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探析及对中国企业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国企业论文,风险管理论文,启示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已表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企业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呈现出“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现象,在这一背景下企业只有制定适当的国际化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才能获得竞争优势以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国内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企业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变量。而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也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例如,如何评估东道国的投资风险,如何在国际资本市场以最小的资本成本筹集资金,这些都关系到国际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国际化经营中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一)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涉及的进入模式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是使企业有可能将产品、技术工艺、管理及其他资源进入国外国家(地区)市场的一种规范化的部署(Root,1994)。进入模式按照资源承诺的大小和控制程度的强弱可以分为贸易式进入模式、契约式进入模式和投资式进入模式,每种进入模式各有优、缺点。
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企业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进入模式。所谓“恰当”的进入模式是指企业在实施战略计划期间内,根据企业的资源、经营风险以及非盈利目标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决策某种进入模式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利润(许晖,2003)。财务风险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风险,是选择“恰当”的进入模式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财务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
财务风险的研究最初应用于证券投资领域。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经营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许多国内外学者逐渐关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本文将财务风险划分投资风险、筹资风险、营运风险和交易风险,并就这四类风险对国际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进行研究与探讨。
1.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后,投资者发生经济损失和不能收回投资,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可能性。通常,投资环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投资项目的管理经验、规模、项目周期等因素都会对投资风险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一,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状况和政府政策等。通常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可控性低,一旦投资者对投资环境决策失误,易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相关研究认为在投资环境较差的国家,企业最好不进入,如果的确需要进入,应选择非直接投资方式。投资环境复杂多变,容易引发投资风险时,通常应采取出口、设立分支机构、特许/许可经营等非直接投资方式。
第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国际投资项目涉及的因素往往复杂繁多,因此需要严格的可行性论证。当投资项目合理性、可行性较差时,投资风险就很大,应尽量避免直接投资。
第三,投资项目的管理经验。企业的国际化经验越丰富,则越有承担经营风险的能力和较佳的国际经营管理能力,因此也较倾向以高股权或者独资的经营方式进入海外市场(李文瑞,2000)。Agarwal和Ramaswami(1992)等学者的实证研究指出,国际营运经验丰富的厂商,因为拥有较高的独立经营能力,因此通常比较倾向以独资的经营方式进入海外投资。因此,当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管理经验不足时,应尽量采取合资或非直接投资进入模式。Anderson和Gatignon(1986)认为随着国际化经验的增加与累积,厂商的经营能力与自信亦随之提升,并且能够比较正确地感知到从事海外营运活动时可能遇到的风险与报酬,厂商也比较倾向于高股权的经营模式赴海外投资。
第四,项目的投资规模。Gatignon和Anderson(1988)认为海外的经营规模大小,会影响进入模式的控制程度。他们还指出,当企业在国外投资设厂的规模越大,该企业就越倾向以合资模式进入国外市场,且这两者的关系呈显著的正相关。Agarwal和Ramaswami(1992)指出规模越大的跨国公司,即投资经验丰富的公司越倾向于选择独资和合作的进入模式。Prasad和kang(1996)认为厂商的海外投资规模与其海外股权结构(独资模式)成反向关系。中国台湾学者李文瑞(2000)对台商在东南亚的海外投资股权模式的实证研究中支持了此项推论,也就是台商在海外的投资规模越大,越倾向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投资。
第五,项目周期。项目的投资回收周期越长,不确定性越大,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越大,投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当项目周期较长时,应尽可能避免独资的进入模式。
总之,投资风险是由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决定的风险,跨国公司在开拓新市场时所面对的投资风险越大,其选择进入方式的决策就越审慎,更倾向于选择出口、设立分支机构、特许/许可经营等资源承诺较少的非直接投资方式。
2.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企业在负债经营中,由于投资收益不确定、利率变动、资本结构不合理等因素产生的因不能还本付息,使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置身于国际环境中,其筹资风险必然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投资收益的不确定、利率、企业的资本结构等。
第一,投资收益的不确定。企业偿还债务的本金和利息主要来源于投资收益,当企业面临的投资风险增大时,企业获取未来收益的能力减弱,偿还债务的能力将会受到严重影响,筹资风险随之加大。
第二,利率变动。利率是由宏观经济形势、国际市场货币供求状况以及政府政策等多个因素共同决定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将导致利率的波动。由于利率对筹资成本的决定作用,利率风险也就成为跨国公司筹资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风险越大,筹资风险也越大。因此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大时,企业应尽可能选择资源承诺较低的进入模式,以减少负债筹资,降低筹资风险。
