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工业经济效益低的深层原因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南论文,经济效益论文,原因论文,工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省办特区以来,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化工、交通运输制造、电力、非金属矿物制品等37个行业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工业经济规模显著扩大,实力大大加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但是,也应该看到,海南省经济的增长更多地是靠增加投入,扩大经济规模来实现的,在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今天,应更加注重提高经济效益。
一、经济效益现状的评析
所谓工业经济效益,从宏观上讲就是工业部门的投入和产出的比,工业生产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具体说,工业经济效益就是工业部门创造的有用成果数量与资源消耗及占用量的比。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从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产出效率等方面考察,形成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等11项指标组成的评价考核体系。现利用1995年第三次全国工业普查的数据资料,将海南省与全国及部分省市工业经济效益状况作一静态的比较分析,以便深层次地研究问题,为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提供一些实证性依据。
(一)总体经济实力:这是反映经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它表现某地区工业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和作用。主要指标:
1、市场占有率:从全国三十个省市排列:海南省工业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总额的0.23%,在全国列倒数第二,除西藏外,与青海并列28位。
2、利税占有率:在全国排列28位,居西藏、青海前面,仅占全国总额的0.12%。
(二)投入产出状况:反映投入效益状况的主要指标有二项:
1、全员劳动生产率:海南省为17095元/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477元/人,在全国居第14位,低于近邻的广东、广西、福建省。
2、成本费用利润率:在全国三十个省市中,有25个省市为正值,与全国平均水平3.22%正值比较,海南省为负数,反映了海南投入产出效益差,物耗费用比率高。
(三)营运能力:反映资金周转的快慢,体现资产利用和发挥的水平,主要二项指标:
1、流动资产周转率:海南省为1.14%,慢于全国1.58%平均水平,在全国列26位,除贵州、西藏、青海、吉林外,属较慢的一个省市。
2、产品销售率:全国产品产销率平均为96.34%,海南省为95.74%;虽然达到我国近期工业经济指标的一般标准,但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盈利水平:盈利能力集中体现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反映的指标有三项:
1、总资产贡献率:这反映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和考核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全国总产贡献为9.19%,海南为4.14%,是全国30个省市中最低的省市,列第30位。
2、净资产收益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海南省为-1.03%,全国为5.95%,是全国30个省市中5个为负数的省市之一。
3、资金利税率:海南省投入全部资金获取的利税比率低下,是全国30个市县中除青海外较差的省市,列29位。
(五)偿债水平:这主要反映经营风险的高低和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综合能力的强弱,主要指标有二项:
1、资产负债率:全国为65.31%,海南为60.65%,在资产存量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负债越多,则说明抵御风险的能力越低。
2、营运资金比率:全国为-0.21%,海南为-4.11%,上海、福建、河南、湖北、广东等省均为正值。这说明海南省的期末流动总负债已经超过期末流动总资产。
从以上比较看出,海南在全国工业经济中,其经济实力、投入产出、营运能力及盈利水平等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沿海开放省市差距更大。可以说,湖南省的工业经济实力与效益在全国30个省市中属于低下类型。
二、效益低下症结何在
湖南省工业经济效益低下的症结何在呢?对工业经济效益进行宏观分析要从工业经济活动的整体出发。从宏观上讲,影响工业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工业设备、工艺技术水平;工业规模经济的合理程度;部门或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等。因此,分析影响海南省工业经济效益低下原因,应先从劳动力的构成、技术装备、资产配置和营运、规模结构等方面查找,再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一)劳动力要素:
评价劳动力要素水平主要是以劳动素质水平(以文化程度、熟练程度衡量)与劳动效率为主,根据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显示,海南省职工队伍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明显高于全国水平。在职工队伍中,海南省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占7.0%,全国为5.7%,具有中专、技工和高中文化程度的达45.5%,大大高于全国34.1%的平均比重。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占总数的19.2%,也高于全国17.5%比重。
从劳动效率看,效果不是很好,反映劳动力数量与企业产出之间的关系指标主要有人均增加值、人均利税、每元工资实现增加值、每元工资创造的利税等四个指标。海南省人均增加值在全国各省市列在第14位,低于全国水平;人均利税列23位,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反映人工成本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指标看,海南省每一元工资实现的增加值仅2.89元,比全国低0.65元;每一元工资创造的利税总额仅0.60元,而全国平均水平为1.16元,在全国三十个省市中列倒数第三名。
