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学本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重科研、轻教学,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生教育,这是长期困扰我国研究型大学办学观念和办学实践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本文就研究型大学的由来、特征和内涵,以及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与科研工作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了发展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对“研究型大学”的理解

“研究型大学”这一名词发端于1810年成立的德国柏林大学,它以强调“研究与教学相结合”而著称。结合本国国情与德国模式,美国于1876年建立了第一所真正的研究型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以进行科研和培养研究生为主。研究型大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在1970年提出,后来一直沿用于美国大学的分类。英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也出现教学主导型大学和研究主导型大学的区分。在我国国务院学位办草拟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1-2010》(第4稿)中,首次由官方提出了“研究型大学”这一概念,但由于我国尚未明确地对高等教育机构进行分类,研究型大学的内涵界定尚不清楚。

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理解有两个实证性指标。根据1994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关于美国高等学校的分类标准,第一类研究型大学被定义为:提供全部学士学位课程,承担直到博士生的研究生教育,并进行重点科学研究,每年授予50个以上的博士学位,另外,每年接受联邦政府4000万美元以上的资助;第二类被定义为:每年获得联邦政府的资助额为1500~4000万美元,其他指标与第一类相同。这是较早的两个硬性指标。事实上,研究型大学还可有其它一些特点。据有关研究,它是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大学;是具有国际性的开放性大学;是许多精英人才积聚的中心;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中心;是新学科形成的中心;是重大成果形成的中心等等,不一而足。由于国情不同,各国研究型大学的表现特征和评价指标各有差异,人们对研究型大学的认识也仁智各见。

一般来说,在世界范围内,学校数量少、办学水平高,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多且水平高,在本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发挥的作用大,是大家普遍认同的研究型大学的指标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数量虽然还不足其大学总数的4%,但它们对美国经济的发展乃至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贡献却是巨大的。

研究型大学到底有何特征?从学习者的角度看,“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合作经验、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的特征”。从师资力量、学习者的构成、环境和定位等方面看,还会发现如下特征:研究型大学著名学者聚集;研究型大学以研究生和博士后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教学综合化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特征;学校有其特有的国际定位;研究条件优良,人文环境凸显,等等。

总之,研究型大学是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从总体上看,它表现出教学的研究性、研究的前沿性、管理的科学性及环境的学术性。在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育中,师生的创新、发现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培养与鼓励。教学与研究的结合营造了研究型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一流的社会声望。

二、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及其与大学的关系

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无论中外,都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这里试就中美两国的情况作一比较分析。

1.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经验与改革现状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从其诞生起,就有轻教学、重研究,轻本科生教育、重研究生教育的传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建校初期,研究生的招生人数就远远超过本科生,有的大学甚至干脆就只招研究生,不招本科生。研究型大学发展至今,虽然两者兼招,但重研轻本的传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观。一方面,成千上万的本科生慕名师而来,却得不到名师指点,也无缘享受招生资料上慷慨罗列的良好设施和研究机会,充斥本科生讲台的多是一些二流教师、研究生助教乃至外聘教师。而名教授们一般都把精力用在研究生教育和自己的科研上,本科教学质量根本无法保证。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指出,来自本科生的学费是大学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经费支持了研究项目和研究生教育,但大多数情形下,付钱的本科生所得到的却远远低于其学费的价值。由于研究型大学以科研为重,教师待遇基本取决于科研成果的大小有无,因而本科生的教育质量相比之下似乎无足轻重,有的甚至把本科生教育当作一种职业教育。恰如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所说,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降低到单纯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的地步,这与本科生的学费很不相称。由于研究型大学在办学目标上的这种误导,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不断削弱,学生享受高质量教育的权利也不断受到损害。

