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是一门设计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_会计论文

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论文,会计学论文,是一门论文,本质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① 逻辑严密的解释型科学主宰了当今经济学理论。会计学家们也越来越喜欢采用大样本数据和概率统计分析,通过逻辑严密的数量模型来解释和预测一些会计现象和变量间的关系。不过,西方另一种批判的声音也开始越来越响,会计遵循的是未来目标的设计逻辑而非历史数据的解释逻辑,过于强调解释型科学范式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会计理论似乎走入了迷局。2006年哈夫、特兰斯菲尔德和范阿肯等三位当今世界著名管理学家② 在《管理探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Inquiry,2006)撰文批判当今著名商学院在管理学研究中过度追求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的“解释型科学范式”。他们认为管理理论采用“解释型科学范式”,从外表看来,“学术性”很强而实质却脱离管理实践,导致理论成果越来越被实务界所轻视,批评知名商学院推崇解释型科学研究会把管理学引向歧途。同样,本文提出会计是一个“人工世界”(Artificial world)③,它更需要关注对未来世界的设计,而不是拘泥于历史数据的检验。需要申明的是,本文并不是否定或替代解释型科学范式,实际上会计学者引入解释型科学范式后极大提升了会计学的科学理性成分,推动会计研究领域与现代财务理论、公司理论等经济学领域接轨。本文提出“会计学是一门设计型科学”,意在尝试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来诠释会计理论,或许有助于会计理论走出目前的迷局。

二、会计学需要跳出解释型科学范式

会计已处在新的十字路口,面临诸多发展瓶颈和时代挑战。现行会计呈现出诸多固有缺陷:(1)内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与外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难以兼容;(2)单一表达方式的会计信息及会计报告难以满足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多目标需要;(3)会计收益概念很难表达企业价值的内在含义,“利润”已不是企业“运行质量”的最佳表达方式;(4)会计“账簿系统原理”已经难以跨越“时滞性”、“相关性”的逻辑障碍。当今社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和思想多元化趋势,它对会计目标提出了更广泛、更精确、更及时、更多元化的要求。上述要求来自通过会计信息外部和内部使用者两个方面的挑战:(1)从外部看,会计作为契约经济社会的契约监督工具(斯科特,1997),会计信息相关性水平的降低,已受到越来越多利益相关者们的批评。近年来,美国国会、政府监管部门、学术界以及会计职业界对现行财务会计报告普遍表示不满,认为会计报告不能够像人们期望的那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会计信息严重不完整,缺乏相关性,现行的会计报告只关注过去而不重视未来。同样,欧洲主要国家如英国、德国等也先后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和要求。它们认为由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构成的现行会计报告体系是从19世纪产业经济时代的会计报告演变而来的,无法满足新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要求。(2)从内部看,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信息的滞后性已不能满足企业实时控制和多目标决策的需要。管理会计系统对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控制、产品成本的计算以及对管理人员业绩的评价,不能再及时地提供有用的信息(约翰逊和卡普兰,1987)。

20世纪60年代,以有效市场假说的经验性检验为契机,经济学逻辑框架和与之相联系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被引入会计学研究,经济学推崇的解释型科学范式很快被会计研究者接纳并统治了绝大部分重要学术刊物(迪克曼和泽夫,1984)。解释型科学范式把拓展知识以加深对自然与社会的了解作为最高目标,描述、解释和尽可能地预知该领域内可观察到的现象(郝英奇和郑江波,2007)。解释型科学范式极大地促进了会计学发展,形成了旨在解释会计“是什么”与预测会计“将是什么”的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会计学从此正式步入科学殿堂。不过,西方近30年来以解释型科学范式构建的会计理论正面临着无法突破的困局:(1)貌似形式上严密,应用性却不强;(2)理论落后于实践,理论脱节于实践;(3)过分关注历史数据解释而忽视未来目标与路径设计。那么,解释型科学范式为什么会造成如此致命的缺陷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会计本质是“人工世界”,关注目标实现而非解释逻辑。按照解释型科学范式构建的会计理论因沿袭现代经济学的逻辑框架和理论而重点关注“是什么”与“将是什么”,但是很难解决“应该是什么”的命题。会计学本质是研究人工世界的“人工科学”,其理论应当更多地指导表面现象背后的“人工系统”设计,类似“为什么”的诠释显然是不够的,给予“怎样能”的指引才是会计理论的价值所在。

