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

□张胜军

摘 要 :在传统的“城市优先、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中,农村社区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具有农村地域局限性、低层次、低水平、边缘化生存的社区教育。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它赋予了农村社区教育新内涵、新使命。因此,“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理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城乡统筹治理、面向农村和农村社区居民的现代化、制度化发展的社区教育。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社区教育;语义新解

教育具有历史性、社会性。“农村社区教育”内涵并非一成不变、不证自明。在乡村振兴语境中,我们应对“农村社区教育”做出富有时代感的解读。

一、“农村社区教育”的传统释义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城乡区隔、具有农村地域局限性、封闭性的社区教育

新中国成立伊始,为巩固新生政权、建立自己的工业基础,国家即确立了“农村支援城市”“工业优先、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并进行了与之相应的“城乡分治”的制度设计。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中国、两个世界”的二元社会格局。

房门猛一下推开,嘭地磕在我额头上,差点儿把我撞倒。一个东洋兵冲进来,口里叽里呱啦的,抬起枪托就把我砸倒了。他反身出去,我忍着剧痛,伸手抱着他的一条腿,大声说:“我儿子在你们这儿!我是来找儿子的,你们不能把我关在这儿!”

“农村”通常指以县镇为中心的县域。在二元社会结构中,国家对农村教育实行“地方办学”“群众办学”政策,也就是农村教育要由农民自己出钱、出人、出力办学,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概莫例外。不但城、乡教育相互区隔,而且不同类型的农村教育也是自成一轨、互不关联,各自封闭发展。

土鸡由于舍外养殖方式使球虫卵囊在林地里广泛扩散,球虫卵囊大量分布于林地中并可在林地中长时间存活,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4~8月较易发生球虫病,因此球虫病是大群放养土鸡预防的重点疫病之一。

受制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教育不但起步晚且起点低。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教育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对农村教育而言,政府的工作重心是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对处于刚刚起步的农村社区教育显然重视不够。退而论之,即便少数农村地方政府有意发展农村社区教育,也会受制于自身条件而力不从心。从实际情况看,农村社区教育主要是依托农村中小学校、乡镇成人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农广校等办学实体,对部分农村社区居民开展青少年校外德育、文化补习教育、文体活动和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城市社区教育不同,农村社区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补偿性”的非正规教育,以“写写、画画、唱唱、跳跳”为主要形式,零散、间断性地为农民居民提供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服务。在许多乡镇,社区教育既没有必要的办学经费、基本的教学设备、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队伍,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教育场所,农村社区教育只能长期在低层次、低水平、小规模上徘徊,是一种名副其实的、落后的社区教育。

(二)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水平、落后的社区教育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在城市出现,而起步更晚的农村社区教育则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步发展[1]。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尚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依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蹒跚学步的农村社区教育,主要依靠农村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和村民自治组织(主要是村民委员会),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自主、自发办学,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和封闭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围绕着学生的兴趣开展阅读教学才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在生本理念指导下,更加需要教师以兴趣的激发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以兴趣带动阅读教学的深入发展。

(三)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无位少为”、边缘化生存的社区教育

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受制于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缓慢的农村社区教育既不能覆盖全体农村社区居民,也不能为提高农民文化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农民眼中是一种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农村教育。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兴起,图书馆学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立项方面看,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设立以来,以“公共文化”为主题的招标课题一共才中标6项,图书馆学人主持了其中2项,占三分之一。从国家级专家队伍方面看,第三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委员名单中,图书馆学人约占了专家委员会队伍的五分之一。从国家级智库建设方面看,文化部五大研究基地中,有两所直接由图书馆学人来担纲主持,撑起了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研究的“半边天”。21世纪初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理念思想逐步成熟,方针政策逐步完善,法律保障逐步确立,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践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我们可以以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主线,深刻地把握其科学内涵。

乡村振兴,有效治理是基础。有效治理旨在提高战略实施效果。治理有效的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础党组织建设、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设法治乡村、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建设平安乡村,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二、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与此同时,农村社会发展依旧相对滞后,城乡发展差距依旧显著,“三农”问题依旧突出。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判断,审势度时,及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社区教育的“无为”“少为”,也决定了农村社区教育的“无位”。如果说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村的“一流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那么,农村社区教育充其量只能位列“末流”,甚至是“不入流”。

作为上市公司,在融资方式、渠道方面相对较多,企业应做好资金运用规划,使资金能得到有效合理的使用,将暂时闲置的资金及固定资产等投入到生产当中,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同时优化各部门分配配置,争取使用最小的资金消耗实现最大的资金回收。通过生产环节程序化,通畅采购、销售渠道等方式来减少企业成本,使企业的财务竞争力逐步增强,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乡村振兴是要持续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