第三,资本结构。Lee和Kwok(1988)的实证研究表明,跨国经营会提高债务代理成本,从而导致跨国公司较低的债务融资比例。因此当企业的债务融资比例较高时,企业倾向于选择非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韩忠雪、朱荣林(2003)的研究表明,由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的代理成本、破产成本和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都远大于国内经营的企业。因此,筹资风险越大,筹资成本越高,即跨国公司难以在目标国取得充分的资金,或者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才能获得所需资金,则其将更倾向于选择出口等资源承诺程度较低的进入方式,而不愿采取直接投资等资源承诺程度较高的进入方式。
3.营运风险
营运风险是指企业在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以及存货管理等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Miller(1992)提出了信用风险这个概念。信用风险是指企业面临的应收账款回收问题。客户违约、未及时支付货款是导致企业现金流发生波动的直接原因。Root(1988)认为转移风险是指投资者将东道国的投资转出的能力受到限制的风险。Miller提出的信用风险和Root提出的转移风险均包括在本文提出的营运风险中,但国内外学者对营运风险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定义。营运风险与进入模式选择之间并不存在某种显著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到理论支持和实证检验。
4.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企业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由于汇率、结算方式等方面的变动带来的风险。国际贸易结算中往往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货币、不同的结算方式和工具等,其中对交易风险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就是汇率。
汇率变动会引起以外币计价或定值的债权债务、资产和负债的价值上升或下降,致使国际经济交易中的一方有可能遭受的风险。汇率波动越大,即汇率风险越大,交易风险也越大。Madura(1992)认为,由于跨国公司比纯粹的国内公司更容易受汇率波动的影响,因此具有风险较大的公司现金流。Cushman(1985)等人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与出口相比,直接投资将更有利于跨国公司为外国市场服务。Dixit(1989)等人认为由于汇率变动,企业会调整全球生产布局。也就是说,如果当汇率波动对进出口方式不利时,企业会选择在东道国直接设厂生产的进入方式。Baek和Kwok(2002)认为币值和东道国的汇率会对进入模式产生影响。非美资企业当其母国的货币处于强势地位时,更倾向于选择设立分支机构作为其进入模式。因此,当交易风险较大时,企业应尽可能采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避免因汇率波动过大对企业的国际结算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财务风险对企业国际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越大,越倾向于选择资源承诺较低、控制程度较弱的进入模式;反之,倾向于选择资源承诺较高,控制程度强的进入模式。而且,在财务风险所包括的4种风险中,投资风险对进入模式的选择影响最大,而营运风险对进入模式的选择并无明显的影响。因此,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时,一方面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系统的衡量,综合评价财务风险的大小,以选择“合适”的进入模式;另一方面,企业也应积极采用各种手段,控制影响财务风险的各种因素,从而有效降低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一)建立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中国企业的风险意识普遍较弱,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即使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也往往得不到贯彻和执行。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培养企业员工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2)提高跨国经营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3)帮助企业建立积极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与监管机制。
(二)加强对外投资管理。这是规避财务风险尤其是投资风险的根本。加强对外投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认真评估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对财务风险的大小有一总体判断;第二,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在对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的基础上,就投资项目本身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选择风险小、收益大的投资方案;第三,提高项目管理经验。企业国际化经验越丰富,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能力越强,而这恰恰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中国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吸取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也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逐渐积累企业经营的国际化经验。
(三)积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为企业规避财务风险提供了各种手段。企业通过参与国际金融市场买卖金融工具,可以进行套期保值,转移风险。比如,恰当使用外汇期货和期权,能有效规避因汇率变动所造成的交易风险和筹资风险。
(四)购买保险。企业通过购买相关保险可以减少财务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同时也可以享受保险机构提供的风险管理、信息咨询等专业服务,从而有效化解财务风险。中国目前已建立起为中国企业出口和投资提供保险服务的专业机构——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其经营范围包括短期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及信息咨询业务等。因此,如果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缺乏对财务风险的驾驭能力或自身力量不足,可以考虑购买保险来规避财务风险。
(五)加强营运资产管理。跨国经营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领域的拓展,面临的营运风险越来越高,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等流动资产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许多跨国公司通过设立全球结算中心、在全球范围内统一采购等方式强化企业营运资本的管理。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应积极学习跨国公司营运资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合理调动和使用资金,细化应收账款、存货管理,提高流动资产运营效率。
摘自《经济经纬》(郑州),2005.4.61~63
标签:财务风险论文; 投资论文; 筹资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进入国际市场模式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经营论文; 金融论文; 投资风险论文; 直接投资论文; 国际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