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护名城形象、加强导游队伍道德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2)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88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10月15日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陈少辉[2](2021)在《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历史文化街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承载着城市的发展历史,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现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往往忽视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有房地产开发造成的损毁,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损失,也有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当代人必须慎重解决的社会问题。国外从上世纪60年引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概念。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家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在保护实践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和经验,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深入实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文物管理部门、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国内各地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不少成果。但是,相关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探索更加有效的保护和开发策略。为此,本文结合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进行深入探究。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为研究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旅游开发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深入了解三坊七巷街区的历史和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获取的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为论文实证研究提供依据;通过实地跟踪观察,不断获取新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扩大认识,丰富佐证材料,形成动态研究。多种研究方法结合,有效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三坊七巷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是福州城市历史发展的标志。她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等诸多美誉,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价值。保护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保留福州历史发展的根基和灵魂。合理的旅游开发是增强三坊七巷街区活力的有效举措,也是提升福州城市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对三坊七巷的保护和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理论和旅游管理理论,实地考察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三坊七巷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对策。首先,分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史、资源构成及其重要价值,着重概述了三坊七巷在中国近代思想、近代海军、近代工业等方面的重要影响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接着,考察分析三坊七巷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过去,三坊七巷曾遭遇城市道路扩建的拆毁,房地产开发的冲击,缺乏管理维护的损毁。现在,保护管理机制还有缺失,街区风貌保护缺乏古韵,部分古建筑修缮后失去历史真实,传统生活风貌的保护重视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缺乏深度,旅游开发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还有缺陷。然后,研究阐述三坊七巷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原则、方法和措施。最后,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方面:针对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规模庞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等特征提出保护思路、保护模式和相关保护措施。第一,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居民参与,实体运作,渐进改善”的保护思路。坚持正确的保护思路,有利于落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政策,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有利于提高街区居民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二,提出街区整体保护模式和建筑分级分类保护模式。整个街区的保护采用“分区块、小规模、渐进式”的总体保护模式。实施这种保护模式可以对街区的各个区块进行精心设计和施工,便于拆迁改造工程的运作,有利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街区肌理的保护,也有利于修缮资金的循环周转。街区建筑的保护采用“分级分类保护,赋予多样性功能”的模式进行修复、修缮和改造。实施分级分类保护,有利于提高保护实效,保留珍贵的历史遗存,传承历史文脉;赋予多样性的功能,有利于推动街区的活态发展。第三,针对街区实际,提出系列保护措施。提出完整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分级分类保护街区的历史建筑,重点保护名人故居和名人史料,活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原居民,保留传统商市风貌等方面的相关举措。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方面:针对三坊七巷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征,提出文化遗产型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要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基础,围绕街区的文化主线开发旅游产品,并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让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良性互动。其一,提出文化遗产型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适合采用非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把管理权和经营权统一于遗产管理单位。即在政府的主导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的模式,有效协调资源的配置和保护。其二,提出三坊七巷旅游产品的开发要突出明清古建筑、坊巷历史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俗的文化主线,体现地方特色。其三,提出开发具有深度体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对旅游体验的需求。