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中的应用论文_汪根云

【摘要】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的应用。方法成立QCC小组,通过品管手法分析影响输液渗出的原因,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及实施对策,将活动前后的输液渗出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进行对比。结果 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从6.1%降低至3.7%;同时通过品管圈活动,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积极性等。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降低了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责任心,规范了静脉输液操作流程,减轻患儿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值的临床推广。

【关键词】品管圈新生儿;渗出率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全称是品质管理圈,是1962年日本石川博士创立的,指在同一个工作场所的人员,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成果,全员参与、自发组成的一个团体,在自我启发和互相启发的原则下,使用品管方法统计分析工作场所的质量管理品质,并进行分析【1】。2016年6-12月,为了降低我科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开展QCC活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4年1月以自愿自发的方式成立品管圈小组,圈名“绿芽圈”,圈徽组成:新生嫩芽、红心、双手;图案意喻:①嫩芽:代表新生儿,娇小而脆弱;②红心:代表我们护理人员的爱心、细心、耐心、责任心……给予患儿关爱与呵护;③双手:象征着我们全体护理人员的努力,我们会用我们所有的力量来维护患儿的健康、托起未来的希望。圈徽图案见图1。我们QCC小组圈成员7名,圈长1名,辅导员1名,已开展多次小组活动。

图1 品管圈圈徽

1.2 主题选定 2016.6.2-6.8小组针对新生儿无陪护病房工作中存在的需要改善的问题提出几个待选主题,召开圈员会议,通过脑力激荡法,小组成员按5、3、1分3个等级打分,总分最高者为本次活动的主题,最终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

1.3 拟定计划 6.9-6.15绘制甘特图制定活动计划书。

1.4 现状调查 6.16-7.15对新生儿室住院患儿输液渗出进行资料收集,期间新生儿室住院患儿345人次,药物渗出21人次,其中头部渗出5人次,手部渗出10人次,足部6人次,渗出率6.1%。调查显示巡视不到位及固定方法不当为输液渗出的主要原因,每个输液渗出患儿可同时存在一至多个原因,所以本次活动的改善重点是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及留置针固定方法的改进。

1.5 目标设定

通过对小组圈员工作年资(占30%)、学历改善能力(占30%)、主题改善能力(占40%)三方面的评估,计算得出圈能力改善值为62.2%。

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

=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6.1%-(6.1%×59.02%×62.2%)

=3.9%

通过绘制柱状图,改善幅度为2.2%。

1.6 原因分析

QCC小组成员采取头脑风暴法,对住院患儿输液渗出的情况进行讨论,针对两个主要原因即护士巡视不到位、固定不妥进行分析,绘制鱼骨图(见图2、3),找出真因。(1)巡视不到位的真因:①工作量大、协作精神欠佳;②责任心不强;(2)留置针固定方法不当:①相关知识不全面;②患儿自身因素;③材料不全。

图2 图3

1.7 对策拟定

针对输液渗出的真因,QCC小组成员通过头脑风暴法拟出解决对策,根据80/20定律,确定实行对策。

1.8 对策实施与讨论

1.8.1 加强护士静脉治疗专业知识及药物相关知识培训 ①认真落实相关知识培训,所有护士必须接受静疗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外周留置针维护规范和药物外渗的预防与处理,并能熟知新生儿室常见药物、高危药物的性能作用与不良反应,如阳离子溶液葡萄糖酸钙、高渗药液20%甘露醇、缩血管药物多巴胺、强碱5%碳酸氢钠等,高危药物应重新置管,加强巡视,预防为主。培训内容以理论结合实际操作为主,加强床边考核。②沐浴前给予保鲜膜包裹留置针穿刺部位,包裹严实、紧密,能避免水进入针眼引起静脉炎;留置针穿刺成功给予3M贴膜常规固定后,再加用弹力绷带固定,先将绷带卷起三圈,与针管平行放在针眼旁绕穿刺部位卷两圈并粘贴,松紧以能放入一指为宜,可有效避免因循环不畅导致的输液部位肿胀,并可减轻关节处的针管折曲;采用正压封管,用生理盐水3~5ml封管,以脉冲式推注封管液,边冲边退,夹子应尽量靠近针头,离针柄1~2cm【2】;四肢静脉呈弥散性肿胀,不易察觉。因此,护士在巡视中应对比左右肢粗细程度、皮肤弹性及色泽。

