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基础知识”的重新审视——从中考语文试卷“基础知识”部分看语文教育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础知识论文,语文论文,教育改革论文,中考论文,重新审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提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一些地区中考语文试卷的“基础知识”部分就是典型的体现。中考承担着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评价和为高中及其他高级中等学校选拔学生的任务,这评价和选拔的双重功能决定了中考至关重要,越来越引起更多的关注。因为它不仅是我国公民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未来各方面专业人才素质的基础,而且对于九年义务教育具有决定意义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来关照近些年来的中考语文试题“基础知识”问题,对于目前正在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至关重要。
一 处于变革之中的语文“基础知识”
什么是语文“基础知识”?从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来看,大多数试卷结构是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对于后两部分来说,从名称到内容是统一的,惟有第一部分,不仅试卷上的名称存在着分歧,而且考查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从试卷名称来看,“基础知识”“语文知识”“语文知识与应用”“积累”“积累与运用”等,不胜枚举。还有一部分试卷为了避免引起争议,索性什么都不叫,采取要求“完成1~6题”这样的方式回避这个问题。(注:《全国中考毕业、升学考试评价》中的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999年度评价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2000年度评价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这种情况反映出人们认识上的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基础知识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同等重要,并且是语文教育的核心,所以在试卷中与侧重于能力的阅读和写作部分应该并驾齐驱。也有人认为,对于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查就是对基础知识理解、运用的考查,根本就没有必要对基础知识单独进行考查。
从试题内容来看,这部分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字、词、句、语法、修辞、文体知识、文学常识、诗文的默写等。从试题类型来看,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从主、客观题的比例来说,这部分试卷客观题(这里所说的客观题是指具有唯一答案的试题)占绝大多数,即90%左右。从近几年内容的变化方面来说,经典诗文默写的比重越来越大(主要是古诗文,也有一些地区包括现代诗文。无论古今中外,都是典范作品,故这里称作经典诗文)。以2000年长江以北地区中考语文试卷为例,74%的地区考了这方面内容,不仅地区数在增加,而且这部分试题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在增加,尤其是中考语文改革试点地区,增加幅度更为显著。例如山西省1999年占试卷总分的5%,2000年增加至10%;而烟台市和吉林省2000年也是占试卷总分的10%。并且,这部分试题全部都是有关经典诗文的内容。(注:《全国中考毕业、升学考试评价》中的语文试卷评价报告,1999年度评价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2000年度评价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这些变化说明人们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认识正在改变。原来所说语文基础知识是指字、词、句、语法、修辞、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现在虽然人们也说不清楚语文的“基础”究竟是什么,但是,人们认识到原来的认识肯定存在问题,因为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记、背一些语法、修辞和文体知识等内容,对于学生语文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与其让学生记忆这些内容,不如让学生去记忆和背诵经典诗文——它们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精华,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之所以说这是语文学习所必须,是因为语文学习只有建立在学生大量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不断体会和总结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把知识点的学习当作目的而不去实践则会误入歧途。
二 “积累”的兴起及其问题
从近几年的试题名称可以发现,把试卷的第一部分叫做“积累”的越来越多,但是,对于它的理解却各不相同。从试卷看,根据一些地区的试题说明和自评报告,大多数地区的“积累”是指语言材料的积累。但是,从试卷的内容看,其考查的着眼点集中在经典诗文的名句。众所周知,这些名句不仅是语言材料,而且蕴涵着厚重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此,积累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语言、篇章样式、人生体验、思想感情等方面。只有这样来认识积累,才能理解积累兴起的根本原因。
尽管人们还说不清楚“积累”的内涵和外延,但是人们都会同意“积累”不是具体的知识点、能力点,也不是知识点和能力点的简单相加。语文学习应该有目标,但不是精确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语文学习应该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但不是像原来所追求的严密的线性逻辑顺序(类似于数学,学会10以内的加减法,才能学会20以内的加减法);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明确,但不应该是单一的。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的过程,还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他人的过程,也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才是语文教育的出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认识语文教育,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些年强调“积累”的呼声不断,并使之成为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评价的角度来看,“积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根据近几年的试卷,对于经典诗文考查的试题类型单一,主要是默写。如果按照是否存在唯一答案的标准来衡量,这些题属于客观题。也有些地区突破了客观题的局限,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如给出一个话题或情景,要求用一句诗或文章中的名句来概括,答案就不是唯一的了,它不仅仅是所学内容的再现,而是包含了理解与运用,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但从总体来看,目前这部分试题类型还较为单一,会造成学生从死记硬背知识点的苦海跳到死记硬背名句名篇中。如果能够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的方式,既引导学生大量地诵读经典诗文,同时又不至于落入死记硬背的泥淖,引导学生感悟和理解国内外文化、文学的精华,并与现实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这应该是较为理想的。
三 试题内容的变化引发教材观念的变革
原来那种教材里编写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观念正在淡化。从各地试卷来看,与阅读和写作部分比较而言,“基础知识”部分的内容与教材的相关性最大(写作部分和阅读部分的现代文阅读已经完全突破了原来的课本,只有文言文阅读试题还限定在教材之内)。之所以是这样,其原因也不完全相同。有人担忧如果这部分内容不和教材结合,语文教学就会乱起来,考试不考教材的内容,教师就有可能不按教材教,学生就更不会去翻教材了。实际上,这样的担忧说明教材至上的传统观念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一纲多本”的政策会加大力度贯彻、实施。如果按照即将公布的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的精神。实行中央、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鼓励校本课程开发,那么教材的选择性和开放性将会更加明显。考试内容与教材内容的关系将会越来越淡化,否则就不符合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因此,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内容和试题类型也将会发生变化。虽然也还会侧重经典诗文的内容,但主观性、开放性试题将会是主流。也许有人会说,2000年试用修订版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考试的内容范围就应该限定在这些篇目中,不必担心各地区和学校因选择的教材不同而出现内容偏差问题,也不必费尽习机去变换试题类型。但是如果这样,至少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首先,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数量远远多于推荐篇目,例如小说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而推荐篇目只有80篇古诗词。初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而推荐篇目是文言文20篇、古诗词50首。从数量上,大纲的规定和推荐篇目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如果考试不考推荐篇目之外的,可想而知,日常的学习就可能会局限在这个范围,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另外,推荐篇目只是“古诗文(小学是‘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没有白话诗文。大纲明确要求“白话诗文背诵篇目由教材编者和任课教师推荐”(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和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这就说明白话诗文不仅在各套教材中不同,甚至每位教师推荐的篇目也不同。这样的实际情况必然要有新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而只是名句名篇的默写或只有唯一答案的试题肯定不适应现实发展的要求,必然束缚语文教育的实践和改革。在一定时期还必将存在的考试指到哪里教学就走到哪里的情况下,必须发挥好考试对于语文教育的导向作用。所以这部分试题的改革也就势在必行,在熟记经典诗文的基础上,注重感悟、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造性运用的开放性试题,将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考试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
语文教育的改革是艰难的,不仅需要广大教师的努力,更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正确决策。虽然近些年的语文教育改革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批评之声不绝于耳,但在还在努力着。一个有目共睹的客观现象足以证明人们的努力,即原来学生在语文考试前忙于做ABCD的选择题,现在的学生是忙于摇头晃脑地背诵。当然,这样的变化还远不尽如人意,但朗朗的经典诗文诵读声肯定比在汉语文学习中忙于写英文ABCD更为符合事理,这也应该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