其四,提出注重构建旅游产品结构体系,形成品牌产品、重要产品和配套产品的布局,从而提高街区旅游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其五,提出开发夜色旅游和串联临近街区推送旅游精品线路的构想,拓展旅游市场。总之,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阐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一系列对策,为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和理论支撑。其研究成果对于三坊七巷街区的有效保护和文化传承,以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刘慧蒙[3](2021)在《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当前文旅深度融合和后疫情时代发展的双重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导游,作为旅游业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文化传播的使者,其在职培训是提高导游整体素质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在实际的在职培训活动中,常常会出现忽视导游员的学习倾向性、角色独特性和工作差异性等问题,使得培训活动的时效性欠佳,究其原因在于缺乏在职导游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做好培训需求的调研与分析工作,一方面,有利于培训组织者了解导游的真实培训需求,做到按需实训;另一方面,有利于导游明确自身的能力水平,激发在职学习的动机。本研究以系统培训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调研,对在职培训现状和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在了解培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导游在职培训的对策。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培训现状的问题上,首先,导游参加过的最高层次的培训以旅游培训机构和所在单位的培训为主,参加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少;导游参加培训的频率较低。其次,导游对在职培训的满意度不高,但认为培训对自身工作的帮助程度较大。最后,大多数导游参加培训源于内部动机,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工作任务繁重、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和培训名额有限是阻碍导游参加培训的三大因素。在培训需求的问题上,从定量和定性两个角度发现导游的培训需求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导游普遍倾向于在非工作日培训、渴望互动性强的培训形式、青睐实战型和专家型教师、期望无考核或开放性的考核方式、偏爱实用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的培训内容。此外,不同学历和不同工作年限的导游在培训的形式、师资和考核方式上无显着差异,而在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上具有差异。根据本次培训需求的调研,在分析当前导游在职培训问题的基础上,从多个主体层面提出了优化在职培训的有效对策:(1)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2)培训组织者要做好调研,按需施训;(3)所在单位要提供平台,加强管理;(4)导游自身要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加强学习与反思。
付金金[4](2021)在《西双版纳州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研究》文中认为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向旅游强国大步前进。但是旅游市场问题仍然存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不断重复出现,对旅游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原来的监管机制特别需要不断地创新和转型。在这样的形势下,旅游市场监管的工作内容变得更加深入和复杂,旅游市场监管在整个旅游市场中所处的位置也越发关键和重要。西双版纳作为云南省名列前茅的旅游城市,区位优势十分显着,这些年来,西双版纳依托优质的旅游资源,不断对服务设施进行优化和更新换代,不断地扩大旅游市场。在旅游市场政府监管方面,依据国家和省级法律法规,西双版纳制定下发了一些旅游市场管理规定。同时,借助“一部手机游云南”管理平台,通过多部门联合执法,持续改进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除此之外,不断地对旅游市场加强综合监管,维护旅游市场健康秩序。通过对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的发展情况、政府监管现状的回顾与分析,发现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中存在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五点:一是监管体系不完善,二是监管人员及队伍力量不足,三是凝聚力不够,四是旅游市场综合效应不明显,五是旅游市场乱象时有发生。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法制保障不够完善,二是机制不健全,三是主体权责分工不明,四是综合监管合力不足,五是监管过程、监管手段缺乏科学化。针对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监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文中给出了相对应的优化措施:一是从旅游市场监管的法制建设入手,进一步加强法律体系以及制度建设,为旅游市场的监管提供法律以及制度上的支持。二是从监管机构以及人力资源配置入手,加强执法队伍建设。三是从监管原则、职责出发,合理分配监管职责,不断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四是完善部门协作机制。五是不断创新监管的手段,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相关功能。通过以上措施,推进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监管效率。
张慧敏[5](2020)在《文化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XG公司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民众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旅游不仅具有庞大的消费基础,也能够打破过往的区位观念、民族观念,且在完善的交通网络支持下,旅游淡旺季也不如过往分明。在旅游产业发展早期,游客的旅游目的大多为观赏美景、参观古迹,随着时代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游客对于旅游的要求也逐渐增多,更倾向于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知识、放松身心、实现体验。这意味着旅游产业在形式层面、内容层面均需要作出主动创新,展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创意产业和创意服务应运而生,为迎合市场发展需求,旅游景区和地区文化相结合,形成文化创新旅游产业,这不光符合文化领域和旅游领域结合发展的需要,也可以提高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在今年我国两会中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生活服务业迅速发展,这表明发展文化旅游已是新时代的要求。XG公司成立于2012年,主要经营文化旅游及景点开发,依托鬼谷文化,建有鬼谷文化产业园,并在此基础上举办了各种艺术节。XG公司作为一个典型的中小型旅游企业,在同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现实下,科技含量低,旅游模式同质化,人才结构单一等弱势逐渐显现出来。如何保持长远的竞争优势,拥有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战略成为该公司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对XG公司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的分析,建立对应的SWOT分析矩阵模型,结合模型结果及公司经营现状,最终决定采取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战略。其中,在战略执行上,主要从产品、服务、形象、人才四个方面着手,并依靠发掘更多融资渠道、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争取有力的政策帮助等保障措施来推动战略的实施,促使公司取得经济上的突破发展。通过对XG公司发展战略的分析,不仅给该公司的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合理的指导意见,而且对邯郸市临漳县的整体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能让其他的公司有效借鉴。
