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香港的发展_移民论文

移民与香港的发展_移民论文

移民与香港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香港论文,移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

1997—07—01,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这颗东方之珠,在经历百年的沧桑和屈辱之后,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为了庆祝和纪念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盛事,本刊特推出本期“人口与发展论坛”,来探讨香港的发展与前景。香港的繁荣与发展、香港奇迹的出现,与祖国内地有着密切的关系。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在香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本期论坛将着眼于祖国内地去往香港的移民:过去的趋势与特征,香港回归以后带来的影响及前景,移民对香港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等。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推动对香港的了解,促进对香港人口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大陆移民对香港人口和社会的影响 邵一鸣(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

1961年,香港政府举行了战后第一次的人口普查,所得人口数字是3129648人。从这一年开始,香港每10年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而在每次普查后5年进行一次抽样调查。1996年的人口统计数字是6217556人,差不多是35年前的一倍。作为一个国际大都会,香港的人口增长难免受到人口迁移的影响,而大陆移民更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1 香港人口增长的成份分析

简单来说,人口增长可以分为自然增长和净迁移两部份。从表1 我们可以看到1951—1991 年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 但在90年代主导地位已由净迁移所取代。自然增长占香港人口增长的比例,在50年代是差不多2/3,在60年代是7/8,在70年代因为大陆移民涌入有所降低,但亦超过一半,在80年代回升至九成以上。踏入90年代,自然增长在香港人口增长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从初期的五成下降至最近的三成,甚至1/4。从数字来看,净迁移的人数在这40多年有很大的波动。从50年代的40万多,下降至60年代的11多万,在70年代再跳升至高峰的50多万,而又在80年代跌至最低点的只有4万多。90 年代的初步数字指出前6年的净迁移的人数估计有47万,而1995 年一年的净迁入的人数竟超过12万人,比整个60年代的净迁移的人数还要多!

表1 1951至1996年香港人口增长成份

自然增长 净迁移

人口增长

时 期 人 数%

人 数%人 数%

年中数字

1951—1961

730600

63.4 422200 36.6 1152800 100

1961—1971

761800

86.8 115400 13.2

877200 100

1971—1981

586000

52.5 531000 47.5 1117800 100

1981—1991

488000

92.1

41700

7.9

530000 100

年末估计数字

1990—199140400

57.3

30100 42.770500 100

1991—199240600

51.0

39000 49.079600 100

1992—199341300

35.1

76500 64.9

117800 100

1993—199442900

33.2

86300 66.8

129200 100

1994—199538200

24.1 120600 75.9

158800 100

1995—199632800

21.7 118500 78.3

151300 100

资料来源:10年时段数字来自1981年和1991年《普查报告书》;逐年年末估计数字来自各年份的《香港年报》。

随着经济发展, 香港的人口亦已步入人口转变(demographictransition)后期的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自然增长率的持续下降,意味着香港人口的增加,一定和人口迁移有更密切的关系。其实香港的人口数目长时期被人口迁移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的人口增长主要是逃难后回归的居民,亦有一些是希望生活有所改善的移民,仅在战后一年内就有100万人从大陆来港。 持续大量的移民自大陆涌入香港,逼使香港政府在1950年关闭边界,限制大陆来港人数。就算这样,超过40万大陆移民在50年代进入香港定居。当时超过1/3的人口增长是净迁移。在60年代,大陆移民来港人数减少,再加上1967年暴动后离港移民增加,使净迁移人数下降至11万, 只占当时人口增长的1/8。到了70年代,超过一半的人口增长是来自净迁移, 而净迁移人数则超过50万。这么大的数目主要是来自70 年代末期的大陆移民。 仅在1978年至1980年短短3年内,就有40 万大陆移民合法地或非法地进入香港定居。80年代的净迁移数目大幅度下降并不是因为迁移活动减少,主要是迁出移民数字上升。虽然移民外国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离港到外国定居人数在80年代急剧上升。根据香港政府估计,80年代初期的迁出人数每年在2万左右,但80年代后期则跃升至每年4万人(见表2)。 到了1992年,数字达到最高峰的6.6万人。从1987年至1996年这10 年期间,估计有50万人移民外国。在1990—1994年,每年平均有超过6 万人离开香港到外国定居。虽然有这么多人迁出,但亦有大量人士进入香港居住,使净迁移成为同期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表2我们可以看到, 在90年代的6年内,估计有接近80万人进入香港居住。 这样突然涌来的大量迁入人口,使香港政府在1992年,根据1991年普查数字所做的20年人口预测失准。本来预算到2000年香港人口才达到600万, 但这个数字在1994年中已经达到,逼使香港政府调高人口预测数字至2011年的香港人口为800万,而政府亦要调整《全港发展策略》。 大陆新移民就是人口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