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实际成效,最终需要由农村人口的生活富裕状况来评价。生活富裕需要针对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的新家园。

(二)乡村振兴是要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传统二元社会结构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受农村地区局限,是与城市社区教育相对应的区位概念。乡村振兴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坚持城乡统筹治理、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步推进“新四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良好发展局面。

(三)乡村振兴是要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乡风是农村人口信守和遵从的信仰、观念、习俗、礼节、传统、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我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尊老爱幼、诚信守法、邻里互助等优秀的乡村文化,需要继续和发扬。让文明乡风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发挥重要作用。

成岩后影响鲕粒的主要为重结晶作用。形成鲕粒的碳酸盐在结晶时为文石,后期已转变为方解石,部分方解石切穿泥晶层,为重结晶形成。且重结晶现象越靠近核心越强烈。鲕粒核心也已重结晶为细晶方解石,在核心附近泥晶层纹已很难分辨,并有两粒自形白云石晶体结晶。

(四)乡村振兴是要实现对农村社会的有效治理

作为一种“末流”或“不入流”的农村社区教育,近似于一种体制外的边缘化生存。在农村地区,一些地方政府通常不会把农村社区教育纳入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对地方政府而言,公共教育经费总是优先保障学校教育的正常运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本身就存在财政困难,对农村中小学校、职业学校的办学投入都是“寅吃卯粮”“捉襟见肘”,对农村社区教育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自是少之又少。加之,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中,城市的教育资源极少流入农村地区,而农村自身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又极其匮乏。由此,“先天体质羸弱、后天营养不良”的农村社区教育就常常陷于边缘化的生存困境。

(五)乡村振兴是要让农村群众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旨在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产业化、多功能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竞争力,实现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另一方面,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为农民就业、增收、致富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三、“农村社区教育”新解

“乡村振兴”与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具有内在关联性。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振兴”内涵农村社区教育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区域性、平民化、“接地气”的农村教育,在普遍提高农村社区居民的公民素质、培育扎根乡土的农村实用人才、传承乡土文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其他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赋予了农村社区教育新使命、新内涵,既为农村社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新挑战。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中,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解读“农村社区教育”,让赋有新时代内涵的农村社区教育,能够切实承担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重任。

(一)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城乡统筹治理、“农”字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生态宜居旨在协调生态经济关系。要积极培育农村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正确处理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产业,加强对农村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减轻生态压力,让农村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在旱灾监测技术方面,引进了区域蒸散量遥感监测估算、干旱遥感监测与预报、数字化区域旱情监测系统等旱情监测技术和设备;利用3S技术,开发了遥感数据处理与反演分析软件;成果在2006年重庆、2007年河南及2008年海河流域的干旱监测中进行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旱情的遥感监测与预报能力,为减轻我国大范围旱灾损失提供了技术支撑。

城乡社区教育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对农村社区教育给予了厚望,要求农村社区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催化剂,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如果农村社区教育依旧是一种资源贫乏、低层次、低水平、封闭落后的社区教育,那么,乡村振兴对农村社区教育的这种殷切期望就会化为泡影。因此,在乡村振兴语境中,应彻底撤除城、乡社区教育分治的藩篱,统筹治理城乡社区教育,以城带乡,扩大农村社区教育规模,丰富农村社区教育资源,提升农村社区教育品质。城乡社区教育统筹治理应以区域为单位,统筹制定区域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项目、协调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各地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先在县域内实现乡、镇社区教育的统筹治理,再逐步扩大区域范围、提高统筹层级。

城乡社区教育统筹治理,并非要以城市社区教育同化农村社区教育。城乡社区教育统筹治理的关键是要秉承“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原则,补齐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短板,缩小城、乡社区教育的发展差距,使农村社区教育能够更好地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服务乡村振兴。因此,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必须在项目设计、资源配置、内容组织、时间安排、形式与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立足农村实际,契合农村社会和农村人口的发展需要,体现出鲜明的“农”字特色,走出一条与城市社区教育“和而不同”的发展道路。

(二)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化的社区教育

乡村振兴过程本质上是农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农村社区教育要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对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历史贡献。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农村社区教育的地位、价值与使命担当,把农村社区教育理解为一种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现代化的社区教育。

