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特稿(二)——努力探索、钻研,创造我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美好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情报学论文,图书论文,特稿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美好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各位专家、各位代表、各位同学:
’98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经过三天紧张、认真和热烈的大会交流与分组讨论,今天就要闭幕了。
“把握未来,共同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可以说是几天来同志们给我们这次会议主题的一个很好的阐释。刚才很多同志发表了他们参加这次会议的感想,我作为本次会议组委会的主任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负责人,想说几句。首先,我认为这次会议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我在开幕时已经讲过,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在读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生召集在一起,大家协力合作、互相鼓舞信心,共同把握未来,共同挑起重担。我们召开这个会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的。我们认为,经过三天的会议,达到了我们预期的目的。这个结果是和与会的各位代表、我们请来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也是跟我们几位小组讨论召集人在会议期间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所以,我代表组委会,代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向在座的各位致以衷心的感谢!
我尤其要感谢我们邀请来的各位老师,我想我这一感谢也能代表我们各位在座的研究生。我们发出邀请信以后,大陆的甚至是台湾的知名学者都热烈地响应,他们百忙之中,三天都住在我们会上,我们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们国内一流的图书情报学位点的权威导师、当家导师都在这个地方坐着,这真是一个盛会,是以前没有过的。这么多的导师和这么多的研究生都到了会,这对我们真是一个极大的支持。而且各位导师在会上都发表了演讲,刚才许多同志都谈到了,特别是上海华东师大的张涛同学对每一个导师的演讲都做了提炼。导师们所发表的都是他们现在正在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导师们把他们的思想提了出来,交给我们大家,引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相信我们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这确实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刚才顾敏教授说,这三天的会议比三年的学习还要强。我想,这三天的会议对我们每一个研究生来讲,恐怕是终身难忘的。因为这样的机会是很少的,毕竟以后我们很多人就要从事工作了,如果再开下一次这样的会议,我们在座的很多人也不见得再能继续参加。所以,这次会议带给我们的影响,将是终身的。这个意义是非常大的。老师们的到来,一方面是对我们这次会议的支持,我们在此表示衷心感谢;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我们广大研究生的关心,他们希望研究生能够挑起我们图书情报事业和学科发展的重担。所以,他们愿意挤出时间,坐在这里和我们研究生们一起讨论。这是对我们事业的关心,对我们每一位在座的研究生们的关心。同时,我们也从这里看到了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对我们这个事业的热爱。很多老师年纪都不小了,像彭斐章老师已经69岁了,孟广均老师也64岁了。他们一辈子献身于我们的图书情报事业,热爱这个事业,他们希望后继有人,希望这个事业能够发扬光大。所以,我相信,同学们不仅从他们那里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精神,这是我们应该向他们衷心表示感谢的地方。
我们最应感谢的还是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生们,大会一共收到78篇文章,来自17个单位,而且大家也都看到了论文集。我们这些论文涉及到图书情报的方方面面。我们看到了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研究生们在想什么、在思考什么问题、关心什么,大家看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大家写出了自己在想的东西。所以,我们今天上午在评选优秀论文的时候,我们觉得很难评,因为大家觉得论文水平都很高,我主持过几个会议,我们科学院系统也经常举办学术会议,也搞论文评奖,的确这次论文的水平是最高的,因为它们都出自我们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论文覆盖了各个方面,像图书馆事业建设、图书馆学基本建设、图书馆学学科建设、图书馆管理、教育、新技术、电子图书馆等等,各方面都有,而且都是最需要思考、最需要讨论的一些问题,大家把它们都提出来了,尽管有的可能不成熟,但我们开的就是学术讨论会,我们需要的就是思想,我们需要火花。我们这个会起到了这个作用。同学们踊跃投稿,踊跃参会,也使我们很受感动。刚才南开大学有个同学讲,她原来不打算来,但后来来了以后觉得很受鼓舞,我们也知道原来很多同学不打算来,但是来了以后觉得收获很大。就是由于原来不打算来的同学后来要来,使我们这个会议在开幕式的时候达到了108人, 这个规模超过了我们的预想,我们受到同学们热情的鼓舞,克服各种困难,把大家都吸收到这个会议上,让大家都住在这里。同学们和导师们的食宿条件都不错,而且都一样,所以我们这次会是给大家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条件。当然,令我们感动的是,有些同志是自费、坐着火车硬座从大老远跑来参会的。同学们这么踊跃地参加学术交流,这是给我们会议的一个很大支持。尤其是在三天的会上,我体会到同学们孜孜不倦、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大家可以看到,在我们组织的导师的专题演讲会上,整个会场鸦雀无声,底下没有开小会的,这是我们多次会议上都比较少见的。所以,这次会议可以说是体现了我们广大研究生的风采。大家在会上这种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让我们受到鼓舞;大家在会上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踊跃争论的这种精神,也使我们受到鼓舞。的确,研究生的层次就是高,想的问题就是深,讨论问题就是透彻。所以说,这个会在大家的鼎力支持和鼓励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感谢在座的每一位同志。
