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运行与发展研究综述_企业经济论文

国外生态工业园运行和发展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园论文,生态论文,国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09)12-0028-05

一、生态工业园发展的背景

日益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使生态系统受到极大的破坏,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线性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日益突出的症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和创新的过程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于1987年在巴西召开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大会,发布了以“我们的未来”为名的布伦特兰报告,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式在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同。

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完全可以相互兼容的。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将改善环境管理水平作为提升其竞争力的一个战略性措施。Welford教授认为消费者的压力、生态道德、严格的法律以及潜在的成本节约等因素驱使企业更加关注环境保护[1]。为了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多赢发展,学者们积极探索各式各样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途径。在此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从自然生态系统的新陈代谢与物质循环中受到启发,开始运用生态学的知识来研究工业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工业生态学应运而生。近年来,工业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都得到快速的发展,生态工业园(Eco- Industrial Parks)作为工业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极富活力和进展较快的领域。工业化国家在这一领域正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果,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因此有必要更加深入地从战略角度对生态工业园的运行和发展进行研究。

二、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及典型应用

(一)生态工业园的定义

在过去的10~15年内,EIPS的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相关的文献也越来越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EIPS进行界定。下面介绍几种主要的观点:

1.美国环境保护局(USEPA)的定义:EIPS是由制造业和服务业组成的一个社区,社区内的企业间通过在环境管理和循环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实现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生产、消费再到废弃物的处置整个生命周期形成一个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系统。通过这种合作,整个社区可以实现一种群体收益,而这种集体收益是远远大于单个企业各自为战带来的收益的总和,也就是可以产生1+1>2的效应[2]。

2.Ernst Lowe(1993)的定义是:EIPS是一个由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组成的群落。它通过在管理包括能源、水和材料这些基本要素在内的环境与资源方面的合作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最终使该企业群落寻求一种比每个公司优化个体表现就会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3]。

3.Core and Hall(1995)的定义是:EIPS是保存自然和经济资源,并减少生产、物质、能量、风险和处理的成本与责任,改善运作效率、质量、工人的健康和公共形象,而且它还提供由废物的利用和销售获利的机会[4]。

4.Indigo Development(1992)的定义是:EIPS是通过环境管理和资源,包括能源、水与材料等方面的协作,寻求改善环境和经济行为的一个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社区。由于共同合作,整个社区寻求集体利益大于每个公司单独行为最大个别利益的总和。园区的作用在于改进园区内公司的经济行为,把对环境的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5]。

(二)生态工业园的理论来源

EIPS的理论主要是以工业生态学、自然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这三种理论为基础的。工业生态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相对较新的一门学科。Cohen- Rosenthal认为工业生态学主要是研究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来实现工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最小化的一门学科[6]。EIPS概念的第二个主要来源是自然生态系统理论。EIPS试图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模式,即一个流程产生的废弃物成为另外一个流程的原材料,比如人类生活产生的成为植物光和作用的原材料,光合作用的废弃物则是人类需要的氧气,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物质和能量的闭路循环。因此,在EIPS中,企业间能否相互利用彼此的废物是最为关键的问题。EIPS的第三个理论基础是景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是研究在一个相对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景观生态理论旨在降低城市化和产业发展对生态景观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EIPS的概念来源于自然生态学、工业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三大理论体系。自然生态理论为生态工业园概念提供了理论导向,工业生态学为生态工业园概念的展开和阐述,提供了话语系统和分析框架,而景观生态学为生态工业园概念应用于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三)生态工业园理论的典型应用

EIPS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实施企业间的合作战略,来更好地利用资源和降低废物排放量,这种思想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然而,按照Desroehers的观点,早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就存在以诸如纺织业和渔业副产品等产业废物的回收和利用形式存在的“产业回收网络”的概念[7]。丹麦、芬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以及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已经建立并发展了生态工业园。

最著名的生态工业园是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虽然它最初并不是按照生态工业园来规划的,但它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产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并且它代表了用于判断其他生态工业园的一种标准模式。这个产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流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三、发展生态工业园的意义

研究表明,如果企业间能够携手合作,就可以在不同层面获得收益。在微观层面,EIPS内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共生关系,通过共享信息、网络、供应商、分销商、市场、资源和支持系统等关键要素,降低交易费用,获得经济收益;通过水、尾气、能量和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投入成本,减少废物排放量,从而降低了废物收集和处置的成本。在中观层面,EIPS理念鼓励可持续性、创新性、技术革新以及知识共享。它既可应用于新发展产业园也适用现有产业园区的创新再发展。Korhonen and Sankin(2005)指出,通过发展EIPS,可以提高企业的绝对产能,提高技术效率,整个企业网络和网络中的每个企业都将获益[8]。在宏观层面或者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更大的价值在于EIPS采用一种系统的视角,而不是狭隘地把精力集中在某个特定的问题上。事实上,系统方法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整体计划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这是因为更广泛的合作将带来更多的收益:一是增加企业之间以及EIPS与当地社区之间建立网络合作关系的机会;二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广泛而紧密的网络协作关系将带来更大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增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四是增加可被利用的资源和技术基础的含量。因此,在宏观层面使用系统方法将为EIPS的发展带来一系列的益处。