针对上述状况,20世纪80年代,美国先后发表了《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以及《投身学习,发挥美国高等教育潜力》等报告;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也发表了题为《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的报告,系统地指出美国本科教育的种种冲突,并提出诸多相关的改革建议。1995年,美国创立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全国委员会”;1998年又发表了题为《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蓝图》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蓝图”),揭示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新趋势,提出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10种策略。报告预言,研究型大学“将会造就出一种特殊的人才,他们富有探索精神并渴望解决问题,拥有代表其清晰思维和熟练掌握语言的交流技巧,拥有丰富的、多样化的经验,这样的人将是下一个世纪科学、技术、政治和富于创造性的领袖。”为此,美国研究型大学重构了其本科生教育模式,即“统和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将“单面人”转换为“综合人”。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美国调整了其人才培养目标。《蓝图》指出,新世纪的本科教育要“给予学生所必需的口头和书面交流技巧的训练,使他们达到一种水准,既可以满足他们在大学的学习需要,又能适应研究生专业学习和个人生活需要,提供欣赏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机会,以及学生在其可能接受的广度和深度上体验这些学科的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做出认真的全面准备,不论他们是要就读研究生院,职业学院还是开始他们人生的第一次职业”。可见,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再是以前单纯的职业人、实用人,而是表现为最基本的全面发展、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重视能力的锻炼、锻炼能力要在探索和创新中完成这三方面的综合。

二是教学与科研融合,确立了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教学与科研融合是美国当代研究型大学发展的趋势。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则是基于实践的探索性学习。在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课程改革中,科研的因素已融入课程体系,具体表现为:①提供更多的科研和实践机会。美国研究型大学纷纷出台支持本科生的研究计划。伯克利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学徒计划”,要求本科生必须有16.7%的学分用于从事研究。1996年,MIT曾为一半的本科生提供研究机会。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为鼓励学生从事科研,颁布了《生活费补贴条例》。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科研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作为学徒参与教师为主的研究小组,一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项目方案,并向学校提出研究资金申请。②增设讨论课。近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开始为低年级的学生开设讨论课。如伯克利大学采用小班形式,每年共设200多门讨论课。耶鲁大学也为学生开设了“指导研究”项目课程,由名师主讲,讲课和讨论的比例为1:2。这样,小班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低年级学生具有指导意义。③开设跨学科课程。20多年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跨学科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运用多学科的知识解决科研难题,推进多学科教学的发展。马里兰大学开设的“世界课程”就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④创设了科研学分制。为鼓励学生参与科研,一些研究型大学特别设立了科研学分,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其本科生培养计划里,学生可获得的研究学分的课程就有5门,总共可修16个科研学分。⑤提供信息化课程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教学中加大了信息技术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课程技术与教学整合。

2.我国创办研究型大学过程中的本科教育问题

近年来,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国内一流大学,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目标,纷纷将自身定位为研究型大学,并启动相关的建设工作。

随着改革的深入,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种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特别是扩招后,本科教育在办学过程中所占资源的份额和比重逐渐削弱。学校也难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本科教育上,表现为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与实际脱节,本科生受教育的权利与实际相去甚远,严重影响了本科生培养质量。一些大学在跻身世界一流、创建研究型大学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研究生教育基础的本科教育却问题累累、令人堪忧:

一是本科教育过早、过分专门化。部分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推行一种按行业、甚至按岗位、按新产品进行教育的过度专门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对本科生教育降低到职业培训和岗前培训的地步。这既浪费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和教学资源,也降低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发展后劲。

二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剧增,师资空前紧张,大班上课成为经常,研讨课难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由于教学与科研的失衡,本科生所接受的内容大抵是现成结论,新知识进入课程的速度极慢,由此导致本科生尤其是新生学习劲头的消沉。凡此种种,都使本科生教育质量大打折扣。

三是由于科研训练不足,许多本科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不强。研究型大学拥有雄厚的师资和科研能力,本应培养创新意识很强的精英。但事实上,很多用人单位都在抱怨一些出身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薄弱,习惯于从资料上找现成答案。这显然是由于本科生得不到名师指点、教学与科研分离、创新思维受到抑制所致。

此外,教育指令性强,教育理念单一,办学缺乏特色,本科生师资力量薄弱等等,都成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的制约因素。

3.研究型大学与本科教育关系的理性分析

一方面,本科教育是基础,是研究型大学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一,本科教育质量是形成“名校”品牌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不仅奠定了学生今后发展的基础,也在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心目中建立和巩固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其二,本科教育关系到更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学校的“经济生活”水平。哈佛大学历任校长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数次大规模的本科课程改革都是在校长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完成的。因为本科教育质量不仅关系到硕士、博士的生源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到大学教学经费的主要来源和发展动力。可以说,“本科学生是大学经济生命的‘血液’”。其三,本科生活跃了大学的育人环境。校园内发生的以本科生为主角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包括娱乐活动、学生报纸、足球比赛、文艺表演,以及其他社团活动,都给校园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习和研究充满了乐趣——而这种乐趣正是研究型大学的魅力之一。