(2)解释型科学范式无法搭建满意的“会计白箱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的逻辑就是对假设的检验和价值判断中立性,不去论证系统的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必须带有价值判断)。虽然解释型科学范式通过假设检验可以找出部分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起到预测的作用,但是更多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有时很难通过此范式来发现,而且不依靠价值判断难以进行有目的的要素组合与系统架构。因此,无法构建出结构性和可视性强的“会计白箱理论”。

(3)解释型科学范式“重破轻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证伪主义④ 思想,其基本环节是猜想和反驳或者说是假设和证伪。实证会计理论否定规范会计理论的科学性,但是实证会计研究本身必须以规范会计研究的假说为前提。⑤ 第二,解释型科学范式受到模型表达和数据获取的约束。若模型无法表达或数据难以获取,就会造成解释型科学研究的“真空地带”。因此,解释型范式“破”易而“立”很难。

(4)解释型科学范式的哲学基础是“理论源于实践”,理论发展缺乏“质的飞跃”,不承认“理论高于实践”,不承认理论能够提出事物如何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观察对理论的依赖性和证伪的易缪性”、“实际检验情况的复杂性”等局限(查尔默斯,1976)。因此,解释型科学范式形成的会计理论过于“渐进”而无法“飞跃”。⑥

三、会计学需要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

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工世界”,会计学需要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⑦

我们认为会计是一个人造经济信息系统⑧,它将无限数据的现实世界映射到有限数据的会计世界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世界具有显著的人工物特征:(1)会计世界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它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2)会计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3)在讨论会计,尤其是设计会计系统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⑨。会计学研究是想表明人造的会计世界是“多么令人惊奇而并非不可理解”,还是想“将现存情形改变成想象情形为目标而构想行动方案”呢?显然,答案是后者,西蒙(1969)将后者称之为“设计”,从这个意义上讲会计学家都在从事设计工作。

为什么会计需要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呢?由于解释型科学范式既不反映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世界的影响也不对事物发展发表指导性意见,最近会计职业界对会计学术界的敬意正迅速下降,一方面是大量由解释性知识构建的理论成果被束之高阁,另一方面则是理论研究者对一些新的会计实践行为没有做出足够敏锐和充分的反应⑩。于是,一些富有远见的会计学家开始对当前会计学研究中精巧数学游戏存在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抨击,提出具有“人工科学”本质的会计学应当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这意味着会计研究人员不能在思想方法上以是否符合解释型科学范式作为一项会计学研究(论文)是否成功的标准。把解释型科学范式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容易导致显而易见的无用结论或者违背真实情形的伪结论(凯多尼斯等,2009),致使会计科学在丛林泥潭(11) 中愈陷愈深。本文并不认为解释型科学范式研究就一定脱离实际,主张应当肯定其在分析和解释实际问题时的优越性,但是正如前文所述,会计的“人工科学”本质更加注重前瞻性的目标设计以及要素相互作用对实现目标的影响,而这却非解释型科学范式所长。

会计学回归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弥补现有会计理论范式的诸多局限,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1)设计型科学范式以目标为起点,构建的理论应用性更强。解释型科学范式以假说为起点,把理论看做是假设性的,研究过程就是以观察和实验为手段对假说进行批判性讨论或尝试性反驳,进而完善假设或提出新假说。设计型科学范式则把理论看作是对解决问题的有效知识,设计就是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因此形成的理论更具有应用性(西蒙,1969)。