表2 1986至1996年香港移民估计数字

大陆来港移民

年份净迁移 估计 估计 数目 占迁入

迁出人数 迁入人数 人数百分比

1986 19200 19000 38200 27036 70.8

1987 6300 30000 36300 27173 74.9

1988 8100 40000 48100 26389 54.9

1989 12400 42000 54400 27263 50.1

1990-15700 62000 46300 27976 60.4

1991 28900 60000 88900 26782 30.1

1992 37300 66000 103300 28408 27.5

1993 76500 53000 129500 32909 25.4

1994 86300 62000 148300 38218 25.8

1995120600 43100 163700 45986 28.1

1996118500 40300 158800 61179 38.5

1986—1996 4984005174001015800369319 36.4

资料来源:净迁入数字来自Ronald Skeldon (ed.)

Emigrationfrom Hong Kong 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95,表4.2和1996 及1997 年度的《香港年报》。 估计移出人数来自《明报》1994年3月31日,A4版和1996及1997年度的《香港年报》。 估计迁入人数是迁入和估计移出人数的总和。大陆来港移民数字来自香港入境事务处。

2 大陆新移民

在80年代初期,香港政府和中国洽商后把大陆移民到港(亦即是拿单程证来港)人数定在每日不超过75人。因为居住在大陆的香港居民的配偶和孩子数目愈来愈多,配额在1993—11增加至105个,而在1995 —07再增加到150个。因此,每年到港定居的大陆移民从80年代的2.7万人左右增加至1993年的3.3万人、1994年的3.8万人、1995年的4.6万人,1996年有6.1万个大陆移民到港(见表2)。

大陆来港移民的数目虽然有所增加,但他们占全体迁入人数的比例却在下降中。从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80年代中叶, 大陆来港移民占全体迁入人数的比例高达70%强,但在1988年后就开始下降至80年代末期的50%多,而90年代的比例更下降至20%多。若以最近10年的总数来看,1987—1996年内一共有34万大陆移民抵港,占全体迁入人数的35%。虽然比例有所下降,大陆移民的绝对数字是有所增加,导致有些香港人埋怨。其实大家都是中国人,甚至大部分香港人都是大陆移民或其后代,为什么他们对大陆移民有偏见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大陆来港移民的历史。

3 大陆来港移民的历史

前文曾经提过,战后几年香港的人口增长主要是中国人从大陆移入香港居住,数目达到100万以上。有些人是战前已在香港居住, 亦有些是在战后才移入香港。那时香港和中国的边界是开放的,中国人民是可以自由出入香港。1949—1950年春,约有75万人从大陆移居香港,他们主要是来自广东、福建、上海和其他商业重镇。因为涌入香港的人太多,香港政府决定在1950—05关闭中港边界,从大陆来香港是要配额的。虽然如此,50年代还有超过40万人从大陆移入香港居住。韩战时,联合国对中国实施禁运,大大打击了作为中国转口港香港的经济。为了生存,香港转向发展工业,而那时大陆来的移民,正好带给香港需要的资金、知识和劳动力。他们和当时的香港居民,无论在文化,教育水准和社会地位,相差不大。不少大陆来港移民都有亲戚朋友住在香港,社会及文化的适应,大都没有问题。其后中国实施户籍制度,限制人民自由流动,非法从大陆进入香港的人数大大减少。虽然1962年曾经发生一次逃亡潮,仅仅在当年5月一个月内就有6万人偷渡来港,但整个60年代大陆来港移民的数目则只有12万。当时香港及国际间一般都把大陆偷渡来港移民视为难民,对他们同情及施以援手;大陆移民大都是从邻近香港的广东省内县市偷渡来,有亲友在香港,适应问题亦不大。

