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合理性辨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有制论文,合理性论文,为主体论文,坚持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所有制改革的争论始终就没有停止过。时至今日,在关于所有制改革问题上特别是在要不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一问题上,不论是学术理论界还是经济实践界都还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和政策主张。某种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必须从生产力中找到最终答案,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是否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是评断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根本标准。
一、市场缺陷及外部不经济
要想正确认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必要性,必须首先弄清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和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弄清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依据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些分析,结合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参考我国已有的一些研究市场缺陷的著作和文章,并结合市场经济运作的实际,我们可以把市场经济本身固有的缺陷概括如下。
(一)导致严重的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本身并不具有调节收入和财富占有差距的功能,反而有扩大这种差距的趋势。这一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明确论述。贫富两极分化并不只是一个社会公平问题,它同时也是一个生产力问题。也可以说,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严重的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必然严重压抑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将导致严重的阶级对立和冲突,导致大规模的罢工、社会动乱、战争等,继而必然引起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这种情形已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所证实。
(二)垄断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和资源运用低效
西方的“市场失败论”以及我国一些学者在研究市场缺陷时,都对垄断对竞争的抑制作用和垄断对资源配置的扭曲作用作了深入探讨。市场运行中,竞争必然产生各种垄断。少数厂商凭借生产条件上的优势,排斥其他生产者的竞争,通过垄断价格获得超额利润,这就大大降低了市场机制的调节效率,使资源配置产生扭曲和低效。除自然产生的垄断外,还可能发生某种人为的垄断,即主要不是凭借技术和经济优势,而是依靠政治权力、暗地密谋、行贿受贿等手段所实现的垄断。这些人为的垄断,比之自然形成的垄断,更严重降低了资源配置的效益。
(三)市场的外部不经济
关于“市场的外部性”问题,首先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概念并加以研究的。自马歇尔1890年发表《经济学原理》以来,经济学家始终没有放弃对市场的外部性问题这个市场机制的重要缺陷问题的研究与探索。所谓市场的外部性,主要是指市场机制本身的运行并不考虑市场以外的社会效果①。市场机制无疑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它只是作为各自独立的利益主体角逐利润的一种必然结果而发生作用,其本身并没有把全社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作为价值目标而引入市场机制本身。因此,对社会而言,市场机制一方面是配置资源的有效机制,但同时也伴随着市场的外部不经济问题。
市场经济中存在的外部不经济问题可谓举不胜举。如环境污染影响了农业生产、渔业生产,降低了产品产量或增加了生产成本;环境污染影响了居民的健康,社会不得不增加医疗设备和费用等。这也就是说,个别商品生产者的利润获得,是以增大社会成本为代价的。其中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从整个社会生产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市场机制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有一部分要被社会成本的增加所“抵消”,虽然这种“抵消”不能构成否定市场机制对资源有效配置的理由,但必定构成市场的一个缺陷。
(四)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首先表现为市场信息的传递有局限性。即使假定完全竞争市场模型赖以成立的一系列假设条件都能满足,市场调节本身也有其内在缺陷。一般来说,帕累托最优是从静态的角度考察的,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由于未来机会的不确定性,市场不透明,设备不完善,理想的市场调节效益是难以实现的。由于市场系统内的各个部门是相互联系的,某一个要素市场的扭曲,必然会传递给其他的市场部分。市场失灵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市场不可能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源。从长远看,一些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促进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这些产业往往投资大、周期长,一些私人企业,或出于追求利润动机不愿投资这些产业,或出于资金有限无力投资。市场失灵的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对公共产品无能为力。市场机制在提供竞争性产品方面,能发挥有力作用,但在提供公共产品方面,则显得无能为力。公共产品的提供,旨在追求社会整体效益,不具备市场机制中最根本的利益机制,因而不可能适用市场机制中的价格机制、供给机制、竞争机制,而必须在市场机制作用之外解决公共产品提供的动力、规模和结构等问题。
通过对市场缺陷的分析可以发现,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作用是双向的,存在着边际效益。虽然,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唯一值得选择的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手段,但必须加以调节和控制。二战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都普遍通过采取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国有经济范围、建立起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来抑制市场经济负效应等措施,弥补市场缺陷。一方面,政府通过财政、金融、信贷、收入再分配等经济手段,通过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另一方面,政府通过不同程度的国有经济安排,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这说明,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是现代市场机制运行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来自克服市场缺陷、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需要,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体制功能。二战以来,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来完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私有制的广泛存在和私人资本对国家政权的控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国有经济的功能受到很大限制,这反映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局限性。不过,从对市场缺陷的分析中,从对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及宏观调控和国有经济存在的必要性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传统:以公有制为主体同现代市场经济不仅不存在根本矛盾,而且更符合现代市场运行的内在要求,更有利于克服市场缺陷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种种局限。
