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化的认识与研究
伊丹丹
摘要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全球化认识、加入、助推趋势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中国学者对全球化的演进、当前全球化的特点等研究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逆全球化挑战的研究仍在进行之中;全球化视域下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成为新热点,“一带一路”正成为全球化的引领者。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与世界接轨、推动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更加深了中国对全球化的认识,使中国成为全球化的推动者。
关键词 :全球化 逆全球化 一带一路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时代的浪潮已将改革开放推向不惑之年。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的国际形势下作出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的探索,全球化研究激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都加强了对全球化的研究与关注,既有综合分析,也有分门别类的专题探讨,已然硕果累累。经过40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全球化的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弄清楚这个问题对进一步研究全球化问题至关重要,对如何在新一轮的全球化进程中发挥中国智慧具有指导意义。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唯有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唯有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才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本文将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关于全球化演进的研究、当前全球化特点的研究、逆全球化挑战的研究,以及“一带一路”引领新型全球化的研究等进行梳理。
一、全球化的演进
全球化是与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相伴的历史现象,为了更好地理解全球化,中国学者对全球化的演进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该研究从全球化的起源、成长、重复与成型、提升与变革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形成了中国现有的全球化研究体系。
(一 )全球化的起源与萌芽
全球化源起何时一直是学术界较为关心之事。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第一个标志是人类几乎在全球范围的分布(杨雪冬,2002),也就是说人类散布于全球的过程就是全球化的过程。国内学术界的主流意见认为全球化开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是近现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进程。李慎之(1994)认为自从1492年哥伦布远航美洲使东西两半球会合之时起,全球化过程已经开始了。李伯重(2017)认为大航海时代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那些伟大的航海活动以及随后的16、17世纪的进一步发展,首次把世界各大洲联系了起来,使得经济全球化进程得已展开。此外,他强调中国在早期经济全球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16世纪之前,中国就一直在亚洲东部和印度洋东部经济圈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到了16世纪,欧洲人从海路到达中国之后,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东部地区和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其他地区,开始在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掀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大潮。
(二 )全球化的发展阶段
到目前为止,全球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一中心对多中心的侵蚀和单一中心确立,从15世纪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中心;第二,单一中心的维持与更迭,从1880年到1972年,世界中心经历了从欧洲向美国的转变;第三,多中心的复兴和单一中心的衰落,1972年至今,美国成为世界中心(杨雪,1998)。蔡拓(2015)主张全球化的历史演变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是全球化的溯源与萌芽期,指15世纪之前的全球化;第二个是全球化的成长期,指15世纪至19世纪70年代;第三个是全球化的成型与重复期,指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第四个是全球化的提升与变革期,指20世纪70年代至今。”李长久(1997)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为时间节点将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16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到冷战结束以前,以及冷战结束后。马俊如、孔德涌等(1998)也把经济全球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1492 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及郑和下西洋的前全球化阶段;第二,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50年代的准全球化阶段;第三,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全球化阶段。
这是党中央、习主席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确立的新的发展战略、作出的筹划设计、擘画的宏伟蓝图、描绘的美好未来,也是向全军官兵发出的动员令、吹响的进军号,鼓舞士气、激励斗志。
逆全球化是指与经济全球化相悖、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逐渐消减的全球性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自由贸易理念边缘化,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全球经济陷入持续的结构性低迷,下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上升;部分西方国家保守化内顾倾向加重,国家干预和管制极端化(吴志成、吴宇,2018)。进入21世纪以来,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特别是2016年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总统并相继推出贸易保护政策、退出TPP等事件,对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引起了中国学者对全球化前景的担忧。
由此可见,中国学者从现实意义角度寻求全球化的起点与演进过程,并对此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观点。从根本意义上讲,全球化是源于人类意识、源于人类社会性的一种必然趋势,而且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由于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的特点,我国又出台的新能源政策促使光伏产品质量与数量齐升[1].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对光伏发电组件进行检测与维护[2].而光伏系统主要采用直流电源,可以依据输出端电压、电流来判断光伏组件运行状态.因此,监测光伏组件的输出端电压、电流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全球化的特点
依此,当前全球化呈现纷繁复杂的特点。全球化进程受到“逆全球化”“反全球化”的阻碍。然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包容性全球化也逐渐崭露头角,为助推和平、包容、开放的全球化新趋势贡献中国智慧。
用 9mL3-甲氧基丙胺吸收 1.5g~1.6g的 CO2后,加入1mL含14C的正十六烷标准溶液,再与9mL的自配闪烁液/PE闪烁液配制两个加标样品。将配制好的样品分两次测量,时间间隔为两个星期。测量结果表明,自配闪烁液和PE闪烁液一样,具有良好的测量稳定性。
(一 )全球化的利弊