崔宇航[6](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良好的夜景照明有益于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夜景照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套用设计理念和照明效果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塑造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当地建筑夜间风貌的辨识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城市盲目追求“亮化”和“夜游”,造成了“千城一夜”的景观照明样式。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夜景照明的理论研究,探索照明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方式,探讨在历史城区范围下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照明的设计理念,展开地域文化视角下夜景照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探究,并以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为研究对象,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为正定夜景照明专项规划工作做出有益借鉴,并对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城区的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说明,在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进行理论研究,建立其与“光”之间的关系,对照明的技术基础和视觉传达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照明在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层面的具体表达。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总结照明要素、提出设计原则。以地域文化为总领,依照城市、古城、历史城区三个层级分析夜景照明设计实例,归纳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要素,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和设计原则。第四部分为研究实验方法,从地理区位、空间结构、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方面着手提炼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测等方法对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第五部分为设计策略及实践,结合正定历史城区上位规划,从夜景照明框架、特色区域节点、文化夜游线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策略。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任君宇[7](2020)在《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大境门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区北端,始建于1644年,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是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是当年张库大道的起点,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是草原古丝绸路上的重要结点、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地到清代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业重镇,蒙、汉、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定居和经商,素有陆路商埠、皮都之称。大境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显得庄重朴实,饱经风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魅力无穷,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光芒四射。如今,大境门在张家口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所熟悉。2013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大境门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转眼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走过了七年时间,这几年正赶上全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国家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综合体的旅游方式将成为趋势。新的形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的问题,如旅游开发造成的古建筑破坏、旅游产品趋同化与商业化严重、街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大境门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为考察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文化资源,以及对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可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市场情况,包括对大境门旅游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管理单位访谈情况分析、旅游从业者访谈情况分析、商户经营情况分析、原住居民认知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SWOT分析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前面的调研与测评,提出今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包括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开发定位、发展策略、开发框架、开发层次、开发重点和开发对策。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指出因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从政策、资源、管理、受益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孙佳丰[8](2020)在《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文中认为皇家园林在北京城市历史文脉的传承中具有重要地位。西苑北海经历了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变迁过程,它包容了北京不同时期的文化现象,记录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轨迹,展现了丰富的城市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北海公园体现了传统文化、城市文化与社会文化各要素之间的历史传承与共时融合,是北京历史发展与当代文化建设的缩影,因而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北海公园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空间视角着手,融合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学科知识,利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等方法,对北海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皇家园林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进行研究。