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效率功能
毫无疑问,在国民经济的微观经济运行中,私有制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它有利于充分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能动性,有利于通过激烈竞争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效利用。正因此,我们才把非公有制经济认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因此,我们才毫不动摇地鼓励、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然而,在宏观经济运行层面,公有制却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产生宏观社会经济效益的基础和前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私有制所不具有的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照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科学配置资源的条件,可以集中力量发展关系全局的最重要的生产力。二是公有制经济具有私有制所不具有的优化地区布局,促进全国平衡发展的社会经济效益。三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具有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应对突发性社会重大事故的社会经济效益②。笔者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对生产力发展的独特功能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限制私人垄断,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1.重要的生产资料特别是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由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国家和代表集体利益的集体掌控,实行公有制,更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由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矿藏资源、森林资源、空间经济资源、海洋经济资源等这些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的有限性、紧缺性,以及与人类生存生活的密切相关性,它们具有天然的外部性特征。在科技高度发达、许多资源的有用性不断被发现、人口压力巨大、资源十分紧缺的今天,这些自然类资源的重要性已为人们高度重视,在所有制制度上如何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显得尤为重要。很显然,由这些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本身天然的外部性特征所决定,它最适合采取公有制,在我国它们最适合采取国有制并辅之以集体所有制,以防止私人垄断,保证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我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和约300万平方公里广阔的海洋国土,只有实行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的国有制并辅之以集体所有制,我们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对土地、矿藏、水资源、森林资源、空间经济资源、海洋经济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利用。目前,我国所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中部崛起战略、海洋经济开发战略以及西气东输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土地保护国策、湿地保护政策、自然生态保护政策等等,都是整合利用区域经济资源、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大战略举措,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这些重大战略举措的有效实施,无疑是同自然资源的公有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尽管我国目前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诸如存在乱采乱伐、资源浪费现象等,特别是面临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创新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实现形式以便更好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笔者还将专文探讨),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这些生产资料绝不可以实行私有制,一旦实行私有制,这些资源的合理开发、合理配置、可持续利用都将成为不可能。试想,这些自然资源若被少数私人垄断,不仅会导致无数生产经营者被剥夺公平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产经营的权利,而且会导致激烈的持久不断的产权冲突,使正常的生产经营难以进行,更为严重的是,广大人民还将被剥夺公平利用这些资源生存生活的权利。
2.让国有经济在基础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领域占支配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更有利于限制私人垄断、促进公平竞争、引导经济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正面效应。基础产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和平台,因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也有着“瓶颈”制约作用,具有一定的自然垄断性质。这些基础产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后续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其他产业、行业生产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因此,国有经济必须在基础产业占支配地位,避免私人垄断,以便为其他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者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平台和更加优良的基础性服务,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更快更好发展。尽管目前我国电力、电信、石油、铁路、民航、水利等垄断行业以及城市基础设施行业在经营管理、收益分配中存在不少问题,因而引发人们的不少意见,但这只能说明对这些垄断行业深化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迫切性、必要性,而决不能成为这些行业实行私有化的理由。公有制经济可以利用非公有制经济来发展基础产业,如采取承包、租赁、特权许可、合作经营、参股等多种经营形式发展基础产业,但公有制在基础产业中的支配地位不可动摇。基础性产业、垄断性行业是具有历史性的范畴,不同历史时期基础性产业、垄断性行业的内涵会发生变化,但国有经济必须在基础产业占支配地位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不可能再沿袭早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老路,而必须采取国家干预、规模经营、龙头出击、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道路。而要谋求这种发展,就必须让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支配地位,更有利于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战略,集中各种资源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和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行业,抢占国际市场制高点,在国际经济社会谋得主动,并引导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方向、经营范围,减少盲目生产和资源内耗,引导资源配置的合理取向,形成强大的国民经济整体合力。
