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东[1]2004年在《加味四逆散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结肠粘膜的炎症及溃疡是其主要病理特点。本文为探讨加味四逆散治疗 UC 的作用机制,分上下两篇对 UC 和四逆散进行了理论与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包括:1.现代医学对 UC 的研究现状 对现代医学对 UC 的发病机理、临床治疗和动物模型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综述。尤其是对目前现代医学比较公认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进行了重点阐述,基本理清了现代医学对 UC 研究的轮廓。2.中医学对 UC 的研究现状 对中医学关于 UC 的病名的认识、病因病机的认识、治疗现状及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全面综述。并根据 UC 的主要临床表现,经严密剖析与推理,提出我们的观点:气机不调是 UC 的基本病机,贯穿 UC 的始终。3.四逆散的研究现状 系统阐述了有关四逆散方证的理论争鸣、组方涵义、临床应用规律及实验研究概况。并得出结论:其调理气机之功用与 UC 的基本病机吻合。实验研究包括:1.方法 将健康雄性 Wisater 大白鼠随机分成六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大剂量组、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加味四逆散小剂量组、柳氮磺胺吡啶组。采用 TNBS/乙醇溶液(100mg/kgTNBS+50%的乙醇 0.25ml)灌肠复加束缚法造模。按人与动物等效剂量,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中、西药及生理盐水灌胃,每日一次,连续叁周。第 3 周末处死大鼠,采集血液与结肠组织标本。然后对下列项目进行观测:(1)处死动物前肉眼观察各组动物的一般状态。(2)光学显微镜 HE 染色法观察结肠粘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3) 测定结肠粘膜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4)测定血清 IL-4、IL-10、TXB2、6-Keto-PGF1α 的水平。(5)RT-PCR 法检测结肠组织 ICAM-1mRNA。实验数据经 spss11.0 软件处理,进行 one-way 方差分析。2.结果 一般状态 :正常组大鼠明显优于模型组大鼠,治疗组用药3周后能明显改善模型组大鼠的状态。 光镜观察:正常组结肠各层结构清晰,无炎性改变。模型组结肠粘膜炎症显着,重者有严重溃疡形成。各治疗组炎症程度均有改善。 MPO 含量:模型组 MPO 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
谷松[2]2003年在《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四逆散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柴胡、芍药、枳实、炙甘草组成,主治气机不畅、阳气内郁之四逆证。经后世医家的发展,逐渐扩大了该方的应用范围,成为中医调畅气机法的代表方剂,凡外感病抑或内伤杂病,只要见有气机不畅之病机,即可加减用之。我们在临证中使用调畅气机法辅以清热祛湿活血的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溃疡性结肠炎(U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作用机制,本课题从实验研究方面进行了探讨。1 目的通过对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以及对氧自由基损伤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揭示加味四逆散治疗肝郁证UC的部分作用机制。2 方法本课题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免疫法--叁硝基苯磺酸(TNBS)法迭加束缚应激刺激法的复合因素制做UC肝郁大鼠模型,分别设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共六组,西药选用临床常规用药-柳氮磺胺呲啶(SASP),中药选用加味四逆散,分为大、中、小叁个剂量,分别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多个层次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具体内容包括:加味四逆散治疗UC肝郁大鼠模型的药效观察;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氧自由基损伤的影响;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炎性细胞因子含量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3 结果光镜下观察:模型组可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结肠组织呈现急慢性炎症特征;加味四逆散治疗组溃疡消失,其基本形态与正常组相似。模型组MPO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加味四逆散各组MPO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的MDA含量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升高,IL-1β及IL-6含量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各实验指标还显示: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与正常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疗效次之,但与中剂量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加味四逆散中、大剂量组疗效均优于SASP组(p<0.05);小剂量组疗效与SASP组相当,两者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IL-1β的基因表达与上述实验结果基本相符。4 结论加味四逆散对UC肝郁大鼠模型的疗效确切,其中中剂量组疗效最佳,这与中医临床以疏肝解郁、调畅气机法治疗疾病时药物剂量不宜过重是相符的。该方改善UC肝郁病变的机制,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了UC肝郁时上调的IL-1β、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及IL-1βmRNA的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及组织的修复有关。同时,本实验也为调畅气机法在临床治疗肝郁证UC提供部分实验依据。
孟捷[3]2007年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是造成炎症和组织损伤的内在因素,并与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主要是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可伴有关节损害、皮肤病变等肠外表现。近年来研究认为吸烟、哺乳方式、口服避孕药、饮食习惯、心理因素都与UC的发病有关。属中医泄泻、肠风、便血、腹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着,显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方面从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血液流变学、自由基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现就研究进展情况总结如下。
刘青梅, 陈曦, 邢乃欣, 杨世忠[4]2008年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溃疡性结肠炎(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UC)是一种病因未明以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此病好发年龄在20~50岁,西方人群发病
谢慧臣[5]2013年在《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胃排空、小肠推进、胃电图、胃肠神经递质的影响,从不同方面探讨加味四逆散干预应激性胃肠功能障碍的机制。另建立慢性身心应激大鼠模型,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胃粘膜EGF、EGFR蛋白、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影响,从形态结构的角度研究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第一部分:取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西沙比利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采用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灌胃治疗,西沙比利组以西沙比利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造模期间,每日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精神状态、兴奋程度、情绪反应、行为状态、活跃状况、睡眠行为,皮肤毛发色泽和状态等情况,每天观察并记录大鼠的饮水量、进食量,分别于实验前1天和试验后的第7、14、21、28d用电子秤称量每只大鼠体重,观测大鼠体质量改变情况;造模结束后行旷场试验(Open-field法)测定实验大鼠跨格运动次数和直立运动次数并在实验室游泳池内测定大鼠游泳力竭时间。(2)经加味四逆散等干预后于4周末空腹检测模型大鼠胃肠动力,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试验大鼠胃电变化,了解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的胃电活动在幅度、频率上的差异,检测完毕后对正常组,模型组,加味四逆散高,中,低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肠动力及胃电图相应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免疫组化法测定实验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结肠粘膜组织c-kit的平均光密度值变化。第二部分: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他五组均给予身心应激方式造模,连续造模4周。