首先,梳理北海的发展历史,介绍北海的空间布局,并分析北海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从历史、地理、文化三个层面,阐述北海文化空间的生成过程与内涵。在全面把握北海公园历史面貌的同时,关注园林文化空间的动态性,从空间主体、空间功能、空间特征等方面,论述北海公园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的属性变化,并据此阐释北海公园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接着,从建筑文化景观保护、传统空间环境利用、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分析北海公园对历史空间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探讨北海文化空间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重点关注其如何实现建筑景观、地域环境、人文氛围、历史传统的有机结合,并论述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当代意义与价值。然后,从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三个方面,分析北海公园文化空间传承与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并探讨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最后,在对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全面的阐述与分析后,认为只有在尊重空间历史性与文化性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利用,在挖掘空间内涵的基础上发挥空间的文化功能,才能将深厚的空间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文化生产力,实现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焦广杰[9](2020)在《D市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研究》文中认为旅游业在全球经济中发展迅猛。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持续提高,旅游出行日益成为社会大众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旅行社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旅游产品的开发、旅游市场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角色。旅行社的核心是导游人员,导游人员能否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给顾客,关乎旅行社效益及其发展。当前旅游事件频频曝光,导游往往成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些问题恰恰指出了旅游事件的痛点,突出了导游在旅游市场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位于三线城市D的H旅行社。D市有着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较好的旅游经济增长态势吸引了众多旅行社进场,引起激烈竞争。虽然H旅行社目前仍然能够维持发展,但无法回避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也无法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旅游文化产品的需求,亟需导游人才来增强旅行社核心竞争力,突破发展瓶颈。为此,本文在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基础上,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建立了D市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评价体系和模型。以H旅行社为实例,调研分析了该社导游人员从业现状,发现有经验的导游比例低、收入少等问题。本文力求通过完善激励制度、优化绩效考核、加强人员培养等对策提升导游人员胜任力,改良导游人员从业现状,增强旅行社综合竞争力。本文对D市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相关方面的研究,有利于提升H旅行社导游人员从业水平、促进旅行社健康发展,同时对其他旅行社有一定借鉴作用。
李艳[10](2019)在《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遗产景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文化遗产地因为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以及旅游符号消费意义,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的关注。本质上,文化遗产地的空间表征是在国家权利话语基础上展开的经由规划师、专家、旅游开发商以及旅游经营者等多种力量博弈的结果,是权利、资本、技术的融合统一。一旦“遗产地空间”和“旅游”结合,遗产地的建构和表征成为一个重大议题。当旅游者涉入到此空间中,开始通过人的感官对文化遗产空间进行感知和体验,旅游者主体开始对空间进行解构性分析,遗产地空间的建构与解构成为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而这一对生动的主客关系,正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以往有关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中,其视角大多基于文化遗产地的客体视角,后来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化遗产旅游者主体的感知,但鲜有研究能够结合主客两种视角来进行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而在一个系统中研究文化遗产地的表征与解构这一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正是推动构建理想的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本研究关注主客双方对于旅游体验价值影响及生成作用。本研究将按照三个相互递进的研究进程对该问题展开研究:1)文化遗产地空间有关旅游吸引物的建构表征与游客感知与解构之间的互动,意在探讨旅游体验的生成及影响因素;2)游客旅游体验感知要素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影响关系。意在基于游客主体层面探讨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是如何生成以及相关体验要素对各个体验价值维度的影响;3)依据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对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系统进行分类,借由游客感知这一中间媒介,关联起管理者设计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对游客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最终结合以上研究结论构建出符号互动下主客之于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针对以上研究问题,结合不同研究范式有关本体论、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论述,鉴于本研究关注具体旅游情境下游客动态性、主观性的心理特征,在本体论中存在“多重事实”以及在认识论中的“主观的”视角,更符合“解释学社会学范式”,本研究更适宜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因为定量研究的前提,按照本体论和认识论,是缺乏对经验的理解。因此,本研究以单案例嵌入式研究为策略,采用扎根理论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城墙为案例地,基于主客两方面的视角,以立意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抽样方法结合半结构化访谈法分别访谈客体——西安城墙景区管理者,主体——游客,借助Nvivo11软件结合扎根理论三级编码处理一手访谈数据,得到初始范畴与主范畴。