然而,当前全球化并没有带来财富的均衡分配,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以及社会不平等,加剧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叶险明(2002)对1968年以来南北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比例进行了研究,1968年该比例为1: 14.9,1977年为1∶15,1987年为1: 20.2,1990年比例上升为1: 20.5。此外,廖淑萍(2017)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全球100个发展中国家的人均GNP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的数值。2017 年全球基尼系数高达0.73,超过了国际警戒线0.4,凡此种种皆可证明全球贫富差距的加剧。经济全球化还提高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促使各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各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高。一旦一国市场出现崩溃,扇动“蝴蝶翅膀”的是那个倒霉的市场,受到冲击的必然是与之相连的全球性市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很多灾难性的问题,比如挑战民族国家主权、冲击本土文化、滋生恐怖主义等。
全球化给各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由此带来的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创造了条件,而且通过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律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力的突飞猛进。
(二 )新形势下的全球化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南北经济差距依然继续,全球化也呈现很多新的特点。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令美国政府有所警惕,反全球化声音此起彼伏。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激起了西方世界反全球化浪潮的高涨,反全球化运动频频爆发。面对新的世界经济局势,美国奥巴马政府启动并主导了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力图“重返亚太”,掌握在两大经济区的主导权,制定符合本国利益的贸易投资规则。然而,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反对全球化,特别是承诺改变或是退出美国现有贸易协定,并且扼杀筹备中贸易协定的竞选纲领,当选了美国总统,美国选民最终拒绝了奥巴马政府的国际主义,转而选择了特朗普的孤立主义,TTIP和TPP被扼杀。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西方对全球化的态度都达到了极限,在西方国家的新型政治运动中,对全球化的阻力也越来越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达沃斯论坛上提到,“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在2017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着重提及“逆全球化”,并指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
为了对当前全球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必要考察当前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带来的利弊,同时,又需要考虑当今世界的国际形势和经济格局新变化。
三、逆全球化的挑战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对比,玉米测土配方施肥对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都有所提升,起到了控制化肥施用总量、优化施肥结构、科学肥料运筹的良好效果。
二是开发利用程度低。以2011年为例(枯水年),全省用水量262.86亿m3,仅占水资源总量的16.8%,低于全国22%的开发平均利用率,也低于多数省份的开发利用率 (北京97%、天津144%、河北95%、辽宁42%、河南28%、广东25%、浙江21%、江苏170%、湖北29%、安徽41%),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一 )逆全球化的危害
徐秀军(2017)认为全球范围内逆全球化的挑战主要表现在,持续低迷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长,保护主义、内顾倾向抬头和进展缓慢的全球经济治理调整变革等。雷达(2018)认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确存在阶段性的逆全球化的变动趋势。张韦恺镝、刘强(2018)认为源于中世纪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至今,全球化被逆转并不罕见。基本上世界市场每次因为危机收缩,国家间竞争加剧都会引起逆全球化浪潮。但是逆全球化始终只是作为全球化图景中的插曲出现。吴志成和吴宇(2018)总结了逆全球化给国家社会和平稳定发展带来的危害:一是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和金融贸易风险;二是影响全球价值资源分配;三是激化社会矛盾与政治不稳定;四是冲击和割裂国际政治关系;五是导致经济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徐坚(2017)重点探讨了逆全球化风潮对全球化前行的阻力,如全球化减速甚至停滞、全球化逐渐扭曲和碎片化、全球化发展不平衡引发大国冲突等。
(二 )如何应对逆全球化
面对世界范围内的逆全球化趋势,应该如何应对呢?对此,吴志成和吴宇(2018)总结了应对逆全球化的方法:一是加强对逆全球化的研究,理性认识逆全球化;二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加强国家治理能力建设;三是推进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全球化,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新型经济全球化;四是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规则的制定,提高经济全球化运行质量;五是坚定支持经济全球化与自由贸易理念,合作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六是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引领全球经济治理长效机制建设。庞中英(2002)指出在认识与了解全球化问题时,人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反全球化的现实存在,以及全球化与反全球化的并存。此外,他通过透视反全球化的现象得出结论,“反全球化与全球化相伴而生,其影响与规模已构成另一种全球化。当前的全球化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缺陷”。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2015年3月初发布的《“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将“一带一路”的主旨目标确定为,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2016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通过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高贸易互通度,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等,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这将有利于促进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稳定。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了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强调要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并希望“一带一路”可以为实现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为解决当前世界和区域经济面临的问题寻找方案。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后,通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并于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中国为首的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日益增大。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建设新型国际合作关系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与人民币国际化等国际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也逐步迈入了主动引领全球经济合作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新时期。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一次彰显了中国的全球化观——助推为全人类共同利益服务的全球化趋势。
