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元整体观照,优化教材习作指导——刍议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单元论文,刍议论文,策略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都安排了一次习作,旨在逐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尽管教材习作的安排是经过编者精心计划和编排,可是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很多教师仍对教材习作不存好感,原因是其过于成人化、没有童趣、缺少创意等,甚至于名师的习作公开教学也极少涉及教材习作。 事实上,与非教材习作相比,教材习作最大的特点是置于一定的主题单元系统中,它和课文、综合性学习、单元练习(口语交际、处处留心、读读背背等)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教师不能回避的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如果我们能以单元整体的意识来观照教材、使用教材,教材习作的教学也同样可以风生水起。 化零为整 明确序列 纵观“新课标”颁布后出版的几套已通过国家级评审的语文教科书(人教版、语社版、苏教版、鄂教版),几乎都是以主题来划分单元的,同一个单元中的每篇课文的主题都是一致的,全书有非常明晰的逻辑关系。在单元整体观照意识下进行习作教学,教师首先要有“化零为整”的智慧。 1.整合单元信息——让习作目标更明确 做好习作教学的主题单元整体设计,前提是深钻教材,学习教师用书的单元教材说明,了解单元教材是怎样依托文化主题来编排的;抓住单元教材语文学习的重点,设计包括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有关内容在内的单元教学整体框架。通过对所在单元课文的特点和阅读教学要求,就可以确定习作的目标要求。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阅读例文《保护蜻蜓》,学会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梳理,不难发现它与前文《放飞蜻蜓》联系紧密,这篇课文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科学知识的兴趣,为本次习作做了很好的情感蓄势。而其他两篇阅读课文《“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狼和鹿》则蕴藏了一定的写作方法,即通过生动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练习六中的“想想做做”是一个对于学校绿化调查的实践活动,正好可以让孩子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表达自己对于环保这一话题的想法。这样一来,明确了单元习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活动等其他内容的关系,就能预设好习作教学目标。然后从读写结合、习作和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活动相结合的角度,对习作教学做单元整体设计,这个单元的习作便能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当然,如果出现单元习作阅读与本单元阅读、口语交际等所体现的主题不尽一致的,我们可根据学段目标制定习作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就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习作教学为例,这册教材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苹果里的五角星》《最佳路径》《人类的“老师”》,属于“创新发现”的主题,可是习作安排的内容是写“推荐同学”的文章;第三单元的课文是《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属于“历史人物”的主题,安排的习作内容却是写“日常生活中的发现”,从单元整体教学的目标出发,我们可以将两个单元的习作调换一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读写结合的学习心理。 2.细化单元主题——让习作目标更有序 作文教学是以写作训练为主体的完整系统,因此,在教材习作指导中,我们就应该在有意凸显、整合单元习作训练目标与要求的基础上,将其在具体的单元阅读教学中进行有序分解,从而让习作教学有铺垫、有抓手、有序列。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主题是,能仔细观察一种自己喜欢的文具,弄清它的特点和用途,将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部分写具体。经过提炼后,可以发现单元总体目标是: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拟人的手法对物品做具体、有序的介绍。如何将这一习作目标在单元学习中进行整合细化?经过分解,可安排如下: 通过细化单元主题,将习作目标有机地、系统地贯穿于单元整体之中,围绕专题安排的各项学习内容与学习活动,这样就能够做到前有联系、后有照应、环环相扣、有序推进,整组教材就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作文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前行——从三个文本学习中学会了有重点的观察、运用拟人手法、采用合适的说明方法来写作,在口语交际中掌握了介绍物品要有条理、有顺序,这样一来降低了单元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学得更扎实、写得更轻松。 化整为零 巧得技法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学会“化零为整”,明确教学目标,更要尝试“化整为零”,在课文阅读、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等教学过程中,或对比发现,或片段尝试,或模仿技法,把作文教学贯穿于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收获别样的精彩。 1.