(二)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提供条件、创造环境
靠市场机制无法有效解决社会公共产品供给问题,而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而且,从经济效率的角度讲,它关系到各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基础条件、社会环境,具有强烈的正外部经济效应,对国民经济整体效率的提高和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因此,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纷纷通过引入国有资本、创办国有企业、发展公益事业,以弥补市场缺陷,解决“市场失灵”问题。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应该说这更有利于解决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例如,我们可以集中巨大财力人力兴办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效益、私人企业不愿干也干不起的重大科研攻关项目、水利工程项目、交通通讯工程项目、生态工程建设项目、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可以通过公有资本解决好全国城乡的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以及水、电、气、暖、邮政、电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有效解决国防和国家安全问题;可以通过公共财政有效解决基础科研事业、医疗卫生事业、教育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事业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问题。而所有这些,不仅对提高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教育、科技事业以及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着未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关系着无数市场竞争主体所需的基础条件和环境,其对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提高和持续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尤为明显。
(三)搞好宏观调控,主导经济发展,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搞市场经济并不排斥宏观调控,相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机制是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共同配置资源的。虽然宏观调控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实现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有赖于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努力,然而,以公有制为主体可以为宏观调控、为实现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媒介。
1.国家可以通过国有经济的控制、主导作用更好地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调控国民经济运行。例如,可以通过调整银行利率调整投资需求;可以通过调整某些国有企业产品的价格平抑物价的波动;可以通过扩大公共投资,扩张有效需求,创造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可以通过扩大国有资本,引导投资走向和产业发展方向。总之,以公有制为主体更有利于国家实现充分就业、供需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更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
2.国家可以通过国有经济的控制、主导作用,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战略。如国家可以通过投资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工程、污染防治工程、资源开发工程、能源开发工程,通过投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主导性产业,通过对边远落后地区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等,更有效地弥补“市场不足”,主导和带动战略性产业的发展,不断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整合全社会资源配置,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战略。利用国有资本克服市场缺陷,弥补“市场不足”,实现本国经济发展战略,既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更为发展中国家所运用。我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更加特殊的国情。我国虽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低,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虽地域广阔,但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虽产业门类齐全,但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且多层次不平衡,产业结构层次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行业不突出、不多;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市场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民间资本力量还十分有限。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条件下谋求我国的跨越式发展,搞好经济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搞好宏观调控和调节,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正效应的同时有效弥补市场缺陷,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任务和挑战。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让国有经济更好地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是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挑战,谋求跨越式发展,保持市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现实的、必然的选择。
(四)确立合理的分配机制,为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体制基础