当然,我也应该感谢筹备会议的同志,特别是本中心的研究生同学和中心教育培训部的同志们。有的同志是带病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感觉到,我们现在的研究生不仅在学术上是佼佼者,而且很多的研究生在管理上体现了他们的管理才能,这是我们下一个世纪最需要的,因为我们大家都很需要复合型的管理人才。我们在这个会上看到了这样一些人才,看到了我们的前途和光明的未来。本中心负责组织这次会议的一些研究生同学和教育培训部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把这次会议组织得非常好。当然,作为组委会的主任,我觉得我们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但是,老师和同学没有一个提过意见,比如说我们这个会议根据要求经常进行一些调整,包括开会的地方,如闭幕式从三楼挪到这个大餐厅,我觉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交流场所。但无论如何,还是说明我们在组织上有些小失误,这也是我们今后在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地方,我们今后在组织会议时会做得更好一些。我们也要感谢北京市社会主义学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好的环境和条件。
我想说的最后一点是,我们这个会虽然结束了,但这个会的精神是不会散的。这个精神会带到我们每一个开会的同学们的学校和单位,会带到我们图书情报学研究生群体中,也就是说,我们要探索,我们要研究,我们要充满热情、充满朝气地挑起21世纪即将赋与我们的重担。所以,我希望,大家回去以后,应该保持并发扬我们这次会议的精神,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研究上,或是在工作岗位上,我们都希望能听到大家频传的捷报,希望看到从这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这也是我们这次会议所能得到的最大回报。
这样一次充满朝气、充满热情的会议就要结束了,我再一次代表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本次会议组委会,向到会的顾敏教授,向来自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工委及我们中心的教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到会的广大研究生同学们、专业杂志和编辑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我们今后继续团结起来,共同扬起我们图书情报事业发展的风帆,迎接我们的美好未来。
谢谢大家。
新信息环境下的图书情报学科建设问题
非常高兴参加首届全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主要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我想我们这一部分同志是图书情报学科建设的主力军。过去一些老前辈常说,研究生是国家队。我非常赞同这一看法。我想起了12年前,武汉大学的几位研究生奔走呼号,发起了中国首届图书馆学情报学中青年理论研讨会,那是1986年。那次会议对我们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科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武汉大学的校长刘道玉到会讲话,他说,在人们都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是一门经验学科的条件下,研讨会却将会议主题明确地定为理论研讨会,将理论研究作为会议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的确,从80年代以来,我们的学科建设中出了不少成果和人才,当时出席这次会议的研究生今天有在图书情报领域内坚持工作的,也有在政府部门工作,也有在公司从事市场经营的。应该说绝大部分是成功的。我觉得那次会议对我们学科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这次是以研究生为主要对象的研讨会,时机选择得非常好,世纪之交;主题也选择得非常好,我们的未来。我相信这次研讨会将对我们国家的学科建设,将对我们国家的信息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在21世纪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关于21世纪的问题或命题,我们国家不是不重视,在80年代中期,我们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我记得在1986年,国家科委曾经下了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我们在座的很多老师都知道的,其主题是技术进步与21世纪的发展战略研究。那个主题包括理工农医所有理论问题的研究,我们图书情报领域也包括在内,在第三级类目下有一个子课题。当时我参加了那个子课题。那个子课题就是人才培养,当时因为是科委下的课题,所以只有情报学科,而不包括图书馆学,是情报学的人才培养问题。我们写了一篇文章,对21世纪我们国家的情报学科的人才需求问题、发展问题作了一些预测,那是80年代中期,今天看来,我觉得,我们的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果说我们当时研究的那个课题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对21世纪脉搏的把握是不准确的,有很多情况我们是没有预测到的,比如说,6年之前,即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市场经济,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我们所研究的出发点,我们所研究的背景,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二,我觉得,当时对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也就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进程,没有预测到会这样快,所以我想就新的信息环境之下,我们如何加强我们的学科建设问题,提几点意见。