四、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动力和阻力

(一)生态工业园发展的动力

研究文献中归纳了EIPS发展的多种驱动力,包括经济动机、竞争压力、政府管制以及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

1.经济利益的驱动。尽管发展EIPS的主旨应该是改善环境,但是EIPS发展的最主要驱动力仍然来自经济利益。通过在EIPS内构建产业生态链,使企业之间形成共生关系,这样上游企业生产的副产品可以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本来是运送到垃圾填埋场的生产废物,经过一定的回收和处理又变为了另一家企业的生产原料,一般地,以这种方式获得原材料的价格都是非常低的,有些甚至是免费的,大幅度的降低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同时,对上游企业来说不但节约了处理这部分废物的成本,反而还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收入,对企业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2.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学者Desrochers指出竞争的压力也会促使企业想办法降低废物排放量或者从废物中攫取价值。另外,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也是发展EIPS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他通过对77家荷兰中小企业的研究发现,创新的机遇、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和新的市场机会的出现是EIPS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内部驱动因素[9]。

3.政府管制的影响。政府政策和法律因素也影响EIPS的发展。例如,丹麦政府1991年颁布的《污染预防法》采取政府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使得具有技术优势的卡伦堡产业园更加具有吸引力,促进了EIPS的发展。

4.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推动。公众既是社会消费的主体,同时也是环境需求的主体,环境直接关系到其生活福利水平。当市场失灵,资源环境被无度攫取,当政府失灵,不能采取有效的管制时,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是克服双重失灵的重要力量。环保非政府组织(Enviromental NGO)正是这样一群有着强烈环保意识和责任的公众自发形成的,他们的影响力越来越广,越来越大,有的甚至从环保领域走向了政治领域,例如德国的绿党就是从环保NGO发展起来的,现在成了德国的执政党,使得其环保理念得以作为政府理念得到实施。

(二)生态工业园运行和发展的阻力

EIPS的发展可以带来诸多确定的收益,同时也面临不少的挑战和阻力。系统潜在的脆弱性,信息传递的障碍、监测的困难、企业和公众意识的缺失以及地域间的差异性等都是EIPS发展面临的阻力。

1.系统潜在的脆弱性(或者称不稳定性)是EIPS运行和发展面临的最大阻力。通常,一个小型的企业网络是很脆弱的,其中某个主要企业离开或者去别处寻找原材料(产品),都会影响整个产业链的正常功能。学者Korhonen建议可以通过供应商和资源的多样化战略来增强系统适用变化和快速恢复的能力。一个部门间紧密合作的多样化系统是最具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但是,过度的多样性也会带来偏好、价值观、利益以及想法等方面的冲突,使得建立合作关系产生的交易费用增高。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多样性的程度,而在于主要参与企业之间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10]。

2.园区内信息传递的障碍。由于EIPS的成分和结构相对复杂,使得信息的传播和交流时常出现困难,主要是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失真导致的。EIPS内的企业虽然处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它们本质上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管理结构和员工,企业文化也不相同,即便是在同一个企业内,员工之间联系沟通的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更别提在企业之间。

3.EIPS监测的困难也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学者Anthony S.F.Chiua和Geng Yong认为:对EIPS的发展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EIPS概念的模糊,目标的不明确以及衡量指标和尺度的难以统一,这些因素都使得监测EIPS的运行变得非常困难。最终阻碍了其发展[11]。

4.企业和公众对EIPS的认识不够。企业和公众的意识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必须不停地向他们灌输EIPS的理念,以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其中。早期在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由于对EIPS理念的理解不深甚至有些误解,使得EIPS的发展不太成功。Roberts研究发现,EIPS要想在某地获得成功,获得当地社区和企业的支持是非常关键的[12]。

5.地域间的差异性影响了EIPS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学者Chiu and Yong认为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环境政策以及可利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EIPS的发展模式也是无法简单复制的,必须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例如,由于资金的限制,发展中国家在发展EIPS时更倾向于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贷款机构进行合作。很显然,在EIPS的建立和维持中,能否获得充足的资金是非常关键的,因此不同国家资金状况的差异也会影响EIPS的发展。环境方面的法律在不同国家之间也不尽相同。虽然大部分国家签署了应对环境变化的《京都议定书》,但是仍然有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没有签署。因此,来自国际社会更加严格的环境管理战略的驱动力也不一样[12]。

Chiu and Yong在对亚洲国家的EIPS进行研究后发现存在很多困难,主要涉及EIP发展和监测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这些问题包括:①对产业生态发展的构成要素缺乏清晰的认识;②在精确量度EIP的功能和发展中存在困难;③在EIPS发展中,各种公共主体的角色定位不清晰;④缺乏实用的技术;⑤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方面的不足;⑥没有真正认识到产业生态的特别潜力。因此,从EIPS的规划发展到监测管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问题[13]。

