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进步,为了与提高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城市的形态、结构、功能、空间、环境都随之发展和变化,地上空间上的矛盾尤为突出,对地下空间进行立体开发利用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办法。本文从地下商业街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历史,商业街类型,我国地下商业街的发展现状,对地下商业街的开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地下空间;商业街;人防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和日益扩大的城市规模给市区地面空间的利用带来了巨大挑战。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在解决这一矛盾中凸显出重要作用,对地下空间进行充分利用与开发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城市地下空间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开发力度会越来越大。
建设地下商业街作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和城市交通条件,而且是对地面建筑功能的重要补充,也带来了巨大的商业效益。
1 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历史
谈到地下商业街的发展,首先谈到日本。日本领土岛屿众多,资源匮乏。以东京为代表,人口密度大,地少人多,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资源紧缺等一系列问题,地下商业街在日本迅速兴起,亚洲地下街建设最早的国家便是日本。日本在1930年4月首次将上野火车站的地下通道修建成了地下商业街,随后在1931年12月,在地下商业街的基础上又改建成“上野地铁商店”,这是全球最早设计与施工,并建造完成的地下商业街。在日本,初期建成的地下商业街的主要形态之一是建设一条供人们步行用的地下通道,并在地下通道的两侧布置一些服务设施或开办各类商店。日本地下商业街真正发展成熟是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并在该时间段之后的几十年间,日本的地下商业街的数量逐年增加。如图1所示,在日本,总面积大于1万m2的地下商街总数达26处之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演变,地下商业街已经由原来单纯的商业性质演变成为具备多种城市功能效用的地下建筑空间综合体。该地下综合体一般是由商业、交通以及其他设备设施共同组成
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地下建筑空间的开发利用,以战备为目的人防工程建设为主。该阶段的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功能设计比较单一、质量较低,其布局也与城市发展建设相脱节。70年代,“平战结合”的指导方针出现,该方针指出已经建设完成的人防工程转为平时使用。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用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开始着手处理城市用地矛盾突出的问题,并进行城市用地的改造和综合开发规划。其中就包括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地下商业街,长春、哈尔滨等城市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兰州中心广场,沈阳、大连、西安、石家庄、郑州等城市的火车站站前广场的再开发等。另外地铁与商业毗邻或地铁车站带有较长配线区域,对大规模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
虽然地下商业街的发展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势头迅猛,发展速度较快。到目前为止,全国大多数的大中城市,都具有本地区地方特色的地下街。这些地下街除具有商业性质外,同时可兼做步行街。除此之外,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中城市,为了进一步解决本地区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问题,开始对地下建筑空间进行较大规模的综合开发建设。
2 地下商业街的类型
国内外的众多地下商业街类型,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
(1)附建式地下商业街。附建在高层建筑物或者公共建筑物地下室中的商业街,其功能和性质多与其占用地下室空间的建筑物的功能与性质相关,并将其看作地上建筑物的功能向地下建筑空间的延伸。例如,美国的纽约曼哈顿区和芝加哥市中心区等,其地上建筑空间多被利用,道路狭窄,人车混杂;为改善地面交通拥堵的现状,通常会采用将高层建筑物地下室建设与广场或者街道街的地下建筑空间开发同步进行,使它们形成一个整体,各部分连成一片,最终成为一个占地面积非常大的地下建筑空间综合体。完成的地下综合体将建筑物的空间、地上开敞空间、地下空间有机的结合成一个整体,对城市空间的开发利用,改善城市环境面貌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2) 人防工程改造的地下商业街。我国许多地下商业街都是由人防工程改造而来,例如青海省西宁大十字地下商业街,广州地一大道地下商业街(图2),赣州地一大道地下商业街(图3),哈尔滨第一大道地下商业街,郑州地一大道地下商业街,青岛龙山地下商业街,成都顺城街地下商业街,以及青岛市威海路人防工程等。
(4)利用地铁车站、火车站的综合开发形成的地下商业街。此类地下商业街国外典型的有日本京都火车站的地下商业街(图6);国内典型的如上海市结合地铁一号线的建设,在市中心广场范围内建成的上海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车站、香港名店街和迪美购物中心共同组成的人民广场地下商业街。与地铁车站、火车站结合,综合利用形成地下商业综合体的方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采用和接受。
(5)复合型地下商业街。即综合地上建筑、地下通道,结合旧城改造、中心区再开发、保护地面传统风貌等城市议题,形成的复合型地下商业街。复合型地下商业街国外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街,其建筑面积可达400万m2,连接有10个地铁车站、2000家商铺、200家饭店、40家银行机构、30家电影院、2所大学、2个火车站和1个长途车站的地下部分。此外,还有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区(多伦多伊顿中心)地下商业街(图8、图9)。国内如:北京市西单商业区的再开发建设,其再开发将结合周边地铁建设,充分考虑地下建筑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完工后将建设完成市级的大型商业、服务业和文化娱乐业中心,成为一个典型的复合型地下商业街。