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办本科教育,为本科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力)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会。研究型大学里有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一般来说,都有学术上的权威,有很深的理解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这些教师与聪明、富有想象力和渴求知识的本科生接触,可以激发自身的创造力,学生也可以从他们的研究和教学经验中受益。其次,让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可以产生“相观而善”的效果。尤其是让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有利于交流观念和见解、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优化探索过程、改进思考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模式。可以说,为本科生提供大量参与研究的机会,提供一种能产生强大相互激励作用的特殊智力环境或曰“智力生态系统”,也是研究型大学的独特优势之一。

三、我国研究型大学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对策

本科教育是研究型大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学校需要利用其研究生资源并将本科生的参与纳入其研究计划。我国许多大学正在努力迈向研究型大学,如何借鉴国外研究型大学发展本科教育的成功经验,真正提高本科教育的质量,是必须正视的重大课题。

1.树立先进的人才质量观念,确立高远的人才培养目标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界定,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同样,人才培养质量也应是多规格、多层次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质量,更应具有高质量、多规格、多层次的特点,不应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同时,还要确立两个观念:“一是培养学生的首创精神与创造工作岗位的素质,使毕业生不仅是现有岗位的求职者,而且是新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二是满足终生学习与培训方面的社会需要,为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有各种选择的自由,包括入学、退学的灵活性。”在研究型大学的众多培养目标中,我们发现,至少有三类是非常典型而不同于一般院校的:一是培养领袖人物。如耶鲁大学现任校长查德·查尔斯·列文2001年在接受《中国大学教学》记者的采访时说:“耶鲁将永远为世界培养各个方面的领袖人物”。而早稻田大学虽然表示要培养具有独创性的钻研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且独具个性的公民,然而其最直接目标却不是培养科学家而是地方领导人。

二是培养通才。研究型大学虽然其学科背景各有侧重,但基本上都是综合性大学,拥有完整而优质的学科种类,因此,要求其各层次、各类型的人才都具有宽广的学科基础和专业视野。如剑桥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设计型、实干型、创造型,且具有良好素养的人才”,MIT则计划“使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理”,并具有“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适应性和观察力,从而在激烈变化的社会中无论在职业还是人性方面都有所发展”。哥伦比亚大学则尤其重视学生的综合性知识、能力及艺术修养。

三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维也纳大学的目标是使学生接受科学和职业培训,且获得相当智能,可以独立完成研究课题,能适应变化的社会形势。清华大学则明确提出,“把学生培养成高层次,高素质,创造性,多样化的骨干人才,使他们中间成长出一大批治学、兴业、治国的栋梁之材。他们应能正确影响国家和社会发展,同时具有较高的专业技能”。

2.形成教改合力,规划课外活动

研究型大学中的每个人都应当是探索者、发现者和学习者。教师能够给予学生的最大贡献,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助。因此,必须废弃那些将学生变成知识容器的教学方法,而代之以基于探究发现的自主学习;废止大班讲授而实行小班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处于不断的互动之中。这样,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才能成为一种享受。总之,教育质量与教育主体的努力程度成正比,而这种努力源于教改合力的激发。教育和教学改革应当兼顾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对教与学的过程要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校长和其他学术领导人应根据评估的结果组织和指导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研究教学法、采用新技术,改革考试形式,合理控制班级规模,使整个教育、教学工作通过过程最优达到质量最优。

给予学生自由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是大学的双重任务。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是为了让他们负起更大的责任,反之亦然,要让学生真正负起责任,就必须给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选择,这样,他们才能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社团意识的培养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要素之一。研究型大学的众多学生社团多由研究生因共同的研究兴趣集结而成的。鼓励本科生加入社团,就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协同研究,在研究中取长补短,互相激励,形成社团意识。可以说,社团是学生自由发展和树立责任感的最好养料。包括社团活动在内的课外活动计划,应当成为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耶鲁大学希望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不仅在课内勤于思考,课外也应参加各种活动。为此,耶鲁把本科教育分为12个寄宿学院,每个学院约400名学生,从而形成一个个小社区,教学资源共享,各学院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多方受益。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也在组织本科生课外活动方面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他们的成功经验应积极推广。