融合综合实践——让习作情境更真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但是,由于平时从家到校两点一线单调的生活路径,使不少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十分乏味,总认为自己缺少写作的素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可以通过综合性学习这个桥梁,将教材习作要求与生活中真实的发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活动形成鲜明生动的表象,搜集习作的素材,为写出真实的经历、认识与体验奠定基础。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关于春游的建议。为了能较好地完成这次习作,在写作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观察家乡的一处名胜景观——太湖、鼋头渚、梅园、锡惠公园等。观察之前,先作一个简单的指导,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观察。观察后,我又及时地让学生将观察所得做好笔记,进行简单的素材积累,初步明确如何推荐自己向往的春游之地。事实上,这样做已经把这篇作文的难点分散解决了,到了课堂上,学生就有话可写,不再需要咬着笔杆茫然思考了。 我还有意识地让学生体验各种生活——做一天“卖报童”,参加植树活动,感受活动中的“趣”和“累”;学一些劳动本领,体验劳动中的“苦”与“乐”,给爸爸妈妈一个意外的小惊喜,感受家庭生活的“冷”与“暖”……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解开了摆在学生面前作文难的第一重心结。 2.借助口语交际——让习作表达更自如 学生写作文比较头痛的一般有两个问题:一是无话可说,二是有话说但不知道如何说。教材各单元的口语交际大多是与习作安排在同一板块,体现了“口语交际是习作的前提,习作是口语交际的延伸”这一理念。可以说,“口语交际”就是学生习作的前奏。将口语交际与习作结合起来,给习作提供了桥梁,减缓了习作的难度。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课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夕,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活,展望未来;让学生懂得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谊,懂得感恩学校、老师。在这堂课上我注意到了以“言为心声”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利用话题的现实感,创设了完全真实的“赠言”情境,使师生置身其间,情动辞发。而这个单元的习作则是“打开记忆的闸门,重温六年来那一幕幕动人的情景,给你的老师写一封信”,其实,只要在口语交际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起重温那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聆听那感人肺腑的师生情感交流故事,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在随后的作文中便能自然而充分地流淌。 事实上,写作和口语交际都是用语言把事情表述出来,一种是用口头言语,另一种是用文字表达,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能把口语交际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更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3.依托课文学习——让习作形式更丰富 在我看来,“习作教学单元整体设计”也是读写结合的新发展。如果能在专题单元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课文情境中抓住不同的内容,捕捉不同的练点,触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即时宣泄阅读获得的激情,以阅读材料的章法为章法,依章循法地引导学生进行习作练笔,作文便不是一件难事。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精心选择整个单元文本中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表达方法的异同,找出规律。比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四篇课文,篇篇写人,但表达却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菩萨兵》一课,通过主人公朱德的语言和行为,以及藏胞人民的赞扬,将人物的品质进行放大;《李广射虎》虽是文包诗,但却是通过具体场景的描述,抓住将军的动作和神情来刻画李广的神勇;《少年王勃》用正反对比描写相结合的方式,让人物的才华横溢展现得淋漓尽致;《大作家的小老师》这篇课文,则通过一个小故事,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感悟,让我们看到了萧伯纳宽广的胸襟和谦逊的品格。如何写人,怎样才能把人写活?这就成为了这个单元习作教学的重点。通过学习文本,学生初步懂得可以抓住并及时记录能表现人物品质的语言来写一个人;也可以通过人物的一系列的神情和动作来刻画人物,使得人物形象高大起来;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进而烘托出主要人物的主要品质;或是抓住人物的内心体验,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些写作的方法渗透在每篇课文中,又相互交融,学生习得其中的一点两点,都是习得语言的本身,这对于写好《我的自画像》这一类写人的教材习作,有了更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因而,对于单元课文中出现的精彩的语段,我们除了引领学生反复“咀嚼”外,如果能巧妙地抓住这些语言学习的“练点”,“学别人的文章,说自己的话”,进行形式多样的仿写训练,日积月累,往往自见功效。 虽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教材是很重要的例子”。如果我们能将单元习作目标有意识地进行分解,在单元教学中一以贯之,分层有序递进,在单元整体理念的观照下,发挥教材资源的整体优势和效能,作文教学必定能举重若轻、花开似锦!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优化教材习题指导--论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题教学的有效策略_口语交际论文
在整体观察的基础上优化教材习题指导--论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习题教学的有效策略_口语交际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