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网络、核心能力与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资源找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竞争优势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核心论文,能力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专业化分工的深入使企业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小。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至于成为一种新的发展现象。[1]国际化是中国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必然过程,也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发展历程,通常具有这样的一般规律:伴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中小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随之展开。例如,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中小企业国际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这都是国家经济取得完全发展以后的必然现象。中国的中小企业亦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如今,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迈出“走出去”步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在增强。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已成为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此展开进一步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企业竞争优势一般是指处于同一市场中的两家企业之间所表现出来的一家相对于另一家更高的现实或潜在的盈利能力、市场控制力等。简言之,企业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能力。[2]中小企业竞争优势是近年来企业研究的热点。相关理论视角超出了传统竞争优势理论的范畴,涉及产业结构理论、资源基础理论、知识基础理论、动态能力理论、核心能力理论等多重理论。现有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的核心思想是将企业的竞争优势视为企业所独有的核心资源、特殊能力及知识管理等几项主要内容。
尽管在现有研究中,围绕社会网络与企业资源、企业国际化的问题已有所研究,但从社会网络的角度研究企业竞争优势的文献还较为少见。对于企业利用社会网络获取竞争性资源和能力,从而成功实现国际化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这里通过构建中小企业“社会网络—国际竞争优势”这一新的理论模型,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可行路径。
一、理论回顾与研究假设
综合企业国际化理论与新经济社会学的观点,尝试探索中小企业社会网络与国际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把国际竞争优势视为打开这一“黑箱”的重要变量。
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是企业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工具和渠道。作为特殊社会资本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一系列的资源和能力。具体而言,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包含了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每一维度又包含着不同的网络关系特征。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构建和管理自身的社会网络,使之成为帮助企业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渠道。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成功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在现有文献中,绝大多数企业国际化理论都强调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因而获取一定的竞争优势也是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生存和成长的前提。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分为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两项内容。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静态度量,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动态反应,二者共同组成了中小企业内在的竞争优势。至于外部环境因素对于竞争优势的影响,考虑到中小企业对于外部条件的依赖性,暂不深入讨论。
因此,沿着中小企业“社会网络—竞争优势—国际化”的理论脉络,这里认为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能够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而随着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提升,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率也会大大增加,从而反映在企业国际化绩效的提升上。
(一)企业社会网络的内涵与测度
按照嵌入的不同类型,可以将社会网络划分为不同的维度。目前,按照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与认知性嵌入的划分是社会网络的经典分析框架。关系性嵌入的核心是行动者之间互惠、互动的合作关系;结构性嵌入的核心是网络的总体架构和行动者所处的网络位置;认知性嵌入的核心是行动者的共同价值观(陈钦约,2011)。因此,关系性嵌入是社会网络的联结机制;结构性嵌入是社会网络的优势来源;而认知性嵌入则是社会网络的效率保障。
对于社会网络维度的研究,Nahapiet和Ghoshal(1998)的划分方式得到了普遍认可。他们借鉴了社会关系网络的嵌入思想,结合社会资本的具体效用,将社会网络划分为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这里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是对Granovetter(1973)结构性嵌入和关系性嵌入划分思想的借鉴,认知维度源自Zukin & DiMaggio(1990)的研究。
针对中小企业围绕国际化而嵌入的社会网络进行三种维度的划分,对企业社会网络作如下测度:社会网络的结构维度主要包括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社会网络的关系维度主要包括关系强度和关系稳定性;社会网络的认知维度主要包括共同语言、共同规范以及共同的情感背景等因素。
(二)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内涵与测度
竞争优势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虽然现有研究众多,但绝大多数并未在界定竞争优势的准确内涵上达成共识。[3]
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者迈克尔·波特(1985)在《竞争优势》一书中谈到,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成本的正的价值;判定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而竞争优势的类型主要是产品的低成本和差异化。在波特看来,一个企业若要获得竞争优势,制定和实施一套系统的竞争战略非常必要,为此他进一步提出了“五力”竞争模型、钻石体系、价值链管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分析框架,从而拉开了竞争优势研究的大幕。
借鉴竞争优势的内涵的各种表述和研究,结合中小企业国际化的具体特点,这里将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优势定义为:在国际市场环境中,能够保障中小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由知识、信息、技术、关系等资源和能力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这一定义是基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市场观、绩效观以及能力资源观的综合考虑。
