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论文_倪菁成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论文_倪菁成

倪菁成(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六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摘要: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新课程理念出发,重新审视教学情境的概念内涵,阐明了创设教学情境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进行了探索,并指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5-00094-02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中间或结束。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克服被动式,灌输式的教学弊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有机的“渗透”与“融合”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这不仅反映新旧知识的重组与改造,还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形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下面结合实例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及意义

情境创设已成为新教学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以情境为基础的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索欲望。

(一)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情境创设,就是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环境,一个场合,一种气氛,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使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匈牙利著名的数学家玻利亚认为“学习过程是从行为和感知开始的,以养成合理的思维习惯而告结束”。没有情境,没有经历,如何感知?如何认识?由此可知,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正确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来,到知识中去,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教师以情境创设为手段,以知识的建构为目标,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

(二)情境创设的意义

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要使课堂鲜活起来,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创设教学情境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情境教学,促进知识的迁移

传统学习中学生对于脱离情境的知识的理解也仅仅限于字面上,只懂得用它解决课堂上或是试卷中的问题。而情境认知能意识到思维中的疑难困境及产生背景,并能揭示真实的生活情境在学习中的内在意义。

2.情境教学,促进学生真实的学习

传统学习中人为的、简化的“情境”是为固定的认知路径而设计的。这一路径是课程编制者与教师预设的,而且常常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有效的、有序的、科学的。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了在日常环境中,人们倾向于采用实用的策略,如:个人在采购食品杂货时,很少应用正式数学。他们基本上是通过杂货店的环境和购货活动建构自己的策略。

3.情境教学,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建构

置身情境中的学生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寻找、确证、评价甚至开发信息要素,自主建构认知的路径,这种路径是个性化独特的。

二、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

(一)以疑引思,创造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学习中有疑问,就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设置一些与本节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二)以惑引思,创设课堂教学的悬念情境

悬念设置于课始,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悬念情境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学生既好奇又好胜,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情境,如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 “谁知道这金字塔的高度?”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文书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个金字塔的高度。” 泰勒斯说:“可是,我根据我的身高马上可以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1m.故事讲完当学生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他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学生回答不出来,于是教师指出用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回答!这样就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三)设置障碍,创设课堂教学的质疑情境

质疑是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从而解决问题的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引导学生在明了旧疑的基础上思考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如在教学中“三角形按角分类”时教师课前制作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的部分,其余的部分用别的东西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这张三角形纸片是什么三角形。如果出示含钝角的那一部分,那么能否判断呢?出示含有直角的那一部分呢?等学生回答完以上问题,教师问:“为什么同样是一个角,有的能判断出示什么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能呢?”这一提问使学生有了“认知冲突”立即产生解惑除障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

(四)设计坎坷曲折,创设课堂教学的尝误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中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起学生失误出错,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景。

以学生积累的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景。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新知识的过程,而是在自身的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教育起源于生活,很多数学知识和理论来源于生活,教师要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以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积极同化新的知识。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教学中,让学生在教室里找自己的座位,在找自己的位置时必须要考虑到“列”和“排”,从而引出横坐标、纵坐标,让学生根据教室布置的座位情况建立坐标系,并且标出自己的位置。面对这些自己生活中的情景,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而且学生在经历亲身体验与自主探究以后,所获的知识不但便以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问题情景中,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六)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过于强调结论,只能促进学生单纯的模仿和机械的记忆,但如果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则能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物的态度、科学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

(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设实践性问题情境

实践性问题情境是指学生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中根据课的内容巧设各种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是有用的。例如,九年级数学中的二次函数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在讲二次函数图像时让学生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跳绳”、“投篮”;出示图片“拱桥、喷泉”等;他们的形状都是抛物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认识二次函数图像的直观情境。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问题

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姚高文.情境的创设与知识的构建[C].教学广场,2005,6.

[2]张丽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3]林志成.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教研(数学),2005(5).

论文作者:倪菁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5月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8

标签:;  ;  ;  ;  ;  ;  ;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论文_倪菁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