(2)设计型科学范式研究步骤可以构建满意的“会计白箱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问题——假设——检验——假设”的研究步骤,而设计型科学范式遵循“目标——备选方案——筛选——行动方案”。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的逻辑只能构建“会计黑箱或灰箱理论”,而设计型科学范式遵循的逻辑能构建“会计白箱理论”。

(3)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弥补解释型科学范式“重破轻立”和“真空地带”的局限。解释型科学范式遵循证伪主义哲学思想,而设计型科学范式则遵循历史主义哲学思想。证伪主义把科学理论看做是一系列假说的集合体,理论的有效性是将其预言同经验加以比较,如果其预言与经验相抵触它将被抛弃,如果不相抵触它就将被接受(弗里德曼,1953)。历史主义则认为没有哪种理论能解决在某一给定时间内所面对的所有问题(布劳格等,2000)。设计型科学否定绝对真理概念,强调不同目的不同设计路径(仇向洋,2008)。

(4)设计型科学范式可以形成“综合性”和“飞跃性”的会计理论。解释型科学范式面向过去,设计型科学范式面向未来。解释型科学范式注重对已有经验进行解释,对未来的预测依赖于过去的观察。从逻辑上讲,它的内涵和外延不会因为逻辑推演而得到扩展。设计型科学范式则专注于期望功能的实现,是对未来路径的规划,因此它的内涵和外延不会受历史的拘泥,而是更多关注未来路径的规划,形成内涵和外延的突破与飞跃。

四、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会计理论初探

遵循设计逻辑构建的会计理论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会计系统的设计研究,涉及设计环境理解、需求目标分析、要素与结构设计等内容,可以视为会计基本理论;其二,是特定会计系统中具体问题的施策研究,比如会计准则、会计报告体系、会计程序和方法与会计信息系统等,可以视为会计应用理论。本节我们主要讨论第一个层次,试图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构建“会计白箱理论”(12)。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只是提出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会计理论的初步设想。

西蒙指出设计是使内部环境适应外部环境来达到目标的过程,其逻辑是在已知的备选方案间进行合理的选择,这一过程可以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搜索备选方案、设计评价和确定最终方案四个基本阶段。为此,构建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会计理论需要论证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1)会计目标。正确的目标是会计系统构建的逻辑起点,它直接反映环境的变化。当前会计环境要求会计系统提供信息的服务对象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外部信息使用者而且包括内部信息使用者;不但要满足定期对外披露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要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实时控制和前瞻性决策的需求。

(2)备选方案。我们认为实现上述目标的备选方案可以归纳为传统会计系统、改良会计系统和价值计量系统三类:(13)传统会计系统最为人们所熟知,它通过一套数据与方法固化的账户系统向外部使用者提供一维会计信息,只能依靠财务指标分析在极低程度上满足内部使用者需求,无法真正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多维目标需求且存在“时滞性”和“与业务不同步”的缺陷;改良会计系统针对传统会计系统“时滞性”和“与业务不同步”缺陷对数据输入端进行了改造,将账户系统与业务系统链接在一起,实现了信息流与业务流程大致同步,但是账户系统与业务系统仍存在根本性的内在冲突;价值计量系统是一种革命性的设计方案,它利用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原理将数据库、方法库和知识库分立,数据库与业务系统全面融合,彻底实现了信息与业务流、物流、资金流的无缝对接,可以提供满足不同使用者需求的多维信息。(14)

(3)设计评价。西蒙认为不存在所谓“最优方案”,只有“令人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此,我们认为会计系统设计应当满足三项“公理”:第一,权变公理,我们不是讨论菲德勒的权变管理思想(Fiedler's Contingency Theory),而是强调会计系统的异构性和经验性;第二,成本效益公理,会计系统建设与运行是有成本的,成本效益的权衡贯穿会计系统设计始终;第三,条件真实性表达公理,也可称之为多维表达公理,我们认为会计信息是现实世界的映射,不存在绝对真实性的映射,只存在不同角度的多维映射,即“不同管理目的,不同信息提供”。

