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失败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例_一次函数论文

教学失效与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什么关系——以一节初中数学教师的研究课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有什么关系论文,初中论文,数学教师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关注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已成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焦点.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弄清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什么因素有关?从教师的视角和立场来看,多数教师认为自己很努力、教学水平也不错,学生学不好主要是由学生自身因素造成的,如学生懒惰、不愿意学习、知识基础差、能力弱等等.教师一般不愿承认学生的学习结果与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关.从教学研究的成果来看,课堂教学的结果与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行为和教学知识有关.[1]但是,这些成果主要是一些定量研究的成果,不利于教师们理解和运用.

本研究运用个案研究法,通过对一位初中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描述,试图揭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结果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具体地说,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提出教学任务、组织完成和检查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具体包括教学任务的呈现、组织、实施和检查.本研究具体描述案例中的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呈现、组织、实施和检查教学任务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师的行为和教学效果之间是否存在关系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

二、案例描述与分析

笔者在参与北京市初中校建设工程过程中,在合作学校结识了教师G.G老师是一位有爱心、进取心的教师,中级职称,年龄在40岁以上.在学校改进的过程中,G老师表现出强烈的通过教学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愿望.下面,我们以G老师所授的《一次函数的应用》一课为例,来描述并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的关系.

《一次函数的应用》是京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5章的重点难点内容.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把一些实际问题归结为一次函数问题,并会运用一次函数的图象或性质加以解决.在临近此次课的两周时间内,G老师经过4次精心设计,对班上23位学生进行了一节课的教学.课堂结束前5分钟,为了检查教学效果,G老师出了2道反馈题.然而,让G老师意想不到的是,经过精心准备的教学,结果却只有约22%的学生达到了及格要求.这是为什么呢?反思这节课效果不佳的原因,G老师认为,原因在于学生.因为班里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差,读不懂文字叙述题,他们从心里害怕应用题,常常拒绝和放弃应用题.对于这一结果,G老师感到很沮丧.G老师曾私下里问笔者,是不是有些学生天生就不会解应用题,或者说永远学不会解应用题?对于这一结果能否改变,G老师感到无能为力.那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真的无关吗?如果真的这样,这意味着G老师的教学没有改进提升的可能了;如果不是这样,那么,G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对这节课进行了录像,并且请教师本人整理了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对课堂教学进程进行了逐一记录.下面,笔者分别从教学任务的呈现、组织、实施和检查环节进行分析.

(一)教学任务的呈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任务的呈现也称导入.在教学过程的开始,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告诉学生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意义以及本内容与先前知识的联系,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和要求,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教学任务呈现应做到:(1)教学任务的内容和要求明确,反映学科知识的性质,使学生知道学什么、为什么学;(2)从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状态出发,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下面,我们来看G老师是如何进行教学任务呈现的.

教师导入(时间3分钟)

师:(拿出手机)这是什么?

生:手机.

师:你知道移动话费有多少种吗?

生:神州行0.6元/分钟,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再付通话费0.1元/分钟.

生:还有长市合一,0.35元/分钟.

师:是的,还有很多.那么这些和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板书)15.7一次函数的应用——移动话费与一次函数.

从教学任务呈现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G老师想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情境,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一次函数的应用,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后反思,认为自己的导入情境设置紧贴学生生活实际,引入自然通畅.那么,学生是否明白了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从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来看,多数学生处于迷惑状态.学生不明白一次函数的应用和手机话费到底有什么关系、一次函数的应用到底要用什么知识来解决什么问题?仅仅是为了解决手机话费问题吗?实际效果与预想出现了差距,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教学任务的明确性来看,G老师的导入任务指向不明确,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没有引导学生上升到数学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是为联系而联系,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要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发现数学信息,进而上升到数学问题.对于一次函数的应用来说,联系生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变量关系,体会到可以通过变量关系来解决生活中的方案最优化问题.如手机话费有几种方案,如何才能节省成本?但是,G老师只是把一次函数的应用和手机话费两个事情简单地联系在一起,并没有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

其次,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期待,不符合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认识规律.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的应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及其解析式、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知识.一次函数的应用就是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到底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先前知识,具备了学习新知识的可能性,教师应该知情.这一点,对于基础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因为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良的重要原因.同时,学生在上课前已经形成了认知期待,教师应在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基础上,通过检查,复习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和性质的知识,导入新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没有这样做.通过分析课后检测结果,恰恰是因为多数学生对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图象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再者,一次函数在生活中运用广泛,不局限于手机话费问题.从手机话费问题导入,可能会束缚学生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导向狭隘的空间.

