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1]2003年在《分布式组件框架设计及其接口规范》文中认为随着当今商业活动的开放性和丰富性的增强,特别是我国企业正处在成长期,开发、部署、管理和维护企事业应用系统的客观复杂性正在加大。因此,缩短复杂应用系统的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和难度,提高系统的可扩充性和可维护性,提高软件质量,成为了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在上述形势下,设计开发一个分布式组件框架,为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一个统一的模型,为应用系统的知识积累和模式提炼提供技术途径,为应用系统定制提供技术手段,解决具有共性的技术问题,提供具有通用性的系统组件是十分必要的。从而达到简化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提高应用系统开发效率、提高共享组件的重用率、提供应用系统开发的质量、加强应用系统的重组能力、加强对新技术的跟踪和适应能力的目的。本文详细阐述了分布式组件框架平台的分析、设计和实现,以及它的接口规范。文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系统的需求背景和技术背景,介绍了目前企业应用系统的开发现状和新的需求,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程度。系统的设计综述,介绍了分布式组件框架平台的体系结构,技术方案,向应用开发者提供的功能,其中包括对一些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对应用系统设计实现的建议和模板。分布式组件框架平台层与层之间调用的接口规范设计。
邵奇可[2]2002年在《分布式软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计算机网络与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把先进的软件技术尽快地应用到实际应用中是非常迫切和必须的,否则我们将被淘汰。尤其是各类行业应用软件,目前国内无论在软件技术上还是在应用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以先进控制软件为例,现有的先进控制软件产品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局限: 1.功能单一,集成度低; 2.接口专用,开放性差; 3.结构死板,适应性差; 4.可重用程度低,稳定性差。 利用革命性的软件技术设计各种行业软件是唯一的出路,这给我们带来了打破垄断的机会。本文针对工业自动化和数字图像处理的实际需要,研究如何利用先进的分布式软件技术来设计和开发先进控制软件和图像处理平台问题。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如下几方面: 1.首先详细地论述了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发展历史,COM、DCOM组件模型规范、原理及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然后论述了COM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着名应用OPC规范的基本原理、制定的背景、应用框架及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提出利用COM、DCOM、OPC等技术设计具有分布式、组件化特点的先进控制软件的主要思想。 2.设计开发了基于COM的先进控制软件。该软件改善了传统 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分布式软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软件的弊端,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伸缩性、可靠性、可维护性。该软件在实验室的叁阶水槽装置上获得了成功应用。 3.在详细介绍数字形态学处理规范、分类,以及在图像处理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利用分布式组件技术设计开发图像处理算法。同时结合实际的焊接自动化中熔池图像的特点,详细介绍如何利用灰度形态学,设计基于COM的形态处理算子,并且实时提取熔池的最大宽度、半长、后部面积、后拖脚等重要的几何参数。 4.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从理论和应用的角度作了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张驰[3]2006年在《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方法,旨在复用已有的、经过验证的软件组件来构造应用系统,这不仅可大大减少软件开发的人力、物力投入,缩短开发周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软件的质量,因而它是实现软件复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软件走向工程化和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随着现代软件系统规模越来越大,复杂性越来越高,软件系统所具有的开放性、分布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为了减少复杂性,人们将处理事务逻辑和处理系统底层的基础设施相分离,形成了不同的分布式中间件标准,在中间件技术之上提出了组件模型,用来说明如何构造组件以及组件间如何进行交互。如今,主流的组件模型有OMG组织的CORBA组件模型,Microsoft的DCOM和SUN公司的EJB组件模型等。这些组件模型构成了企业应用的基础,不同组件模型中的各组件间如何进行互操作对提高软件复用程度,实现企业内部应用集成和跨企业交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异构组件互操作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概括如下: 1.分析了目前分布式组件模型主流技术的特点和实现异构组件互操作的主要方法,指出了在开放环境下目前组件接口定义语言在组件描述和互操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归纳总结了组件非功能信息,给出了基于XML的对组件进行全面准确描述的可扩展组件标准化描述模板。 2.根据上述组件接口规约框架,对组件接口进行了扩展。即基于契约化设计思想,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语义层信息扩展;基于多元π演算,对组件接口进行了行为协议层信息扩展,从而使组件接口全面准确地描述了组件的“静态”和“动态”信息。 3.在扩展接口的基础上研究了组件匹配和组件交易服务。在接口的语法层提出了基于类型的基调匹配;在语义层提出了基于前件/后件和一阶谓词逻辑的语义层匹配;在协议层基于π演算互模拟性理论进行协议层匹配。在研究了组件匹配后,提出了基于标准化描述模板的组件交易服务,并研究了基于协作服务器图模型CSG的交易者联盟动态管理问题。 4.研究了组件组合和组合互操作中的组装推导,给出了在体系结构指导下从候选组件集合中对组件配置的算法,研究了互操作中的兼容性和替代性等关键
