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与对策——兼论西部地区大开发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西部地区论文,中国西部论文,对策论文,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日益显得滞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决定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以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中华民族的整体腾飞和各民族的共同富裕。本文拟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的基础上,对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关键做些探讨。
一、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独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本质:
思考问题的现实背景与逻辑起点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关键在于加大在西部地区的投入,包括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但如何增加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经济体制背景不同,思路、途径和方式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直接通过投资和人才的计划分配来解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则不能完全靠计划分配来解决,除了政府的公共工程建设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以外,只能通过市场机制或利益诱导来解决。我们现在所处的是市场经济体制背景,在这一体制背景下,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正确思路,依赖于对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独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本质的正确理解。
1.市场经济——经济主体自主选择和决策的经济
市场经济从一定角度上讲是一种交换经济。交换,是以相互受益或相互提供服务从而双方自愿为前提的。由交换的自愿性质所决定,或者为了保证交换的自愿性质,微观经济主体都必须是独立的、自主的,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是一定约束条件(注:这里的约束可以归结为制度约束、资源约束和信息约束三类。制度约束指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等正式的制度约束以及社会文化、道德观念等非正式的制度约束,所有这些约束可统称为行为规则约束。资源约束包括物质资源约束、货币资源约束和时间资源约束,甚至还包括市场约束或需求约束。信息约束也可以说是一种知识约束,辨识能力约束。)下独立经济主体自己的事情。从这一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又是独立微观经济主体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自主选择和决策的经济,主要的不是靠政府动员的经济(如1958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跃进”)。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或政策直接地做到不让人们做什么(比如未经许可不准生产军火,不准制黄贩黄,不准贩卖毒品等),也可以通过法律或政策间接地做到让人们做什么(比如通过承认个体经营经济的合法地位,消除个体经营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信贷、税收、用地用水用电、进出口、公司上市等方面的不公平待遇,创造适应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以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但不能通过行政命令直接地做到让人们做什么(比如,不能直接靠行政命令让某几家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企业集团,不能直接强迫人们包括自然人和法人在某地区从事某项投资),否则,实际上也就不是市场经济。
2.人的行为本质——理性
人的行为选择具有这样一种本质特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人们总是做出对自身最有利的选择,即能够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注:理性定义中的利益或偏好,可以是指物质利益,如经济福利,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利益,如道德情感。)的选择。人类行为选择的这一本质,称为经济理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利弊相权,趋利避害。这些通俗的说法,准确反映了理性的经济含义。
经验观察告诉我们,任何人的任何时候的任何行为对那个时刻的行为者来说,都是理性的,即最能增进自身利益的,不论在别人看来如何,也不论在他自己事后看来如何。(注:对个人来说是理性的行为,对集体或社会来说则未必是理性的。当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矛盾的时候,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如调整和改变个体行为者的约束空间或选择空间,从而改变个体行为选择的具体内容,使得对个体来说构成理性的选择同时也符合集体或社会的理性。)这一客观事实在现代经济学中被视为一个基本的命题,并构成现代经济学分析的逻辑起点和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行为基础。
依据理性命题,只要一种活动对活动从事者有利,能增进活动从事者的利润或福利,只要政府没有政策和法律限制,只要人们信息是充分的,即能够及时认识到从事这种活动的机会和政府对人们从事这种活动的不反对态度,人们便会自觉地、积极地从事这种活动。相反,如果在没有政策和法律限制且信息充分的情况下(甚至在政府给以政策鼓励的情况下),人们仍不从事政府所希望人们从事的活动,那么必然意味着人们认为从事这种活动对自身没有多大的利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推论:政府要想让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比如扩大投资,或从事个体私营经济的生产和经营活动,有效的办法不仅是取消对人们从事那种活动的限制,有时还需要通过更优惠的政策,创造从事那种活动的获利的环境,借助于利益诱导人们自觉地从事政府所希望人们从事的活动。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推论:政策优惠不优惠应由独立的经济主体说了算,应以独立经济主体的实际的行为选择为判断依据。如果在政府给以优惠政策,而且信息充分的情况下,人们仍不去从事政府所希望人们从事的活动,那自然意味着政策优惠程度还不够。(注:同样,政府要想不让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比如贩黄制黄,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走私贩私,行贿受贿等,有效的办法在于加大打击力度,加大从事那些活动的风险或成本,使得潜在的活动从事者认为从事那些活动不可取,从而自觉地不去从事那些活动。如果屡禁不止,那自然意味着打击力度不够,潜在的活动从事者仍然认为值得从事那些活动,从事那种活动的成本小于收益。)