(4)最终方案表现。西蒙指出“设计师脑中或计算机存储器中的‘空间’在性质上与纸上的图画或一个三维模型也许很不一样”,因此如何清晰勾勒一个“会计白箱”越来越重要。

我们已经论证了构建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会计理论的几个关键节点,它们反映了“会计白箱理论”中的设计逻辑。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会计白箱理论”绝不仅是一种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案,它是关于会计世界的一整套观念和看法。实际上,佩顿和利特尔顿等人构建的早期会计理论较好地刻画了面向未来目标的“会计白箱理论”,他们对传统会计系统的阐释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利特尔顿,1953):(1)会计方法在本质上属于统计学,借助于账户系统,来浓缩和简化大量的企业交易的信息;(2)会计的重心是收益,而不是资产或资本,会计的计量围绕着收益确认;(3)会计本身关注的并不着重于财富的质量方面,而是财富的数量方面,因此,它利用了“共同显示器”的货币作为计量单位;(4)会计应当以实际交易价格(历史成本)作为记录基础;(5)收益应当通过实现时所确认的收入与相关的成本相配比的方式来确认。只是这套“会计白箱理论”过于狭隘,不能完全表达当今会计人工世界的特征与规律。本文试图用价值计量(定义为泛会计)替代狭义的会计计量,则体现了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所尝试构建的新的“会计白箱理论”,我们称之为泛会计理论。

泛会计理论的基本原则是:(1)以未来目标为导向而不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2)以权变假设为研究出发点(不存在绝对真理概念和定理);(3)泛会计理论遵循管理学的研究逻辑而不是经济学的研究逻辑。泛会计的核心思想是,会计学需要跳出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的认识局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1)泛会计的一项基本属性仍是计量,它是价值管理的映射,通过计量把价值管理活动投影成为价值信息,泛会计的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都是多元化的;(15) (2)泛会计的另一项基本属性是管理活动,计量信息必须反映背后的管理活动,而管理活动必须以计量信息为支撑,价值计量具有价值管理“提升器”的作用,不可把二者分开讨论;(3)泛会计的范围要比传统会计广泛,它不仅包括财务会计,而且包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4)泛会计(价值计量)与狭义会计概念的关系,如同60年代末出现的面向整个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之于“销售管理”,70年代末出现的面向战略的“全面质量管理”之于“产品质量控制”一样。上文提及的价值计量系统就是我们承袭泛会计理论所设计的理想会计系统(16),它克服了传统会计系统的固有缺陷,能够更好地满足内外部使用者多维目标需求,代表了未来会计系统的发展趋势。我们可以从六个维度来表达价值计量系统与传统会计系统的区别,以此进一步说明泛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1)数据的粒度(granularity),是指包含在数据单元中的细节级别。越细级别的数据,粒度级别越高;越综合的数据,粒度级别越低。传统会计系统按凭证基本单元有限细分,粒度较低;价值计量系统按业务活动要素无限细分,粒度较高。

(2)确认的频度(frequency),是指会计确认的频繁程度,即单位时间内的确认次数。传统会计系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会计循环系统(会计凭证—账户系统—会计报告),会计确认表现为业务活动发生后会计凭证的填制过程,这是一个“滞后的”、“间断的”过程;价值计量系统是一个与业务流程同步的开放式系统,按要素细分的数据在业务活动发生同时的输入系统,这是一个“实时的”、“连续的”过程。

(3)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是指会计系统储存、组织数据的方式,它反映了数据单元之间的各种联系。传统会计系统中数据以会计账户为载体储存和组织,复式记账法建立了数据单元之间的联系;价值计量系统中数据以业务流程为载体,建立在集合代数基础上的关系模型(科德,1970)表征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4)计量单位(unit),是指用于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并把数据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特定量。传统会计系统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来反映现实世界的业务活动情况;价值计量系统仍然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同时辅之以各种其他物理计量单位。