从第3周起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用加味四逆散灌胃治疗,奥美拉唑组以奥美拉唑混悬液灌胃治疗;空白、模型组则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治疗。(1)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检测。(2)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行胃粘膜EGF、EGFR蛋白表达检测。(3)应激刺激造模结束后逆转录PCR法测定模型大鼠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mRNA、内皮素1(ET-1) mRNA的表达。结果第一部分结果:(1)受试大鼠在实验前均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随应激时间的延长,第3周以后模型组大鼠的饮水量及摄食量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而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用药后饮水量及摄食量下降趋势不同程度减缓,至第4周,其饮水量、摄食量不同程度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饮水量及摄食量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造模后的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体重增长不同程度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第4周末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体重增长量增加显着,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各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跨格运动、垂直运动的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跨格运动及垂直运动得分均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造模后第4周末,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方高、中、低剂量组及西沙比利组力竭游泳时间不同程度延长,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胃排空率升高不明显(P>0.05),而小肠推进比升高明显(P<0.05);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慢波节律、主频率、主功率、快波频率、胃电慢波振幅明显增强,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其中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电波接近正常水平;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慢波节律及快波频率均有明显增强(P<0.05或P<0.01);(3)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COX-2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西沙比利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西沙比利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结肠粘膜组织c-kit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第二部分结果:(1)各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血流量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各组大鼠胃液总酸度(pH值)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液PH值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液PH值升高不明显,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肉眼下胃粘膜形态变化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减轻最明显,已接近正常水平,奥美拉唑组、加味四逆散中剂量组及加味四逆散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变化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损伤溃疡指数(UI)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各组大鼠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观察及损伤程度评级变化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出血坏死溃疡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镜下可见胃粘膜病损程度较模型组显着减轻,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可见胃粘膜不同程度好转。各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比较:模型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坏死明显。加味四逆散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间连接紧密,胞膜结构完整,细胞核形态正常。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胞膜结构基本完整,胞浆中细胞器分布欠均匀。加味四逆散中、低剂量组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不同程度恢复正常;(2)各实验组大鼠胃粘膜组织的EGF及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平均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或P<0.Ol)。(3)各组大鼠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 mRNA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与模型组比较,加味四逆散各剂量组、奥美拉唑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01);与奥美拉唑组比较,加味四逆散中,高剂量组大鼠胃粘膜内皮素1(ET-1)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5或P<0.Ol);结论从第一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抑郁状况。(2)加味四逆散能够明显改善慢性身心应激大鼠的胃电波异常,可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其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胃电活动,增快胃平滑肌收缩等途径而实现的,同时加味四逆散促进大鼠胃肠动力的效应呈量效关系。(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神经递质的异常,缓解因胃肠神经递质紊乱导致的模型大鼠胃肠功能失调。从第二部分可知:(1)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形态及结构,胃酸及胃粘膜血流量的异常,解除因慢性身心应激对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伤。(2)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组织细胞的功能,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的胃粘膜组织EGF、EGFR蛋白表达的异常。(3)加味四逆散可显着改善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粘膜叁叶因子1(TFF1)、内皮素1(ET-1)mRNA表达的异常,解除因应激导致的模型大鼠胃粘膜的损害。
邓辉, 钦丹萍[6]2006年在《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近10年来,UC在我国呈上升趋势,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其免疫学机制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关注,而其中细胞因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被视为是UC的一个重要发病机制。国
参考文献:
[1]. 加味四逆散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机制研究[D]. 郭晓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2].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D]. 谷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3].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研究进展[J]. 孟捷.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4].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刘青梅, 陈曦, 邢乃欣, 杨世忠.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
[5]. 加味四逆散对慢性身心应激模型大鼠胃肠结构及功能的影响[D]. 谢慧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
[6]. 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细胞因子的干预研究[J]. 邓辉, 钦丹萍.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6
标签:中医学论文; 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四逆散论文; 奥美拉唑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胃粘膜损伤论文; 西沙比利论文; 肠炎论文; 肝郁论文; 胃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