为了保证研究的可信赖性,选取大众点评、猫途鹰以及马蜂窝三大网络平台上针对西安城墙旅游体验感知点评的网络文本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文本进行高词频统计,并对词频进行编码并与扎根理论三级编码进行匹配校验,实现了初始范畴与主范畴的覆盖与重叠。最终以初始范畴,主范畴,归纳出核心范畴,构建了西安城墙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的生成模型。研究发现:客体层面:1)文化遗产旅游空间建构主体为国家、政府、旅游开发商、规划师、学者以及旅游经营者,他们分别代表着空间生产的权利、资本、技术以及市场,在他们的共同作用下,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以“大众传媒”、“节事活动”以及“媒介事件”等形式出现,它们作为非现场符号生产的过程联合促成了文化遗产地西安城墙的“意象”;2)进入到现场的符号生产本质是旅游吸引物的现场表征阶段。主题、对应文化要素、活动以及配套设施是这一个系统的核心,系统要素可以分为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它们分别代表着非文化主题商品、服务;融入了文化主题的商品、服务以及与文化相关的一切体验属性;主体层面:3)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主体是旅游者,他们通过由管理者客体构建的一切有关西安城墙的非现场标识信息加上口碑传播构建了对于西安城墙的幻想和期待,这一阶段是符号想象的预体验阶段,催生了旅游需求及旅游动机。经由实地探访,旅游者开始对文化遗产空间中的“景观”、“标识”和“人”进行符号阅读,旅游吸引物感知最终表现为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这些感知要素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中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的生成。主客互动层面:4)基于主题、对应要素、主题活动以及服务设施的旅游吸引物表征生成的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以及体验属性直接影响着游客主题感知、氛围感知、节事感知、真实性感知以及服务感知。而这五大属性组的体验感知又生成了旅游体验价值。管理者立意对旅游体验的塑造借助游客感知最终影响了旅游体验价值;5)只有主客双方在以上层面实现了良好的积极互动,才能构建值得回忆的旅游体验,并影响游客的认知价值、情感价值、休闲娱乐价值以及功能价值。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先,本研究的视角以符号互动论为基础,首次在实证领域揭示文化遗产地旅游空间中,由管理者设计表征的体验属性与游客感知属性之间符号互动过程,这是在实证领域校验主客双方互动过程及结果,深化旅游符号学的研究。其次,在微观层面关注旅游者动态性、情境性的旅游体验心理活动并衍深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目前有关旅游体验价值研究依旧借鉴的是市场营销领域的顾客价值理论,该研究丰富了旅游体验价值理论研究中的社会学、心理学理论体系。最后,本研究焦点是遗产地旅游吸引物表征、遗产地旅游体验感知和旅游体验价值三者的关系,研究这样的关联互动,可追本溯源,找到影响旅游体验价值的旅游吸引物要素,并发掘旅游体验价值实现过程。这不仅对于遗产地旅游空间管理方更好地设计表征体验产品有启发,也可使得其他文化遗产地体验设计者受益,从而最终提升旅游者旅游体验价值。这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二、维护名城形象、加强导游队伍道德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护名城形象、加强导游队伍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2)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二、相关概念解析 |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 |
(一)遗产旅游理论 |
(二)有机更新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四、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
(一)国外成功经验借鉴 |
(二)国内成功经验借鉴 |
(三)启示 |
第3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概况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起源与发展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起源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对中国近代的深远影响 |
(一)中国思想史方面:先进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
(二)中国文学史方面:译介大量西学名着使国人大开眼界 |
(三)中国近代海军史:孕育中国近代海军 |
第4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构成及价值分析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界定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构成 |
(一)明清古建筑文化 |
(二)坊巷名人文化 |
(三)地方戏曲文化 |
(四)传统手工技艺 |
(五)百年老字号商铺 |
(六)独特的民俗文化 |
三、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资源价值分析 |
(一)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
(二)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
(三)经济价值和旅游价值 |
第5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调查及存在问题分析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现状 |
(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现状 |
(二)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现状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一)街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
(二)街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
第6章 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
(一)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 |
二、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
(一)加强街区旅游开发的系统规划 |
(二)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
(三)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
(四)选择合适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管理机制 |
(五)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
(六)培养旅游管理服务人才 |
第7章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创新与不足 |
(一)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创新 |
(四)本章小结 |
二、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研究综述 |
1.相关概念界定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1.系统培训理论 |
2.成人学习理论 |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三)本章小结 |
三、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的原则 |
1.科学性原则 |
2.系统性原则 |
3.重要性原则 |
(二)研究工具的设计 |
1.调查问卷的设计 |
2.访谈提纲的设计 |
(三)调查研究的实施 |
1.问卷的实施 |
2.访谈的实施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1.问卷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2.访谈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本章小结 |