首先我想明确一下,什么是新的信息环境?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表述,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讨论。按照我的理解,新的信息环境离不开三个条件,或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是不能忽视的。尤其是在我们今天。第一个特征或第一个条件,在中国来讲,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从全局来看,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或全球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或非常重要的背景。这是不容忽视的。第二个特征或条件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也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改进,这个也是不容忽视的,而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第三个,我认为是技术上的,那就是当前的这种信息技术集大成的网络化。那么,为什么我提出这三个问题呢?前两个条件,即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以及人民活质量的提高,我认为是信息需求的变化,这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信息产业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过去我们知道,80年代以前或中期,我们的信息需求是非常单一的,中国社会的信息需求只有科技信息需求,为什么?而为什么科技情报体制面临着这么巨大的问题?50年代建立的是中国科技情报体系,而没有其他任何的信息服务机构,一直到80年代中期以前都没有,除了图书馆系统和情报系统以外,没有任何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信息机构。所以我认为信息需求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而正是在80年代,那时虽然没有市场经济的明确提法,但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性的口号,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调市场调节,而仅仅是这样一个调节就导致了信息需求的巨大变化,因而80年代我国在原有的科技情报体制下建立了国家信息中心、金融系统的信息中心、商贸的信息中心,而这些信息中心并不是满足科技信息需求的,而是完全是满足金融、经济、商贸信息需求的。这种信息需求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90年代以后这种变化更加突出。这个变化在世界范围内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曾经做过统计,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美国DIALOG系统是著名的大型联机检索系统,在五六十年代还是以科技文献为主体的信息提供方式。70年代后,慢慢发生了变化,在世界范围内它从原先的体系发展到以经济市场为中心的多样化的信息需求,而且这方面的数据库占了60~70%左右,而原来的科技数据库虽然绝对数量在增加,但相对数量在减少,只有30%。这个需求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样的,是一种共同的趋势。在我们中国,这种变化更加突出,90年代后,这种变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就是从单一的科技信息需求逐渐地演化到金融、经济、商贸及人民生活娱乐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走向了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多元化。我认为这种需求的变化是当今信息产业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没有这个变化,中国的信息产业就没有今天,中国的信息产业就不会存在。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当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对信息需求量逐渐地增大,需求的迫切程度也在增加。过去人们有需求就到图书馆去寻找一些书籍、文献载体等信息,专业人员可能从科技情报所或图书馆寻找一些学术信息,现在发生变化了,他们除了这些信息需求之外,他们要旅游,要购物,还有其他许多需求,这是生活得到保障之后发生的。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恩格尔系数,说明人们收入中吃的比例对大多数中国人和全世界人民都在下降。该系数的下降,说明人们的信息消费在提高,我们统计了我们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即吃在工资中所占的比例在下降,信息消费或其他消费如住房、汽车,对于中国人来说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这就带来巨大的需求。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条件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我认为在这种需求的基础之上,出现了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广泛应用,甚至是普及,这就是网络化。过去我们可能在比较狭隘的基础上,通过一馆、一室、一地,去寻找需求的文献。但是今天,我们完全是超越时空去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我认为,我们有了这样的需求,又有了这样的技术作为基础来支持它,就形成了中国社会蓬勃发展的信息产业。