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教学策略摭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教学策略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语文知识教学面临一些问题:语文知识多元化、边界不清;学生经验与专家确定的知识不一致,尊重学生主体,会弱化专家的权威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教学中不拘泥于某一种知识与方法,而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来分析作品和学生的思维方法;关注学生经验,在学生内心观照的基础上,通过会话性对话达成共识,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语文知识。下面我以苏教版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为例,谈谈我的语文知识教学的策略。 一、内心观照语文知识 语文知识教学是一个帮助学生知觉重组或认知重组的过程。书本内容、教师(权威)的有关知识用来唤醒学生经验,引导、辅助学生对知识整体性、连续性的认知,在认知的过程中生发新的经验、新的思维方式。 苏教版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三个板块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基本上属于实用类文章。以我的经验来观照,这些文章“说了什么”是专题学习的起步。把文章放到我的知识结构中分析:《南州六月荔枝丹》《斑纹》呈现出奇异神秘的自然世界,而《斑纹》一文又激荡着对自然特别深入而绵长的思考;《〈物种起源〉绪论》《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表现科学家群体面对自然的精神品格,告诉我们科学是有价值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是可以把握的;《景泰蓝的制作》《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面对的是社会生活,当生活按照科学美的规律来塑造的时候,生活也变得更加美好。三个板块的教学可以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框架中,这样一来打破了教材呈现的先后顺序。我把它的顺序重构为始于“奇异的自然”板块,推进至“探索与发现”板块,收束于“美丽的创造”板块,这样的教学结构符合人类整体认知事物的心理规律,也体现“自然—科学—实践”系统自洽的合理性。 但是,学生对这个专题的认知可能与老师不同。那么,教学如何实现?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经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这几篇课文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促使学生学会分析。因此我不把自己的认知框架硬塞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把知识放到他们自己的内心来观照,使知识和内心发生意义关联,保证认知的“俘获性”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载人人类文明史的巨著、巨人不在少数,编者为什么独独将《〈物种起源〉绪论》作为“科学之光”专题的第一束强光?排除编者团队主观喜好的因素,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定位这篇课文。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联系新知识的纽带。“学习是否有意义,取决于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是否建立了联系,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了意义,而且旧知识也因得到了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①。比如,教学《〈物种起源〉绪论》,我利用已经学习过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把它与新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中有这样的表述:“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达尔文和马克思一样,在自己的领域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他喊出了石破天惊的秘密,破译了“我从哪里来”这个旷世难题。达尔文的伟大不仅是因为可以和马克思成为“同侪”,而且因为他的理论贡献和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一起被作为整个世纪的三大推进人类文明的奇迹。这样把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绪论》放到一个新框架中,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唤起对科学的敬畏之情。 二、在整体结构中把握核心知识 整体结构指的是对语文知识结构化分类,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如何在整体结构中把握核心知识呢?教师不仅要清楚知道语文本体知识流变,而且要能对它们进行加工、重整、变更,形成课程知识,即符合语文教育目标的知识。在完整认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这篇课文、这堂课的核心内容,完成语文知识教学。当然,完整认识是相对的。我们对知识的认识在发展中,它就像一个个类似蜂窝状的结构,一个连一个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中的每一个结构是独立完整的,联系起来看,又是在发展中的。同一个知识在个体内心观照下会有不同的认识,也就是说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也会变化。因此,要对语文知识分类,在更宽的范围里选择适合“这一篇”的知识。 以《斑纹》教学为例。按照传统文体知识来看,它是一篇非典型文章。《斑纹》是独特的“这一篇”,有人说它是散文随笔,有人说它是科学小品,也有人说它是说明文,各种说法不一而足。