(5)时序观(timing view),是指设计者对于会计系统映射的现实世界的历史时序,它是一个曾被会计学术界长期忽略的基本观念。传统会计系统遵循面向过去的时序观,把交易观下的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基础,只反映“过去的”交易和事项;价值计量系统兼容面向过去、面向现在和面向未来的多种时序观,所提供的价值信息是多维的,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最有利于其决策的一种或多种维度。

(6)信息质量(information quality),是指会计信息满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通常认为会计信息“应该”符合以相关性和可靠性为代表的一系列信息质量特征,但是单一的、结构化的传统会计信息不能同时达到这些质量特征,隐含的系统设计理念确定了可靠性优先的原则;价值计量系统的粒度、频度、数据结构、计量单位与时序观的优势使其能够彻底消除期望信息质量特征之间的内在矛盾,价值计量信息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多维目标需求。

不难发现,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的泛会计理论的提出,遵循了管理学研究的逻辑与路径,而西方现代会计理论则遵循经济学研究的逻辑与路径。本文的本意并不是想说明哪一种理论更有优势,用谁来替代谁,而只是提出一套遵循管理学研究逻辑与路径的会计理论来补充当今会计理论范式。因为遵循管理学研究逻辑与路径所提出的理论有时更具有“应用性”。

五、结束语

诚然,设计型科学范式也存在经验的不完全归纳、价值判断的先验性和演绎逻辑的罗素悖论(Russell's Paradox)等无法克服的局限。(17) 因此,本文强调会计学的“人工科学”本质,呼吁会计学研究更加注重设计型科学范式,不是试图否定或替代解释型科学范式,而是为了适应两方面的需要:一是解释型会计学由于存在固有缺陷,难以构建满意的“会计白箱理论”,设计型科学范式有助于打开会计黑箱,让会计学科成果更富有应用性和可视性;二是“会计世界”的发展也呼唤着会计学研究范式进行变革或拓展,“人工科学”需要更多地面向未来和目标导向,而不仅是面向历史数据统计回归和证伪导向。所以,未来会计理论依旧会是“使用者——环境各种情况差异的理论集合”(18),会计学研究应当设法兼容解释与设计两种范式,二者是互补而非互斥的关系。

我们基于设计型科学范式尝试构建的“会计白箱理论”——泛会计理论,提出以账户为中心的传统会计扩展到以价值管理为中心的泛会计,认为只有通过赋予新的概念和内容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会计的固有缺陷,适应当代会计环境的巨大变化。显然,这一理论设想还不完善,我们的初衷亦并非否定既有成果或者创造新的会计内容和方法,而是抛砖引玉地提供一种新的“看的方式”,做一些有益的会计理论探索。

注释:

① 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或是工具、政治、信息、活动、商品、语言呢?学界争论不止。本文研究的前提如同大多数学者视会计为一门理性科学。当今西方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理论主要采用解释型科学范式,本文提出设计型科学并非对主流观点的否定,而是抛砖引玉换一个角度“看会计世界”。

② 安妮·哈夫(Anne S.Huff)教授是美国管理学会(Academy of Management,AOM)前主席(1998-1999)、慕尼黑工业大学(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商学院教授;大卫·特兰菲尔德(David Tranfield)是英国克兰菲尔德管理学院(Cranfield School of Management)名誉教授、英国管理学会(British Academy of Management)院士(Fellow);琼·范阿肯(Joan E.van Aken)教授是管理研究领域设计科学方面的主要推动者、荷兰商业经济与管理研究组织(Netherlands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in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BEM)前主席。

③ 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管理学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1969)从四个方面定义了人工物的范围:(1)人工物是经由人综合而成的(虽然并不总是、或通常不是周密计划的产物);(2)人工物可以模仿自然物的外表而不具备被模仿自然物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3)人工物可以通过功能、目标、适应性三方面来表征;(4)在讨论人工物,尤其是设计人工物时,人们经常不仅着眼于描述性,也着眼于规范性。