因此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是有条件的。我所理解的新信息环境就是由这三个基础条件构成的。在这种条件下,我们这个学科就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信息服务是面向科技情报服务,而且是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但是现在的对象变了,企业、个人都需要大量的信息,对我们的学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首先要研究这种需求,这种需求确实是非常复杂的。过去讲图书馆是以藏为主,对于藏用我们一直强调要统一,但是藏用一直是很难统一的。我们对读者的需求、或者对情报用户的需求的研究,还很不够,任务还很艰巨。我觉得今天这种新的信息环境,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挑战,一种变革,不仅仅是我们原来从事图书馆学、科技情报的一些同志来从事此项研究,更重要的,还应有其他方面。我可以在这里通报一个信息,在学科建设方面,我刚刚参加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会,这次会议是针对专业目录调整而召开的,主要讨论经济信息管理专业、科技信息管理专业、信息学专业整合为信息管理专业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我们的主业就是图书馆学、档案学和信息管理。信息管理融合了几个学科,我们虽然有意见,但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必须重视和参与信息管理的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活动。我们这个学科只有北大、武大和北京师范大学应邀参加了这个会。我感到,既然在同一个信息管理学之下办学,我们就要关注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在会议上我们也发表了我们的意见,认为你们称的信息管理在国外是属于商学院的一个专业,我们国家既然将科技信息、经济信息、管理信息系统都包括在里面,就说明它是一个非常综合的学科。我在会议上也发表了许多意见,也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我认为:在信息这个大学科上,一定要立足我们过去的研究工作的范围,看看别人在干什么,手段是什么。虽然他们是以信息经济为主体的,但是我感到他们的处理手段先进、离市场经济的距离比我们这个学科近得多,市场经济观念比我们强。尽管我们是搞科技信息的,但是现在科技信息并不是就离市场经济远,经济信息就离市场近,还存在一个基础研究的问题。
我认为知识经济是一个很大的研究课题,但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思考。最近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征兆,比如国际上新信息环境下的一些特征。原来我们国家非常看重日本,日本就是靠情报起家的,我们国家非常推崇的。但现在看来,日本的模式并不是最先进的,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应该是美国。美国出现西方经济学不能解释的问题,即传统经济学认为高经济增长必然带来高通涨,但美国最近在持续高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了低通涨。有人认为这是高技术(说穿了就是我们的知识)发展的结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称为knowledge basedeconomy,也有别的叫法。网上有三种叫法,一种是基于知识的经济,一种是知识经济,一种是信息经济。但我今天不是讲这个问题。我与有些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他们认为出现这种状况是高新技术带来的。美国的INTEL公司、IBM公司、微软等大企业占了全球信息产业产值的70%,而日本占的比例比较低。现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在高新技术支持或以知识为基础的条件下, 这种发展进入了一种更高层次的良性循环。管理也是知识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这次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很多教训,我们邀请了美国的金融家、会计师来我国进行金融管理培训。我们看到了日本这种模式或亚洲四小龙发展经济的模式并不是我们国家完全要参照的一个模式或对象,这是当前的新形势带来的一些新变化。我们作为信息工作者应该关注这些问题,虽然我们不是研究经济学或政策学的,但我们是搞信息服务、搞信息资源建设的,我们认为在新的环境下图书馆学情报学的任务还是非常重要的,其方法要变通,但是它本身最基本的东西或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我认为并没有变,但是方法要变,手段要变,目标和任务是什么呢?
我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作为一个一级学科,无论我们怎样去表述它,它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组织知识和信息并提供服务,我认为这是最基本的。无论你是在图书馆内部组织信息,还是通过因特网、INTRANET组织知识信息,这都是我们的任务。当前有一种混乱现象,就是面对巨大的网络,面对这样一个全球网,有人容易把我们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忘记和丢掉。到底我们这个学科是干什么的呢?是不是要去研究网关、研究路由器?我们也要去搭信息高速公路?或者说我们也要去研究计算机软件、开发程序?其实,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我们的任务不变,只是在那个环境下要采取新的手段。无论是科技信息,还是经济信息,或其他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在我们组织的范围之内。不过,我们过去偏重学术信息、科技信息,这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没有变,还是组织知识和信息,只不过今天除了我们传统的图书馆,还提出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这些概念并不是我们提出来的,虚拟图书馆是在芝加哥大学开会时由一个社会学家提出来的。数字图书馆是计算机专家提出来的,用图书馆这个概念来描述今天巨大的网络。我们这个学科领域的人就更没有理由瞧不起图书馆,因为它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概念,经过几个世纪形成的概念是根深蒂固的。我认为面对这样大的知识网络,在组织知识方面有很多的如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我们要从经济、法律、人文、安全等各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
