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与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业课程论文,社会工作论文,设计理念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目前已经有一百多所高校正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并形成了一支培养未来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教学队伍。专业教学也从初期对知识体系、课程设置等宏观方面的探讨转向更微观、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方法的研究。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具体设计应如何渗透专业理念,并真正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理论知识和方法技巧并运用于实践之中,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以《西方社会工作》为例,对专业课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加以探讨。
一、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理念
社会工作专业作为新兴的专业,它主要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问题、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专业人才。在我们专业的整个课程体系中,既包括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也包括社会福利制度、社会问题和社会政策及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课程,还有相关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制度。这一系列教学环节都是为了系统地训练学生能胜任高品质的助人工作。因此,从整个课程体系来说,我们大都借鉴了国际上社会工作教育的经验与模式,是比较完整和成熟的。但涉及具体每门课的教学,受教师本身所拥有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限制,常常在课程的设计及其效果上有较大差异。如何使我们的课程围绕实现整个专业教育的目标,并相互衔接、密切配合,做到特点鲜明、务实高效;如何使学生真正在教学中主动学习和参与,掌握所学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方法,并能逐渐加以运用,这既是我们课程设计的目的,也应是贯穿每门课程设计的理念所在。
在课程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本课程的定位是什么?它与其他专业课程怎样衔接和配合?在本课程中怎样帮助学生加强对专业的认同?对专业价值与伦理如何认知与内化?怎样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和社会现实相结合,从中寻找社会工作的新空间?
以《西方社会工作》为例,它是本校在四年级开设的双语教学课程,定位于专业整合性的核心课程,采用双语的教学模式。主要向学生介绍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各种社会工作实务,包括社会工作在美国的发展概况、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及实务领域,如:公共福利服务、精神健康服务、健康照顾、学校社会工作、家庭与儿童社会工作、老人工作、矫治工作等。这门课程的内容与专业基础课程中的《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实务》等课有重复之处,但笔者在教学中,力图避免老调重弹,偏重于介绍和研讨美国社会工作实务领域的发展现状,对每个服务领域的研究,都特地从网上下载各种最新的资料,包括各种社会服务组织正在进行的服务项目,使同学们了解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并从中寻找对我们开展社会工作的有益启示。这门课程虽采用双语教学,但它决不能成为语言训练课,而应是专业知识的传递、巩固和提高的课程。运用原版教材和资料,是让学生能原汁原味地掌握专业的词汇,以利于与国际的接轨、和国外同行的沟通。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拥有国际视野,能从国内外社会工作的比较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验,能以开放的胸怀接纳不同文化下的差异,成为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社会工作者。
同时,课程设计的理念还体现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所有的教学与实践都应考虑学生的需要、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课堂不应是教师的一言堂,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在第一节课上,就把课程的目标、教学的要求、每周课程内容的安排及参考书目、作业的具体要求及截止日期、考核的内容和评分标准等与同学们交流并探讨,某些作业学生还可以有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意见和建议,集体通过后确定执行。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从一开始就让学生参与进来,让他们从中了解到底学什么、怎么学,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共同合作来完成对专业知识的探求。因此,《西方社会工作》课程的设计在找准定位、明确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专业理念为指导、“学生为本”的基础之上,设计了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教学形式,在以下方法中将具体介绍。
二、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方法
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计,须根据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而进行,同时也要兼顾教师自身的经历和风格。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明确课程目标。每门专业课程有其共同的目标,更有它应独自承担的任务。首先清楚地认识本课程的目标,才能引领所有的教学因子配合而行。课程的目标不是笼统地、千篇一律地设定为掌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理论知识和方法,更需要明确其特点而制定相应的具体目标,以便在课程的评估中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衡量,判断课程的效果。例如:《西方社会工作》的课程目标即:
(1)Understand the social work development and different kinds of social work serv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western social work.(了解美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及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学习西方社会工作的经验)
(2)Demonstrate respect and regard for gender,religious,spiritual,cultural,ethnic,racial,age,social,economic,and international diversity.(展示对有关性别、宗教、精神、文化、民族、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和国际差异的尊重)
(3)Become aware and sensitive to various international social issues and problems and their effects on individuals,families,groups,organizations,communities,and societies.(清醒地认识和十分敏感于不同的国际社会问题对个人、家庭、团体、组织、社区和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4)Demonstrate an ability to identify one's personal position on issues,values,and thoughts concerning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展示自身有关专业的社会工作对问题、价值和思想方面个人立场的能力)
