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路径的历史逻辑
——基于大学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互动演进的历史变迁视角
邵泽开
(中国人民大学 保卫部,北京)
摘 要: 本文以建国后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进程梳理为基石,以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的整体性变迁为范本,结合部分关键性管理学向度的指标加以考量,在历史的反思中分析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规律,从而力图为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的改革提供符合历史逻辑的启示。
关键词: 治理结构;社会功能;互动演进;历史变迁
作为中国共产党缔造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进程可以被视为我国大学不断寻求和推进治理结构制度性变革努力的缩影和典范。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为范本,以建国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的互动关系为主线,分别从1949-1977 年、1978 年至今、新世纪以来的三个历史时期考察二者互动演进历程,以期从中寻找对我国大学治理结构发展符合历史逻辑的反思与启示。
色谱柱 YMC-C30:4.6×250mm,5μm;检测波长:445nm;柱温:35℃;流动相:甲醇∶水=95∶5,等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进样量:20μL。
一 苏联模式下的管制型结构(1949-1977年)
新中国成立后即开启了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过程,此时中国大学的角色地位和教育理念直接受到深刻影响,治理结构呈现出鲜明的管制型特点。综观这一时期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进行生态修复。在完成河道环保清淤的情况下,借鉴近年来“清水工程”实施的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经验,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相结合,推动更多常州市河道进行生态修复,并做好已建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维护保养工作,以求持续发挥生态修复工程控制、修复底泥,净化水质的作用。
第一阶段(1949-1956),要求教育为工农建设服务,全面向西方学习,并以此推动生产建设的发展。在教育体制方面,传统的精英大学逐步扭转为服务工农的新式大学。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0 年通过的《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中明确表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建立背景、办学目标和使命任务,即“接受苏联先进的建设经验,并聘请苏联教授,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新国家的各种建设干部。”
概言之,该时期我国大学治理以自上而下的强势一元行政权力为主导,学术权力式微,党委政治领导权与校长行政权表现为一定程度的对峙,民主参与权与监督权缺失,形成严重失衡的二元结构,权力制衡机制无从谈起[1]。
第一,1978 到1984 年为大学治理结构的恢复与调整阶段。1978 年,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心下,停办达8 年之久的中国人民大学终于获得新生。1979年9 月,正式恢复了“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大学外部管理体制。
改革开放以后,大学的角色地位和教育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伴随着政府的逐步放权,开启了大学治理结构的新时期。根据这一时期大学发展的重要历史事件,或可将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二阶段(1957-1963),提出教育应该同无产阶级的政权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1958 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的发挥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由党来负责教育事业等诸多教育方针,首次以文件精神明确了政府和教育之间的关系,可视为大学管制型结构的发轫。这期间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的鲜明特色是彻执行党团(党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讨论决定学校工作中的一切重大问题。
我国大学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在社会功能与治理结构互动演进中,在治理结构上呈现了从高度管制到逐步解制的发展逻辑链条。进入21 世纪,大学功能从政权维护者逐步变为引领国家发展的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完成了从国家本位到社会责任的嬗变[3]。即将开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对大学发展及其治理体系产生深远的历史性影响。在知识经济勃兴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要承载起创新引擎和动力源泉的历史使命,其治理结构的深刻变革亟需启动。随着政府的不断解制,大学逐步获得了更大的自主权,学术氛围更为和谐自由,大学同政府、同社会之间的关系趋向稳定,这一系列现象直接促进了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的萌发[4]。
二 社会转型期的解制型结构(1978 年以来)
第三阶段(1964-1967),主张教育要以“阶级斗争为纲”,强调对大学意识形态的管控。1966 年至1969 年连续四年停止招生,研究生停招12 年,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影响下,中国高等教育甚至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也是在“文革”期间,中国人民大学被迫停办。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对于家庭情况困难的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坚信“资助工作的灵魂是育人”的信念,努力构建出全方面、多元化的培育人才的新模式,大力改善原有资助工作中出现的缺陷和不足,不断提高资助的效果,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营造出更好的成长环境和指引出成才方向。各大高校立足于思想教育,人文关怀,不断的完善高校育人工作中不足,更好的促进困难家庭学生的成长,为当代大学生指引方向,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学生自身的能力不断提高,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和全面幸福生活,从而更进一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可灵活选取学习模式和学习渠道。如学生学习异步电动机之前,非常渴望知道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转动原理,他可以通过线上异步电动机微课视频获得相关知识,通过线下与师生交流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努力完善学生的地理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面对考试,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形成地理思维,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些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教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点,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
第三,1992 到1997 年为大学治理结构的深化调整阶段。高等教育领域的体制性改革开始全面展开,大学逐步开始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正式颁布,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大学治理结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这期间的中国人民大学在治理结构也展开了系列改革和探索。
第四,新世纪以来的跨越式发展阶段。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提出了建设“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发展目标,为我国大学治理结构改革明确了指导原则和实施措施。这一时期内,中国人民大学不断完善内部治理机构,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形成以院系、跨学科机构、重点实验室(基地)为重心的学校行政管理架构,为推进“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建设进程奠定治理结构基础。
综上,与改革开放前显著的管制型特点相比,1978 年以来的大学治理结构呈现鲜明的解制型特征。大学办学自主权整体呈现渐进式扩大和落实的发展进程。大学外部关系尤其是与政府的关系呈现多元化、政校趋向平等的管理模式。大学内部领导体制方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最终确立,实质上建构了党的政治领导在大学治理权力结构中的核心地位,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大学治理结构开始形成[2]。