我还想谈一点最基础的理论建设的基点。在宏观上,我们的文献工作、知识信息的组织,当前面临着从传统的载体——文献——向微观层次转化,微观层次就是信息、知识单元,宏观层次就是文献。世世代代的图书馆学家、文献学家都讲他们是组织知识的,但事实上过去办不到。过去用分类法也好,用主题法也好,用其他的方法也好,他们组织的还是文献,而并不是知识。我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科学信息离散分布的机理与模型”,这个课题完全是基础理论研究,是对知识组织的一种探索。要先了解知识是怎样分散的,而对分散的研究可以发现图书馆学基本理论的奠基性规律。 我组织研究生在作数据统计, 通过INSPEC数据库采集了几千篇文献,对其进行关键词和主题词的抽取,按照布拉德福分散定律进行排序,分三个项目在计算机上画出了几个图表,结果这三个分布规律的图形是完全一样的。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想从文献向信息过渡,想提取当中的知识单元并表述它,只有关键词和主题词还不能表达知识。所以顾教授讲到的概念标引,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它能够越过关键词和主题词,真正地把这篇文献的知识内容表达出来,从而能在概念和文献分散两方面做一个比较。这个课题的难度比较大,我们只是做了第一阶段的工作。关于概念标引究竟是怎样的, 我只是提出问题。
从80年代到现在,我一直坚信我们的学科的基本目标和任务就是知识和信息的组织,并提供利用。今天,尽管环境变了,条件变了,这个目标仍然没有变,是我们要坚守的一个阵地。网络上的信息资源的组织与利用,是我们这个学科的任务。我们要超越载体的界限,也要超越内容的界限,去组织知识和信息。专职的信息工作者越来越需要在此方面投入力量,因为网上的信息组织更加复杂,网上的信息很多都是表层的,更深层次的信息组织和开发是靠我们图书馆学家、情报学家来承担的。所以,我们的同学在21世纪一定会大有作为。我想,只要我们把握正确的方法,掌握现代化的手段,有现代化的知识结构,我们一定能够大有作为。
情报理论建设的实践思考
情报理论建设怎么搞?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有一些想法,借研究生研讨会召开之际,与新老朋友共议之。
1 需正视的现实
情报理论建设不是无源之水,我们必须正视当前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1)绚丽多彩的局面
情报理论领域多年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术氛围异常浓郁。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情报学是“游离的学科”,而陈昭楠认为是“学科的游离”,这是我们对情报理论建设现状的简明认识。
(2)三位一体的格局
我国情报理论建设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高校的相关系、所,二是专业情报组织,三是图书馆。三大板块相互独立,依存关系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和控制组织。
(3)图书情报领域不是淘金者的乐园
现在有些研究者抱着淘金者的心态从事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本学科领域的无序化。必须说明,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只有吃苦发奋,才能有所成就。
(4)多元化与技术化
现有图书情报学流派的长期共存还将持续下去,多元化有助于学科理论的繁荣。同时,信息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情报学理论的影响也正在增强,技术化是一种趋势。
2 值得思考的几个实例
(1)我们的行业不景气, 但还有一批人在积极地从事学科理论建设,这次会议的召开就能够说明问题;
(2)我曾收到一位本专业学生的来信,他在信中说, 专业课程越学越没劲,这说明我们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内容都存在问题;
(3)在我们的专业领域,存在一种“父业不传子”的倾向, 以我为例,我就不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情报工作。这说明,情报工作在社会上的地位还不高,情报工作者首先必须改变自己的态度,然后才能谋求专业地位的提高;
(4)我们的理论成果太空泛、太理论化,离实际太远, 操作性太弱,不容易赢得有关领导和上级部门的支持。
(5)80年代我国的情报理论不比外国人差,这些年又不行了, 怎么办?
3 争取领导的重视
情报工作和情报事业要发展,必须争取领导的重视,这是我国的国情,怎么让领导重视呢?我有几点体会:
(1)要先硬后软,先搞设备、抓技术、建网络, 再搞信息资源建设,这是一个规律;
(2)目标要有限,与政府打交道,不能夸大其事,言过其实;
(3)要将情报工作与政治结合起来, 知识经济的兴起是这方面成功的例子;
(4)要把情报理论建设与权力再分配联系起来, 要宣扬“信息就是权力”的观点;
(5)要寻找合适的代言人,俗语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就是这个道理;
(6)寻求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4 非物质经济与非物质社会
社会已进入非物质经济时代和非物质社会。我们必须考虑怎样从就书论书的圈子中跳出来,在更广的范围内审视我们的学科。譬如,我们怎样组织知识、信息?信息资源管理应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点上?网络时代传统载体会不会消亡?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沉思。
情报理论建设的环境变了,但我们的目标和任务并没有变。我们应该超越载体的局限,超越学科内容来组织知识和信息。我们坚信,网上信息资源越丰富,信息组织越复杂,就越需要信息专家。
同学们,21世纪正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你们必将大有作为!