1.8.2 护士长加强监督管理 实行APN弹性排班, 分病室责任制整体护理,保证上班人数,足够人力巡视患儿;认真传达医院护理不良事件,认真分析,及时排查自己病区有无相关隐患,及时整改;护士长每日不定时检查输液渗漏情况,对渗出严重进行批评、记分处理,与绩效考核挂钩。

1.8.3 制定完善相关流程 制作图文并茂流程图,输液外渗的后果、输液流程图、输液流程关键点、同事之间相处之道,悬挂在显眼位置,要求护士之间相互尊重,团结合作,有人情味,最好保持一种平等、礼貌的伙伴关系。

1.8.4 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 护理质控组督导护士工作流程的落实到位情况,制定护士满意度表格,每月科室护理人员互评一次,以提醒自我反省不足之处。制定表格登记每日渗出人次、部位、住院患儿输液人次及药物品种,以便统计,根据奖惩制度进行处罚。

1.8.5 提高患儿的舒适度【3】 按分级护理制度巡视患儿,病危、病重随时观察,患儿哭吵及时查看,查找原因并安抚;为患儿提供优质护理服务,采取鸟巢式卧位、俯卧位等舒适有安全感的卧位;重视新生儿疼痛的护理,疼痛操作前可采取抚触、喂糖水、非营养性吸吮、音乐疗法等措施减轻疼痛。

1.8.6 提高静脉穿刺技术 加强年轻护士的培训,多给予动手穿刺机会,早产儿可根据血管情况选用26G留置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高年资护士床旁指导,合理选择静脉,掌握穿刺技巧。

1.8.7加强预见性护理【4】 由于使用不当或操作不慎等任何一个因素均可导致不良后果, 因此应严密观察患儿微小的病情变化, 尽早预见药物渗漏对局部组织的损害, 加强预见性护理。

2 结果

11.15-2014.12.14对新生儿室住院患儿药物渗漏进行调查,期间新生儿室住院患儿380人次,药物渗出14人次,其中手部渗出8人次,足部6人次,渗出率3.7%。

改善前后患儿静脉输液渗出率比较见图3。

目标达标率=(改善后-改善前)÷(目标值-改善前)×100%

=(3.7-6.1)÷(3.9-6.1)×100%

=109%

进步率={(改善后-改善前)÷改善前}×100%

={(3.7-6.1)÷6.1%}×100%

=39.3%

图33 讨论

QCC活动教会我们如何理解团队,如何发挥集体的优势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扮演好自己所处的角色。在小组会议上,圈员用头脑风暴法列出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激发[5]。在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实施与改进的情况下,解决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达到了QCC活动的目标,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QCC活动降低了患儿静脉输液渗出率,通过活动针对输液渗出率高的原因,积极讨论分析,找出真因,拟定相应对策。加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流程,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通过“帮、传、带”,提高了护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降低了住院患儿的静脉输液渗出率。

QCC活动减轻患儿输液渗出肿胀的痛苦,减少再次穿刺的痛苦,同时减少科室及家庭经济负担,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李美娜.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 ,(7):00306-00306.

[2]王建荣,蔡虻,呼滨等主编.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M].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0.

[3]李亚静,李如英,程功梅等.舒适护理模式在新生儿监护病房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中医药》 ,2016 ,(B03):1106-1106.

[4]王俊卿.预见性护理干预在防止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16 ,30 (15) :1914-1915.

[5]章飞雪,于燕燕,徐枝楼.品管圈活动在精神科老年病房基础护理质量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2):127-130.

论文作者:汪根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6

标签:;  ;  ;  ;  ;  ;  ;  ;  

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新生儿静脉输液渗出率中的应用论文_汪根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