王德康[4]2001年在《分布式先进控制软件技术与应用》文中指出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把先进的软件技术尽快地应用到先进控制软件的设计中是非常迫切和必须的,否则我们将被淘汰。国内在先进控制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落后于国外很多,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现有的先进控制软件产品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局限:(1)功能单一,集成度低;(2)接口专用,开放性差;(3)结构死板,适应性差;(4)可重用程度低,稳定性差。利用革命性的软件技术设计先进控制软件是唯一的出路,这给我们带来了打破垄断的机会。本文则主要利用分布式组件技术研究了先进控制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工程实施问题。 论文在总结和研究了主要的分布式组件技术COM/DCOM和OPC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组件化先进控制软件设计模式,设计开发了预测控制软件包和自整定软件包。另外,结合具体的研究课题基于JX-300X DCS系统设计开发了先进控制高级语言SCX及相应的软件;结合工程实际研究了自整定控制器克服负载扰动的有效技术。本文的主要成果在现场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首先详细地论述了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发展历史,COM/DCOM组件模型 规范、原理及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然后论述了COM技术在工业自 动化领域的着名应用—OPC规范的基本原理、制定的背景、应用框架及 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提出利用COM/DCOM/OPC等技术设计具有 分布式、组件化特点的先进控制软件的主要思想。2)结合浙大中控从法国引进的Hiecon预测控制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 COM/OPC技术的分布式组件化预测控制软件包APC-Hiecon。该软件包 功能强大,克服了传统软件的弊端,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伸缩性、可靠 性、可维护性,产品化程度高。该软件包已经在数十套大型装置上获得11 浙 江 人 学 四 上 学 泣 论 文 了成功应用。3)抗干扰性是控制器整定结果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文提出了利用有偏继电 器克服多变量系统自整定过程中的负载扰动。利用有偏继电器测试,结 合连续回路闭合自整定技术,可以得到精确的临界点参数井实现控制器 的参数整定。仿真表明给出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多变量系统自整定过程 中的负载扰动。4)控制器自整定技术是实用的先进控制技术。传统的自整定控制器缺少开 放、通用的应用平台,缺少辅助设计和仿真环境,这大大妨碍了自整定 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自整定控制器的产品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利 用浙江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在自整定理论上多年的科研积累,提出并设 计了开放、通用的分布式组件化自整定软件包。该软件包提供了分布式 的应用框架和全面灵活的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案,具有很好的开放性、通 用性、伸缩性和应用前景。5)高级语言是开发和实现先进控制策略的重要手段。在研究了先进控制高 级语言的设计与运行原理的基础上,基于SUPCON JX唱3X DCS集散 控制系统设计开发了SCX先进控制高级语言及其开发环境。该语言可以 实现包括各类典型先进控制策略在内的各种复杂控制方案。大量的实际 应用验证了SCX语言在实现高级控制算法方面具有劫能强大、实现方便、 运行稳定等优越性。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张明[5]2007年在《基于OPC技术的预测控制软件包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计算机网络与软件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技术革命。把先进的软件技术尽快地应用到先进控制软件的设计中是非常迫切和必须的,否则我们将被淘汰。国内在先进控制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方面落后于国外很多,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现有的先进控制软件产品主要存在如下一些局限:(1)功能单一,集成度低;(2)接口专用,开放性差;(3)结构死板,适应性差;(5)可重用程度低,稳定性差。利用革命性的软件技术设计先进控制软件是唯一的出路,这给我们带来了打破垄断的机会。本文则主要利用OPC技术研究了先进控制软件的设计开发与工程实施问题。论文在总结和研究了主要的分布式组件技术COM/DCOM和OPC规范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布式组件化先进控制软件设计模式,设计开发了预测控制软件包。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概括如下:1)首先概述了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发展历史,COM/DCOM组件模型规范、原理及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然后论述了COM技术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着名应用OPC规范的基本原理、制定的背景、通讯方式、应用场合及OPC服务器与客户端运行环境的设置方法。