(二)教学任务的组织

在教学过程的任务组织阶段,教师应向学生分派学习任务,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的要求是什么.G老师采取了如下做法:

出示学习目标(时间1分钟)

师:读学习目标

生:15.7一次函数的应用——移动话费与一次函数.读错了!(接着读)学习目标:

(1)通过例题探究,能归纳出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2)会用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生活中的“话费消费”问题.

从G老师的教学任务组织来看,教师一次性地向学生分派了两项教学任务,对于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说,认知负担偏重.教师向学生分派的教学任务存在不明确的问题,如,例题是什么例题?几道例题?例题如何探究?何谓基本步骤?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领受教学任务,教师没有与学生交流.至于学生是否明确了学习任务,教师不得而知.

(三)教学任务的实施

在教学任务的实施阶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预先提出的教学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教学任务的难度梯度,逐步实施教学任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空间.G老师通过三个例子实施了教学任务,具体如下.

(例1,用时10分钟)

教师出示例1(填空):欢迎您使用“神州行”!“神州行”不收取月租费,通话费为0.6元/分钟.

1.小明通话4分钟,则应扣取通话费________元;

2.通话x分钟,则应交通话费________元;

3.如果通话时间为x(分钟),通话费用y(元),则y(元)关于x(分钟)的函数解析式为:________.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黑板演示,其他学生独立做题,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供三个空格的答案:2.4元;0.6x;y=0.6x(x≥0).

教师接着问学生x是什么?学生答通话时间.老师说定义域x≥0,x为整数,图象应该是射线,时间没有负的,有的同学的图象画成了直线,以后要注意.

教师又问:是一次函数么?学生:是.教师:是正比例函数?学生:是.

从例1所涉及的教学任务来看,G老师的教学任务实施存在三个问题:(1)没有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例题归纳出解题步骤,G老师只是要求学生解答,没有要求学生归纳解题步骤.学生解题需要经历审题—找变量关系—列函数解析式—解题的过程.针对学生解应用题的恐惧心理,教师应通过简单应用题,教会学生解题过程.由于G老师没有让学生交流解题程序,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解题过程.(2)没有突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此题是一次函数解析式知识的简单运用.一次函数解析式知识的运用需要找出变量关系,写出解析式,指出它是什么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并求出它的定义域.G老师呈现的任务不完整.(3)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差异.对于多少学生已经学会了找变量关系、列函数解析式,教师没有通过当堂反馈进行统计分析.

(例2,用时16分钟)

教师出示例2:欢迎您使用中国移动!“本地通”月租费20元,通话费为0.2元/分钟.

欢迎您使用“神州行”!“神州行”不收取月租费,通话费为0.6元/分钟.

选择哪种通讯方式较合算?

G老师先让两位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还没有全部完成任务时,教师请全班学生停下来,交流解题方法:

生1:本地通:y=0.2x+20(x≥0且为整数);神州行:y=0.6x(x≥0且为整数).

生2:列方程,20+0.2x=0.6x

G老师板书,示范解题过程:

解:设通话时间为x分钟,本地通话费为元,神州行话费为元.则:

本地通:=20+0.2x(x≥0且为整数)

神州行:=0.6x(x≥0且为整数)

G老师强调实际问题中函数的定义域一定要确定,因为画图时要用.

=时,

即20+0.2x=0.6x

解方程:x=50

G老师统计学生做对的情况,请求出通话时间x=50的同学举手.结果有13名学生(全班共23名学生)举手.

接下来,G老师请一位学生站起来说出这道题的解题步骤.这位学生说出的步骤是:(1)先设;(2)求解析式;(3)找……;(4)画图;(5)观察图象下结论.

G老师接着说,画图,画大致示意图,不必太准确.先求交点,再各自找一个“易描点”,很好找的.G老师板书做题步骤:(1)因变量、自变量分别用y和x表示;(2)求解析式;(3)找话费相同时的x的值;(4)根据解析式画出大致图象;(5)观察图象,进行判断.

例2需要用到函数解析式、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知识.学生解题需要经过的步骤是:找变量—列函数解析式—在同一坐标系中划出函数图象示意图—解方程求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从这个环节的效果来看,23名学生中有10名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果,43%的学生没有用一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知识解决手机话费方案选择问题.

这样的教学效果与G老师的教学实施行为有关吗?根据有效的教学任务实施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思索空间的要求,我们来看整个解题过程,可以发现一些值得改进之处.在解题之前,部分学生不会读题、审题的问题依然存在,而教师对这部分学生没有给予解题思路的指导.这部分学生依然见到应用题就发怵;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还未完成解题任务时,教师就进行了全班交流,教师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解题交流环节,教师没有让学生说出不同的解法及其具体步骤,对没有学会解题步骤的学生示范不足.一些学生不会看函数图象,不会画函数图象;在解题活动结束环节,主要由教师归纳出解题步骤,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例3,用时4分钟)

教师出示例3:为发展电信事业,方便用户,电信公司对移动电话采取不同的收费方式,其中,所使用的“如意卡”与“便民卡”在玉溪市范围内每月(30天)的通话时间x(分钟)与通话费y(元)的关系如下页图1所示:

(1)分别求出“如意卡”、“便民卡”的通话费与通话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预计一个月通话费为200元,请问使用哪一种卡比较合适?为什么?