图10 不同类型地下商业街的发展过程
3 我国地下商业街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地下空间的利用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主要作为人防工程使用。到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冷战造成美、苏的关系紧张,人防工程开发达到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也进行了以人防工程体系建设为主的城市地下建筑空间的开发与管理,建设了许多地下工厂、地下人防工程和地下城市轨道交通,但此时并不鼓励城市地下空间的商业开发。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了“平战结合”理念,在80年代初期,部分人防工程被改为商业利用,较具代表性的有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成都地下商业街和青岛龙山地下商业街。此时期的地下商业街规模较小、业态较为单一、商业不具规模。
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中期,各大城市开始针对城市问题开发地下空间,大型的地下商业街也在此时期被陆续兴建。此时期所开发的著名地下商业街,包括沈阳车站广场地下商业街、上海人民广场迪美地下商业街、吉林、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的地下商业街。该时期也是我国地铁的发展高峰,各大城市进行了大量的地铁建设与规划,带动了地下商业街开发的风潮。
“十五”规划纲要出台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各种资本的流入,促使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逐步取代以人防工程为主体的地下建筑空间发展战略。从此,我国地下空间开发开始走向法制化、体制化,并开始转向多元化、综合开发、与城市交通结合发展、重视内部环境舒适与安全问题的方向。2005年厦门开发建设了第一条地下商业街。这条地下商业街长420m,总宽度为30m。2008年以来,香港嘉堡集团在南昌投资建设八一大道地下商业街。地处西部的西宁市,开发了大十字地下商业街东西长约700m。
此外,国内还出现了以“人和商业”为代表的,一批致力于地下商业开发和运营的专业开发商,创立了“地一大道”等地下商业街品牌,并实现在香港成功上市,获得市场的广泛认可。人和商业已在哈尔滨、广州、郑州、沈阳运营地下商业约33万m2,同时在其他中心城市有20多个项目、面积达330余万m2的储备量。
2013年9月青岛市地景大道及后续建设方案,项目总投资约12亿元,总长度3.2公里,建筑面积约12万m2。地景大道二期工程全长570余米,建筑面积23068m2。方案提出,该工程将与轨道交通M2、M4泰山路站同步设计、施工,结合轨道交通站点衔接规划的要求做好交通设计,实现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人行设施的无缝衔接。青岛市威海路人防工程总投资8.361亿元,全长约730m,占地面积31297m2,总建筑面积63830m2。威海路人防工程建成后,将充分优化区域性商业格局,改善周边环境,使威海路40%的人流进入地下商业街,缓解路面人车混行局面,打造立体化商业步行街区。
各大城市地下商业街的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例如,北京市的与地铁相配套的地下商业街区,生意红火;厦门、成都等地的地下商业街生意也比较兴旺。而以石家庄为代表的一些城市的地下商业街,由于资源有限,经营状况堪忧。
如何进行地下商业街的规划与建设,值得城市规划与建设部门的格外关注,尤其针对综合规划方案需要进行认真分析和论证。规划良好的地下商业街的建设对于激活地下商业的发展,优化空间资源的配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小结
地下商业街作为一种地下空间开发形式,在其开发设计中涉及到选址、人防、消防、业态划分、出铺率、地面附属景观设计等,应在开发中综合考虑。国内外许多大城市在地下空间开发中充分结合各自自身城市的功能布局,规划设计,环境景观和交通设施等特点,逐步设计建设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地下商业建筑(如复合型地下商业综合系统发展,集交通、运输、游憩、购物多种功能于一身),完善了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有效的节约土地,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益。而在大力发展地下商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地下空间的合理规划,不能盲目开发,以达到地下街的最大化利用。
参考文献:
[1] 熊海群. 地下商业街的防火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7
[2] 仝保军. 平战结合人防地下商业街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8
[3] 王天捷. 地下商业建筑出入口空间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 周琨. 地铁站域地下街的空间形态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1
[5] 郭梅. 城市地下商业街可识别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2
[6] 刘皆谊. 日本地下街的崛起与发展经验探讨[J].国际城市规划,2007
[7] 黄晨. 地下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初探[J].建筑与环境,2010
[8] 青岛市威海路人员掩蔽工程初步设计方案[R].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2013
[9] 地下人防商业研究报告[R].
[10] 地下商业街案例分析与借鉴[R].
[11] 李莹莹,彭昌斌.浅谈依托地铁站的城市地下街规划设计——以大连某地下商业街概念设计为例[J].规划与设计,2012
[12] 童林旭.地下建筑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论文作者:刘夏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9
标签:地下论文; 商业街论文; 空间论文; 人防论文; 城市论文; 商业论文; 工程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