三 创新驱动转型期的现代治理结构萌发(新世纪以来)
网球运动员在进行专项体能训练时,最关键的前提是要确保专项体能训练的系统性。专项体能训练不能只单纯增强运动员身体综合素质、提升坚持力及敏捷性,同时也要重视时空差异方面的训练、抗氧训练以及抗干扰训练等,不能仅仅实行单一的训练,忽视专项体能训练的系统作用,而降低专项体能训练的能效。例如,在加强抗干扰能力训练过程中,应选择宽敞的训练场地,或是开展特殊场景的模拟训练,要对整体的训练环境重点建设与科学处理,以此来保障训练环境能够更加接近实际赛场的环境,最终全面提高网球运动员自身集中力,让他们能够在将来的比赛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真实水平,获得满意的比赛成绩。
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成为新的时代诉求。新的治理结构与管制型、解制型结构相承接,既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又超越了原有的治理模式。现代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理清政府和大学各自的管理主体,适时转变政府角色,将大学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寻求政府、大学和社会力量的均衡与协作。
第二,1985 到1991 年为大学治理结构的改革阶段。这期间高等教育领域内的机制体制革新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其中,1985 年5 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作了突破性规定。根据这个决定,1985 年9 月,中国人民大学的领导体制改为校长负责制,随后在1988 年4 月,《关于高等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意见》明确了大学的领导体制要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并对校长职责作了明确规定,直至1989 年政治风波后恢复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办学方向。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在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建立和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完善民主监督体系和自查内控机制等方面展开改革探索,为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007 年设置学校董事会,2015 年《中国人民大学章程》成为教育部核准的第一部现代大学章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做了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 大学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互动演进的历史变迁分析
基于上述内容所能获取的历史性反思和启示简析如下:
第一,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经历了管制型、解制型向现代治理结构的模式演进历程。在建国伊始到改革开放前,大学的教育功能高度政治化,党和国家(政府)对大学发展实行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新的时代要求让大学逐渐回归本位,办学自主权逐步落实和扩大。以改革开放为界,在社会功能的直接影响下,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呈现了显著的管制型与解制型的分野。因此,随着新世纪以来大学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承担起创新引擎的新使命,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治理结构的构建和完善就获得了历史反思中的合理性支持(如表1 所示)。
表1 建国以来我国大学治理结构与社会功能互动演进一览表
本文所关注的被解释变量,主要应用办学自主权力、政校关系、政策工具、领导体制、制衡机制等指标来区分中国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以清楚界定其时序变化(如表2 所示)。
第二,大学办学自主权的变化是其治理结构历史变迁的根本动因,也为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构建与完善提供根本支撑的底层逻辑。大学办学自主权从无到有、从虚到实、从法定权力到实际权力的起伏变化是大学治理结构变迁的根本推动力和晴雨表,二者相生互动,相互成就。正是随着办学自主权的强弱生长和起落变化而导致的大学治理结构的互动改革,成为大学治理结构改革中各个行动者之间的制度联系。1949-1977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大学治理结构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办学的自主权一定程度上被限制。而作为特殊的学术组织,大学倡导的学术自由、学术民主的宗旨被行政化所束缚。1978-1997 年,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大学办学自主权得到进一步扩大,这一阶段的大学治理结构既有行政本位的因袭,也有市场需求投射的影子。从1997 年至今,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转换角色,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政府与学校的关系不断理顺,大学治理结构引入市场机制,注重质量与效益意识,表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2010 年)》标志大学现代治理结构开始露出端倪。大学治理结构的变迁归根于大学办学自主权集放之间的反复循变[5]。
表2 建国以来大学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一览表
第三,从大学治理结构的整个变迁过程中,可以看出政府对大学治理从“集权”到“分权”再至“共权趋势”的明显轨迹。以共同治理为基础的现代治理结构在世界范围内已有较为成熟的发展历程,在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前期萌发阶段,将成为我国当前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方向我国新时期的大学现代治理结构尚处于初步的萌发阶段,相关组织和制度建设仍处在摸索阶段,如何保障大学在历史新时期的中心和引擎地位,推动大学现代治理结构在我国的真正建立、完善和发展,考验着大学自身、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各界及所有大学利益相关人等各方智慧。
五 结语
作为大学运转的载体和基石,大学治理结构的运行效能直接关涉大学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纵观我国100 多年的大学治理结构的演进与特点,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变迁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宏观政策、社会制度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发展特色。考察大学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担承的社会功能在其治理结构上的投射和相关关系,厘清不同历史分期呈现出的管理特征,才能看清中国特色大学现代治理结构的改革进路。
参考文献
[1] 李春江,张则,闫瑞华,等.我国大学治理结构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教育现代化,2017,4(14):95-97.
[2] 赵倩男.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大学治理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6):15-17.
[3] 孙家明.利益相关者逻辑下相互作用大学共同治理机制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5(06):62-69.
[4] 杜志淳.我国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改革与完善[J].法学教育研究,2015,12(01):40-50+389.
[5] 章兢.大学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与切入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4(20):12-14+32.
本文引用格式: 邵泽开.我国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路径的历史逻辑——基于大学治理结构和社会功能互动演进的历史变迁视角[J].教育现代化,2019,6(58):70-72.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58.034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2017 年教育管理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大学现代治理结构改革路径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治理结构变迁进程考察为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邵泽开(1979-),男,汉族,山东郯城,管理学博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高校治理理论与实践。
标签:治理结构论文; 社会功能论文; 互动演进论文; 历史变迁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保卫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