第二次大陆移民大量来港的时间是在70年代。自1972年中国放宽出国限制,申请来港居住或转往其他地方的数目增多,有些到香港后就决定留下来。同时偷渡来港的人数亦有增加,逼使香港政府修订入境条例:遣返所有从大陆来的非法入境者,除非他们能够成功进入香港市区,就如棒球的“抵垒”。这就是所谓的“抵垒”政策。这个时候香港对这些大陆移民的舆论,已经和10年前的大有不同;同情他们的声音已经差不多听不见了。自70年代开始,土生土长的“香港人”逐渐在社会中有影响力。中国前些时期的对外(包括香港)封闭,更加强了香港人对香港的认同感,而对“大陆人”产生排斥感。再加上文化大革命和1967年暴动的洗礼,“香港人”对“大陆人”敬而远之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还有,当时的“香港人”和“大陆人”已经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生活了20多年,双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以至生活习惯及经济水平也有不同,大陆移民被香港居民视为“他们大陆人”的偏见便从而滋生。因此有人叫70年代或以后从大陆来港的移民为大陆新移民,以示与70年代以前来的移民有分别。不过,“新移民”这个名称亦随着香港回归祖国而改变。1997—07—01日后香港已成为中国一部分,而来港定居的大陆人士不应被视为“移民”(immigrant)。 因此香港特区政府亦把这批人士的官方名称由“新移民”(new immigrant )改为“新来港定居人士”(new arrival)。

“抵垒”政策只阻挡了大陆非法入境者数年,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到了70年代末期,这个政策便完全失效了。仅仅在1978—1980 年这3年内,有20多万人偷渡进入香港并成功“抵垒”。 香港政府在1980 —10—23宣布取消“抵垒”政策,从此以后,对大陆非法入境者实行即捕即解,全部遣返大陆。

在1978—1980年这短短3年内,一共有40万大陆移民来到香港, 合法及非法的各半。这么大的数目,当然会对香港人口带来冲击和使社会服务百上加斤。在社会服务上其中一个很大的影响就是房屋供应短缺。香港政府在1973年提出一项野心勃勃的10年长远房屋供应计划,预算在1984年便所有人可以“居者有其屋”,解决香港长久的居住问题。但随着40万大陆移民突然涌入,而当中大部分依赖政府提供住所,这个计划便无法完成。香港人在失望之余,难免埋怨大陆移民使他们美梦成空。

另外,因为偷渡来香港的大陆移民大多是年轻力壮的男性,这样便使本来已经不平衡的适婚人口性比例恶化(见表3)。 根据香港统计处估计,在1981年的未来5年内,大约有6.4万名男士找不到结婚对象。这种现象对于一些低下阶层的男士尤其不利,而大部分大陆移民就是身处这个困境。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香港大陆两地人民的接触增多,交通亦方便,他们有些便返回大陆结婚生子。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90 %的大陆移民来港目的是家庭团聚,他们大多是香港居民的配偶或子女,而配偶中则妻子的比例比丈夫的高。最近两次提高单程证的配额,就是希望尽快安排香港永久居民在大陆出生的子女来港,使他们尽快溶入香港社会。但加快大陆移民来港速度,亦会使香港的社会服务——尤其是教育和社会福利方面——需求增高,影响服务素质。

表3 1981年中香港本地和总人口的年龄及性别分布

年龄组本地人口(不包括新移民)

男女相差

15—24543017521171 21846

25—34412959381454 31505

35—44242525194369 48156

44—54255890

2235211 20679

15—54

1454391

1332205 122186

年龄组总人口(包括新移民)

