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亚太地区新秩序_和平与发展论文

21世纪亚太地区新秩序_和平与发展论文

走向21世纪的亚太地区新秩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亚太地区论文,新秩序论文,走向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亚太战略新格局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建立亚太地区新秩序,从而确立起新格局得以维系和运行的原则、机制和规范。纵观冷战后亚太地区各自力量的利益磨合和战略调整,其将会率先建立自己的地区新秩序。

一、历史的重任落在亚洲

当今世界格局的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将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必然充满着各种国际力量相互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斗争。而且这一较量将同时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全球范围,一是区域范围。无论从逻辑意义上,还是在实践中,后者总从属于前者,在前者的框架结构中展开,并推动前者的体系重构。因此,在世界几个主要地区能否建立起和平、稳定的地区新秩序,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国际秩序。

回顾历史,国际旧秩序总是以某一地区秩序为基础,是区域范围内各种力量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调节机制和行为规范的扩大与衍生。西欧式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秩序、美国式的强权政治、霸权主义秩序,都是先对地区秩序的界定,进而扩展为一定时期力量对比基础上的国际秩序。当地区秩序因力量对比组合被改变时,国际秩序也随之更迭。尤其是在全球化与分裂化同时进行的当今世界,地区秩序的率先建立,将是全球范围内国际秩序建立的先导,只不过以前总是发生在欧洲,而这一次是历史的发展将其重任落在了亚洲。这正如1996年1月25 日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表的一份题为(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的研究报告中所言:“21世纪将亚洲化”、“影响全球秩序的更多决定将由亚洲国家来做出”。〔1〕

二、建立亚太地区新秩序的有利条件

亚太地区国家情况复杂,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差别,有不同发展水平差别,存在着种种矛盾关系。然而,各国都把致力于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互利合作、和平共处、平等协商已成为共识和对外关系的重要准则。而且,在亚太地区的各自力量之间已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格局,多方力量相对平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一家说了算的局面。这就为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如下:

(一)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稳定。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亚洲地区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与动荡加剧的欧洲相比,亚太地区政治形势相对稳定。过去曾相互对抗的各方有的已恢复了正常关系,有的正准备和解。同时,该地区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各大国及其他国家都致力于发展本国经济和国际合作,注重改善和发展彼此间的关系,这些都为亚太地区局势保持相对稳定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个和平与稳定、发展与繁荣的亚太大环境,就为建立地区新秩序准备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可以说,亚太地区业已较平稳地逐渐由冷战体制向新秩序过渡。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的发展,亚太地区多样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网络型区域经济。近年来,经过各成员国的共同努力,以松散、非机制化为特征的亚太经合组织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由西雅图的设想到茂物的规划,到大阪的落实,而今苏比克会议批准了亚太经合组织的“马尼拉行动计划”〔2〕, 从而向把蓝图变为现实的方向迈出第一步。亚太经合组织的这种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协商而非协议的灵活合作方式,同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一起,〔3〕将共构亚太地区新秩序的主导框架。 正因为如此,我们已可喜地看到,对内而言,亚太经合组织内的“成长三角”、次区域合作和跨区域合作组织的经贸关系发展迅速,形成相互交织的局面;对外来说,亚欧关系以1997年的亚欧会议为起点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亚太地区这种对内渗透力和对外扩张力,正是形成地区新秩序进而促进国际新秩序建立的必备条件。

(三)亚太主体力量相互制衡架构已基本形成。冷战后,亚太地区力量对比和组合发生了明显变化,总的看来,当前亚太各主要力量间存在新的相对均衡状态,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中、美、日三角关系为主导的多边制衡架构,为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建立提供了现实可能性。在一个由几个主要大国和其他中小国及集团组成的国际体系中,新秩序只能建立在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基础之上,这是亚太地区应遵循的现实逻辑。因此,亚太地区新秩序的最终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主体力量间的制衡互动关系的走向。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亚太地区的战略力量制衡结构中,相互关系的走向是有利于亚太地区形成新秩序的。美国影响力下降,中国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日本受制于美日、美中关系,俄罗斯加大东方外交力度,东盟更加显示出独立自主的作用和倾向。这一切将明显增大亚太主要国家的战略平衡,从而奠定地区秩序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尽管各国仍没有太多处理多国体系的经验,但正在形成和发展的这种制衡关系,将充分提供各国实践的机会和场所,并在探索中走向现实和成熟,建立全新的亚太地区新秩序。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业已成为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中国和印度、缅甸于1954年倡导并奉行以来,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和采用,并被公认为普遍运用的国际准则。〔4〕 中国一贯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其科学性、实用性和稳定性适合于作为国际新秩序的基本准则。因此,亚太地区率先建立新秩序,是有其理论标准与根据的。也只有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准则,才能真正建立起被绝大多数国家所接受的公正、合理、民主、平等的新秩序。

三、亚太地区新秩序目标模式的特点

亚太地区新秩序从其主体内容而言,包括经济新秩序和政治新秩序。这二者的建立或许同步,但从发展趋势看,不同步的可能性要大一些。而且它将是一个与亚太新格局乃至世界新格局相叠合的逐步形成过程。目前,我们只能从其目标模式的几个特点入手,分析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大致内涵。