3.为本科生与研究生共享教育资源提供组织保障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从组织结构上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联系在一起,为两者营造了结合的环境。伯顿·克拉克在其《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认为:“双层或多层结构系统则能够在研究生院之类的机构中保护研究工作,使研究生院承担培养最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职责,并使它与本科生学院的需求区别开来,但同时仍将本科生学院容纳在整个机构之中。”这种并行结构,既有利于加强本科教育,又有利于加强研究生的高级训练和研究。前者为后者提供了良好的生源;而后者质量的提高,又为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提供了充足的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在组织结构上,跨院系合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学科基础。自二战以来,融合多个学科领域的新系和项目不断涌现,当今社会的众多问题也需要用不同的学科知识来协同解决。因此,跨学科人才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美国研究型大学正在拆除学科问的壁垒,进行跨院系合作,开设新的专业,安排新的课程计划,让不同专业的教师合作从事本科教学,加速学科的融合发展和人才全面质量的培养。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壁垒分明,这是在特定环境下的积习,要改变不是朝夕之功,好在国内已开始意识到学科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学科融合的文章也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希望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就此采取有力的组织措施。

4.加强学科支撑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

首先是学科支撑体系。学科支撑体系必须保持文理协调、平衡发展,消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正如牛津大学校长Lueas先生所说,一流大学在发展科学的同时,不能只强调应用科学的发展,还要强调人文学科的平衡发展。否则,大学的发展就会被扭曲。在国外研究型大学中,理工结合、文理交叉是顺应现代高等教育综合化趋势的必然。MIT特别强调理工科的“人文学和社会科学的内涵”和工程教育中的“人文与社会之源”;强调文、理、工的交叉、渗透和结合。这些也得益于学校领导有正确的教育思想。研究型大学鼓励本科生自由地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漫游,自己选择受教育的方式,从而增大了学习动力。

其次是条件保障体系。包括三个方面:①教学体制保障。研究型大学需要在教学体制上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保障制度:第一,给予本科教学与科研类似的激励和奖励,进一步承认和提高教学工作的地位;第二,鼓励学生对课程进行认真、系统的评估,以利于教师发现教学和教材的缺陷;第三,制定优惠政策,给教师尤其是优秀教师提供特殊待遇,以激励他们投入更大的教学热忱,试验先进的教学方法;第四,帮助年轻教师和研究生提高教学水平,对他们的考核应以本科生教学业绩为基本依据。②教学技术保障。研究型大学在利用先技术进行本科教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比如,我国许多大学都进入了中国教育科研网,或有了自己的局域网,并在图书馆建立了电子阅览室等多媒体教学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先进技术手段应用于教学领域,意味着教学理念和教学构成的整体优化,意味着教学双方探究、辨析和创新的先进教学系统的形成,而不是新瓶装旧酒,仅仅借助先进技术简单地累积知识。③师生关系保障。这里的关键是使师生交流得到保障,因为充分的师生交流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既有“师道尊严”的一面,也有“教学相长”的一面。应当根据师生良性互动的现代教育思想,柔化“师道尊严”的严峻面孔,强化“教学相长”的内在活力,建立研究与教学结合、探讨与传授并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5.确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指大学确定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位置,亦即确定自己的类型、水平及发展方向。定位对学校的发展意义重大。正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所说:“每个大学重要的首先要明确其作用、职责、目标、定位,这样你才能开始。”

创办研究型大学必须面向全球,重视国际化趋势。这是因为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经济竞争的全球化决定了科技竞争的全球化,进而决定了教育竞争的全球化。是否具有全球视野,是一所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能否臻于一流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确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日本80年代新型大学的先驱筑波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把学校定位为“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大学”,因此筑波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人才培养目标也一改过去的“知识传授型”为“培养具有伟大发现的创造性极其丰富的实力型人才”。这一定位也充分保证了筑波大学科研水平的国际性、培养人才的自觉性及与社会联系的紧密灵活性,使之成为“日本头脑城市”筑波的核心。美国高等教育更是十分重视国际化定位,在衡量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水平时注重使用国际性的指标。目前,国际化的重点是课程设置上的国际意识。耶鲁大学已经做好准备,校内用50余种语言开课,共开设600多门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从国际贸易到现代中国史、到人口增长引起的全球问题等。走向全球的学科体系不仅包括传统学科,还应不断拓展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总之,国际化是我国重点大学在发展中应予重视且必须顺应的一大发展趋势。

标签:;  ;  ;  ;  ;  ;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比较研究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