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内容、手段和形式。其一,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具有现代社区教育理念。在传统语境中,农村社区教育被视为一种受农村地域局限、低水平、低层次、封闭落后的农村教育,主要从农村社会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民增产增收出发,安排社区教育内容,单向度地突出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工具性、功利性。农村基层政府作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供给主体,“以供定需”,为农村人口提供品质不高、品种不多、选择余地不大的社区教育服务。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是一种与农村基础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地位平等的农村教育,只有类型之别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应把农村社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以人为本,整体提高农村人口的公民素质和追求幸福生活的“可行能力”,实现农村社区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统一;其二,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有先进的社区教育内容。乡村振兴是农村社会的全面振兴,与之相应,农村社区教育内容应包括现代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生态保护、民主法制建设、现代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知识,并要不断丰富和及时更新;其三,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农村人口相对分散,交通也不够便利,而农村社区教育对象又是全体农村社区居民。这就要求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等,突破农村社区教育在资源、时间、空间上的种种限制,实现对农村社区教育对象的全覆盖,努力把社区教育办在农民的家门口;其四,现代化的农村社区教育应是多样化发展的社区教育。包括:办学主体多样化,政府、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居民个人等都应积极参与举办农村社区教育,形成多元化的办学主体结构;办学模式多样化,不同农村地区应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 “社区教育中心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市场导向型” 等不同的办学模式;办学形式可以是实体社区教育与虚拟社区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学相结合、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相结合、集中授课与个人自学相结合,学习时间可长可短,工学交替,灵活地开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

(三)农村社区教育是一种“有位有为”、制度化发展的社区教育

乡村振兴为农村社区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难得的发展机遇,农村社区教育既应该、也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其一,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为乡村振兴厚植农村人力资本。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加速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也降低了农村留守人口的整体素质。采用2015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进行估算,全国乡村6 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仅有7.7年左右,至少比城市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低3.2年以上。2016年,全国乡村文盲人口占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高达8.5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30 个百分点,比城市高6.61个百分点[2]。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供给。农村社区教育可以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管理、生产、技术服务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随着农村社区教育的规模扩大和质量提高,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持作用必将愈发显现;其二,农村社区教育可以促进生态宜居环境和文明乡风建设。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曾长期、片面地强调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大规模地开山采矿、毁林造地,盲目开办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村村点灯、户户冒烟”,农村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的人为破坏;与此同时,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畸变,农村人文生态环境出现了持续恶化的势头,如封建迷信死灰复燃、坑蒙拐骗屡见不鲜、铺张浪费陋习盛行、社会诚信缺失、黄赌毒屡禁不止等[3]。教育具有文化选择、传承、交流、创新的功能。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文明,其“顺应自然、取用有度”的生态智慧,以及“勤俭节约、重义轻利、仁爱互助、忠义孝悌、家国相依”的乡土文化价值规范,是现代乡风文明建设的根基,需要继承和弘扬[4]。农村社区教育可以结合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乡风建设问题,以“兴教育、续文脉、集器物、修志书、承技艺、革旧弊”为重点[5],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重塑农村人口的生态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积极培育现代社会的“新农村人”;其三,农村社区教育可以提升农村社区治理水平。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社区教育与社区治理具有内在关联。不但社区教育是社区治理的一部分,而且作为工具,社区教育搭建起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治理的平台,能够增进社区成员之间的人际互动,强化社区成员的社区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实现社区治理水平和效率的有效提升。

制度即资源。如果我们认可农村社区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价值,就应通过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制度化发展。制度是一个结构性存在,包括核心制度与外围制度。农村社区教育的制度化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核心制度建设,如农村社区教育的联席会议制度、经费投入制度、课程开发制度、教师人事制度、学分银行制度等;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农村社区教育的外围制度建设,如农村人口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制度等。农村社区教育只有走制度化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出色地承担起服务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总之,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城乡统筹治理、“农”字特色鲜明的社区教育;一种与时俱进、现代化的社区教育;一种“有位有为”、制度化发展的社区教育。

参考文献 :

[1]刘尧.我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回顾与反思[J].职教论坛,2010(10):23.

[2]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难点[J].社会发展研究,2018(1):5.

[3]张胜军.新农村建设语境中的“农村职业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0(8):88.

[4]高维.乡土文化教育:乡风文明发展根基[J].教育研究,2018(7):87.

[5]刘奇.乡村振兴与乡村文化建设[J].中国发展观察,2018(3-4):86-88.

作者简介 :张胜军(1965-),男,湖北黄梅人,江苏理工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治理研究”(编号:19YJA880081),主持人:张胜军;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苏南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证研究”(编号:2018SJZDI175),主持人:张胜军。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518(2019)10-0105-04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标签:;  ;  ;  ;  

乡村振兴语境中的“农村社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