提出利用OPC技术设计具有分布式、组件化特点的先进控制软件的主要思想。2)结合预测控制技术,设计开发了基于OPC技术的分布式组件化预测控制软包,提出了软件包的总体框架,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思想。该软件包克服了传统软件的弊端,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伸缩性、可靠性,产品化程度高。3)对一类系统开环阶跃响应y-u曲线单调递增或递减的非线性情况,提出了模糊逻辑扩展DMC算法。4)以CENTUM CS1000为平台,非线性连续发酵过程为控制对象,进行仿真研究。应用OPC自动化接口规范实现客户端数据采集,并存入数据库中,同时应用模糊逻辑扩展DMC算法求解最佳控制器参数,最后将参数传送回控制系统。该软件包实现了OPC客户端接口软件、实时数据库软件以及预测控制软件的基本功能。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郭军[6]2005年在《产品线架构中支持软件复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自1968年Fritz Bauer第1次提出软件危机的概念以来,软件工业一直被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开发成本巨大、开发周期过长等问题困扰,这已经成为限制软件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工业界和学术界越来越多地关注软件复用,希望通过复用高质量的软件部件构建系统,解决软件危机。从20世纪60年代的子程序到70年代的模块、80年代的对象、90年代的构件,软件复用水平一直稳步提高。特别是近十年来,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CBSD)方法和产品线工程(PLE)得到了很大发展,进一步促进了软件复用。 然而大量实践表明,软件复用仍存在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针对特定领域的复用问题,如:如何对一个特定领域的共同资产进行识别和复用、如何能更好的平衡领域共性和具体产品的特殊性、如何能在不同的粒度级别上组织软件资产以提高复用的灵活性并降低复用的复杂性、如何管理庞大的复用资产库并能够为特定领域提供专门服务、如何能够更好地复用第叁方提供的软件资产并避免语义差异等。这些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对现有的软件复用技术,如面向对象的软件复用技术、CBSD复用技术和PLE复用技术,进行了分析、比较,总结了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面向产品线的软件复用分层体系,对产品线架构中支持软件复用的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1)为了在产品线开发过程中有效地应用各种软件复用技术,清晰地展示不同粒度的软件资产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个面向产品线的软件复用分层体系,包括产品层、产品线架构层、框架层、专用组件库层和分布式组件库层等。在这个体系中,为了降低产品线架构描述和应用的复杂性,提高产品线的扩展能力和复用粒度,将产品线架构分解为一系列松散耦合的框架,每个框架都包括一组与业务相关的组件。为了对框架提供更大的组件选取空间,使用了分布式组件库。由于不同来源的分布式组件库存在语义异构问题,并且其通用的特点不能表达框架对组件复杂的约束规则,不能根据框架的应用反馈支持框架演进,因此提出了建立在通用的分布式组件库基础上的专用组件库的概念,以便为框架提供统一的、直接的和完善的组件信息存储和检索等服务。这个软件复用分层体系有机的将产品线的组件、框架和架构组织起来,降低了产品线复用的复杂性,
韩涤非[7]2007年在《EJB分布式组件技术在油田数据发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的学术背景和业务背景,然后通过比较当前主流的叁种分布式组件技术说明了本课题选择EJB技术的原因,并对EJB技术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实现了基于Web技术的油井工况数据发布系统,并在实现中通过使用设计模式来提高EJB性能。分布式组件技术是开发大型Web企业级应用的最好选择,它在提高系统处理能力、系统协作能力、可扩展性和安全性上都有很好的表现。将EJB分布式组件技术应用于油田数据发布系统是实现“信息化石油”的有效途径。基于Web技术的油井工况数据发布系统现已投入使用,从目前的使用情况来看系统运行稳定,具有可扩展性高,灵活性好,可维护性强等特点,在开发系统中使用到的设计模式和技术也都是提高EJB性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杨建宇[8]2005年在《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的普及和IT技术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模式正从“系统与功能”向“服务与应用”的趋势演变。Esri公司指出,分布式的地理信息服务是未来GIS发展的两大方向之一。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研究也给于特别关注。同时,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农业、林业、海洋、环境、交通、城市建设、通讯、新闻媒体、教育以及军事等几十个领域。因此,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新兴的前沿研究方向。 本文在两个实际应用系统的推动下,对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从提高系统效率的角度考虑,本文首先重点对空间数据的管理、压缩和渐进传输进行了研究和实验:进而基于微软.NET框架,利用Web Services和COM/DCOM/COM+技术,遵循OpenGIS相关规范设计与实现一个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的相关组件;最后本文通过两个实际应用系统验证了上述理论和技术的可行性和正确性。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对现有的分布式组件对象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本文对现有分布式对象技术COM/DCOM/COM+、CORBA、RMI/EJB/J2EE和Web Services组件技术进行总结与分析,指出其优缺点,提出本研究采用相关组件技术的原因与理由。 (2)对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与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无论是对传统桌面GIS还是对基于Internet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来讲,空间数据的有效组织与管理都是非常关键的问题之一。本文针对具体的应用实例,在深入分析现阶段空间数据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把空间数据分为基础空间数据和行业应用空间数据,设计了各自多级索引数据组织方案,针对具体的军事标绘数据设计了具体的数据库表。 (3)为了提高系统运行效率,对矢量空间数据的压缩和渐进传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验。矢量空间数据的压缩和渐进传输国内研究的很少,国外相关文献也不多。本文首先对矢量空间数据的压缩与化简进行了综述,然后重点研究了两种重要的矢量数据压缩算法:改进的Douglas-Peucker算法和基于小波的压缩算法。并对其改进的DP算法和基于小波的压缩算法效率进行了对比实验分析。提出了基于BLG树和改进的DP算法的矢量数据渐进传输算法,设计了相关的体系结构和矢量数据渐进传输文件格式,对所提出的渐进传输方法进行了实验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渐进传输方法能较大的提高系统的效率。
王跃宣[9]2003年在《先进控制策略与软件实现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流程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日趋大型化和复杂化,对生产过程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安全性以及对环境影响等的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常规PID控制已难以甚至无法解决这些具有多变量、强非线性、高耦合性、时变和时滞等特性的复杂生产过程关键装置的控制问题,迫切需要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开发。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和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先进控制策略及应用的深入研究与实践。网络与软件技术的发展正引发着新的过程控制技术革命。先进控制策略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已在国外形成了许多商品化的先进控制软件并广泛投入实际应用。国内在先进控制策略与软件的开发和应用研究方面与国外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本文针对当前国内研发的先进控制软件所存在的不足,如可开发性、稳定性、可靠性较差,结构不够灵活,可重用程度低等问题,提出了用分布式组件技术改进传统的先进控制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应用模式,在分析国外先进控制策略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基础上,开展了基于多层分布式组件技术的先进控制软件设计方法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 论文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复杂过程控制系统先进控制策略研究及其软件开发的经验,提出采用软测量技术、全局辨识技术和模型预测控制技术以及多层分布式组件化的先进控制软件设计模式,进行了有关理论基础的讨论和设计方法的研究,开发了适于复杂过程控制系统应用的通用软测量软件包、工业过程模型辨识软件包和预测控制软件包。研究成果已在工业现场获得成功应用。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在分析国内外近几年来有关复杂过程控制系统先进控制策略、控制技术和软件产品开发主流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先进控制策略的理论基础,将先进控制策略的关键技术,包括软测量技术、模型辨识技术和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等作为本文研究的重点目标; 2.在软测量技术研究方面,本文从实施软测量必须的数据预处理、辅助变量选择和建模等方面研究了相关的算法,引入增量法和主元分析法自动剔除有显着误差的数据,用FIR滤波和一阶滤波预处理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法实现辅助变量的自动选择,用改进BP算法、部分最小二乘算法和模糊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软测量建模,并根据某化纤厂精对苯二甲酸(PTA)装置的工艺流程,研究了PTA工艺计算机理建模以及模型自校正问题,研究成果已在该过程控制系统技术改造中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3.在复杂过程模型辨识和系统建模方法研究方面,本文引入一种全局辨识技术,能够基于输入/输出数据,利用局部辨识得到的模型信息,进一步建立了全局辨识模型和精确估计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模型更加逼近工业过程的真实特性,从而具有更好的实际应用价 摘要 值;4.在模型预测控制方面,本文分析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的基本原理以及控制算法,结合从 法国引进的Hiecon多变量预测控制技术,讨论了利用Hiecon预测控制策略解决约束多 变量过程的协调控制问题。5.在分布式组件技术研究方面,本文详细分析了其技术发展历史、主流模型、建模原理及 其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基础,针对现有先进控制软件产品存在的不足,提出用多层分 布式组件化设计模式进行先进控制软件的研发。针对软测量技术在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 的各类问题和功能需求上的反馈,同时考虑到工程应用和市场的前景,结合本文介绍的 软测量技术,以通用软测量软件包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实施为主线,介绍了组件化软测量 软件包的设计原理、基本框架和特点,并给出了软测量软件各个组件的设计方案。