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我想谈一谈关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思考。我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办学的基本规律,或者说办学的指导思想。图书情报学这个学科可以说是应用性很强的新兴学科,它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课表和专业名称都在不断地变,我们系的系名曾改了三次,第一次叫图书馆学系,1988年改成文献情报学系,1994年又改成信息管理系。我想用两句话来概括办学的规律,其一是把握学科发展方向;其二就是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认为这两句话应该作为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从学科发展方向讲,我认为,当前或者说这十多年来,最主要的有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学科领域在不断扩大和延伸。从过去比较强调的科技情报、科学情报,发展为所谓大情报观。我觉得我国在情报学的学科体系上比较多的受到了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依洛夫的影响, 但米哈依洛夫的情报理论体系是建筑在科学情报和科学交流的基点上的,而我们的大情报观不限于科学情报,还涉及到经济情报、经营情报,大量的动态情报等领域,它们是动态性的、事实记录性的、描述性的;同时,科学交流依据于文献可分为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它的基点也是科学情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情报载体形式的变化,它的基点本身已经发生动摇。因此,情报学学科体系必然会受到冲击,必然会发生变化,这是学科发展方向变化的基本依据。第二,学科发展方向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它的广泛应用,这一点与前面是相依相存的。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原有的文献的概念、科学情报的概念、科学交流的概念、交流渠道、载体的形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必然对理论界和学术界提出一系列新的问题,这些新的问题已经不能够用原来的理论来阐明,现代许多问题如信息产业、知识产业、信息产权、网络化、数字化等的出现必然对学科提出新的要求,学科本身必然是发展的,变化的。第三,由于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导致新兴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的产生,是影响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例如,情报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信息社会学、信息生态问题、信息法学的问题等分支学科和交叉领域对学科建设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信息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可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社会信息量和社会信息需求急剧增加,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必然大量增加。二是社会对于信息人才的需求,过去是面向图书馆、情报机构的,现在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为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三是过去培养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现在,由于信息工作渗透到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最好是复合型的,复合型的信息专业人才最能胜任各个相关领域的需求。从我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讲,我认为把握学科发展方向,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应该作为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
第二个问题是在上述前提下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三四年前,我们系就正式提出了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信息服务业培养专门人才,这个信息服务业当然包括图书馆、情报机构,但决不限于图书馆、情报机构,包括第一信息部门和第二信息部门,包括各行各业里面的信息工作。对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结构而言,我在系里提出,外语和计算机是两个强有力的翅膀,但这两个工具不能构成我们的专业,因为任何学科都需要这两个专业。我认为更需要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处理、开发和利用的理论、原则、方法和能力,我们还应当根据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的规律,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我们系培养的学生要面向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文献层次,即文献所含的信息,不能只会在网上找信息,而不会手工查找信息;第二个是电子层次,当然网络也是电子,但我讲的电子不是网络上的电子,电子型的信息包括很多方面;第三是网络层次,我认为对于信息的获取、组织、加工、处理、开发和利用的能力应该是既面向文献,又面向电子,还面向网络,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的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根本,变是肯定的,但是我觉得万变不能离其宗,离其宗就不承认这个专业了。当然,如何根据社会发展、学科变化、技术进步、社会需求变化来变,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觉得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做了许多的工作,大概在两年前曾经发给我一份调查表,大约有一两百个问题,就我的水平及观点,我选择一部分作了回答,其中,对于学生将来的培养和课程的设置,我是这样想的:前几年和当前不断加强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是正确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内容要变,同时不能永远加强下去。因为,到下个世纪初的时候,中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经很强了,大学就不必要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功夫。就像南京大学外语学院成立的时候,有位领导在祝词里讲:有哪天大学里不教外语就好了。计算机也是这种情况,所以计算机的加强不应该是孤立的,,而应该与信息的获取、加工、组织和开发相结合,这是我们的基本思路。第二点,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以及培养目标的变化,必须搞好教学改革,搞好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变化。第三点,我们的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这三者是紧密结合的,学科建设搞不好,人才培养肯定搞不好,而教学改革是联系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中间纽带,这三者关系我觉得要正确处理好,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下面再谈一谈培养目标。刚才我已经讲过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即培养信息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对于研究生的培养,我认为更要立足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培养出高级的信息专门人才,主要方向应该放在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管理人才和高级复合型的专业应用人才,因为它必然要渗透到各个行业;对于博士生的培养我们还没有太多经验,我认为博士生的培养应该从两个方向上考虑:一个是基础理论的研究,基础理论也包括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因此我们学科的基础还要不断加深,有许多基础理论需要研究,要靠博士生来下功夫。另一个是大型信息系统的开发、评估和管理的研究,现在我们大量缺乏的就是这种人才。在这方面培养一批高级的博士专门人才,我认为在当前是很急需的。
第三个问题是我们的未来。我认为要面向未来,必须搞好学科建设,要考虑未来我们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方面,社会信息化是总的发展趋势,在这里面信息服务必然有很大的发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过去为科技服务,到现在为经济服务、为居民的生活服务和休闲服务。正是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了信息生态、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构成了大的社会环境。二是经济环境,就我国而言,经济信息化还远远没有完成,产业信息化也没有完成,但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是同时并进的。三是技术环境,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它的广泛应用是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是出乎人们的想象的。所以,我认为我们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对未来的环境基本有个预计,另外我想讲的是,我认为我们的学科在未来环境中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如何在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当中发挥作用,二是如何在知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作用,三是如何在国家的创新体系的创立过程中发挥作用。这三点我是从大的方面来讲的,因为我们要面向未来,在未来的环境中充分发挥作用,立足点是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我们如何培养造就大批能够发挥作用的、能够满足未来环境需求的人才,我认为只要我们紧紧把握住学科发展的方向、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充分的信心面对未来的环境,共同努力,我们必然能够造就出大批的适应未来的人才。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可以奋斗到下个世纪中叶。让我们共同面对光辉的灿烂未来吧!