(二)技术装备水平。
从1988年建省到1996年间,海南省投入工业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达232.5亿元。大量的投入使海南省工业装备水平迅速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到1995年,海南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人均固定资产装备达85630元,比全国高38532元,高达81%。从设备装备水平看,海南省64.5%的工业用设备为90年代出厂的,其中进口设备占76.1%,80年代出厂的30.3%,70年代以及以前出厂的仅占5.1%。而在全国工业用设备中,90年代出厂的占37.3%,海南高于全国27.2个百分点。可以说,全国主要工业生产设备中以80年代出厂的为多,而海南90年代出厂的占七成以上。此外,海南工业技术水平也比全国高。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按设备的技术状况将设备分为国际水平、国内先进水平、国内一般水平、国内落后水平等四个等级,海南按设备原价计算,达到国际水平的占67.5%,属国内先进水平的占13.3%,而属国内落后水平需淘汰的仅占0.6%。而全国对大中型工业企业1180种主要专业生产设备技术水平统计,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主要专业生产设备约有730种,占60%以上。
因此,可以说在现阶段,海南省工业设备较新,且技术水平较高。
(三)资金供应和资产营运状况
对资金供应量的分析,应以其是否大体能够满足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作为评判的基本尺度。可以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工业流动资金的增长大体相当于现价工业总产值的增长,就可以从总体上基本维持工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就不应出现流动资金全面或严重的紧张局面。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994年和1995年资金投入从总体上是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1996年资金供给缺口较大。此外,我们从国家银行和全社会金融机构的数字分析,国家银行给工业企业贷款余额,1996年仅比1995年增长6.8%。1996年全社会金融机构年末贷款余额中作为短期贷款给工业行业的仅比上年增长5.8%。综合各方面情况分析,海南省1996年资金紧张,供需不平衡对企业组织生产与经营确实带来了一定影响。
资金投入不足,这是制约海南省生产发展的一个方面,但如只一味地强调注入资金,也难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在资金供给较紧张的情况下,海南省资产利用水平低,营运效率低。1996年海南省乡及乡以上的工业企业总资产周转次数仅为0.38,比1995年下降0.02次;其中,固定资产周转次数为0.66,比1995年下降0.17次,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1.23次,虽然比1995年提高0.9次,但与全国对比,周转速度慢。
(四)工业规模结构
工业规模经济的合理程度,其要求是使大中小企业发挥各自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取得最佳的规模经济效益;使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紧密配合,形成企业系列和协作网络,达到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最佳有机组合。但长期以来,海南省存在着生产规模过小、企业组织结构分散、生产集中度低、企业间缺乏合理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的问题。建省后,海南省大中型企业作用增强,集中度有所提高,但从总体构成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小。1996年海南省全部工业的平均产值106.37万元;平均从业人员12人,低于全国124.5万元和14人的平均水平。此外,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关联度差,专业化协作程度低,两者结合,严重影响了资源配置的效益。海南省大中型企业不能带动周边的小企业,大中小企业不能有效结合,市县地域间的各自为战,低水平重复,在一些产业中形成过度竞争,造成投资浪费,高耗低效,规模经济效益低下,如制糖业、饮料业、化工业等都出现此类问题。
规模经济和经济效益是有一定联系的。但是,经济效益不总是同规模成正比。从全省第三次工业普查的资料看,海南省大型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于中型企业17.8个百分点。从按从业人员看,职工在1000人至3000人的规模效益较好,而3000人以上的企业效益最差。从固定资产拥有量看,5000万元至1亿元的效益较好,5亿元至10亿元的效益最差;而从生产规模看,工业总产值在5亿元以上的最好,5000万元至1亿元较好,1000万元以下最差。因此,根据地域小、财政基础弱的特点看,海南省要建设一批大中型企业,强化集中度,也要避免形成建一个大企业就控制了整个区域的经济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下,企业规模选择应具有灵活性,要择优布局,因地制宜,以最大限度发挥区域规模经济效益,提高整个国民经济规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得出,海南省经过建省将近十年来的建设,职工队伍素质和工业设备水平都得到很大提高,经济运行的基础进一步加强。目前,影响海南省经济效益低下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规模经济不合理,企业劳动效率不高,资产营运水平低,企业获利能力差,特别是由于企业获利小,使海南省的人均利税、总资产贡献率、净资产收益、资金利税率等指标都排列在全国三十个省市的后五位。那么造成此因素的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具体分析如下:
1、影响获利能力的主要缘由是“三大”:
(1)销售成本
决定盈利大小主要有两大因素:一是成本费用的高低,二是业务收入中成本费和利润税金的结构变化。从海南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中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销售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利润各项的构成与全国构成比较附下表:
1995年由于海南省产品销售成本比重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减少了产品销售利润5亿元。产品销售成本过高,有外因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特别是受农产品价格上涨,使1995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销售成本高达88%。主要行业中的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及家具制造业等成本过高。而内因则是企业生产不正常,产成品存货增大,企业管理混乱等。
(2)管理费用及财务费用大
1995年海南省产品销售利润为10.2亿元,比上年下降23.3%,同年管理费用在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管理费用总额大于产品销售利润。同年财务费用7.2亿元,相当于产品销售利润的71%。也就是说,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除已吃掉全部产品销售利润外,还要垫入7.1亿元,这已大大超过了制造成本上升对利润的影响。而全国管理费用仅相当于产品销售利润的56.9%,财务费用仅相当于产品销售利润的33.6%。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对利润的影响加大,一是财务制度改革的原因,财务费用直接从企业损益中抵扣,在产品、自制半成品和完工产品不再负担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清产核资后提取折旧加大。二是社会各项保险费用增加和利息负担重等原因,在管理费用中社会各项保险费用达8.3亿元,在财务费用中利息支出占87.9%。三是企业管理不善,导致管理费用增多等因素。
(3)亏损企业亏损额大
1995年和1996年两年间,全省工业利润总额呈负值,这是前所未有的状况。全省企业亏损面达到40%和46%,将近一半的企业亏损。亏损企业亏损额由1994年的3.2亿元,增至1995年的7.6亿元,到1996年亏损额达9.5亿元,盈亏相抵后全省净亏1.9亿元,比1995年增亏29%。亏损企业比例比重之高,是值得注意的。而在亏损企业中国有企业亏损总额占全部的57%。亏损企业行业主要分布在铁矿采选业、制糖业、纺织业、人造木版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电力生产业等。一些建省后新兴的产业亏损额也很大。据1995年工普统计,在亏损企业亏损额中,90年代才建成投产的企业的亏损占了全部的47%。建省后新建的一些大中型企业成了亏损大户,如海口火电股份有限公司、洋浦电力有限公司、鹏达钢板联合有限公司、海南金轮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大畜牧有限公司、中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1996年亏损额达1.8亿元,占了全省亏损总额的18.6%。这些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产销不对路,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有设备能力利用差,企业运转不正常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等。
2、影响资金营运的主要缘由是“三差”
(1)资金供应的稳定性差。
资金是启动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具备了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等要素后,如果没有劳动对象,即没有相应的流动资金购买原材料,则会成为无米之炊。由于海南省地域小,财政收支盘子小,因此,资金的供应还要靠各种渠道引资补充。这就造就了海南省资金供应的稳定性差。1994年国家采取调控紧缩银根政策后,对海南省整个经济波动甚大。这种银根的大松大紧,导致了经济的大起大落,也正是这种经济速度波动,扰乱了正常的运营秩序。
(2)流动资产营运水平差
在生产经营规模稳定的条件下,资金周转运动速度越快,越有活力。海南省1995年流动资金周转天数为313天,比上年慢了35天,速度慢于全国。如我们达到全国1995年周转1.58次平均水平,可节约资金27亿元。总资产贡献率如能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可增加利税及利息15亿元左右。资金的营运不佳,除了营运管理问题外,企业间的相互拖欠款问题也是主要因素。由于1993年和1994年经济过热后留给海南的后患症之一就是三角债问题,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使大量省外资金抽走,股市与房地产市场一落千丈,企业资金一下子短缺,债务链越解越紧,三角债不断增加,造成了大量流动资金的死滞,影响了资金的正常管理和运用,也困扰了整个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
(3)固定资产利用率差
固定资产利用率就是一定时间内运用固定资产同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比率。海南省设备新,固定资产大多数是建省后新增的,但我们的资产报酬率却很低,投资回报率差。1996年,海南省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的产值仅为66.6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值实现的利税仅为2.6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海南省固定资产利用率低,一是表现在设备利用率低。根据全省第三次工业普查,对230种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统计,仅有51种产品生产能力达到60%利用率,仅占22%。也就是说有78%的产品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或闲置。不少项目在开工上马之前,缺乏详细的市场调查和周密的科学论证,致使投产后的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造成大量积压,影响到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二是企业现有的经营观念、管理方式与市场经济很不适应。从企业内部来讲,管理混乱、各项制度松驰、浪费严重、不重视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工艺陈旧、产品质量低。从外部来看,企业对消费需求不适应,市场调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
标签:工业生产论文; 规模效益论文; 海南银行论文; 海南房地产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利润论文; 经济利润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