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_大众文化论文

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众论文,文化与论文,主体论文,功能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不是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而是指一种随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信息化、商业化、产业化的现代文化形态。在我国,大众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兴起的。改革开放不仅是经济行为,也是文化行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由对经济发展的关切上升到对文化发展的关切,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由于大众文化来势迅猛,以至于人们还来不及对它做出恰当反映,就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是耶,非耶,人们不免有些疑虑和困惑。

必须承认,大众文化之所以在我国如此迅速地发展,是对长期以来文化禁锢、压抑的一种反弹,是人们在经历了文化上的干涸后对文化渴求的急剧膨胀。从某种意义上讲,大众文化更多是为了消费而生产的,因此市场便成为一种导向,也就是说在文化中注入市场机制的生机。同时,它又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作为自己的载体,所以,一方面大众文化以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优势抢占文化市场,吸引广大消费者,另一方面,它又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市场机制使文化更加面对群众,接近群众;通过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文化突破了时空障碍,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的传播和普及。文化的社会共享性得到真正实现,客观上使文化再也不是高悬于象牙塔之上的深不可测的,仅为文化人所独有的东西了。这样说来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的一种有益的、进步的倾向。

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调节,因此它追求的是一种商业价值,而忽视人文价值;注重娱乐性而缺乏对生活底蕴的理性思考;突出流行性,而失去创作个性和示范性。这就造成了文化市场被低级、平庸、媚俗的所谓“快餐文化”所充斥的局面,导致了一种逃避现实、掩盖矛盾、享乐至上、追求感官刺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大众文化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值得我们十分警惕的现象。

应该说,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相一致的。因为从根本性质上说,我们并不是要建立与工业化相一致的所谓工业文化,也不是建立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市场经济文化,而是要建立与我们的社会制度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就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环境和前提下所要强调和突出的主体文化。

所谓主体文化是指党和政府支持的,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在思想性、艺术性都有导向、示范作用的文化。作为文化的主导力量,它具有维护社会的同一性和稳定的作用。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生活于某种文化体系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中,这种社会文化环境,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代人的心理素质,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塑造出来的,所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文化的培育和熏陶的过程。这种熏陶和培育从社会风气到家庭环境无所不在,从小到大,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出人们与所处的社会制度相一致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这种主体文化萎缩了、退却了,一些庸俗低级、腐朽堕落的文化就会乘虚而入,占领市场,对人们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影响到人们对所处的社会制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我们强调、突出主体文化,是针对近年来迅猛发展的大众文化日趋商品化而言的。为什么在短短几年里,大众文化能如此迅猛的发展起来?固然市场经济的启动为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内部的根据,但正如文前提的那样,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现代化载体,因而也就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特别是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大众文化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和对接受者产生更大的强迫性。不可否认电视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因此它在传播其同类文化上更显得得心应手。但这仅仅是问题的一方面,从另一面讲,在我国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起着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的作用。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在强调主体文化时,要注意发挥电视的文化引导功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电视在人类历史上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当它作为一种文化方式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后,更以其独有的认识功能和审美方式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屏幕社会”,成为人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成为人们认识生活的一个关系极近的直观参照系,成为人们对生活的第一感知空间。人们创造出传播信息的媒介,用来传递人的思想、经验,借助媒介人创造的精神文化散播得更加广泛,更加深远,媒介大大地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但与此同时,媒介对社会,对接受者和使用者来说,它又限制和决定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这就是说:主体人是通过各种媒介来认识外部客体的,人们从媒介中得到的对客体的间接经验是经过媒介改造了的经验。这种主体人得到的间接经验是在经过了媒介这个观察窗去看对象客体的认识过程中得出的。这一过程就像人们在使用比喻认识事物一样。譬如“她像花一样美”,这一比喻是人们通过“花”这一客体去认识“她”这一主体。媒介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丰富间接经验的过程中正是发挥如此的功能。