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独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本质构成了思考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问题的现实背景与逻辑起点。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开发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虽然仍部分地来自政府部门,但就比重来讲,主要来自于非政府部门。因此,如何刺激或拉动非政府投资,如何留住和吸引人才,就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独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本质告诉我们,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所需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主要的不是靠一般的号召所能解决的,更不能完全靠计划分配来解决,只能且必须借助于利益激励来解决。通过利益激励,使得潜在的投资者自觉地投资于政府所希望的地区和领域,使得人才主动地流向政府所希望的地区或领域。
二、基础设施落后与相对政策劣势: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
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需要弄清楚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制约。
1.科技、教育落后不构成西部发展的根本制约(注:从根本上讲,自然条件差也不构成西部经济发展的制约。干旱少雨,植被率低,自然条件差,是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恶劣的生态环境,确实对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多年来,人们较为普遍地认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生态环境差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然而,与西北地区相比,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应该说是好的,但经济发展也较为落后,个别省份甚至比西北地区还要落后。而以色列的生态环境大概比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条件还要差,但经济发展水平却比我国西部高得多。既然生态环境好的地区经济未必一定发达,生态环境差的地区也未必一定不发达,那么,从逻辑上讲,就不能认为生态环境本身的好坏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因素,除非生态环境的状况恶化到一定程度(如中国三西地区那样)。)
依据科技和教育在经济发展中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经济发展与科技教育发展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不少人认为,西部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原因在于科技、教育发展落后。不能否认,从总体上讲,这种认识是对的,但就局部来讲,则并不总是成立。西北地区的兰州,有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等十余所高等学校,西南地区的成都所拥有的科研单位和高校数量甚至比兰州多,无论相对于东部个别地区来讲,还是相对于全国总体水平来讲,这两个地区的科技、教育都不能说落后。而比西部发展快的一些东南沿海城市(如广东顺德、肇庆、东莞,甚至深圳、珠海,浙江温州,江苏无锡、华西、张家港等)所拥有的科研单位和高校,与西部一些城市相比相去甚远,有的甚至连一所高等学校也没有。事实告诉我们,简单地把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归因于科技、教育发展的落后事实上是不能成立的。
科技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才问题。我们说科技和教育不太发达的地区可以获得较快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人才缺乏或人员素质低的地区可以获得比人才丰富或人员素质高的地区更快的发展,不论自身科技、教育发展得如何,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总是不可缺少的。不过,需要弄清楚的是,科技、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之间的关系,就个别地区来讲,未必总是存在一致性,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在各地区之间是可以流动的。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不一定需要由本地教育的发展来解决,它可以引进人才。东南沿海地区的情况就是如此。同样,一个地区通过自身教育的发展所培养的人才也不一定形成对本地区的供给,有可能流往外地。西部地区就是这种情况。因此,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主要的问题不是如何进一步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当然进一步加快教育的发展也是绝对必要的),而是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人才外流问题不解决,无论怎样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也无济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2.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
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很多。主要的可以归结为如下方面:
(1)资本形成和资金供给不足
发展经济首先需要资本或资金。这是人人皆知的基本常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获得了较快的经济发展,这与它们原有的资本积累和改革开放后外资(主要是侨资)的支持分不开的。与东部沿海地区不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基础原本薄弱,资本积累不足,外资或侨资也很少。统计数字表明,1998年西部十省区(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为13.74亿美元,仅占全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452.84亿美元)的3.0%,低于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山东、北京、 天津等东部一个省(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数额,大致相当于浙江或河北一个省的水平。(见表-1和表-2)
表-11998年西部各省区(市)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重庆4.31陕西3.00
四川3.72甘肃0.39
贵州0.45青海-
云南1.46宁夏0.19
西藏-
新疆0.22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
599页。
表-2 1998年东部各沿海省(市)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亿美元)
海南
7.17 江苏 66.32
广东
120.20
山东 22.03
福建
42.12河北 14.29
浙江
13.18天津 21.14
上海
36.02北京 21.68