男 女相差

15—24

605643 554873 50770

25—34

491118 418899 72219

35—44

282200 217927 64273

44—54

284811 244533 40278

15—54 16637721436232 227540

资料来源: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Hong Kong 1981Census Main Report Volume 1,表7.11。

表4 1987—1996年大陆来港移民与香港居民的关系

年份 子女

妻子 丈夫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1987 13292

48.7 955935.0 9983.7

1988 13400

47.91000935.7 9523.4

1989 13216

48.4 956535.0 9373.4

1990 13259

47.41030236.810423.7

1991 12513

46.71011337.710203.8

1992 12457

43.91112839.210823.8

1993 14504

44.11325040.313704.2

1994 17220

45.11677443.914233.7

1995 23033

50.11827439.715723.4

1996 31774

51.92478040.516492.7

1987—1996 164668

47.9

13375438.9

120453.5

其他 合计

年份 人数%人数 %

1987 3451 12.6

27300100

1988 3639 13.0

28000100

1989 3582 13.1

27300100

1990 3397 12.1

28000100

1991 3154 11.8

26800100

1992 3733 13.1

28400100

1993 3776 11.5

32900100

1994 2783

7.3

38200100

1995 3107

6.8

45986100

1996 2976

4.9

61179100

1987—1996 33598

9.8 344065100

资料来源:各年份的《香港年报》。

4 结论

总括而言,大陆来的新旧移民有量和质的分别。“量”的方面,五、六年代的大陆移民数目合计是50多万,70年代的新移民就有50多万,80年代有大约30万,90年代前5年有17万,若根据新配额计算, 这个10年将会有40多万新移民,还未计算非法入境者在内。数目之大,当然使“香港人”感觉到他们是一个负担。况且他们和其他迁入人士不同。其他迁入人士如外籍家庭佣工、外地劳工、外籍居港人士、甚至是回流的香港居民,他们在外国都有居留权。他们现在居住在香港,主要是经济理由。日后如果香港经济情况变坏,他们便会离开。相反来说,无论香港的经济情况怎样,大陆移民都会留在香港,除非他们选择再移民而又有国家接收他们。另外,大陆移民大多会在香港结婚生子,相反来说,其他外籍人士则较少这样做。由此来说,大陆移民对香港人口的长远影响,是比其他迁入人士大很多。

既然如此,大陆移民的适应和溶入香港社会是愈快愈好。但如前文提出,现时的新移民和50年代的有“质”的分别,50年代的大陆移民无论在文化、教育、经济方面都和当时的香港居民差不多,互相接受和适应的问题不大。但70年代以后的新移民,在文化、教育、经济方面都和当时的香港居民有一段距离,他们来到香港,有些条件较差的,受到“社会边缘化”的分配,只能做一些地位低微的工作,赚取较低的入息。新移民再加上社会地位低微,他们便受着双倍的歧视,同化的机会便困难。 同化失败其中的一个后果便是不能找到结婚对象。 “香港人”在80年代不能同化大陆新移民,90年代的大陆新移民潮可以说是这次失败的后果。幸好自中国改革开放后,邻近香港的地方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与香港的差距拉近,希望这次“香港人”在接受和同化大陆新移民方面比上一次做得更成功。

香港回归后中国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人口迁移问题 李若建(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众所周知,香港是一个移民社会,今天的绝大部分香港人是中国内地的移民者或是移民的后裔。移民社会有其特色,有优势也有问题。关于香港回归前的人口迁移及其相关问题,笔者已经有一些研究,这里不再重复,这里主要想探讨香港回归祖国以后,有关中国内地与香港的人口迁移的三个问题。

1 两地的人口迁移趋势问题

在历史上香港曾经因为大量移民涌入而影响了居住条件的改善,影响了社会服务设施的完善,因此香港回归后两地的人口迁移情况将会如何,这是一个政府有关部门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香港回归后的一段时间内,香港将面临巨大的人口迁移压力,但这种压力不会延续太久。