企业竞争优势的度量是一个多层次、综合性的复杂过程,需要深刻把握企业竞争优势的内涵与来源,并结合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实际来选择变量。围绕这一度量体系的研究,大量学者提供了经验参考。Hall将能力和知识视为资源的一种,基于资源体系建立了企业竞争优势度量方法。[4]Flamholtz利用市场、产品、资源、运作系统、企业文化及管理系统等几个要素构建了企业竞争优势要素体系。[5]Mansour将资源视为能力的一种,基于四种能力维度衡量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6]范钧(2007)亦从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技术创新能力、营销能力以及企业家能力七个方面度量了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概括起来,现有研究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度量主要分为资源要素和能力要素两个类别。
一方面,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资源要素可分为人力资源、财务资源和关系资源。企业人力资源包含了企业全体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整体素质,既是企业的一项战略资源,也是企业竞争优势建立的基础。[7]财务资源是企业维持生存与继续发展的资金保障。财务资源同样是企业的一项基础资源。[8]关系资源是企业通过制度网络、商业网络及社会网络所获取的各种联系,表现为企业通过社会网络所能获取的各项社会资本。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要素包括了管理能力、生产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和企业家能力。管理能力主要指企业的管理运行体制及其运行效率,是一个仅仅指企业内部协调能力的狭义管理能力;生产能力是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部分,涵盖了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具体指标,如产品质量、成本等;创新能力是企业应对挑战、赢得先机的能力,它既是微观技术层面的具体能力,更是宏观系统层面的综合表现;营销能力一般指企业运用集体知识、能力和资源解决市场相关问题和创造顾客价值的能力[9];企业家能力是企业负责人应对市场、掌握机会、内外组织协调的综合能力。[10]
综上,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度量指标可定义为以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知识资源及信息资源为代表的核心资源与以管理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及生产能力为代表的核心能力。
(三)社会网络与核心资源的关系
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基础。企业资源是任何可以被视为某给定企业优势或劣势的载体,即某企业在给定时刻的资源可被定义为半永久性依附于企业的有形或无形资产。[11]Barney将企业资源视为企业能够掌控的能使企业制定和实施提高其效率的战略的资产、能力、信息、知识等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具体体现。通常企业资源被划分为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12]物力资源包括了技术、设备、厂房等;人力资源包括了企业各层次员工的经验、智慧、关系及视野等;组织资源包括了企业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系统及其运行机制(王庆喜,2005)。Grant(1991)将企业资源主要视为生产要素,即机器设备、专利品牌及劳动力人工等要素。Amit和Schoemaker则认为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在于资源的不断积累,这种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要素存量才是竞争优势的基础。[13]Hitt & Ireland、Hosikisson将企业资源划分为七个类别,包括财务资源、物化资源、技术资源、创新资源、商誉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等。[14][15]宝贡敏将企业资源扩展为资产和技能,这两种资源共同决定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大小。[16]王庆喜(2004)将中小企业资源按照其价值性、不可模仿性和社会复杂性的高低划分为投入要素、战略要素和独特能力,并认为这三者共同决定了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当然,一般认为,只有战略层面的资源才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基础。可见,竞争优势的资源观已得到充分论证。
随着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的概念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企业通过社会网络、社会资本获取构成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的路径机制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研究。郑准(2009)认为,资源体系是企业赢得国际竞争的基础,社会网络为国际化中的企业吸收、转移、消化和运作战略性资源提供了便利。他在研究中将社会网络带给企业的国际化资源体系概括为信息、知识及声誉三个方面。范钧(2009)认为,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离不开资源的积累。在他看来,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是企业核心资源维度的竞争优势的主要内容。朱晓霞(2011)研究了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社会网络对于企业成长的相关关系,发现企业家的网络关系支持与网络结构能够在资源获取和能力提升方面帮助企业成长。耿新(2010)借用“关系资源”的概念研究了社会资本对于新创企业利用社会网络配置资源的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家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
概括而言,社会网络对于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第一项作用就是获取潜在资源。这里从社会网络的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方面展开基于资源观的中小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四)社会网络与核心能力的关系
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体现。Penrose在《企业增长理论》中提到,企业的本质是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而企业成长的过程是不断挖掘资源、管理资源的过程。[17]可见,资源只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管理资源的能力才是企业适应竞争、不断成长的源泉。Penrose对于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管理力量”概念的讨论,虽不是完整的企业能力理论,但也被很多学者视为企业理论由资源基础观向能力基础观迈进的表现,是企业理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之后,Richardson(1972)正式提出了企业能力的概念。他从“相似性活动”和“互补性活动”两个方面研究了企业内部组织协调和企业间关系协调等问题,即企业内部能力。后来的研究渐渐形成了企业能力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以及企业知识理论等。