④ “(实证)这个由弗里德曼加以普及的名词经常导致实证理论概念与另一概念,即哲学上的逻辑实证主义相混淆。”(瓦茨和齐默尔曼,1986)证伪主义与逻辑实证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认为理论的科学性取决于它的可证伪度,即没有绝对事实来证实命题而个别经验事实却可以证伪普遍的命题;后者则认为理论的科学性由经验事实所澄清或确定的,即客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被量化的。

⑤ 葛家澍教授(2005)对此的解释是:“没有财务会计规范指导的财务会计准则、模式和实务,就没有实证会计研究用来作为变量的各种会计信息如盈利信息、现金流量信息等,也就没有实证会计研究。”

⑥ 在解释型科学范式之下,会计学家只是不断对以账户为中心的会计系统进行渐进式改良,而无法实现飞跃性地系统重构以适应新时代内外部使用者的多目标需求。

⑦ 我们不否认解释型范式研究的必要性,但是解释的价值蕴于设计之中,设计逻辑是构建结构化会计理论的主要方法,解释逻辑的作用在于为设计提供有用的现象观测和分析信息,并检验和完善设计过程和结果。

⑧ 但是它不仅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我们在后文会进一步论证会计的二重属性。

⑨ 会计准则制定、会计程序和方法选择、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等都是不可回避的规范命题。

⑩ 阿诺德(P.J.Arnold,2009)以金融危机为例批评会计学研究落后于新时代的会计实践。他指出,当会计从业人员正在从事最终酿成危机的证券化计划时,会计学者们基本上对他们的活动或者信贷市场和影子金融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正在酝酿的麻烦一无所知;直至2008年危机全面爆发前,主流会计学杂志都没有重视结构性投资、证券化和表外资产的危险。

(11)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基础、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存在差异,会计理论在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林林总总的理论流派,出现了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所描述的“丛林现象”。丛林现象展现了会计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反映出纳入科学领域的会计学科在短短百余年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然而,繁荣往往与乱象并存,“会计理论乱象”亦随之产生。会计理论乱象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1)“会计世界”自身的运动变化;(2)科学认识的发展和深化;(3)学术利益集团的人为争斗。由于前两者对于会计学家而言通常可以视作外生变量,所以更应给予后者足够重视。为此,我们将其称之为“丛林困境”。

(12) 会计学研究与发展需要可视化的“白箱理论”,而解释型科学范式采用“黑箱”或“灰箱”的方法,设计性科学范式则可以达成构建“白箱理论”的目的。

(13) 上述三种方案并不能完全满足会计目标需要,它们存在着目标满足程度与系统成本代价成正相关关系,因此存在着权变思想。

(14) 价值计量系统是一个泛会计系统,它是以账户系统为内核构建的一个更广泛的账户、业务系统一体化的计量系统,具有ERP设计的逻辑和数据流向。

(15) 计量单位以货币为主,辅之以其他物理计量;计量属性可以是传统会计的历史成本或者公允价值,也可以是可变现净值、经济增加值(EVA)、市场增加值(MVA)等其他计量属性。

(16) 我们仍然要强调,不存在最优的会计系统,只有最适合的会计系统。

(17) 其实设计型科学范式在西方学术界也备受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它的学术性不强(经验的不完全归纳、价值判断的先验性和演绎逻辑的罗素悖论),并不比解释型科学范式更有效。但由于它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面向未来的指导性优势,这种范式在建筑学等工程领域以及决策理论等管理学研究中受到推崇。著名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后来深受西蒙思想的影响,转而运用设计型科学的逻辑在管理会计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18) AAA早在1977年就在SOATATA报告中做出了这一表述,可以预计未来会计理论发展仍然将应验这一论断。

标签:;  ;  ;  ;  ;  ;  ;  

会计是一门设计科学--会计理论“人工科学”本质的回归_会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