教师让学生独立做题、反馈、交流,再一次归纳解题步骤:(1)设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解析式;(2)将已知点的坐标代入解析式;(3)解方程(组);(4)将求得的x、y值代入解析式;(5)计算后,进行比较.

例3实际上是例2的简单运用,由于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例2的解题步骤,就不能迁移到例3.尽管教师再一次强调解题步骤,学生也没有掌握.

(四)教学任务的小结

小结与回顾(8分钟)

通过3个例子落实教学任务后,G老师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了小结.

师:本节课你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

生:会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实际问题.

师:本节课主要应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数形结合思想和函数思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生:数学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我们要学好数学.

师:方案比较问题中,一般有两个一次函数,这类应用题往往应用于经济核算问题中,有很强的适用性;出题形式活泼、题型新颖、情景生动、富有时代气息,是近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如各种票价的优惠、商品打折……不过与“移动话费”问题大致相同.做题步骤是:第一步:确定函数解析式;第二步:找等价点;第三步:画大致图象示意;第四步:根据图象,先比较后决策.

在小结的环节,G老师试图进一步归纳得出一次函数在生活中应用广泛的结论以及应用一次函数解题的步骤.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用来进行方案比较,但比较的步骤,通过本课的3个例题无法得出.同时,部分学生没有真正掌握解题步骤.所谓师生共同小结,就变成了教师自说自话.对部分学生来说,应用一次函数解题的步骤变成了机械的识记程序.

(五)教学任务的检查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变化.学生学会了什么,需要通过课堂反馈来进行检查.有效的反馈应该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来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反馈的结果应该让多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G老师在下课前5分钟用下面两道题进行了课堂反馈.

1.填空题:如图,反映了某商场圣诞礼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反映了该商场圣诞礼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意填空:

(1)当销售量为200份时,销售收入=_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___元.

(2)当销售量为600份时,销售收入=________元,销售成本=________元

(3)当销售量为________时,销售收入等于销售成本.

(4)当销售量为________时,该商场赢利(收入大于成本);当销售量为________时,该商场亏损(收入小于成本).

(5)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是________.

2.某地电话拨号入网收费有两种方式,用户可以任选其一.第一种方式是计时制:0.05元/分,再加收0.02元/分;第二种是包月制:50元/月,限一部个人住宅电话上网,同样再加收0.02元/分.

(1)请你分别写出在两种收费方式下,用户每月应支付的费用y(元)与上网时间x(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若某用户估计一个月上网的时间为20小时,你认为采用哪种方式合算?

课后,我们帮助G老师对反馈题的作答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下页表1、表2.从两道反馈题作答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G老师的教学反馈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反馈没有结合重点难点的目标.从两道反馈题的内容来看,第1题主要考察函数图象横、纵坐标点、函数解析式的知识,第2题考查应用一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反馈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来看,第2题反映了重点难点的教学目标,应该属于重点反馈的内容,但由于第1题学生花时间较多,导致第2题的反馈要求不能落实.(2)反馈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反馈题量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水平.从第一题第7空开始,有近一半的学生未完成反馈题.教学结果未考虑80%的学生的接受能力.(3)反馈没有起到激励和矫正的作用.多数学生没有达到运用一次函数解析式、图象和性质的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教师也没有时间对学生的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矫正.

三、结论与建议

综合对G老师整节课的实录分析和课堂反馈作业的内容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与G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关系,归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在于:(1)在课堂任务的提出或导入环节,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及其性质的知识进行复习检查,没有考虑学生完成“一次函数运用”学习任务的可能性.(2)在教学任务的组织环节,教师提出的任务不明确,认知负担重,并且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无所适从.(3)在教学任务实施环节,教师没有针对学生害怕解应用题的恐惧心理,给学生留出展开解题思考过程的时间,对学习困难学生的解题错误过程没有充分暴露,没有让优秀学生示范解题过程,导致很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4)在教学任务的检查环节,教师的反馈没有结合重点难点目标,没有考虑学生的水平,时间紧,任务重,反馈没有起到激励矫正作用,进一步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G老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只是多数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也许正是一堂堂教学效果不落实的课,导致学生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学习效能逐步降低,最终形成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结果.由此来看,课堂教学效果与教师的教学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效果反思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合理性,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改进和优化.

标签:;  ;  ;  ;  ;  ;  ;  

教学失败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以初中数学教师为例_一次函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