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湖滨中心卫生院 256511
摘要:目的:经腹彩超用于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诊断中的效果分析。方法: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均采取经腹彩超进行诊断,分析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10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过病理及手术证实,准确率为100%,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胆囊腺瘤以及胆囊腺癌所占比例分别是40%、30.0%、18.0%、10.0%、2.0%。经过彩超扫描检查确诊94例,所占比例是94.0%,与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结果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6例,漏诊率是6.0%。结论:对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采取经腹部彩色超声进行扫面诊断,能够获得极高的确诊率,同时对于各类型息肉的检出率也比较高,漏诊率偏低,经腹彩超可以作为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使用。
关键词:经腹彩超;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断效果
在临床上胆囊息肉样病变属于一种常见病,患者发病后胆囊黏膜会呈现出局部隆起病变,病理的类型比较多,最常见的有炎性、胆固醇性、腺瘤性等息肉以及腺肌样增生、早期的胆囊癌病变等等[1]。近些年来,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不断增加,使其临床治疗也不断受关注,要提高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加强诊断十分必要。但是大部分患者在发病早期并没有十分显著的临床表现,仅有部分患者出现轻度的右上腹不适,因此很难及时识别发病。为了提高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诊断效率,我院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10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展开经腹部超声诊断,再将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及手术证实的结果进行对比,提示经腹彩超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效果显著,现将具体情况详细报道如下。
1.资料和诊断方法
1.1基础资料
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收治疗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已经经过病理检查和手术证实为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其中有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5例;患者的最小年龄是24岁,最大67岁,平均是(48.6±5.0)岁;100例患者入院时临床表现不明显,其中40例发生胆囊排空不畅,表现出右上腹隐痛或者轻度不适症状,与胃炎症状极为相似。所有均接受经腹部彩色超声进行诊断。
1.2诊断方法
检查前嘱咐患者禁饮禁食12小时,然后选择迈瑞公司生产的Mindray-6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进行诊断,将探头的频率控制在2.5MHz-5.0MHz,取患者左侧卧位与仰卧位,在其肋间与肋缘下进行多切面的扫查,并对胆囊的内部病变及回声,息肉大小、形态以及数量、血供情况等进行重点观察[2]。
1.3数据统计处理
研究数据均导入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10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腹彩超诊断的准确率
本次研究的10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过病理及手术证实,准确率为100%,其中有40例为胆固醇息肉,所占比例是40%;30例为炎性息肉,所占比例是30.0%;有18例为腺肌增生,所占比例是18.0%;有10例为胆囊腺瘤,所占比例是10.0%,剩余2例为胆囊腺癌,所占比例是2.0%。经过彩超扫描检查后,确诊94例,所占比例是94.0%,与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结果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彩超确诊的94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有40例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26例,腺肌增生有18例,胆囊腺瘤有9例,胆囊腺癌有1例;100例患者共漏诊6例,漏诊率是6.0%。
2.2100例患者彩超图像特征分析
94例彩超确诊的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中,胆固醇息肉与炎性息肉患者的基地较窄,有蒂,病灶和囊壁的边界清楚,回声较高,息肉数量为多发,少量单发;胆囊腺肌患者的基底较宽,病灶和囊壁的边界明显增厚,回声较高,息肉数量以单发为主,血流信号弱;胆囊腺瘤患者的基底较宽,病灶与囊壁边界较为模糊,中等回声,单发;胆囊腺癌患者的基地不规则,病灶与囊壁边界模糊不清,出现混合回声,单发,有血流信号。
3.讨论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以分作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病变两种,其中肿瘤性的病变包括了早期的胆囊癌与腺瘤性息肉,非肿瘤性的病变就是本文所研究的良性病变,主要包括炎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腺肌瘤等等,其中最常见的病变为胆固醇息肉,研究所选的100例患者中,有40例为胆固醇性息肉,所占比例是40.0%。患者发病后,胆固醇代谢出现紊乱,其胆汁中的胆固醇水平增高并沉积在胆囊黏膜上,进而呈现出乳头状或者颗粒状的息肉,并且多数为多发性息肉,内部回声主要为中高回声。经过彩超扫描,可见囊壁往往会呈现出弥漫性或者局限性的轻度增厚,基底窄,有蒂。炎性息肉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炎症刺激,导致组织间质腺性上皮出现增生,出现了大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且均为炎性细胞,内部回声以中高为主,少见低回声,在本次研究中所占的比例是30.0%,此外,患者发生胆囊息肉之后一般不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中部分胆囊腺瘤性息肉患者有较高的恶变几率,最高可达到22%左右,因此需要加强扫描观察。出现腺肌增生主要为胆囊腺体与肌层增生,患者胆囊黏膜发生增厚,严重时为正常厚度的3倍到5倍,可见囊腔变小,一般有阶段型、广泛型、局限型之分。胆囊腺瘤有单纯性、乳头状之分,病灶以单发最为常见,部分患者也可楚雄按多发。单纯性的腺瘤大多呈圆形且在黏膜下层突出;而乳头状的腺瘤则主要为乳头状,多带短蒂。这类病变内部呈现出高回声或者中等回声,是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一种癌前病变,但是,腺瘤体较小则需要和胆囊息肉进行对比诊断,以免出现漏诊、误诊。胆囊癌病灶呈现出不规则形状,且边缘模糊不清,有明显的血流信号,且主要表现为高速高阻型[3]。通过本次研究结果不难看出,100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经过病理及手术证实,准确率为100%,经过彩超扫描检查确诊94例,所占比例是94.0%,与病理及手术证实的结果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漏诊6例,漏诊率是6.0%。
综上所述,应用经腹部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诊断,可以根据息肉数量、内部回声、血供情况等进行综合诊断,确诊率较高。同时对于各类型息肉的检出率也比较高,漏诊率偏低,此外,该方法具有经济、实惠、便捷、无创伤等多种优势,可以作为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积极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那民.胆囊息肉样病变应用CT的诊断价值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22(13):71-72.
[2]秦伟.彩超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9):74-75.
[3]吴梓芳.经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1):1795-1796,1798.
[4]孙艳梅.王淑波.郭庆伟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6).
[5]史怀民.超声对胆囊内异常声像图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9)
论文作者:朱勇1,王小花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13
标签:患者论文; 胆囊论文; 胆囊息肉论文; 息肉论文; 腺瘤论文; 回声论文; 彩超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