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结肠镜下对肠息肉的治疗效果论文_李春光

研究结肠镜下对肠息肉的治疗效果论文_李春光

安达市医院 151400

摘要:目的 研究并探讨结肠镜下对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在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肠息肉患者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82.2%(37/4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6/4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针对于肠息肉患者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其效果优于高频电切术,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且治疗效果好,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结肠镜;高频电切术;肠息肉;治疗效果

肠道疾病中肠息肉较为常见,是指肠粘膜中较为突出的异常组织,随着患者年龄的上升,发病率也将逐渐增高[1]。其中男性患者较多于女性患者,同时临床中将其分为腺瘤性以及炎症性两种。其中腺瘤性通常不会自动消失,具有较高的癌变率,需要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癌变情况。临床中通常采用内镜下切除术对结肠镜患者进行治疗。本次研究中我院对45例肠息肉患者采用结肠镜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2015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肠息肉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分组法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5例以及对照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频电切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18~73岁,平均年龄(48.3±11.3)岁;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50.3±13.1)岁。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我院确诊为肠息肉患者,同时具有手术指证,排除患有手术禁忌症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相同,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术前对所有患者全部进行血、尿以及便常规检查。术前6h告知患者严格禁食,同时在术前4h给予患者复方聚乙二醇做好肠道准备。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高频电切术进行治疗:对患者进行常规结肠镜检查,一旦发现患者息肉后,采用圈套器将患者的息肉基底部隆起套住,采用高频电刀将患者的病变部位全部切除,脱落后的基底部位呈白色。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肠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在患者的病变边缘大约2mm肛侧端做内镜注射针进针点,为患者注入10ml且浓度为1∶10000肾上腺素。当黏膜下层与患者的息肉彻底分离后,病灶周边将发白。采用套圈器套住基底部,将患者的病变息肉充分切除。

1.3观察指标 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在术后进行3个月的观察,主要观察患者的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疗效评价 将治疗效果分为:①治愈:患者息肉全部切除,术后3个月病灶处新生黏膜长出,未形成瘢痕。②无效:患者息肉切除并不完全,同时病灶处依然存在一定的息肉。

1.5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20.0软件分析,其中以(x±s)表示计量资料,同时使用t做计量资料对比。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进行验证,P值如果<0.05则说明两组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82.2%(37/4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6/4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见表1。

3 讨论

从黏膜表面突出至肠腔的息肉状病变被称之为结肠息肉,是临床消化道中尤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中多将结肠黏膜息肉分成两种,即非肿瘤以及肿瘤性[2]。非肿瘤性中通常包括增生性息肉、炎症息肉等,往往不需要经治疗;而结肠腺瘤则是典型的肿瘤性息肉,患者若是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息肉恶性病变,最终导致发展成为大肠癌。临床中多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传统的手术模式具有患者创伤大,术中时间长以及患者流血较多等诸多弊端,同时费用相对较高,在增加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3]。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内镜技术的提升,使得患者通过内镜下治疗成为了一种可靠、安全、经济的最佳治疗方案。研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的高频电刀切除术是通过高频电流产生的电能转为热能,通过高温将患者的息肉进行切除,患者受到的痛苦较小,同时损伤小,操作也相对较为简单。但是针对于>2cm的无蒂者在经过治疗后溃疡深达肌层,增大了引发患者穿孔以及出血的可能。观察组患者采用的结肠镜下黏膜通常用于肿瘤的早期治疗,主要是通过高频电刀在内镜下将黏膜彻底切除,同时给予患者肾上腺素注射,对血管起到了良好的收缩作用,降低了穿孔和出血的可能性[4]。

综上所述,在经过不同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愈率为82.2%(37/4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6/4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进一步说明了针对于肠息肉患者而言,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采用结肠镜下黏膜切除术其效果优于高频电切术,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相对较少,且治疗效果好,临床中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延喜胜.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409-411.

[2]谈理,杨晓瑜,杨梅,等.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2015,(9):222-223.

[3]荣维.结肠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结肠息肉的疗效比较[J].中外健康文摘,2014,(23):115-115.

[4]冯雁康,崔明,何芸,等.电子结肠镜引导下腹腔镜治疗结肠息肉的应用体会[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3):253-255.

论文作者:李春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研究结肠镜下对肠息肉的治疗效果论文_李春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