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我围绕如何做好班主任进行了班主任工作访谈。
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育是一门艺术。面对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学生,如何赢得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如何对他们实施教育?首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
访谈:小学班主任。
笔者: 各位老师,请你们谈谈你们对学生怎么样。
甲老师: 我对学生很好,关心他们的学习,帮助他们进步,有时还会主动要了科任课给他们辅导作业。学生们总以为自己长大了,爱揽事但什么也干不好,他们自己都管不住自己,还特别爱管别人。哎,忙得我团团转。乙老师: 现在的学生们很难管,我们打他骂他不也是为他们好嘛!常言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丙老师:学习是学生的天职,来学校就得听老师的,我认为老师在学生面前就得有权威, 不能跟他们打成一片。我从来不和他们笑。丁老师:我们的班里学生多,怎么可能个个都尊重、个个都像宝贝一样照顾呢。再说,有时候他们也不懂怎样尊重老师呢!戊老师:有几个学生就是欠揍,收拾一下就会老实一阵。要收拾不住这几个带头捣乱的,什么课都别想上。
通过访谈,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对班主任的一些无视学生人格尊严的做法很不满意,而班主任对尊重学生的理解也欠全面,有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没有把学生的人格与自己的人格平等对待。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也是学生成长的需要。青少年都有受到爱与尊重的需要,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播种自己的爱,收获的不仅是爱还有学生的进步与成长。有一颗爱心,有一份真诚,再加上一套正确的方法,就一定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合理沟通,打开心灵之门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合理沟通,教师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门,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
访谈:小学生。
笔者: 同学们,你们愿意和班主任谈自己的心里话吗?
甲: 老师那么忙,我就是想谈,她也没时间呀!乙: 班主任太厉害,我可不敢和她聊天,我见了她总是绕着走。丙: 我做了错事或没写完作业,老师会主动和我谈的,但基本是她批评我听。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丁: 老师总嫌我烦,我还有什么和她好谈的!
笔者: 你们觉得班主任在工作中能听同学们的吗?
乙: 还可以吧,反正她说什么你干什么准没错。丁: 老师就听班干部的!丙: 去年过元旦时,我向老师提了一些搞活动的建议,她听也不听,还说:“行了,行了,你懂什么!”甲: 我提过一些建议,自己感觉对班级挺有好处的,可是班主任一个都没有采纳。后来我有话也不愿意和她说了。
从以上访谈足以说明班级管理中师生沟通不利的问题相当严重。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和创造性都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压抑,这些反过来也会对班级管理造成负面影响。有位名人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要引导好、教育好学生,要常常与学生沟通。新课程理念下的新型师生观认为: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与学生这一教育主体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即师生“信息交流”。一位学者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也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
三、重视活动,增进班级凝聚力
班级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增进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道德素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班主任应予以高度重视。
访谈:小学班主任。
笔者:现在班级活动好像变得可有可无了,也不太受学生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
甲老师:班级活动的主题大多是由校方拟定的,活动内容拘泥于上级部署或是以常规活动为主,缺乏创新,缺乏与学生们成长相关的艺术、文学、科技等方面的活动。乙老师: 学校的事情太多,顾不上搞什么班级活动。真正要搞好班级活动要花不少精力和时间,太麻烦。丙老师:学生的学习比什么都重要,学校和家长都盯着呢。课讲不完,只好占班级活动时间了。丁老师: 这个学期我也在班里开展了几次班级活动,但由于时间紧,准备得不够充分,活动时特别仓促,根本达不到活动目的。乙老师:学生不太爱搞活动了,就算搞了,大家也不积极,就听我一个人在那儿说,没意思死了。
访谈显示,班主任不重视班级活动的开展也有自己的苦衷:有的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将班会课改上了语文、数学;有的没时间准备,即使开展了活动,也无法取得好的效果;有的不满意校方制定的班级活动主题;有的因学生不积极,自己也不愿意再搞活动了。对于班主任来说,活动既可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某些学生的长处,又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的精神,更重要的是通过活动来进行道德渗透,让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实践道德能力,从而获得教育良机,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论文作者:臧彩霞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班主任论文; 班级论文; 自己的论文; 他们的论文; 教师论文; 《素质教育》2019年4月总第30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