解放以后,香港与中国内地的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一面倒的迁移,大量的内地人口以合法或非法的途径涌入香港,而从香港移居内地的人寥寥无几,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是两地之间巨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从目前香港与中国内地的经济实力看相差是十分悬殊的,香港的经济水平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大体相当,甚至超过他们,而中国内地基本上还是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这种强烈的经济反差的存在决定了香港对中国内地人口巨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香港与中国内地之间存在着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主要是香港人在中国内地的配偶及他们在内地的子女。虽然中国内地与香港方面在子女数量估计上有出入,但人数肯定是数以万计。这些人急切期待在香港回归后,短期内与香港的亲人团聚,给香港带来很大的人口迁移压力。

在重视短期内人口迁移压力的同时,也不应该把这种问题视为一种长期的、永久不变的问题。在中国内地人口迁入香港这个问题上,一些香港传媒的观点是多少有点过分。笔者认为中国内地人口迁移香港的欲望在一个高潮过去后会有明显的减退。其根据主要有几点:一是历史遗留问题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解决。二是中国内地与香港的经济差距正在缩小,特别是环绕香港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崛起,缩小了香港与内地的差距。同时由于香港的房地产价格高的惊人,使得香港与中国内地,特别是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生活水平差距要打个折扣。三是香港经济结构转型,本地制造业已经高度萎缩,同时中国内地港口群的崛起,香港的转口运输也面临巨大压力,这些需要大量劳动力产业的转型,表明香港给一般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减少。迁移者的最主要动机是寻求职业,当找职业的机会少时,以经济为动机的迁移人口自然会减少。今后内地迁往香港的人口,除了亲人团聚之外,恐怕是以专业人士为主。

在谈论内地人口迁移香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今后会有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实际上移居内地,例如在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的港方职员与老板,他们主要工作和生活在中国内地。如果今后深圳与香港之间的过关手续能够简化,香港与深圳之间的通勤迁移会大量增加。因为深圳的房地产价格比香港便宜,可以吸引香港人在深圳居住在香港上班。特别是深圳的罗湖区与香港的上水、粉岭等居住区距离很近,而房地产价格则相差悬殊,因此只要过关手续简便,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2 中国内地移民在香港的社会适应与被接纳问题

只要有移民,大概就有移民的社会适应与被接纳问题。移民要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迁入地要能够接纳他们。移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适应当地社会。这种适应的含义很广,包括文化上的认同、语言上的沟通、工作的寻找、住房条件和邻里关系的融洽等等。对于中国大陆到香港的移民来说,不利他们社会适应的因素不少,例如,中国内地与香港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香港与内地的生活方式,教育制度,甚至日常用语都有差别,客观上存在对移民的歧视。从过去的情况看,大部分移民的社会适应是比较成功的,但也存在一些失败者。一些社会适应的失败者,走上犯罪的道路,或者成为社会的底层,造成一些社会问题。

由于过去的港英政府采取限额移民的政策,许多香港人的配偶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移民香港。与香港居民结婚的大部分是女性,因为不能及时移居香港,往往在大陆生孩子,结果是增加在大陆等待移民的儿童人数。从上述情况看,今后香港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主妇的生活适应和儿童的教育适应问题。特别是因为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差别,今后新移民的儿童教育适应问题要引起足够的关注。

大量的中国大陆移民源源不断地进入香港,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增加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例如增加对政府提供公屋住房的要求,提供中小学教育的要求,提供就业机会的要求等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政府为移民增加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来居民的利益,容易产生移民与原来居民的矛盾。鉴于过去的情况,在1997年以后不宜迅速增加大陆移民人数,要适当考虑香港社会的承受能力。

3 非法入境问题

有劳动力不足的情况存在,特别是香港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其周边地区,自然就无法避免出现以经济目的为主的非法入境者。非法入境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的一些小老板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也喜欢雇用非法入境的黑市劳工,这些因素导致黑市劳工一直影响着香港的劳动力市场。香港回归后,非法入境的问题会依然存在,甚至有可能产生一些严重问题。