第一,关于核心能力,Prahalad和Hamel(1990)较早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他们认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知识和各种技能与技术流的有机组合,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企业资源。因而企业的本质不是资源的集合,而应是能力的集合。由于核心能力具有独特性、稀缺性以及难以模仿性等特征,企业一旦掌握某种核心能力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第二,关于动态能力,Teece、Pisano和Shuen等将其定义为企业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部能力的能力。[18]并且,他们从过程、位置和路径这三个维度对企业动态能力进行了分析。Winter等学者提出了企业能力“阶”的概念,从零阶、一阶等层次探讨了企业的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19]第三,关于企业知识理论,Kogut & Zander(1993)、Grant(1991)等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具有难以模仿性和特定情境依赖性的隐性知识。对于知识这一复杂而模糊的概念,Chua从私有与公共、元件与结构、个体与集体等维度展开了界定,并认为只有具体的知识才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要素。[20]知识来源于组织学习,而社会网络是组织学习的不错渠道,因而通过网络积累知识从而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研究思路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肯定。另外,对于竞争性能力的研究,Henderson & Cockburn将代表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划分为“局部能力”和“建构能力”。[21]Adler & Kwon(2002)、Koka & Prescott(2002)、McEvily & Marcus(2005)等学者还研究了外部社会资本对于提升企业影响力、控制力和竞争力的促进作用,并认为社会资本是企业核心能力的来源之一。李校生、吴波(2009)研究了企业嵌入不同社会网络对于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升,认为企业成长的核心问题就是增强自身的能力。
综上,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已是不争的定论。这里认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核心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接下来,将从社会网络的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方面展开基于能力观的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见图一)。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数据收集
根据2011年6月18日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国际业务的中小企业作为调查对象,并展开调研和访谈。调研对象为具有国际业务的中小企业。为保障调研数据的可信度,调查问卷要求由企业负责人或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填写,且每家企业只能填写1份问卷。共发放问卷275份,回收有效问卷62份,回收率为22.5%。一般认为,回收率达到20%以上,说明问卷的设计、发放及回收是基本成功和可接受的。
(二)测度量表
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是解释变量,分为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在结构维度中包含网络规模和网络位置两个变量;在关系维度中包括关系强度和关系稳定性两个变量;在认知维度中包括共同语言、规范和价值观三个变量。
对于竞争优势的测评,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方法。例如,Porter(1985)选用成本领先、差异化与集中化三个项目来测度;Pitts和Snow(1986)选择投资报酬率来测度;Ruefli(2000)选择企业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资产报酬率来测度;Hill和Johns(2001)选择企业的获利水平来测度。这里认为,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本质来源于资源与能力,具体包含竞争性资源和竞争性能力两类八项子变量,分别是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变量的测量方式上,Likert量表在调查问卷中的应用最为广泛。这里选择较为常用的基数级别的五点式量表。
三、数据分析
(一)信度与效度分析
这里采用SPSS11.5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分析,在经过删减CITC系数不合要求的问项后,剩余各个问项的Chronbach值均在0.5以上。这说明各量表的信度较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样本数据适合于进一步展开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社会网络量表包含了三项内容,即社会网络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经过SPSS11.5的因素分析,KMO值为0.708,属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的范围;同时,Bartlett's球型检验的卡方值为714.92,P值为0.00,达到显著。这说明共同因素存在,有必要进行因素分析。从因素分析的结果看,企业社会网络的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的各项测量问项基本符合理论设想并形成了公因素。三个维度变量的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较好。这也说明量表的设置和测量结果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同时,四个公因素的累计变异量为76.21%,观测变量对因素的载荷符合统计要求。
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量表包含了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两项内容。在中小企业的竞争性资源方面,经过SPSS11.5的因素分析,KMO值为0.733,属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的范围;同时,Bartlett's球型检验的卡方值为685.561,P值为0.00,达到显著,说明共同因素存在,有必要进行因素分析。从因素分析的结果看,知识资源、信息资源、财务资源和人力资源基本按照理论模型的设定形成了四项公因素。这说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假设相一致,问卷量表的建构效度很好。同时,四个公因素的累计变异量为80.64%,观测变量对因素的载荷符合统计要求。在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方面,经过SPSS11.5的因素分析,KMO值为0.690,属于勉强适合进行因素分析的范围;同时,Bartlett's球型检验的卡方值为222.79,P值为0.00,达到显著。综合考虑两个统计量的整体效果,可以认为共同因素是存在的,可以进行因素分析。从因素分析的结果看,营销能力、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管理能力四个变量基本按照理论模型的设定形成了三项公因素,这说明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假设是基本一致的,问卷量表的建构效度较好。同时,四个公因素的累计变异量为64.40%,观测变量对因素的载荷符合统计要求。
(二)相关性分析
使用软件SPSS11.5对问卷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见表1。
从相关性检验结果来看,调查问卷的各个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在0.04至0.545之间。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的作用,样本数据的相关关系存在偏低的现象,但这并不影响对变量间关系的考量。从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社会网络与国际竞争优势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符合前文理论模型的假设,说明问卷设置和理论模型的构建合理。
(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这里通过运用软件Amos16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来分析理论模型各个变量间的相互关系。
1.验证性因素分析