资料来源:《199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年,第599页。
(2)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
纵观每一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交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交通通讯的发展,就不会有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城市发达,全国近80%的城市集中在东部;交通发达便利,全国铁路营运里程、公路通车里程和内河航道里程的80%,以及货运量的近90%集中在东部。城市的发达、交通的便利,使东部沿海地区在获取市场信息、开展城乡协作、进行要素与产品交流等方面都具备良好的条件。与东部地区不同,西部地区交通不便,一直面临道路供给瓶颈状态。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设想:如果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一带拥有的是中国西部地区目前的道路状况,不论其他方面的条件如何,能有今天这样的发展水平吗?因此,有人认为,道路发展的失衡是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稀的重要原因之一。(注:王五一:《从米勒建议我国修路说起》,见经济学消息报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专访录——评说中国经济与经济学发展》,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年第138-141页。)
(3)人才外流
50、60年代,国家为了开发建设西部地区,曾经借助于计划手段在西部地区先后建立了一些企业,大批工人和科技人员也被调入西部地区,大大提高了西部地区科技人员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管理制度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以及东西部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和由此决定的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不仅东部地区的人才不到西部地区来,而且西部地区的人才大量外流。据保守估计,仅兰州地区每年流失的人才就达1000人左右(注:民盟兰州市委员会:《开发兰州人才资源,加快西部经济发展》,《兰州发展论坛》1999年第2期, 第80-86页。)。人才的大量外流,使得西部地区人才供给不足,经济发展受到制约。
(4)偏重的产业结构
受50、60年代国家产业布局的影响,东西部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上形成了较大的差异,东轻西重。在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纺织、服装、制鞋、家电、小商品等占有相当的比重,这些工业技术水平不是很高,容易被模仿和扩散;资金密集型程度较低,劳动密集型程度较高,需要的投资较少,比较适合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初期,更是如此。东部沿海地区的许多个体私营经济,最初就是靠给当地国有企业加工零配件,或者利用当地国有企业的旧设备发展起来的;许多技术骨干,也多是通过去当地国有企业参观学习,接受培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西部地区的工业主要是以军事、国防工业为核心的三线工业和以钢铁、石油、机械为主的重工业,这些产业结构明显地具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特征。与这种产业上适应的技术相适应的技术结构,不仅不容易被模仿和扩散,而且不大适应个体私营经济的需要。因此,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技术供给的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在一个地区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大的今天,西部地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滞后,必然导致西部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的滞后。
(5)相对区位劣势
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劣势。东部地区多为平原,并靠近海洋,容易发展交通;西部地区多为山区,交通不易发展。东部地区人口密度高,社会需求市场空间大;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从而社会需求市场空间小。受此影响,东部地区投资的成本相对较低,收益率相对较高,西部地区投资的成本相对较高,收益率相对较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投资主体在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必然选择东部沿海地区,而不选择西部内陆地区。这样一来,西部地区非但吸引不到东部沿海地区的投资,而且有限的当地资金还往东部流,因而加剧了西部地区资金不足的程度。东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在目前,甚至今后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对区位上具有相对劣势的西部地区产生着虹吸效应。
(6)相对政策劣势
为了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从8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先后决定在东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本质内容就是给以种种特殊的优惠政策,这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对特区乃至整个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内陆地区或城市则没有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当然这是国家出于整体发展战略的考虑)。因而造成了东西部地区之间政策优惠上的差异,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在政策上明显处于劣势。这种政策上的相对劣势,进一步加剧了西部地区在区位上的相对劣势,强化了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在资源、人才等方面的虹吸效应,并弱化了西部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上的相对优势。
总之,资金供给不足、交通不便、人才外流、偏重的产业结构、区位相对劣势和政策相对劣势,是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六个重要的因素。在这六个重要因素中,最为根本的是基础设施落后、相对区位劣势与相对政策劣势三方面因素。因为,资金供给不足、人才外流等都可以归结为这三方面因素。
三、更优惠的投资政策和人才政策: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关键
加快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和发展,必须清除西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基础设施落后、相对区位劣势和相对政策劣势三个方面的根本性制约。西部地区的相对区位劣势是客观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不可改变的。消除西部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根本性制约,主要是消除基础设施落后和相对政策劣势两方面的制约。
