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体制论文,科技创新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79(2001)04-0061-03
当今世界,人类已开始进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和使用为重要因素的崭新时期,科技进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实力竞争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尤其是现代企业,是知识经济的挑战者和主力军,必须建立与企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的科技创新体制。因为科技创新体制是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所在。
一、建立企业科技创新的管理系统
1.建立决策与管理系统
科技创新包括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部分内容,而管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灵魂。为保证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及有效的管理。企业必须建立由战略管理层、管理操作层两层次结构,以至构成决策科学、反应迅速、管理高效的科技创新管理体制。
战略管理层机构职能设置。战略管理层包括决策和咨询两种紧密相连的机构。
决策机构。一般为公司董事会。根据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一般不设董事会。那么决策机构可由党委常委会和经理办公会承担其决策职能。但对于科技创新体制的决策机构而言,需要建立企业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作为科技创新体制的决策机构。该委员会为企业科技创新的最高决策机构。审核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方针和年度计划;审核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包括科研、企业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等)的立项报告。必要时,可组织专题讨论,并提出具体建议,以保障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决策咨询机构。建立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是科技创新委员会的咨询、参谋和顾问机构。主要功能是:审议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方针政策、规划和年度计划;审议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包括科研、企业改革、技术改造项目等)的立项可行性报告;负责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中间评估、结题评审或后评估;参与高层科技人员的考核、评价、高级技术职称的评审和审议继续工程教育方案;接受科技创新委员会委托的其他有关咨询任务。
管理操作层机构职能设计。管理操作层包括职能管理层和管理执行层两个层次。此两层次紧密相连,业务职能均有交错,故按管理操作层统一设计比较合理。现有管理操作职能部门要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适当改革和调整。
建立科技质量部。其主要职能是:草拟企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针、政策、基本管理规章制度(标准),提交科技委;草拟企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划和有关管理标准;编制企业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组织实施企业的各项科技奖励制度,不断探索和改进奖励制度;负责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与运行管理及企业的各项技术性标准,并指导、监督其贯彻执行以及其他有关科技与质量管理方面的工作。
成立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室。可以结合现有高层职能管理进行改革或重组。发展战略研究室是公司总经理的参谋智囊团,是从事企业战略管理和经济研究的科研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和科技创新发展战略;开拓对企业的投资决策、企业战略管理方面的调查和研究,探索企业生产最佳经济效益的战略、提出方案和建议;吸取和推广国内外工业企业战略管理的高科技方法和成功经验,探索提高管理效率的途径和措施;协同主管业务部门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进行科学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经济评价意见。
2.建立研究开发系统
科技创新体制需要建立一个面向市场、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研究开发系统——技术中心。技术中心是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辐射与技术供给中心,是企业的技术商品生产者和技术服务者,是企业生存、发展与市场开拓的生力军。因此,必须要强化技术中心创新主体的作用及建设。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的建设是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
确立技术中心作为研究、开发、应用中心的主体地位,确立其技术经营的法人地位。目前,可以当作企业的委托法人,必要时可以将技术中心注册成独立法人。享有完全的技术经营权,这样会进一步促进和激励研究开发,获得科技创新更多成果。
有意识地让技术中心成为产业与产品的孵化器。技术中心要迅速扩大其科技创新、研究、开发的范围。其技术开发力量要进行重组。除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外,还得有设备研究、高新技术研究、成套技术研究、自动化仪表研究、科技信息研究等。使之真正成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辐射源和技术供给中心。
为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使技术中心成为企业的“特区”,努力培植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专业科技人才成长的小环境。如住房、医疗等福利待遇,人均工资收入应高于生产单位。科研经费的保证和宽松等。
技术中心要与国内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组成R&D联合体,加大R&D投入结构及强度,使技术中心成为集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中心,在利用社会科技资源,促进企业科技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企业中各子、分公司的技术开发机构,担负着成果转化和短期技术开发的双重作务,是企业研究开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建设与运行情况如何,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产业发展。因此,要充分重视这一层次的研发机构的建设,并建立起一支面向市场,反应快捷的开发队伍。
3.建立技术转移(成果转让)系统
技术转移系统包括技术中心、各子、分公司技术开发机构和生产线相应的技术岗位,以及工装、设备与生产部门(生产车间或生产线),这些机构和部门,依据有关管理规范,在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的组织协调下,以契约化或经济责任制形式组成企业内各部门相互支持、有序衔接、密切配合的技术转移系统。该系统运行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技术创新目标的实现。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工装、设备与生产部门负责为技术转移项目的实现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在研究开发人员的指导下,承担放大实验、批量试制、试生产直至稳定达产的具体工作,并积极主动地向研究开发人员反映或解决实验、试生产中存在或出现的问题。
4.建立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
群众性科技创新体系作为企业科技创新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有效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而且还有利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