媒介是人们创造出来为自己认识世界提供的一种渠道,同时它又改变、制约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行为方式,即制约着人本身。这种特性在电视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个小小的荧屏上,现实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而由它塑造的事物和形象显得格外真实。不久前,意大利一家电视台在一个节目中,多次提及一种臆造的巧克力粉,没过几天,人们竞相去商店购买,尽管这一商品事实根本不存在。不久,一家公司灵机一动,推出了电视反复宣传的这一假想的巧克力粉,赚了一大笔钱。这个事例充分说明电视对人们的影响有多大。

电视这种无远弗届的影响力,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塑造影响舆论。尽管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都在通过自己的宣传引导和影响舆论,但电视却不再单纯是传送信息,它通过图像,将信息形象化加以渲染。意大利曾发生过一件小孩子掉入井内的惨案。那口井直径仅20厘米,深10米。电视通过直播,两天两夜不间断地报道,人们一直听着那掉在井下的孩子痛苦的呻吟。这种报道形式是其他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电视的形象渲染,它更有可能使一些看来无关紧要的事变成“重大新闻”。也就是说,它更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某些事件上,却同时让人们忽略另外一些事件,虽然它还不至于为所欲为,告诉人们必须“想什么”,却可以告诉人们“想些什么”,从而起到塑造和影响舆论的作用。

二是构造社会现实。电视因其高度日常性地播放,形成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环境和认知空间。沃尔特·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一书中写道,人们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认识往往不是来自直接观察和亲身体验,而是依赖其他人或大众媒介提供有关情况,因而,在个人与现实环境之间就出现了“伪环境”,人类的行为通常只是对“伪环境”做出反应,如同文前提到的意大利电视台播放的有关巧克力粉的事例。这充分说明,观众正在日益依赖于电视提供有关社会现实的图像: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正确?人们要求电视不但传递各种具体的信息,并且要解释这些事件的意义,指导人们如何看待社会,于是在不知不觉中人们间接地接受了电视所构造的“屏幕社会”。

三是强化社会规范。任何一种社会都会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强化社会规范,以求维护现存社会的合法性和稳定。电视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它可以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全体社会成员的信念和态度。它有助于人们认识到什么是当前社会的主导意见,赞成的人自然会放心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态度,而不赞成的人也会在电视不断地宣传引导下修正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社会就会逐渐形成对“主导意见”的认同,从而强化了社会规范。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电视在现代社会中,在引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作用。法兰克福学派的赫伯特·马尔库塞所著的《单向度的人》也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强调和证实了这一点。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中,统治者成功地压制了人们的心中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无产阶级安于资本主义社会并与其一体化,即认同资本主义制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的思想、观念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无孔不入地侵入人们的闲暇时间,使人们满足于追求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不再追求另一种生活方式。使大家安于现状,就是这个制度对自身安全的最好保证。

赫伯特·马尔库塞从社会学的高度向我们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在维护社会统治,在价值取向上的重要性。因为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对某种社会制度所形成的理论观点和价值观念,决不仅仅是通过所谓高深的理论获得的,更多的是通过通俗易懂的大众传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获取的。

我们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的大众文化,以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强调要发挥其载体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引导功能。特别是对电视这一时代的“宠儿”来说,更有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这种引导不是强制性的,而是利用电视及其形成的文化氛围,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所进行的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影响,从而为人们提供精神导向和社会指向。这种导向的内涵要求电视文化的创造者,要站在社会进步和时代发展的高度,去沙里淘金,焕发出对人生、对社会独到的见解,揭示其中蕴含的哲理,开掘生活的真、善、美,针砭时弊的假、恶、丑。在圆融完整的多声部合奏中,铿锵有力地奏响时代的主旋律,只有这样的文化,才能形成极强的导向性和示范性,引导人们去正确地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对社会形成一种共识,从而维护社会的同一性和稳定。

标签:;  ;  ;  

大众文化与主体文化--兼论电视的引导功能_大众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