第二,构思课程内容与形式。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考虑能自成体系,突出重点。避免虎头蛇尾,或内容凌乱无章。形式上根据国外著名大学的经验,已广泛采用小班化教学,课堂内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且普遍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特别是社会工作专业,更具有实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要善于运用社会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以加深学生对真实情景的认识和切身的体验。如在《西方社会工作》教学中,运用了多媒体手段后,还将讲课提纲发给学生,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忙于记笔记,而无暇跟着教师的思路前行,更谈不上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行讨论的情况。此外,还放映若干教学电影片段,以形象生动的故事引发并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记得有的学生在看过《Good Will Hunting》(中文名为《心灵捕手》)后,在读后感中谈到:“这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影片,它让我重新思索社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尽管目前我并不具备像治疗师尚恩那样的丰富知识和娴熟技巧,但我开始由衷地喜欢这种富有挑战的职业——社会工作。”当然,在教学中,围绕着每一个主题,除了对美国社会工作状况的介绍,还应探讨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做法,在比较中,思考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某些专题上甚至由学生自己来讲,学生根据分组,作为一个小组项目集体准备,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制作PPT,到课堂上分工合作进行演讲,并回答同学提出的问题。整个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各小组展示的内容丰富多彩、各显其能。这种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巨大的能量,而且他们也深感这种形式带来的收获。而教师也从中欣喜地发现,自己平时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和技巧,已被学生悉数掌握和运用,并在PPT的制作方面技术远远领先于教师。可以说,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师生的这种互动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双方都得到促进和提高。
第三,设计多层次的作业以训练学生的能力。课堂教学的时间十分有限,每门课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靠配套的作业加以练习和巩固。社会工作专业的训练尤其应重视对实务能力的培养。因此,《西方社会工作》作为整合性的课程,希望通过作业,来促使学生全面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设计的作业有:
(1)英文演讲:要求学生以“我的中国社会工作之梦”为题进行3-5分钟脱稿的英文演讲,以此训练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又密切联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励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和对未来事业的美好憧憬。
(2)论文:联系SARS事件给我们留下的巨大影响,布置了题为“中国的灾难应急系统”的小论文。要求学生自己来假设在一定范围内爆发了某种灾难(详细描述),在这场灾难中,人们的某种经历,如失去亲人、无家可归或丧失健康等,并想象那种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情感等各方面的情形,谈谈如果是你身处其中,将会怎么办?你会有什么样的需要?社会的应急系统应如何建立?如何运作?这篇论文不同于其他的学术性文章,需要训练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敏感性、感同身受的理解力和解决问题的系统性。
(3)团体项目:“未来的社会救助站”,设计的构思主要起源于孙志刚事件后,我国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政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原来的强制性收容为自愿向社会救助站求助。因此,社会救助站作为一个更符合人道主义的新尝试,将如何办好确实是社会工作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一项目的要求是:把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自行联系访问现有的社会救助站,了解社会救助站的运作情况,并至少和三位那儿的流浪者访谈一个小时,集体完成论文一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现有社会救助站的状况、流浪人员的情况、对机构访问和访谈的分析、对自我的分析、未来的社会救助站五大部分。这个项目既能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调查研究分析问题的能力、观察和思考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训练项目。第四,运用多样化考核方式。对于学生成绩的客观评价,也是激励学生的手段之一。每个学生其实都十分在乎自己的学习成绩,但以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显然不能客观地代表整个课程中的表现。因此,教师不仅要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而且要改变成绩的评估方式。学生的成绩应该是其全面表现的评定。从《西方社会工作》来说,学生成绩由五个部分组成,出勤占10%,课堂参与表现占10%,演讲15%,小论文20%,团体项目30%,口试15%。在评估中,不全是教师评估学生,也让学生自我评估和对教师进行评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如:学生在团体项目完成后进行课堂交流,对其他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学生的评估也将列入其成绩,因为能否客观公正地评估自己和他人,也是社会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
三、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再思考
对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科学设计,是成功进行专业教学的保证,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社会工作者的基础之一。要求教师首先要对专业知识有系统的了解,能准确地把握自己所承担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中的定位,能恰当地处理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及各自的重点。能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内化在自己的言行之间,在教学和实践中感染学生,使他们增强专业的信念、增添对专业的热爱。因此,贯穿于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计的理念,究其根本,是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全心投入,是将专业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神圣职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是我们社会工作教育者对社会工作未来发展的一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