五、生态工业园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常来说,EIPS都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人为刻意去“制造”出来的。然而,许多学者也呼吁,在地方或者国家层面上需要更多的统一规划,以克服市场失灵问题。学者Ayres认为生物系统内不存在“市场”,任何一方都不必为交易直接支付费用,然而EIPS内却不相同,企业间的交易都是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因此,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来规范EIPS并且尽量减少诸如原材料成本在各地不一致等干扰因素[14]。然而,Desrochers也指出,集中规划过于注重废物生产者或使用者这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其他重要的投入要素,比如人力资本投入、生活资本和市场环境等。他认为竞争的压力会使得相似的公司自发形成协同关系。然而,仍然有必要在对EIPS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物质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规划来有效地促进EIPS的发展。

(一)对EIPS在特定区域内的发展进行可行性研究。Roberts认为,某个区域如果想发展EIPS,那么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是进行可行性研究,包括对市场、运输成本、基础设施、公众态度、社会和经济影响以及存在的风险等关键因素进行科学的评估。

(二)制定EIPS设计、发展和管理的一整套详细的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发展规划、组织安排、激励措施(促进企业参与到EIPS中来)、财政风险控制、园区选址以及租赁协议等方面的内容[15]。

(三)进行园区内物质能量流的分析。分析涉及对物质和能量流的全面考察,例如,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新产生的能量、残留物以及生产流程产生的副产品等进行全面分析考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必须对所有的物质流进行考察,而不仅仅是关注某一具体的物质流。正如Cohen- Rosenthal指出的,我们需要关注两个简单的问题:这种原材料是用来生产什么的?如何才能减少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和能源[16]?

(四)我们也需要考虑EIPS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因此,为园区服务的基础设施也应该是环境友好型的,而且园区内外沟通的渠道必须保持畅通。此外,我们需要一个灵活高效的规划系统来为企业、资源、技术以及法律框架的最佳组合提供战略性建议,并且鼓励企业间整合。

除了以上提到的战略建议,以下一些措施也被认为有利于促进EIPS取得成功[17]。

1.企业之间,企业与当地政府之间基于改善环境和企业效益而进行合作;

2.企业自发参与而不是政府主导;

3.发动各利益相关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包括公共部门、来自当地企业、劳动力、社区和环保组织的代表,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例如建筑、工程、生态和环境管理等);

4.培育扮演“磁心场地位”的核心大企业:

5.参与者之间要有充分的信任;

6.建立企业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

7.建立完善的支持系统(保障系统);

8.促进参与企业的多样化;

9.争取好的公众关系和财政支持;

10.相关企业的积极参与以确保网络化和持续性。

六、研究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可知,发展EIPS既能为企业也能为整个社会带来经济、环境和社会多重收益,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当前EIPS在运行和发展方面都还存在诸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EIPS只发展了大约10~15年的时间,所以我们还需要时间来证明EIPS是否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虽然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的成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信心,但是它并不代表EIPS在世界其他地方也能如此成功,因为地域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虽然我们常常将EIPS宣扬为降低工业生产对环境资源影响的有效方式,但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EIPS的出发点并不是环境收益而是经济利益。

实现EIPS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利益相关者,需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发现更多影响EIPS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EIPS的成功率。

通过研究EIPS的发展轨迹,我们发现单靠政府的力量凭空“制造”出EIPS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是为EIPS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首先要有一个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Donkers and Roberts认为应该将思考的重点放在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长远的规划。也就是说,要超越减少废物量和获得经济收益这些短期目标,要构建一个更加具有战略性的整体框架使得EIPS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18]。其次是企业间以及企业与社区要构建良好的合作和信任关系。信任和合作这两个主题对许多EIPS项目的初期建设和后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发展生态工业园的筹款中更需要信任,那时候以前存在的信任关系往往是决定性因素。正如学者陈述到“你所能做的就是创造机会给大家交流想法和使企业聚在一起发展彼此间的信任”。第三,良好的团队是EIPS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支由政府、企业代表、社区代表以及专家顾问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团队是EIPS成功的关键。正如Chiu and Yong and Roberts在上文中指出的,这些利益相关者应该全程参与EIP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条件,这比严格的计划似乎更有助于EIP的长远发展。第四,完善的基础设施是EIPS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第五,政府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也为EIPS的建立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比如,可以通过对废物和尾气回收利用实行减税等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主动参与到EIPs的建设和发展中来。最后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通过加强教育来增强人们对EIPS理念及其带来的收益的认识,从而自觉参与进来。

总之,无论对单个企业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EIPS都能在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方面发挥显著的作用。要以一种系统的观念来促进EIPS的发展,而不应是将精力局限在某一特定“流”上。正如,学者Gille指出虽然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考虑,但是任何一个所谓确定的驱动和制约因素都会随着EIPS发展面临的地理、社会、政治、环境、经济和制度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谓的“驱动力”和“阻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19]。

标签:;  ;  ;  ;  ;  ;  ;  ;  ;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运行与发展研究综述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