谢谢大家!
面向未来的图书情报学教育
1 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的学科内涵看未来的图书情报学教育
情报科学是在图书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图书馆学大家已有比较一致的认同,认为它是研究文献采集、加工、贮存和提供的一门学科。对情报科学的定义目前还有不同意见,但是不少人同意将它定义为研究知识(信息)的采集、加工、贮存和提供。图书馆员处理的是知识载体,如图书、期刊等;情报人员关注的则是知识本身,如期刊中的论文或某一知识单元。到底两者是一个什么关系?对此我曾请教过美国的情报专家,得到的回答十分简单:这个答案或许过于简单了。不过回顾一下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图书馆教学内容和教育机构名称变化的过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随着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美国60多所图书馆学院(系)逐渐变成了图书情报学院。实际上,图书馆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读者的需求而不断采用新技术,针对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开展研究,从而使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新技术的采用使图书馆既具有处理文献的功能,更具有直接提供知识的能力。我赞成图书情报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其基点是服务这一提法。可以认为,图书情报学教育应注重对学生图书馆基本技能的培训,要特别关注各种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要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
2 知识经济时代图书情报人员能做些什么
从整体上看,我们已经经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现在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结合我国的国情,还只能说三种经济并存,而且知识经济还相当弱小。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系统的社会功能是:知识的生产、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利用。在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方面情报人员可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点同学们的论文中已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我认为在知识的生产方面我们情报人员也是可以发挥作用的。经济学中谈到生产必然会提及生产要素,如农业生产的生产要素是农民和农业资源如土地、农具等,还应包括生产关系。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几起几落都与处理生产关系有关。知识生产同样也有生产要素,它应包括科学家和其他科学资源如科技投入、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等。图书情报工作本身就是知识生产的要素之一!知识生产中也有一个生产关系问题。美国科学情报所(ISI )出版的《科学观察》杂志定期报道若干基础学科引文率最高的“热门论文”中,不少是数十个研究机构合作完成的。据报道,作者数超过500人的文章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 这表明知识生产的生产关系正在发生变化。若情报人员能在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将是十分有价值的。
3 情报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业务素质
科学家在研制计算机时希望计算机能具有人的某些功能。然而考察人员素质时,管理者又按计算机的功能来评估人员素质,要看他们的信息接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反应速度,还要考察其输出功能。掌握外语有助于提高信息接受能力;具有计算机和科学知识能有效地加工和传递信息;良好的中文水平是提供高水平情报服务的必备条件。考虑到情报工作是要与人打交道的,我认为一名合格的情报工作者应具备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4 图书情报教学机构应为图书情报单位输送人才
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单位缺少受过正规图书情报学教育的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图书情报专业的毕业生却大量地涌向其他行业。出现这种不正常现象,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之外,也有图书情报教育部门本身的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图书情报单位应塑造自身的行业形象以吸引更多的毕业生。这里,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在美国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中,只有那些具有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者方可称之为“职业馆员”,他们的工资待遇明显高于非职业馆员。这样做既能吸引图书情报学的毕业生,又能促进在职人员接受正规教育。如果我国也采取类似措施,把图书馆员的资格等同于会计师和律师等,相信图书情报单位的行业形象会大大提高,并吸引更多的图书情报学毕业生。
开发信息资源,更好地为科研教学服务
——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光盘简述
中国科学院文献数据库建设工作起步于80年代初期,目前已建成多种类型的文献数据库十多个。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近年来中科院研制出版了多种光盘版的文献数据库产品。下面将几种重要的文献数据库光盘简要介绍如下:
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97版)是一个大型综合性的中国科技文献文摘数据库光盘,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收录文献的学科范围涉及化学、生物、物理、光学、力学、数学、天文、地理、计算机、电子学、金属腐蚀与防腐蚀和稀土应用等研究领域。光盘报道了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我国广大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出版的2000余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类型文献数据共54万条。该版光盘除具有主题、著者、机构、中图法分类、出版物、题内关键词等检索途径和四种快捷的代码检索方法外,还把检索点扩大到中英文文摘的每个字(词)。光盘具有数据质量高,时间跨度长;检索功能完善,检索界面友好;文章题名和主题词均为中英文双语著录等特点。除作为科技文献查询工具外,该光盘还可作为中英文名词互译、学术活动评价、科技动态报道,以及科研人员或科研机构学术地位横向比较的查询工具。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光盘(1997版)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版。该数据库以数、理、化、天、地、生、农、林、医及工程技术等领域中国出版的582种中英文核心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报道了这些期刊1989至1996年期间发表的28万篇论文及与其相关的85万条中国引文数据。光盘检索系统设有12种检索途径,4种显示、输出格式, 有字典式和命令式两种检索方式。具有功能完善,使用方便等特点。引文数据库用户可以从一篇早期的重要文献入手,检索到一批近期发表的相关文献。尤其在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的文献检索中更具优势。此外,通过论文发表量和被引量的统计分析,可以定量评价各种科学活动,为科研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该数据库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申请青年基金科研课题指定查询的文献数据库之一。
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96版)由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制。光盘以文摘方式报道了中国化学工作者自1983 年以来在中国350多种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和工作报告等文献,以及1991年以来在国外核心化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共报道文献19.6万篇。光盘数据覆盖了化学化工领域的各个方面。光盘具有十分友好的用户界面,除主题、分类等检索途径外,还具有题名和文摘全文检索功能。
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光盘(1997年版)是目前国内容量最大的生物学领域的综合性文摘数据库光盘,由中科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研制。该光盘报道了自1986年以来我国科技人员在800 余种期刊和其他类型文献上发表的论文10万余篇。光盘界面友好,使用方便,可供从事生物学、农、林、医、药、牧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生产人员使用。可以为进行科研立项、成果查新和技术咨询等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广泛的文献数据。
中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光盘(1997年版)是一种报道期刊馆藏信息的书目性文献数据库光盘,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出版。该库由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创建于80年代中期,向联合目录数据库提供馆藏信息的中科院内外的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有200余家。 该光盘收录西文期刊3.4万种,覆盖我国进口西文原版期刊品种的90%, 报道西文期刊馆藏信息16万条。收录中文期刊1.3万种, 覆盖我国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品种的70%,报道中文期刊馆藏信息5万条。 数据库按照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著录,西文数据采用UNIMARC格式, 中文数据采用CNMARC格式。光盘数据描述准确、规范,具有多种检索功能。 在提供全国200多家图书馆详细中西文期刊馆藏信息的同时,还提供了这些单位的联系地址。光盘不仅可用于查询中西文期刊的馆藏信息,而且可作为标准书目信息源,供图书情报部门用于套录标准格式的机读数据,建立本单位的期刊数据库。光盘提供标准的打印格式,可供用户打印规范的期刊目录卡片。
中国科学文献全文数据库光盘(样品盘)由中国科学院多家单位共同研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出版。该光盘收录了38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核心期刊(中英文各19种)1996年全年发表的3200篇文章全文。该库收录的学科范围包括数、理、化、天、地、生等基础学科和部分应用学科及高技术领域。光盘样品盘具有很完善的检索功能和十分友好的用户界面,全文显示清晰、美观。检索系统可支持在WINDOWS 环境下的浏览式和命令式两种检索方法,具有5种检索功能。光盘提供的著者、 机构、主题和刊名等途径的代码查询方式尤具特色,适合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部门或图书馆使用。同时,也适合于工作在科研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建立个人电子图书馆,随时检索和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全文使用。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