四、导游在职培训需求调查结果分析 |
(一)对导游参加培训现状的调查 |
1.参加培训的级别与频率 |
2.对目前在职培训的评价 |
3.影响导游参加培训的因素 |
(二)对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分析 |
1.培训时间的需求分析 |
2.培训形式的需求分析 |
3.培训师资的需求分析 |
4.培训考核方式的需求分析 |
5.培训内容的需求分析 |
6.其他培训需求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1.对导游参培现状的调查 |
2.对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分析 |
(四)本章小结 |
五、优化导游在职培训的对策 |
(一)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政府职能,完善制度建设 |
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构建在职培训制度 |
2.加大培训经费投入,保障参培机会平等 |
(二)培训组织者:做好调研,按需施训 |
1.关注导游在职培训的需求 |
2.合理安排时间,缓解工学矛盾 |
3.优化培训形式,强化互动交流 |
4.丰富考核方式,注重综合评价 |
5.整合师资力量,重视教师培育 |
6.及时更新内容,重点突出主题 |
(三)所在单位:提供平台,加强管理 |
1.建立培训的激励机制 |
2.发挥现代学徒制的优势 |
3.健全职业生涯培训体系 |
(四)导游自身: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加强学习与反思 |
(五)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调查问卷 |
附录 B 关于导游在职培训需求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西双版纳州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及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旅游市场 |
二、政府监管 |
三、旅游市场政府监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公共利益理论 |
二、公共治理理论 |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二章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发展与监管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 |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
二、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 |
三、西双版纳人口、客流及旅游业收入情况 |
四、旅游资源及分布情况 |
第二节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现状分析 |
一、政府监管政策的实施 |
二、政府日常监管模式的推行 |
三、开展随机抽查,强化监管 |
四、推行旅游“红黑榜”,加强监管 |
第三章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成效及问题分析 |
第一节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成效分析 |
一、旅游市场监管政策不断完善 |
二、旅游市场环境大幅度改善 |
三、旅游“红黑榜”积极效应 |
四、借助信息化平台提升监管效能 |
第二节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 |
一、监管体系存在不足 |
二、监管人员及队伍力量不足 |
三、旅游市场监管凝聚力不够 |
四、旅游市场监管综合成效不明显 |
五、旅游市场乱象时有发生 |
第四章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问题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法律和制度建设尚不充分 |
一、旅游市场监管法律建设不够完善 |
二、旅游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二节 监管职能与市场发展不同步 |
一、旅游市场监管主体权责分工不明 |
二、综合监管合力不足 |
三、旅游市场监管过程、监管手段缺乏科学化 |
第五章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旅游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
一、完善旅游市场监管相关法律法规 |
二、完善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辅助政府监管 |
三、完善公众、社会及媒体监督机制 |
第二节 合理配置监管机构与人力资源 |
一、监管机构的合理配置 |
二、加强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
三、提升执法人员软实力 |
第三节 明确旅游市场监管原则与职责细分 |
一、遵循公开的监管原则 |
二、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
第四节 完善部门协作机制 |
一、推进各部门联动机制 |
二、加强综合执法效力 |
三、加强信用监管合力 |
四、加大失信惩罚 |
五、健全政府诚信体系 |
第五节 监管方式与手段创新 |
一、改变传统监管方式 |
二、运用大数据加强监管 |
三、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行政指导作用 |
四、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西双版纳旅游市场监管情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5)文化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XG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文化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相关理论 |
2.1.1 旅游产业 |
2.1.2 文化产业 |
2.1.3 产业融合理论 |
2.2 文化创新旅游产业的内涵 |
2.3 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XG公司外部环境及SWOT分析 |
3.1 XG公司简介 |
3.1.1 主营产品和经营状况 |
3.1.2 组织结构 |
3.2 旅游资源分析 |
3.2.1 人文资源 |
3.2.2 自然资源 |
3.2.3 资源评价 |
3.3 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3.1 政治环境分析 |
3.3.2 经济环境分析 |
3.3.3 社会环境分析 |
3.3.4 技术环境分析 |
3.4 XG公司SWOT分析 |
3.4.1 优势分析 |
3.4.2 劣势分析 |
3.4.3 威胁分析 |
3.4.4 机遇分析 |
3.4.5 XG公司SWOT矩阵分析及战略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XG公司发展战略分析及实施措施 |
4.1 XG公司发展战略分析 |
4.1.1 XG公司实施文化旅游融合的必要性 |
4.1.2 XG公司实施文化旅游融合的可行性 |
4.1.3 发展目标及定位选择分析 |
4.2 XG公司发展战略具体措施 |
4.2.1 文化旅游产品融合创新 |
4.2.2 文化旅游服务融合创新 |
4.2.3 文化旅游融合企业形象提升 |
4.2.4 整合文旅融合营销资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XG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5.1 争取更多政策保障 |
5.1.1 促进旅游业区域合作 |
5.1.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5.1.3 有效保障公司文化产权 |
5.2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2.1 完善招聘体系 |
5.2.2 建立健全培训体系 |
5.2.3 完善激励举措 |
5.3 建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项基金,提供充足资金保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对临漳县鬼谷子文化产业园旅游区的游客满意度调查 |
(6)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夜景照明建设发展迅速 |
1.1.2 地域文化保护亟需加强 |
1.1.3 历史城区照明亟待优化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
1.4.1 研究的创新点 |