分配是社会生产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分配关系是最重要的经济关系。能否确立合理的分配机制,构建合理的分配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成以及各阶层利益关系的和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关系到社会生产再生产的正常运行,关系到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历史上,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利益冲突所导致的农民起义、工人罢工、国内外战争进而客观上造成的生产中断、生产力破坏甚至倒退,一再表明了私有制的历史局限性,表明了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关系对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大概没有人会怀疑所有制对收入分配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再强调,分配在表现为产品分配之前首先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条件的分配,因而所有制决定着分配的形式和内容。尽管这里的分配主要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的分配,但所有制不论是对直接生产过程的分配还是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分配,其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社会分配机制可以简单划分为初次分配机制和再分配机制(也有学者主张把非政府组织的民间的社会捐助、慈善事业等纳入第三次分配)。就整个社会的分配关系、分配性质而言,尽管社会再分配(包括第三次分配)对整个社会的分配调节有着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更具决定意义、作用更为重要的则是初次分配机制。初次分配是直接融入直接生产过程之中的,因而是直接融入社会财富创造过程之中的,直接影响着可供分配的财富总量,因而其分配格局具有一定的社会刚性。社会再分配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幅度的调节,而不可能根本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如要根本改变初次分配格局,就会根本改变直接生产体系,使正常生产难以进行。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税收等手段实行再分配,调节不同阶层收入,但一旦这种再分配政策极大限制了资本所有者的分配利益进而影响其投资生产的积极性,这种再分配政策也就不再具有可行性。很显然,初次分配对形成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在初次分配机制中,所有制的作用又是第一位的,正如我们过去常讲的,有什么样的所有制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对构建合理的分配机制和分配关系、谋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有重要意义。
1.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重要的资产收益不被少数人所占有,这更有利于抑制分配不公,避免激烈的利益冲突和阶级对抗,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由国家和集体掌握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生产资料,由国有经济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最重要产业和行业占支配地位,在分配上的结果必然是:私人资本不能凭借对重要生产资料和重要产业、行业的垄断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诸如土地、矿藏、水资源、森林资源的资产收益)、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将归国家和集体所有。尽管目前这部分收益中存在着大量流失现象,这只能说明我国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与市场经济对接中还存在着严重问题,诸如缺乏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权制度,产权界定不清、产权转让不规范,资产经营中没有引入必要的市场竞争机制,缺乏严格而规范的资产监管制度等,亟待进一步深化改革,而不能表明自然资源类生产资料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实行私有制的合理性。从整个社会生产的角度看,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保证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归国家和集体占有,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归国家掌握,有利于在充分发挥按资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形式作用的同时,保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抑制分配不公、贫富悬殊,从而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刺激生产供给,有利于避免不同社会阶层激烈的利益冲突,避免阶级对抗、社会动乱以及各种破坏生产力行为的发生。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我们既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在调动生产经营者积极性、促进市场竞争、加快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绝不能任意贬低甚至无视以公有制为主体对保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作用,绝不能图一时经济效益而把私有制扩大到不适当的领域。历史上私有制社会的种种弊端并不是人们的主观虚构,特别是激烈的阶级对抗、冲突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的破坏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义私有制诸种弊端的剖析,绝非主观臆断。因此,我们既没必要产生“公有制崇拜”,也没必要神化私有制,没有必要把资本主义道路当作我们改革的蓝本,再沿袭资本主义发展的老路。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使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及重要产业和行业的经营收益为国家所掌控,更有利于增强国家再分配调节能力,因而更有利于经济的平稳协调发展。初次分配中,重要生产资料的资产收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行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经营收益归国家掌控,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使国家拥有强大的再分配调节能力。国家可根据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需要,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构筑市场经济的安全防线;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助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协调区域发展,限制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极具战略意义的基础建设项目、有关产业和行业的投入;加大对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等社会各项事业的投入。这不仅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极具重要意义,而且对经济的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分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相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发展市场经济还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有利于克服市场缺陷、弥补“市场不足”,有利于实现我国超常规、跨越式的经济发展战略,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功能,因而在我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具有内在的经济合理性。
注释:
①市场的外部性:也称外部效应,是指市场交易主体双方的经济行为,不仅对其自身产生效用,而且对非市场的交易主体的第三者也产生某种有利的或者有害的额外效用。外部正效应也可称为“外部经济性”,外部负效应也可称为“外部不经济性”。
②宗寒:《略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效益》,载《中国经济问题》2006年第3期。
标签:公有制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机制论文; 宏观调控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生产资料所有制论文; 市场调节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宏观调控手段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所有制论文; 市场失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