香港与中国内地只隔着与一条大水沟差不多的深圳河,泅渡没有什么困难。如果从西向东行走,河流越来越窄,最后消失。在香港与内地的东部边界,连一条小水沟的分界都没有,直接是陆地相连,在最东边的沙头角镇,镇里赫赫有名的中英街成为内地与香港的分界线。香港与内地的地理环境使偷渡者有机可乘。为了防止偷渡现象,在80年代初港英政府花费巨资,大体上沿整个陆地边界,除了个别地区(如中英街)之外,竖起了两道两米多高的铁丝网,开辟了巡逻道,加强了各种搜捕设施和人力,这些措施对制止从陆路偷渡的人有一定的效果。

陆路虽然是偷渡者的主要通道,不过因为双方都加强了阻截工作,偷渡的难度加大,因此海上偷渡就日益活跃起来。香港是由一个半岛和一批岛屿所组成的地区,海岸线漫长,对海上偷渡有利。一般的人是无法从海上偷渡到香港的,因此需要一些熟悉香港情况和拥有船只的人。在有人想偷渡的需求下,产生了一批专门帮助别人偷渡,自己藉此向偷渡者收取偷渡费的人,甚至产生一些专门从事偷渡的犯罪集团,这些人就是俗称的“蛇头”。

经济学上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姑且不论这一理论是否正确,不过从这些“蛇头”的行为来看,他们所作所为是符合“萨伊定律”的。为了谋取暴利,蛇头会想方设法去创造一批偷渡者。蛇头创造偷渡者的最常见手段是造谣,谣言的一般内容都是,利用各种可能的政治事件说港方要大赦非法入境者,给非法入境者以居住权。这些谣言在中港两地都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例如1981年广东陆丰谣传有地震,3000多渔民涌入香港水域。1987年因为听信谣言,数以万计的人云集在深圳经济特区的边界(俗称二线),伺机偷渡,有一部分人则已经进入深圳特区内。在国内有关部门及时劝导下,方才避免了一场大混乱。

蛇头造谣的水平并不高明,但总有人相信。究其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许多非法偷渡者都是来自信息比较闭塞的农村,文化素质不高,容易相信谣言。二是香港的生活水平与工资水平对内地人的吸引力太大。三是世界上一些国家,都有过特赦非法入境者的先例。香港在1980年底取消“抵垒政策”后,在1987年也在小范围内特赦了一些偷渡来香港的小孩。四是澳门几次特赦非法入境者,使偷渡者产生一些错觉。

中国大陆之所以能有众多的人非法偷渡到香港,没有这些偷渡集团是不可能的事。因此要打击非法入境活动,重要的是打击那些负责在内地与香港接应和安排偷渡者的黑社会势力。只要有偷渡集团存在,只要中国大陆与香港的经济水平差距还比较大,要杜绝偷渡现象就不可能,因此对非法入境问题不能掉以轻心。

移民曾经并将继续促进香港的发展与繁荣 贾绍凤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1 香港发展中的移民因素

50年代以前,香港的人口增长是以移民为主的。1842年香港开埠时人口不足万人,100年后的1941年人口已达160万,主要原因是中国大陆大量人口在太平天国、抗日战争等战乱中移居香港。据1921年和1931年两次人口普查,在香港本地出生的人口只分别占全港人口的26.7 %和32.5%〔1〕。在日本占领香港时期,约100万人被赶回大陆,在1945年战争结束时香港只剩60万人。二战以后,大陆的几次移民高潮又使香港人口迅猛增长。战后第一次移民高潮是40年代末,因为战争和政权的更迭,移居香港的人达100多万。1951年香港人口达到207万〔1〕。 第二次移民高潮是60年代初,因大陆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很多人逃往香港谋生。据称仅1961年4、5月份就有6万人进入香港〔2〕。第三次移民高潮发生在70年代初, 移民总规模超过了第二次。 第四次移民高潮发生在70年代末,由于内地管制的放松和香港实行吸引劳动力的“抵垒政策”(只要已越过边境进入市区就准予居留),引发了又一次较大规模的移民。1978年移民达8.2万人,1979年更达17万人〔3〕,1978~1980年共达40万人〔4〕。50年代及其以后, 机械增长在香港总人口增长中虽不再居支配地位,但仍占相当比重,1951~1961年为36.6 %, 1961 ~1971年为13.2%,1971~1976年为25.6%,1976~1981年达到58 %〔1〕。近些年香港本地人口已进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稳定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下,加之香港回归后移民政策有所放宽, 允许香港人在大陆的配偶和子女移居香港,很可能进入战后第五次大陆移民高峰期,机械增长势必将再次成为香港人口增长的主要方式。目前香港人口已达640万,而且还在以后年均约10万人的速度增长。港英政府在1984 年制定“全港发展策略”时曾预测香港2011年人口达650万,1994 年调高到750万〔3〕。现在看来750万的数字犹偏低,估计2011 年香港人口会超过800万。已有人估计会达到810万〔5〕。