该软 测量软件包在某化纤厂精对苯二甲酸(PTA)生产装置上获得了成功应用,其实际应用 效果验证了软件的有效性和可行性。6.在模型辨识与系统建模方面,研究开发的工业过程对象模型辨识软件,可在实际工业生 产环境下获得现场装置试验数据与支持实际工业过程的动态数学模型运算。本文采用了 基于参数方差的全局辨识技术,利用多层分布式组件技术研究建立了开放通用的分布式 组件化工业过程对象模型辨识软件APC-Glide,文中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设计原理和方 案、应用框架、功能特点及其在工业过程中的应用,并在工业现场使用中验证了该全局 辨识算法及其辨识软件能够显着提高实际工业过程控制系统建模的效率。7.针对先进控制策略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结合Hiecon算法,提出了基 于COM的多层分布式组件化先进控制软件包的设计思想,以先进控制软件的研究开发 与应用实施为主线,文中介绍了多层分布式先进控制软件的设计原理、体系结构和特点, 并给出其界面层、业务层、数据层和接口层的具体实现技术和方法。成功开发的先进控 制软件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伸缩性、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产品化和工程化程度高。该先 进控制工程化软件包已经在企业过程控制技术改造中取得了显着的应用业绩。‘ 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
高山[10]2004年在《组件化FMS远程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航空基础科学基金项目——FMS的网络型异地故障诊断与维修系统的研究与应用为依托,对远程FMS设备故障诊断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全面地研究和分析,并针对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原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传统的复杂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已不能满足制造系统全球化、客户化等发展趋势的要求,本论文所研究的组件化FMS远程故障诊断系统旨在能够经济、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FMS设备的远程故障诊断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故障诊断方式。将FMS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因特网相结合,采用开放的分布式结构和组件构架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认为在制造系统新趋势下的FMS远程设备故障诊断系统是各子诊断系统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有机集成,各子系统诊断模块分布在生产厂商或科研机构中,具有独立的诊断功能和相互通讯能力,对其有效集成能够完成系统更为复杂的诊断。在此基础上,对FMS故障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针对一般子系统构建了系统的逻辑结构、功能模型和实现结构。 在系统的实现上,采用分布式组件设计思想,对基于Web数据库建立远程故障诊断专家系统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知识库、数据库、推理机等传统专家系统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采用B/S模式、HTML、ASP、ADO、COM/DCOM、JavaScript、VBScript等网络编程技术加以实现。并对诊断系统数据传输模型和标准进行了深入探讨。 该远程故障诊断系统采用基于网络的叁层结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瘦客户端,Web服务器为IIS5.0,数据库服务器为MS SQLServer2000。运用COM/DCOM技术将各诊断模块封装为服务器端组件,由Web浏览器(IE)实现远程客户端与服务器端的交互。
参考文献:
[1]. 分布式组件框架设计及其接口规范[D]. 胡丹. 重庆大学. 2003
[2]. 分布式软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邵奇可. 浙江工业大学. 2002
[3]. 异构组件互操作技术研究[D]. 张驰. 西北工业大学. 2006
[4]. 分布式先进控制软件技术与应用[D]. 王德康. 浙江大学. 2001
[5]. 基于OPC技术的预测控制软件包的研究与实现[D]. 张明. 青岛科技大学. 2007
[6]. 产品线架构中支持软件复用的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 郭军. 东北大学. 2005
[7]. EJB分布式组件技术在油田数据发布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韩涤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7
[8]. 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D]. 杨建宇.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2005
[9]. 先进控制策略与软件实现及应用研究[D]. 王跃宣. 浙江大学. 2003
[10]. 组件化FMS远程诊断系统研究与应用[D]. 高山.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标签: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论文; opc论文; 软测量论文; 软件接口论文; 预测控制论文; 空间数据论文; 分布式架构论文; 系统辨识论文; 分布式技术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分布式算法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软件论文; 功能分析论文; 开发框架论文; 分布式开发论文; opc技术论文; 软件技术论文; com组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