有鉴于此,逆全球化趋势必然会对全球化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逆转,并给各个民族、国家带来种种挑战。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中国致力于发挥智慧把握全球化积极发展的新趋势,并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引领新型全球化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引领新型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中国主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大倡议,标志着中国逐步迈入了主动引领全球经济合作和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的新时期(张详建、涂永前,2017)。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2015)曾强调“一带一路”是包容发展之路,是开放合作之路,是互联互通之路,是文明互鉴之路,是和平友谊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战略选择,彰显了中国智慧,可以引领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这个“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一带一路 ”是中国式的全球化 ,体现了习近平的全球化思想
《冶金分析》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金属学会主办。本刊旨在动态反映冶金领域分析测试新技术、新方法、先进经验,报导研究成果,发表综述文章,并介绍国内外冶金分析动态等,适合于冶金、矿山、石油、化工、机械、地质、环保、商检等领域或部门的技术人员及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和参考。
以2017年5月中国政府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标志,“一带一路”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论坛期间,30位国家首脑和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负责人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以下简称《联合公报》)。《联合公报》提出推动“自由包容性贸易”,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提供了重要机遇,有助于推动实现普惠世界的全球化。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二 )“一带一路 ”是为了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全球化
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可以引领全球化为全人类共同利益服务,有助于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林毅夫(2015)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的新倡议、新战略,旨在通过沿线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贸往来,促进各国间的政治互信、经济融合和文化包容。高虎城(2015)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中国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有利于打造区域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蔡武、汤敏等。蔡武(2015)认为建设“一带一路”有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将为沿线各国发展提供新机遇,更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需要。“一带一路”还是打造中国与相关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构想(汤敏,2015)。
陈健、龚晓莺(2017)指出,“一带一路”倡议能够引领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发展新时代。张伟杰(2018)认为“一带一路”助推解决全球发展失衡问题,普遍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新型全球化是一种自觉的探索,重塑人类社会的发展格局。可以期待,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推进,全球化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变得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此外,辜胜阻等(2017)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型全球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它有助于推进共享型全球化的形成,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习文(2017)强调“一带一路”倡议是新版全球化的一种尝试,不仅可以解决全球经济结构不平衡等问题,而且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中国建国70年的历史和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昭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会采取特定的道路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一带一路”就是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道路的一种实现形式,它不仅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倡议,而且是中国道路在欧亚非和南太平洋地区范围内打造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验(赵可金,2015)。赵可金还提到在“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通过推动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载体,撬动战略部署、体制机制和社会文化方面的包容开放,有助于塑造一个地区和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赵磊(2016)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四大特性,跨区域性、非排他性、非门槛性、非主导型,强调中国以及美国、俄罗斯等大国都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共同摒弃任何主导、支配意识的存在。因此,“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谋求全球、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三 )“一带一路 ”是包容性的全球化
“包容性全球化”是针对过去30年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是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理论视角(刘卫东,2015)。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这就是包容性全球化。从历史趋势看,包容性全球化可以视为经济全球化的2.0版本,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刘卫东,2017)。刘卫东、刘志高(2016)强调“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包容性,而“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化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恰恰吸收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即倡导包容性全球化。
王义桅(2015)把全球化分为展现东西方互鉴魅力的全球化1.0时代,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化2.0时代,和包容天下的全球化3.0时代。而“一带一路”就是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实现包容性全球化。鉴于“一带一路”使更多的老百姓在其中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是老百姓版本的全球化,是真正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的全球化(王义桅,2017)。龚晓莺、陈健(2018)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完全可以实现不一样的全球化,即包容性全球化,从而破解西方主导下的全球化所造成的负面效应。
