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人物的断裂_文化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人物的断裂_文化论文

文化的传承与文字的断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字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呼喊多年的陈旧口号。当我们从文化传统的抽象继承和具体排斥状态中走出时,我们才猛然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文化的传承与文字的断裂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包括文化的现代化,而文化的现代化又离不开对我国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因为文化传统是使我们的思想与生活得以生根的东西,是现代价值观念的活生生的源泉。另一方面,弘扬文化传统又不应成为演几场京戏或建几个寺庙,而应成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深入细致的学术阐释,然而,我们都生活在用简体字描述的世界上,“四书五经”和其他典籍作为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源泉如今反不被广大青少年所理解。事实上,我们早已成为“垮了的一代”——对现代人来说,古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似有难以弥合的裂缝,这便是我所说的文字的断裂。

中国文字的断裂主要表现为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距离不断被人为地扩大,其结果是,年轻一代越来越丧失对古汉语的了解,甚至丧失了对繁体字的认知能力。不断出现的汉字简化方案以人为的方式而不是按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将中国语言文字的断裂肯定下来,并依靠行政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从而将这种断裂合理化。诚然,汉字简化方案不无合理的一面,因为其制定者的初衷本是为了方便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大众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书面汉语与汉语口语的严重分离,防止将前者变成官员及学者的专利品和私有物,因而也防止它像拉丁文一样走上衰微的道路。

然而,汉语之所以没有像拉丁文那样变成死语言,不仅是因为它没有像拉丁文那样仅仅成为学者的语言,而且是因为它既有诗意语言的美感,又有生活语言的朴实,有对我们生活的难以抗拒的规范力,并始终维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想像力。很多汉字简化方式是以牺牲汉字的美感为代价的,因为不少被简化后的汉字打破了结构的平衡,损害了偏旁部首之间的匀称与和谐,经常练习书法者一定对此有深切的体会。平心而论,大规模地简化汉字并不能提高人的文化水准,相反常常降低人的文化品位,因为它在客观上造成了让高文化的人向低文化的人看齐,让低文化的人向无文化的人看齐。以第三批汉字简化方案为例,其中的不少简化字是从街头巷尾搜罗而来的,而这些字多半出自文盲之手。譬如,“菜”字在简化方案中被简化为“芽”,后者就不免给人以头重脚轻之感。将这些不规范的汉字列入简化方案,在客观上肯定了文盲随意造字的合理性,并且助长了不规范用字的风气,其结果是,不规范的东西反以规范的面目登堂入室,并且普及社会,深入人心,进入历史。这无异于使规范的东西让位于不规范的东西,它实质上是对文盲的鼓励和对规范用字的打击。今天的不规范用字几乎遍布生活的一切领域,其原因多半在此。当文盲们发现自己的不规范汉字居然进入了汉字改革方案,进入了报纸书刊而不是受到人们的耻笑时,其随意造字的热情也就愈加高涨了。

海德格尔有言,“语言乃存在之家”。但这个存在之家并非空洞的外壳,而是思想的凭依和生活的内涵,因为它蕴藏我们祖祖辈辈的辛苦与智慧,潜存着生命的根基和热情。它不仅使我们得以栖身,给我们以安全与温暖,而且使我们感到自由自在。对这样的依归之处,每个人都有责任加以精心守护和保养。

文字是历史的丰碑,汉字亦不例外。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审美趣味和思考方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它的每一细微变化都足以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剧变。相对于几千年的历史来说,汉字的变化速度十分缓慢,而在近几十年中,我们却以“大跃进”的方式让文字的变革走过了过去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走完的路程。这种“大跃进”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未必是一种福音,这是因为:大量简化汉字造成了现代人与古典文化的隔膜。现代人与古人的沟通首先是通过文字进行的,文化的传承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离不开文字的连续性,大量简化汉字破坏了这种连续性。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当一篇文章出现了1/5的生字时,读者就必须重新进行文字训练,而繁体字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几乎都是生字。现在,许多年轻人之所以对古书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本能的厌恶,正是因为他们在辨认和书写繁体字方面缺乏应有的训练。同时我们的大、中、小学普遍漠视中国古典文化的教育,使好几代人都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中国的老一辈学者多能使“四书五经”和其他一些中国经典烂熟于胸,至少能领会其中的基本精神,而这些东西恰恰是培养中国人的精神气质的基本要素之一,因此,当我们将“四书五经”和其他学术经典视为无用而不予过问时,我们已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也就成了不伦不类的中国人。如今,中国社会虽有要求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但这种呼声非常微弱并且流于空洞的外在形式,以致发扬传统变成了唱几句京戏或象征性地开两次会议,对传统经典的学术诠释变成了五花八门的古书今译或只供消遣的漫画。以重构中国学术经典为内容的各种漫画大畅其道,在我看来恰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不幸,因为它反映了现代读者由于语言方面的障碍而丧失了阅读和欣赏各种典籍的能力。照此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中国人只能到日本和韩国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遗风。

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它的断裂必然造成文化的断裂。要防止这种断裂,文字的变革就必须是循序渐进和不露痕迹的自然进程,破坏这一进程是我们自绝于传统的第一步。大规模地简化汉字所造成的文字的断裂削弱了现代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同时也削弱了现代人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气质得以生长的历史根基。

从表面上看,大规模地简化汉字可以使我们的辨认和书写变得更加省时省力,但它在文字审美和文化传承方面造成的损失难以弥补。况且,靠简化汉字来普及文化知识几乎是一个舍本逐末之举,因为文盲的多少取决于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水平,而与汉字笔划的多少没有直接的关系。从长远讲,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语言输入技术的突破,汉字的输入有可能比西方拼音文字的输入更加简便,这就使大规模地简化汉字失去了意义。如果我们早就将简化汉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或投入计算机技术的研究,成效也许要大得多。

近年来,繁体字不断在各种场合出现,这决不是单纯的经济因素造成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重新接续中国文化传统的愿望与要求,因为在一部分人眼里,能写繁体字本身是有文化修养的表现。瞩目将来,港、澳、台终归要与中国大陆统一,经济的统一无疑是国家统一的基础,但这种统一离不开语言文字的统一,并且这种统一不会有碍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为此,大陆及港澳台地区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语言文字委员会来协调汉字的统一工作。让港澳台地区的人民全盘接受简体字并不可取,让大陆人全都使用繁体字亦不现实。唯一合理的选择是,通过深入的研究将部分过繁的字简化,将所有被草率简化的字恢复原状。不管文字统一工作如何进行,我个人认为我们必须遵循三条原则:第一,尽量不破坏文字的审美功能;第二,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第三,必须考虑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语言输入技术的突破给汉字输入带来的影响。

总之,中国文字的断裂已是一个不言而喻的事实,这既是中国文化传统断裂的表征,又有碍现代人与古代人的沟通,有碍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既是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又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同时也是文化学术的现代化。但是,要使现代化成为可能,我们既要与国际接轨,也要与自身的文化传统接轨,脱离了后者,我们将失去现代社会的制衡力量,失去维系现代生活的价值源泉,失去心灵生活的依持与归属,这几乎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的教训,也是所有深入研究现代化问题的专家得出的最终结论。

标签:;  ;  ;  

文化的传承与人物的断裂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