(一)合作与竞争同在。走向新世纪的亚太地区将以合作与竞争为两大运作动力。一方面,亚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各国之间的相互合作,本地区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推动经济的发展,保持持久的经济发展活力,为政治合作创造重要的前提条件,而且亚太地区的合作是亚太地区新秩序的重要建构力和重要保证。尤其是亚太地区安全,要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和平协商、平等参与,增进相互了解和彼此信任,扩大和深化经济交往与合作,来共同维护。另一方面,未来的亚太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经济、政治舞台。亚太世纪是竞争的世纪,各国经济实力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尤其是致力于高科技的竞争。它把该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实力的国家都卷入了这一竞争热潮之中,各国必须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寻求新格局、新秩序中的战略定位。当然,在科技、经济竞争的日益深层化和全方位化的同时,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科技与经济的联系又日益密切。这种关系模式必然要求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形成一定系统内科技、经济的有机耦合和政治上的有力合作,并建立协调运行的有序结构和体制。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认为合作与竞争是亚太地区新秩序目标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多样性与一体化共存。亚太地区的多样性是历史形成的,各国在有着许多共同点的同时,在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种多样性不应成为亚太地区各国相互理解、互利合作的障碍,而应成为各国相互交流、共同前进的条件和优势。因此,充分尊重亚太地区的多样性、尊重各国人民的自主选择〔5〕是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基本前提;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是亚太地区新秩序的重要支柱。

同时,地区一体化是地区新秩序形成和建立的客观支撑基础。新秩序的形成必然充满各种矛盾和冲突,因而亚太地区必须通过地区一体化活动来消融这些矛盾和冲突。不过,亚太地区的现实要求地区一体化必然建构在多样性基础之上。目前,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在大方向上将毫无疑问地向着自由化迈进,但在具体问题上选择了各国制定各自的日程和行动计划,将其向内外的承诺加以实施,这一全新办法,被称之为“协调自主行动”,〔6〕 且已基本被亚太地区各国所认同。亚太地区新秩序的重要精神和原则也许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构有其自己特色的合理模式。其原因在于,亚太经合组织这种方式既尊重了多样化,又义无反顾地朝着一体化目标前进,最终建立起一个在共同基础之上的合作、协调、开放、合理的地区政治、经济新秩序,且这在另一方面也是适应多元和平共处的亚太战略结构的。

(三)互利与互补同构。亚太地区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力基础是各国间的互利与互补。首先,平等互利是基础。各国不分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在平等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即必须先有各国的独立自主,之后才有相互依存的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其次,互补是动力,尤其是各国在经济上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发展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是有助于增进各国之间的利益的。谁也无法否认,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各国相互依存关系所包含的互利与互补。因而,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形成和建立是离不开这一动力基础的。虽然,从现阶段的亚太相互依存结构中看,各国之间并非平等或对称。但是,作为地区新秩序,其根本宗旨应是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进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它离开平等互利这一重要原则,就无从谈起,更无法论及其形成和建立。因此,互利与互补是基于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现实特征的新秩序目标模式的必然特点。

在分析、考察亚太地区新秩序目标模式的三大特点之后,不难得出如下结论:在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与建立过程中,亚太地区各国较为明智的选择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彼此尊重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争取广泛合作,积极参与激烈竞争,坚持多元和平共处,努力谋求建立一个以和平共处、民主平等、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亚太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亚太地区新秩序形成的制约因素

由于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而新秩序的形成又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我们有时很难预料未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有多大的变化,又是朝什么方向变化。也许这只能让事实来告诉我们,我们也只能在期待美好的未来的同时,审慎、客观地分析影响亚太地区新秩序的一些因素。

(一)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其相对性和脆弱性。亚太地区仍然存在着若干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因某些问题在某些国家之间或次区域内造成关系紧张或局势动荡的情况时有呈现,且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处置不当,则就有可能危及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如朝鲜半岛问题、台湾海峡局势、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领土、领海之争以及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民族、宗教纠纷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未来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也可以说是亚太地区新秩序形成过程中的最大制约因素。

(二)大国关系尤其是中、美、日三角关系的走向影响亚太地区新秩序的形成。亚太地区大国力量集中,各大国之间的相互关系都在调整和重新定位,并面临着一个寻求和重新构筑相互关系的政治和战略基础的重大课题。特别是中、美、日三角关系,几乎是亚太地区国际关系的主轴,虽然冷战后相互间寻求改善关系,并出现一些良好势头。但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人权问题、台湾问题、核扩散问题等等,都是潜在的冲突爆发点,处理不好,会造成亚太整个国际关系架构的重组乃至变形,其中消极影响实在难料。

(三)大国与中小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国的利益角逐,必然影响和制约着中小国家的利益追逐。尽管大国因素在形成新的地区秩序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公正、合理且被各国承认的地区新秩序,必须有中小国家的利益定位。这在国际关系日益民主化的当今世界中,是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亚太地区新秩序建立过程中各国须努力协商解决的重要问题。

注释:

〔1〕美联社伦敦1996年1月27日电;

〔2〕宫占奎: 《从憧憬到行动——亚太经合组织发展进程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1期,第33页;

〔3〕柳村:(APEC 方式的诞生及其深远影响》,1996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第6版;

〔4〕邱丹阳:《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概论》, 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5〕《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崛起对世界未来的影响—— 李鹏总理1996年9月4日在“展望21世纪论坛”首次会议上的讲话》,1996年9月5日《人民日报》第1、3版;

〔6〕《展望新世纪的亚洲与中国—— 四位著名政治家在论坛会议上的讲话摘要》,1996年9月12日《人民日报)第6版。

标签:;  ;  ;  

21世纪亚太地区新秩序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