在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量表中,包含了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三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又分别对应着若干二阶潜变量;各个二阶潜变量共对应着21个观测变量。运用Amos16进行先验性因素分析,社会网络变量的检测指标如表2所示。
企业社会网络的原始模型M1显示,各项检验指标与临界值存在较大差异,说明模型尚有修正的空间。按照Amos16的修正意见,在相应残差之间建立一定的关联关系,得到了修正模型M1a。M1a显示,模型的拟合优度得到了明显提升,P值、CFI、IFI、RMSEA等指标皆达到了合格水平,因而这一模型是适合的模型。
在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势量表中,包含了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两个潜变量;每个潜变量又分别对应着若干二阶潜变量;各个二阶潜变量共对应着24个观测变量。运用Amos16进行先验性因素分析,对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检测指标分别展开分析。
在核心资源方面,二阶潜变量包括了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四项指标,共对应14个观测变量。经过Amos16分析,相关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由于原始模型M2的相关拟合度检验指标并不符合要求,根据Amos的建议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一定修改,形成了模型M2a。这一修正模型的各项指标符合了统计要求。这说明企业核心资源的四个二阶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设定具有合理性。
在核心能力方面,二阶潜变量包括了生产能力、管理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四项内容,共对应着10个观测变量。经过Amos16分析,相关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由于原始模型M3的相关拟合度检验指标并不符合要求,根据Amos的建议对原始模型进行了一定修改,形成了模型M3a。从这一模型的分析结果看,相关拟合指标都有了明显改善,符合统计要求。这说明企业核心能力的四个二阶潜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模型设定具有合理性。
2.综合模型分析
以国际竞争优势及其包含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因变量,以企业社会网络的结构、关系和认知三个维度为自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带入加总观测变量的数据后,经过Amos16的分析,模型的检验指标及结果如表5和图二(下页)所示。
从模型M4的拟合指标来看,各项指标较好,有一定的说服力。另外,社会网络与核心能力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B=1.04,P=0.000;社会网络与核心资源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B=0.91,P=0.008。这说明社会网络对构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都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即企业能够通过社会网络获取竞争性资源、提升竞争性能力。同时,社会网络的三个维度的估计参数与概率值均达到显著。这说明在综合模型中,社会网络的三个维度同国际竞争优势的正向关系成立。因此,企业社会网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社会网络的结构、关系和认知维度同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假设成立。
四、结论与启示
这里通过实证研究中小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作用关系,为探究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路径提供了一种思路,并构建起了中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体系。一般认为,组织发展依托于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为了回答什么是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核心资源、掌握和运用核心资源的能力又来源于何处两个关键问题,这里依托新经济社会学的网络理论从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角度构建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体系,从而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式。为此,探讨了中小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来源及构成,得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本质是静态的资源和动态的能力两个关键内容的结论。此外,还验证了企业社会网络对国际竞争优势的促进作用。通过理论分析可知,一方面,资源基础观认为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资源。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成长,需要具备适应国际化竞争的核心能力,这一能力的形成需要获取大量超越企业自身控制范围的外部资源。另一方面,企业获取资源必须动用社会资本,而社会资本是沿着社会网络流动的。很多学者将资源视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要素。企业行为的社会嵌入性,使得企业能够获取更多的“网络资源”(郭劲光、高静美,2003),从而形成了“关系—网络—资源”的竞争优势来源模型。在他们看来,以网络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网络观点,是对传统资源基础观理论的创新和突破。可见,网络资源观更好地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尤其对于当前中国中小企业的研究意义深刻。除此之外,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不同于大型跨国企业。由于受到自身资源和规模的限制,中小企业的国际化更加依赖于企业网络的作用。[22]因此,国际化过程与关系网络密不可分。通过分析企业社会网络各个维度同企业国际化竞争优势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了社会网络是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一结论。
不过,这里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在研究方法方面,对中小企业的调研应进一步扩大样本、增加类型。受限于时间、精力及社会关系,这里调查走访的国际化中小企业不多。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设法尽可能多地调研访谈企业,获取尽可能大的数据样本。同时,对样本企业进行行业、地域、经济等不同指标的分类,从而使实证模型的普适性更好,更具实用性。在研究视角方面,中小企业的社会关系网络只是新经济社会学的一项内容。除了企业层面的社会网络,企业家本人的社会网络也可以作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渠道,相关研究同样具有价值。另外,企业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和控制能力、企业关系网络的负面影响以及企业家社会资本的生命周期等内容在中小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与影响,是今后应继续探讨的重要问题。
*该标题为《改革》编辑部改定标题,作者原标题为《中小企业社会网络与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关系研究》。
标签:核心能力论文; 社会网络论文; 资源基础理论论文; 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能力模型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社会资本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人力资源成本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社会关系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人力资源战略论文; 网络结构论文; 空间维度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