培植科技创新的氛围,塑造创新精神,从整体上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群众性科学创新旨在从立足本岗位创新,到着眼于整个企业的发展而提出合理化建议,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激发每个职工的创造性、积极性与向心力。
技术创新以车间为主要实施单位,技术质量管理部门为归口管理机构,为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支持和管理,对于需要立项组织实施的,予以立项扶持;对于管理创新以公司机关、部处室、厂矿子公司机关科室、车间、班组均为实施单位。这要依据管理创新的范围与层次实施。
建立健全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奖励办法,并认真贯彻实施。不能搞群众运动的形式,要保持经常化、持久化和规范化。对于实践中发现的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人才,要进行适当的岗位调整,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对于作出重要贡献、为企业创造重大经济效益的,给予相应的荣誉和特别奖励。
建立和完善上述管理两层次和四系统,依据科技创新管理规范与标准系统,构成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二、建造企业科技创新的运行机制
科技创新管理系统运行的质量与效能,不仅取决于系统的构成,而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运行机制。企业科技创新体制能否真正成为面向市场富有活力与效率的科技创新体制,关键是否建立起与管理系统相应的创新机制。
1.建造科学决策有序运行机制
将科技创新工作列为企业决策层的重要议事日程。企业的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制度的发布,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划、重大项目计划及预算的审定等,均需列入企业重要决策事项。
明确企业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在企业重大科技决策上的审议评议职责与权限。如公司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针、政策和基本规章制度、总公司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规划的规定,必须经由专家委员会审议。科技发展与科技创新计划、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及执行情况,必须经过专家委员会论证与评估。从而确保科技创新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明确科技质量部(技术部)及有关管理部门在科技创新工作上的管理职责,研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与标准,以确保科技创新的有效性。
2.构筑科技创新目标拉动机制
对于每个科技创新项目,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定位。一般以提高效率或市场占有率及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目标下面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样在强有力的目标拉动下,科技创新不仅能开拓市场,而且能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个产业升级。
在技术中心内部设立市场部,强化技术创新市场效益标准,缩短与市场的距离,以形成市场需求为目标的技术创新目标拉动机制。
3.建立内部市场机制
近几年来,我国企业在建立内部市场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制定了许多管理和协调办法。但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内部市场机制,还需认真建造。在建造中最重要的是以法制代替人制,资源分配以市场调控代替计划调控,包括人力资源在内。需要制定《研究开发工作管理办法》、《内部技术合同管理办法》等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并就技术中心与各子公司之间,各子公司本身之间的技术创新各个环节进行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及各自的权利与义务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于技术中心的业绩考核与评价,采用不同于生产经营性公司的标准和办法。
4.建造有效的利益驱动与激励机制
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科技人员实行工资与岗位挂钩。即根据工作岗位的科技含量及贡献大小重新核定岗位系数,打破同一职称同一系数的平均现象。同时,其系数要相应提高。其标准最高的应超过公司最高行政管理者。
采取课题招标、项目经费承包制,根据项目的完成情况及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研究开发岗位的职责考核。
设立“导师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造就、建设合理的人才梯队。
根据科研成果商品化后市场上的表现,从销售收入中给予提成相应的报酬,这样可促使科研人员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性,缩短研究开发周期。
设立各类奖金。如科技进步奖、特别贡献奖、技术革新与合理化建议奖等。奖励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5.构筑积极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
掌握一定科学技术知识,具备敬业精神的科技工作者,都是企业的宝贵人才。关键是要使现有人才与岗位之间达到最佳组合。因此需要建立积极的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以便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科技岗位的科技人才,无论是管理干部,还是技术干部实行竞聘制度,管理岗位三年竞聘一次,技术研究岗位两年竞聘一次,岗位工资系数随岗位变动而变动。
对某些科技岗位,内部短缺人才,可采取企业外招聘办法。企业组织人事部门要有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敬人、敬业、创新、高效的企业理念。努力吸引年轻有为的高科技人才来企业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
对于本单位没有竞聘上岗的科技人才,应作合理的岗位安排,用人所长。若不愿在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应允许向外流动,不应采取卡留办法,否则既贻误人才,又贻误企业。
6.构造动态管理与风险约束机制
一项研究开发项目的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包括法律上和技术上的风险。因此,必须强化动态管理与风险约束机制。
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项目管理上,必须注重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对于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需要协调处理的问题,及时由科技质量部(技术部)协同有关部门及时作出处理。同时,要密切关注有关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的成果及其法律状态,对于他人已经取得成果并申请专利的,及时进行研究计划的调整,以免导致更大的技术风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科技质量部(技术部)定期对项目的进度情况进行评估与检查。对于存在的问题,便于及时采取有效调控措施予以校正,提高研发效益。
7.形成产、学、研协同开发的合作机制
产、学、研协同开发的合作机制,即企业联合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引进他们的基础科研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机制。这种机制是科技发展与进步的总体态势,也是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选择。
企业在利用他们的基础科研成果上,可以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保持稳定的联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联合研究开发科技创新项目。同时要提供和保证一定量的产、学、研协同开发的合作基金,作为运转资金。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高科技人才,特别是成果转化和应用方面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