对容量平衡进行控制(口服或静脉路径),四肢保持温暖、尿量理想;适当的补充血容量;对24h仍然不能脱离呼吸机的患者,应及时的置入鼻饲管;(4)根据患者的血气分析,调整呼吸机的参数,并加强呼吸道的管理;(5)引流管拔出后,给予患者抗凝治疗(华法林:口服)。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中计算方法进行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全部使用?x±s表示,组间对比数据采用(%)表示,并实施t检验,以P<0.05为标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前、术后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对比
术后心脏功能、左房内径、右房内径明显缩小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左室舒张末径、右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术后略低于术前,比较统计学意义不明显P>0.05,见表1。
2.2其他
所有患者平均呼吸机辅助时间为(6.67±4.40)h;平均ICU治疗时间(3.36±3.05)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4.57±1.55)d;所有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因呼吸功能不全,对其实施气管切开术;其余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
3讨论
重症心瓣膜患者的心功能较差,甚至是处在失代偿,引发该病症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手术、体外循环时间等对心肌造成的损伤,也是引发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是心功能损伤和肺动脉高压,特别是存在巨大心脏的患者,常常伴有右心功能不全,还可能与三尖瓣关闭不全、继发性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右心室肥厚的损伤有密切的关系[2]。根据参考大量的文献中指出,目前虽然对重症心瓣膜病手术的指征有所放宽,但是由于手术对心功能有一定的损伤和合并重要的脏器病变的发生,故实施手术治疗的方案,还是要慎重的选择;而许多相关数据中对手术中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其风险依次为:①血流动力学;②年龄;③肝功能不全;④肾功能不全;⑤心膜炎;⑥再次手术;⑦外周动脉疾病;⑧慢性阻塞性肺病;⑨女性。因此,通过以上充分的说明,在围手术期的治疗是手术后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的前提,所以在围手术期要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血沉及C—反应蛋白的超标。因为心功能是手术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心功能的调整最重要,据相关数据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EF)降低50%左右,说明患者患有重度心肌收缩功能的减退,而EF<40%表示患者心肌功能受损,在手术前应给予患者强心、利尿和消除全身水肿等代谢(心脏)治疗和改善,以上的所有改善治疗对增强患者心脏的收缩力有积极的作用[3]。所以对待以上的患者术前给以充分的准备、术中和术后给予相对应的护理和治疗措施对提高治疗的效果十分重要;另外术中应用小剂量的多巴胺等药物持续的泵入,不仅在术中能维持稳定患者的血流动力,在术后还能起到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术后给予患者血容量的补充和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能防止发生心律失常。通过超声检查结果显示:术后心脏功能、左房内径、右房内径明显缩小,由于部分患者的病情和自身心肌的病变原因,甚至无法恢复至正常的范围,术后还是给予患者长期的强心、利尿和扩张血管小剂量药物的治疗。保证手术的成功好需要对手术的时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4]:(1)手术的前提是需要改善心功能、水肿的消退及心率等稳治疗;(2)排除有严重的心肌损害因素:①EF>40%;②心功酶基本正常,血沉水平≤40mm/h,以及抗 DNA 酶-B检测正常;③其他脏器功能损伤无法控制;④失调瓣膜组织发生病理改变,无潜在性的损伤;⑤存在感染病灶。而术中操作时要细致、轻柔、有秩序的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尽量的减少对患者心脏的损伤、安全的对患者建立体外的循环、缩短体外循环的时间对保护患者的心肌非常重要。
通过本次对重症心瓣膜病实施外科治疗的观察中充分的说明,准确的掌握手术的指征、手术的时机、在围术期前后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相关治疗工作、加强对患者的生命体征的检测,是患者尽快的恢复心功、降低死亡率的发生和提高手术的成功率的前提。
参考文献:
[1]中国心血管外科注册登记研究协作组.Sin SCORE 预测瓣膜手术死亡风险.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1,27(2):81.
[2]徐志云.心血管手术风险预测研究与现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3):187.
[3] 张宝仁,徐志云,邹良建,等.老年患者二尖瓣置换术 265 例分析.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04,11(3):161.
[4]史艺,许建屏,王强,等.再次瓣膜置换 217 例临床分析 [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25(4):324-325.
论文作者:曾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27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瓣膜论文; 重症论文; 功能论文; 外科论文; 《航空军医》2017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