2 移民对香港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2.1 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首先是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和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50年代香港普通工人的月工资约为80港元〔4〕, 按当时的汇率来说,与大陆的工资水平相差无几,可见劳动力的低廉。而且大陆移民大多来自城市,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工作技能,这些廉价而素质较高的劳动力资源为香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至今为止,香港还要引进大量廉价劳工以补本地劳动力之不足。

其次,值得特别提到的是40年代末、50年代初从内地城市特别是上海迁来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高级知识分子。似乎移民提供的廉价劳动力对香港的作用大家已经熟知,但对移民高级人才的杰出贡献却谈得不多。实际上香港的很多精英人才,包括实业家、教育家、文化人,都是从内地迁去的。

香港缺乏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移民所带来的廉价、丰富、质优的人力资源,在香港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在50年代经济起飞过程中,从普通工人到高级管理人员,都是以移民为主体。正如有学者所说,1949年前后移居香港的人士,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滴替香港写下了一部辉煌的经济发展史〔6〕。

2.2 移民曾带给香港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和技术

50年代初,香港参与了对中国大陆的经济封锁,由此祸及香港自身的转口贸易,迫使以转口贸易为生的香港另谋出路,发展出口加工业。此时从大陆迁来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所带来的资金和技术发挥了关键作用。例如从上海来的纺织制造商把从前的办厂经营经验带到香港,使纺织业发展成为香港的主要资产〔7〕。实际上, 香港的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华人资本和技术,这其中移民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又占了较大的比重。外资只是在香港局势较稳定的70年代以后才进入香港,而且比重一直不大。如1980年外资工厂只占总工厂数的1%, 外资工厂就业人数只占工厂总就业人数的9.6%〔8〕。

2.3 移民可改善当地人口结构、延缓人口老化

香港人口已于80年代进入老年型。1991 年65 岁以上人口比例高达8.7%,现在已超过10%〔5〕,人口老化速度很快。由于移民以青壮年为主,移民可以相对降低老年人口比例,延缓人口老化进程。

3 移民对香港发展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特别是非均衡的突发性的移民浪潮,对香港发展的负面影响较大。

首先是造成住房拥挤。长期以来香港有数十万人被迫住在聊蔽风雨的木屋、寮屋、笼居之中,一部分人甚至露宿街头。政府为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而修建的出租公屋标准也非常低,1963年以前为人均2.3m[2],1963—1973年为人均3.3m[2]。 香港特别行政区首任长官董建华先生在香港回归仪式上的讲话中仍把住房作为他任期准备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次,移民增加了交通、供水等基础设施和土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而且,由于受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限制,香港的交通、供水状况很难有大的改善。香港总面积1092km[2],但山地丘陵起伏, 平地只占16%,84%的土地是不便于城市和农业开发的山坡地〔9〕, 用地非常紧张,很大一部分楼宇、道路、港口、机场等建设用地是通过辟山填海来解决。香港为在其狭窄、弯曲、破碎的地形中解决庞大人口的交通问题,采取了地上(架空)、地面、水面、地下(地铁)全面发展的策略,实行公交优先战略,较好地解决了城市交通的问题。但如果人口继续增加,交通将越来越是个棘手的难题。香港的淡水供应是限制城市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因素。香港年均降雨量高达2300mm,但因海岛地形所限,河流源短流急,直流入海,淡水资源十分缺乏。香港为解决数百万人口的吃水问题(以及进港船只的淡水补给),在能建水库的地方都建了水库,其中包括两座海湾水库(即利用海湾地形,在海湾口门筑坝,抽走湾内原有咸水,以储蓄上游来的淡水),而且实行了非常严格的用水管制措施。尽管如此,香港还曾有过用火车到深圳河汲水、用船到珠江取水、甚至从上海输入、一天只供应一小时水的记录。中国对香港的用水问题十分关心,于1964—02~1965—01仅1 年时间就修成了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由东江向深圳水库引水,再向香港供水,年供水量在2 亿立方米左右,极大缓解了香港的供水紧张状况。但香港的供水毕竟不丰,这是在考虑合理的人口规模包括移民规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4 港英政府对移民的态度是欢迎多于拒斥