学生无法在已有的经验世界找到类似的文体和学习范本,纯粹经验认知显然无法抵达文本的纵深。把“这一篇”放到更宽的知识结构中定位,在不同的知识结构中,我们对核心知识的认识也不一样。 《斑纹》这篇文章的写法兼有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实用性和文学性互相交融,反映了文体融合渗透的趋势。也与当下流行的以人文主义情怀关爱生态倾向有关,还可能受到了法布尔《昆虫记》的影响。如果把文体特点作为教学的核心知识,就要把这篇文章放到文体流变的历史中,选择类似的文章做比较分析,在人文思潮的背景中考察这种文体形成的原因。学生可能不习惯“科学性”“趣味性”“思想性”与“艺术性”这样的认知方式,也可能不喜欢用教师设定的文体知识,而习惯运用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来分析写作特点。知识有融通性,我不否定学生的认知方法,而是告诉学生两种不同知识在整体结构中的关系,把语言建构的权利给学生。 这篇文章的语体融合了文学类、实用类和论述类语言特点。作者以文学的情怀浇灌实用性的语言,说明和议论的语言有文学性的特点。绘形绘色,既有准确性,又富有诗意与智慧。许多画面的说明与描写非常有质感,像电影镜头一样逼真,如开头的一段,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而有些段落又如抒情诗一样,如对大地上劳作的描写。把语体特征与功能作为这篇文章的核心知识,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在语体知识的范畴里把握教学内容,让学生用文学描写、议论或者说明性的语言表达某个事物,这样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生发许多有趣的情怀,同时也在完整的语体知识结构中,熟悉了不同语言的特征及其功能。 这篇文章的结构特点也值得分析。文章描写了许多自然现象,自由而洒脱,但始终以“斑纹”为中心,散而不乱。分析文章结构,可以让学生“定位”在相对集中说明或描述各种“斑纹”的句段并分类,然后把课文14个段落按照句首关键词句的提示以及内部自洽的逻辑链,给文章“切割”,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但是,教学不仅是为了把握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还要学会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这就要求对文章结构的分析法有整体认知。那么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方法有哪些呢?风格、思维方法、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在的逻辑,等等,只有对文章结构的知识有比较完整的了解,才能把握这一篇文章的结构特点,通过这一篇学会文章结构分析的方法。 《斑纹》这一篇文章的教学知识是难以挖掘穷尽的。根据“这一篇”的特点和这个专题的课程目标,我把文体、语体和文章结构定为主要知识,而语体又是其中的核心。语体知识与文体、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乃至文化思潮的流变有关系,与文章本身的结构内容分不开,所以在教学语体知识时要考虑到它们之间的融通性。 三、以会话性对话为主要范式 作为教学策略的对话并不是开口说话那么简单,它是人与人之间经验和纽带的创造,是建立在实践性反思基础上的对经验总体的意义建构。只有当每一个人都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对话的方式建构、激发、更新、创造知识时,才能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共鸣。 作为语文知识教学策略的会话性对话要符合以下原则才能实现:一是在课堂中维护每一个人的言语权利;二是构筑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对话中得以共生同在,实现对话交流的合作性学习;三是基于学生总体经验的意义重建。语文知识不束缚于某一个人的经验,而是共同认可的经验的清晰表达。例如,教学《〈物种起源〉绪论》,我曾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文中提到了哪些科学家? 2.这些科学家与作者有什么关系? 3.作者提到他们并用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和他们的学术交往,用意是什么? 这些问题围绕本专题目标之一“理解科学家群体的精神品格”。将这些问题放到课堂里,学生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激荡各自的想法,达成对问题相对统一的认识:“我”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一己之力,也有“尺码相同”的自然学者们的用心。 再如《景泰蓝的制作》一文语言朴素、通俗易懂,纹理清晰得像高品位的花梨木,低调而经典。那么,语言学习的难点在哪里?沉潜于文本之后发现,专业术语“色料”“原料”“釉料”“质料”这四种“料”的使用,工艺术语“掐丝”“点蓝”“烧焊”“镀金”等对工艺流程的界定;科学术语“膨胀率”“机械力”对制作原理的表述,这些是学生研习文本时也许会碰到的难题。学生根据语境、借助资料,在自我认知学习中可能可以解决这些“镶嵌”在平易说明文中的术语,但是会有个性化的不同,也许解释不够科学准确,个人的理解往往无法得到共同认可。在此基础上我创设情境,组织言语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将个人习得与同伴交流,修整、补充、完善个人习得,获得理性认识,并达成对术语的相对统一的认知,完成“准确理解术语内涵”的学习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而言,具有交互感的“会话性对话范式”是很好的教学策略:在交互中丰富对陌生知识的认知,也深入地理解了同伴与自我。 “会话性对话”需要学习共同体。小组研讨、分工合作,在交流中看到不同的思维方法与情怀,在比照的过程中选择自己认可的思维和语言。从课堂形态上说,“会话性对话范式”学习共同体策略是语文知识结构化整体学习的主要策略。 ①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6。论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_教学策略论文
论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_教学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