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路径
张 健
(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 要: 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命题,并就该命题做出科学部署和合理安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56个民族一起的复兴,需要各民族奋斗目标一致,复兴思想统一,形成复兴合力。因此,新时代如何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路径
从民族感情方面来看,经历五千年洗礼,各民族一起面临苦难,一起携手奋斗,逐步形成了情感相互依赖的一种命运攸关的共同体。从文化传承方面来看,在彼此交融过程中,不同程度受到儒家文化影响,逐步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向心力的主流价值文化。正是基于上述这些共性,让各民族紧紧抱在一起,一起攻坚克难,一起努力奋斗,一起迎来新的时代。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各民族团结是国家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石。要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就必须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多元”优势,坚定“一体”立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突出新时代中华民族融合历史的宣传教育
当前,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过程中,面临一些狭隘史学观点的影响,例如片面强调大汉族历史或者片面强调某个单一少数民族的历史,缺乏整体史观。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导致青年一代在对中华民族整体认知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和谐声音。能否用整体史观,来研究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做出的贡献,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一环。如果不能准确把握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史中的贡献,片面强调某一个单一民族的身份标识,长此以往会影响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史学基础。因此,对于片面解读历史,利用所谓历史学术挑起网络争议、制造各民族间思想冲突的做法必须予以坚决抵制。
回顾我国民族史,不难发现民族融合是历史主流也是现实主流。在对民族史学研究过程中,首先必须突出民族融合史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兼顾各民族的断代史、专门史研究,避免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在华夏五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是处在动态演变过程中,不断有新成员加入这个大家庭。无论是处于对中华文化向往的主动融入还是因为王朝战争的被动融入,在文化认知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封建王朝的共识。鉴于此,中国作为国家政权的历史演变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演变是同向同行的,无论民族规模大小,各民族都在我国历史演变进程中有自己的历史身份与历史贡献,都为国家发展与民族进步贡献了本民族的力量。准确把握与客观评价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将历史与现实进行有效衔接,是今天协调中华民族内部不和谐的前提。
结合全区开展的“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区人大各专门委员会结合专业特点,就助力民营企业发展、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市生态提升、做强文化软实力等开展专题调研,并分别形成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意见,被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各有关部门抓紧落实。区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作出《关于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决议》和《关于加强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的决议》,为了起草好这两个决议,会前区人大法制委员会专门到区检察院开展调研,听取区检察院关于规范检察建议工作和关于公益诉讼工作情况的报告,并在常委会会议上对两个决议(草案)作了专门说明。
二、突出新时代各民族群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从政治学层面来看,中华民族在当代的政治载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意味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代表各民族对外参与国际政治的唯一合法行为体。在国际政治中,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不具备国际身份,不能以民族身份参与国际事务。因此,新疆民族分裂势力、西藏民族分裂势力从国际法层面均不具备合法行为体身份。面对网络社会中,对国家认同下降对本民族认同上升的割裂趋势,必须在各族群众中采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各民族之间尤其是青年成员之间形成一种基本共识,各民族群众属于同一个叫中国的政治共同体,各民族群众属于一个叫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实践一再证明,无论在国内生活还是在国外生活,在大灾大难尤其是突发事件面前,祖国永远是各民族群众最坚强的后盾。通过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个人与祖国之间息息相关的命运关系,在形成一种融入血液的共同体主观意识。
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民族之间经济互动伴随社会变革逐步出现不平衡现象。与东部省份相比,民族地区多处于老少边穷地区,经济上互动逐步弱化,差距逐步扩大。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相对于东部发达省份而言比较落后。鉴于经济纽带在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的实际困难。新时代,如果在发展过程中,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持续加大,这种经济上的失衡最终会波及民族关系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改善生产生活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尽快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形成新的经济发展观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增强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三、强化新时代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协调发展
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形成了非常重要的经济纽带。这种经济纽带是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一种天然纽带。正是基于这种经济纽带,各民族在进行经济互动过程中例如相互开展物品交换、相互贸易过程中,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性与文化传统,逐渐形成一种基本的民族共识。在封建王朝更替过程中,王朝稳定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比较紧密,相互交流频繁。王朝动荡时期,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互动就比较松散,彼此相互交流减少。不难发现,经济上互动是推进民族融合非常重要的路径,逐步形成各民族经济层面的共同体。这种经济层面的共同体伴随历史洗礼,不断完善发展,在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
单一民族文化研究重点必然立足于自身特色,无形中导致与其它民族之间共性研究的弱化,而各民族文化中共性部分恰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侧重单一民族文化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法律等各个方面的作用,有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但无形中也弱化了中华文化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流,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必须有整体的文化史观,突出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不是突出特色扩大差异。民族地区的发展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某一个民族的文化。新时代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这是新时代民族地区文化自信研究的主流。
回顾世界文明史,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长期延续而未中断的政治共同体。经历数千年封建王朝更替,中国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成为各民族基本共识,尤其是步入近代历史以来,伴随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中国人的观念已经深入到各族群众的内心。由封建王朝走向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必然伴随意识形态领域里,“民族主义主流意识”走向“民族国家主义主流意识”的演变。在当代国际国内政治中,这种转变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因此,各族群众爱国主义在当代的具体表现,那就是要将维护伟大祖国的稳定统一与中华民族的团结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新时代像珍视生命一样来珍视两者的和谐统一。在革命年代,各民族群众凭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齐心合力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青春之中国;在新时代,各族群众必将继续凭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凝心聚力克服各种危险与挑战,建设强盛之中国。
四、强化新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
大型起重作业必须编制《三措两案》,并逐级审批。严格审核起重机械检验证明及作业人员的《特种作业操作证》,吊装作业必须设专人指挥,指挥人员不得兼做其他工作,应认真观察起重作业周围环境,确保信号正确无误,严禁吊装物体从人的头上越过或停留,遇大雨、雷电、大雾、风力6级以上等恶劣天气,严禁露天起重作业。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民族文化研究做出过重要论述,他强调中华文化属于集成文化,是56个民族文化的集
成,不能避开中华文化谈各民族文化,更不能避开各民族文化来谈中华文化,因为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把本民族文化尤其是将汉族文化狭隘的等同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不对的。同时,将少数民族文化割裂于中华文化,也是不对的。这两种狭隘的文化认同倾向,都必须予以反对。文化研究不仅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更体现研究群体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动态,因此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引导意义。因此,要让各族群众认识到,全国56个民族都对中华文化做出巨大贡献,要学会认可不同民族之间贡献,做到美人之美。在此基础上,端正对中华文化构成的正确认识,厘清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形成中华文化共同认知,实现文化心理的同一性。
NG-PON将极大地扩展PON技术的应用领域,为各类用户提供低成本、高带宽的接入业务。当前NGPON聚焦在固网新业务挖掘和5G承载新领域的扩展,具体包括:
[ 参 考 文 献 ]
[1]马虎成.不断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
[2]沈桂萍.从六方面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中国民族宗教网.
[3]瞿林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EB/OL].中国文明网.
中图分类号: D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049-(2019)23-0256-02
作者简介: 张健(1986-),男,山东高密人,法学硕士,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政治学,讲师。
标签:新时代论文; 中华民族论文; 共同体论文; 路径论文; 中共石嘴山市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