(四 )“一带一路 ”既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也有助于发达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各国的经济互通、共同发展,所以它引领的全球化必然可以普惠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李丹(2018)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4年多来,经济走廊建设稳步推进,“五通”网络逐步成型,贸易投资大幅增长,重要项目合作稳步实施,对沿线国家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得以显现,已经成为冲破全球化阴霾的一抹亮色,“一带一路”就是中国引导经济全球化、倡导新型国际合作的重大举措。林毅夫(2015)提到“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亚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以提高其经济增长的潜力,帮助发展中国家逐渐完成从发达国家“输血”的发展援助模式向自身“造血”的发展合作新模式转变。林毅夫还提到“一带一路”需要加上非洲,非洲是我们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一带一路”沿线有很多国家可以承接,他们就可以实现工业化,再由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增长的瓶颈,这样就能够在真正的合作发展上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博鳌论坛上讲的“百花齐放春满园”。肖金成、申现杰(2015)强调“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国家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表现在,利用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与便利化的贸易制度发展经济、发展生产,从而满足中国巨大的消费需求,扩大对华出口贸易等。钟飞腾(2017)认为“一带一路”可以为沿线国家实现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与中国的合作等创造条件,从而推动以合作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全球化的发展。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有能力引领全球化朝着更加公平、开放、融合的方向发展。它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全球化观,而且它普惠沿线国家的能力彰显了新型全球化的包容性。
五、结语
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昭示,融入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对全球化认识的步步加深、中国加入全球化以及中国助推全球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吸引了中国学者对全球化研究的重视,包括对全球化的概念、历史演进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逆全球化”趋势的涌现,中国学者转而强调当前全球化的特点以及“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等。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中国学者将视线聚焦全球化的新趋势,以及“一带一路”如何引领新型全球化。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全球化观和全球化话语体系。然而,中国学者还需借此提升中国在全球化理论中的话语优势地位,从而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全球化实践。
2.2.2.3 发病条件。温度20~25 ℃、相对湿度90%以上有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 ℃或低于15 ℃,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发展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于流行。
参考文献 :
1.蔡拓:《全球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2.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3.陈健、龚晓莺:《“一带一路”战略开启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全球化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学家》2017年第7期。
4.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5.龚晓莺、陈健:《中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包容性全球化理论与引领路径分析》,《教学与研究》2018年第1期。
6.辜胜阻、吴沁沁、王建润:《新型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17年第8期。
7. 雷达:《“逆全球化”概念辨析与全球化进程的梳理》,《世界经济研究》2018年第3期。
8.李长久:《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内涵和影响》,《世界经济》1997年第7期。
9.李慎之:《全球化与中国文化》,《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
10.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三联书店2017年版。
11.林毅夫:《“一带一路”助推对外开放》,《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12.刘卫东:《“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年第4期。
13.刘卫东、刘志高:《“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
14.马俊如、孔德涌:《全球化概念探源》,《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8期。
15.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6.庞中英:《透视反全球化现象》,《人民日报》2002年8月17日。
17.汤敏:《“一带一路”战略彰显“大国心态”》,《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18.王义桅:《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商务印刷馆2015年版。
19.吴志成、吴宇:《逆全球化的演进及其应对》,《红旗文稿》2018年第4期。
20.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
21. 肖金成、申现杰:《开放、合作、和平、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主题》,《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2.徐坚:《逆全球化风潮与全球化的转型发展》,《国际问题研究》2017年第3期。
23.杨雪冬:《全球化:西方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4. 叶险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5.应习文:《“一带一路”为全球化提供新动力》,《中国金融》2017年第5期。
26.曾培炎:《“一带一路”:全球共同需要 人类共同梦想》,《读懂一带一路》,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
27.张韦恺镝、刘强:《逆全球化、反全球化与全球化新出路的中国方案》,《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8年第2期。
28.张详建、涂永前:《“一带一路”:中国大战略与全球新未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9.赵磊:《“一带一路”:中国的文明型崛起》,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
30.赵可金:《“一带一路”:从愿景到行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1.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新华网,2018年4月10日。
32.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人民日报》2013年9月8日。
33.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人民出版社2015年。
作者简介 :伊丹丹,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