虽然移民对香港的发展确有一些不利影响,但从港英政府的移民政策也可看出移民对香港发展的积极影响要超过消极影响。1951年以前,香港与中国大陆的边界是开放的,大陆移民可以自由进入香港。1951年因参与对中国的经济封锁,香港关闭了边界,大陆也加强了对边界的控制。但除了每年接受数以万计的合法移民外,香港对私自逃往香港的非法移民也一概接收。只因60年代初非法入境者规模太大,港英政府才于1962—05宣布强迫遣返非法入境者。但在移民高潮过后,1965—10又放弃了遣返政策,回到收容庇护政策。直到1974年再度遭遇越境高潮后,才开始实行于边境堵截,但一旦成功越过边境进入市区即以接收的“抵垒政策”。当碰到70年代末规模更大的移民潮时,港英政府终于实现最严厉的一经被捕即遣返大陆的“随捕即解”政策。从港英政府移民政策的变迁,可以明显看出两点:一是只要移民的规模不是过大,香港对移民的态度是欢迎的。实际上,由于香港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普遍缺乏劳工。当大陆劳工输入较少时,香港还要从其它地方输入劳工,如从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台湾、澳门等地雇用家庭佣工。1986年以来,香港经济结构转型,劳力更感缺乏。于是1989年以后每年都制定劳工输入计划。第二点是随着英港人口规模的扩大,土地、水资源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对移民的限制也越来越严格。而且从香港学者关于香港—深圳边界的讨论来看,香港人对过多移民涌入可能影响香港的发展、降低当地人的生活水平的担忧越来越大〔8〕。

5 移民与香港的发展仍将相互促进

移民对香港发展的影响取决于香港的经济发展状况。只要香港的经济还能进一步向前发展,就需要并能够容纳一定数量的移民以补充劳力之不足。香港的发展方向是成为亚太地区世界级的交通、贸易、金融、旅游中心,经济结构、就业结构进一步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还会继续增加,而本地劳动力供给由于出生率的持续下降和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因而适当移民输入劳动力是明智的。人口规模的扩大也会增加发展的机会、增强城市的实力和地位。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城市人口规模与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协调。

收稿时间:1997—08

注释:

〔1〕彭琪瑞,薛凤旋,苏泽霖.香港、澳门地区地理.商务印书馆,1991

〔2〕李若建.香港的中国大陆非法移民与非法入境者问题.人口研究,1997;1

〔3〕叶嘉安.1997年回归与港深管理线.地理学报,1997;52 (3)

〔4〕黄兆光.城市住房与居住环境.见:赵子能,苏泽霖.香港地理.广东科技出版社,1985

〔5〕梁华山.香港人口与人力资源分析.自然资源,1997;2

〔6〕邢慕寰,金耀基.香港之发展经验.编者序.(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5

〔7〕林聪标.香港的贸易结构与经济成长.见〔6〕。

〔8〕莫凯.海外投资对香港制造业的贡献.见〔6〕。

〔9〕叶舜赞.香港的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自然资源,1997(2)。

标签:;  ;  ;  ;  ;  ;  ;  

移民与香港的发展_移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