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西部地区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已被中央政府和西部地方政府列为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西部地区大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1999年10月朱镕基总理来西部地区考察时做了具体部署,西部地方政府也做出了具体规划,并逐步付诸实施。
相对政策劣势的改变,有赖于国家地区发展政策的调整,有赖于对西部地区提供与东部地区相比更优惠的政策。
1.更优惠的投资政策
更优惠的投资政策(注:需要强调一下,是更优惠的政策,不是同等优惠的政策,同等优惠的政策形不成相对政策优势,只有更优惠的政策才能形成相对政策优势。当然,随着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政策优惠的程度可以缩小。),包括更优惠的税收政策和信贷政策。对于在区位上处于相对劣势的西部地区来讲,加快经济的发展,根本的思路应该是,一要使潜在的投资者有资金可投,二要使资金拥有者有投资于西部地区的积极性。要做到使潜在的投资者有资金可投,信贷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要使投资者有在西部投资的积极性,唯一的办法是使在西部投资的投资者能够获得比在别的地区更高的投资的净收益率。由西部的地位劣势所决定,在西部投资的费用支出较高(如运输成本较高等),税前的收益率较低,因此,要提高在西部投资的净收益率,关键的办法是给以比东部地区更大的税收优惠。更大的税收优惠,不仅能够直接提高税后利润所得,还会间接地加速资本积累,缓解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
而且,应当指出,更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应主要侧重于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的拉大,主要原因不是由于公有制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而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差距的扩大。也就是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的发展之所以较快,主要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区的发展之所以滞后,主要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在目前公有制经济因改革尚未最终到位而面临困境的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实际上主要依赖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更优惠的人才政策或收入政策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可以通过计划指令调配解决,如50、60年代我国新疆、青海、西藏,乃至甘肃、宁夏的开发,所需人才不都是靠着计划调动解决的吗?支援大西北和大西南的人们不都是被调来的吗?但这是只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才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才的地区配置,是借助于市场机制进行的,人才的地区流动是以利益(报酬或待遇)为导向的。哪个地区好找工作并且报酬高,人才就往哪个地区流;哪个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工作难找,报酬低,哪个地区就留不住人才。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以来,西部地区的人才之所以纷纷东南流,原因很简单,东西部地区之间工作报酬或待遇日益悬殊,东部地区大大高于西部地区(见表-3和表-4)。
表-3 1985年与1998年东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
1985 1998
省职工平均 在全国 职工平均 在全国 与1985相比
(市) 工资(元) 位次 工资(元) 位次增长%位次升降
上海14363 13580 1
845.7+2
北京14204 12451 2
776.8+2
广东13476 11032 3
719.0+3
天津12509 9946 5
695.7+4
浙江1159
11 9759 6
742.0+5
福建1100
21 8531 7
675.5+14
江苏1135
12 8256 8
627.4+4
山东1110
17 6854 13 517.5+4
河北1075
24 6302 21 486.2+3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局:《国际、国内及省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排序》(1999年11月)第98页数据整理。
表-4 1985年与1998年西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及其变动情况
1985 1998
省职工平均 在全国 职工平均 在全国 与1985相比
(市) 工资(元) 位次 工资(元) 位次增长%位次升降
西藏20651
109874432.1-3
青海17192
8011 9366.0-7
云南117110 7667 10
554.7 0
新疆12977
7121 12
449.0-5
宁夏12708
6822 14
437.2-6
甘肃13635
6809 15
399.6-10
四川106225 6577 16
519.3+9
陕西112213 6029 26
437.3-13
贵州108222 5775 29
433.7-7
资料来源:同表-3
表-3和表-4中的数字表明,1998年与1985年相比,东部地区的职工平均工资大幅度提高,在全国的位次普遍上升;西部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提高幅度远远小于东部地区,在全国的位次(除了四川和云南)普遍下降,东西部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而且,应当注意到,改革开放以来,越是发达地区,居民的工资外收入增长的越快,工资收入在居民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工资外收入所占比重上升,工资收入已不能完全反映居民全部收入。考虑到这一拉大,必定引发低收入地区的人才向高收入地区流动。
留住人才,根本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是提高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们特别是科技教育人员的物质待遇,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引进人才,比留住人才更困难,它需要创造比其他地区更高的经济待遇,只有更高的经济待遇,才能对外地人构成吸引力。从这一意义上讲,有利于西部地区开发和发展的人才政策实际上也就是收入政策。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就连50、60年代为了鼓励人们到中国西北、西南艰苦地区工作,都曾实行过高于沿海的工资和津贴,那时,在西部地区工作的人们,确实享受着高于沿海地区的工资或津贴待遇。留住人才与引进人才相比,留住人才是首要的,只有留得住人才,才可谈得上引进人才;如果人才留不住,引进人才还有什么意义?
综上所述,只有创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优惠的税收信贷政策环境,才能吸引外地资金进入西部地区;只有创造相对高的经济收入或待遇,才能留住当地人才,并能吸引外地人才进入西部地区;只有既能够吸引外地资金,又能够吸引外地人才,才能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