1.4.2 研究的难点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1.5.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5.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理论基础 |
2.1 地域文化基础研究 |
2.1.1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
2.1.2 地域文化价值体现 |
2.1.3 地域文化保护研究 |
2.1.4 地域文化照明意义 |
2.2 历史城区相关理论 |
2.2.1 历史城区特征 |
2.2.2 历史城区规划 |
2.2.3 历史城区保护 |
2.2.4 历史城区照明 |
2.3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
2.3.1 夜景照明规划层次 |
2.3.2 夜景照明规划方法 |
2.3.3 夜景照明规划要求 |
2.3.4 城市夜游经济产业 |
2.4 照明技术介绍说明 |
2.4.1 照明基础技术指标 |
2.4.2 照明设计的规范性 |
2.4.3 照明方式的多样性 |
2.4.4 照明灯具的适用性 |
2.4.5 照明效果的诉求性 |
2.4.6 照明性格特征暗示 |
2.5 照明价值具体分析 |
2.5.1 照明的美学价值 |
2.5.2 照明的文化价值 |
2.5.3 照明的历史价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原则 |
3.1 地域文化特色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1 国外古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2 历史文化名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3 古城区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
3.1.4 历史城区照明案例分析 |
3.2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 |
3.2.1 空间结构照明表达 |
3.2.2 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
3.2.3 非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
3.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 |
3.4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原则 |
3.4.1 构图主次分明 |
3.4.2 色彩统一有序 |
3.4.3 照明尺度明确 |
3.4.4 古建传情递景 |
3.4.5 分级分区控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研究 |
4.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与保护 |
4.1.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 |
4.1.2 正定历史城区保护 |
4.2 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提炼 |
4.2.1 地理区位特征——“河朔文化” |
4.2.2 空间结构特征——“形胜文化” |
4.2.3 物质文化特征——“佛学文化” |
4.2.4 非物质文化特征——“文武文化” |
4.3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研究 |
4.3.1 照明现状评估 |
4.3.2 开展问卷调查 |
4.3.3 采集照明数据 |
4.4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优化建议 |
4.4.1 强调边界的限定性 |
4.4.2 增加道路的各异性 |
4.4.3 强化区域的整体性 |
4.4.4 增强节点的呼应性 |
4.4.5 提高历史的原真性 |
4.4.6 提升照明的人文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及实践 |
5.1 上位规划分析指导 |
5.1.1 正定县域规划 |
5.1.2 历史名城保护 |
5.1.3 夜景照明设计 |
5.2 搭建夜景照明框架 |
5.2.1 照明范围界定 |
5.2.2 照明轴线控制 |
5.2.3 南北格局划分 |
5.3 打造特色区域节点 |
5.3.1 总体布局管理 |
5.3.2 分区控制指引 |
5.3.3 重要节点照明 |
5.4 串联文化夜游路线 |
5.4.1 “河朔文化盛景远观”——前导游线 |
5.4.2 “形胜文化近感千年”——观光游线 |
5.4.3 “佛学文化庙话塔语”——感悟游线 |
5.4.4 “文武文化兼容并蓄”——体验游线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研究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 |
附录2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结果 |
(7)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分类 |
(三)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概况 |
一、大境门自然地理概况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与建筑特色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特色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
(一)历史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艺术价值 |
(四)旅游开发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评价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市场和开发情况 |
(一)管理单位访谈中的整体情况 |
(二)旅游从业者访谈中的旅游市场情况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经营情况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认知情况 |
(五)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源市场情况 |
(六)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满意度分析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挑战 |
小结 |
第四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 |
(一)旅游开发思路 |
(二)旅游开发目标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定位和发展策略 |
(一)旅游开发定位 |
(二)旅游发展策略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框架、层次与重点 |
(一)旅游开发框架 |
(二)旅游开发层次划分 |
(三)旅游开发重点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业态分布 |
(二)加强景区内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三)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五)原住居民参与对策 |
(六)旅游资源保护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与景区管理单位访谈记录 |
附录二:旅游从业者访谈记录 |
附录三: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商户) |
附录四: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原住居民) |
附录五: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游客) |
附录六: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8)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
二、相关研究动态及评述 |
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第一章 北海御苑的历史与格局 |
第一节 北海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北海的地理空间 |
第三节 北海的空间文化 |
一、神话思维: 一池三山 |
二、道教哲学: 阴阳平衡 |
三、儒家思想: 礼乐复合 |
四、佛教文化: 神圣空间 |
第二章 御苑到公园的空间变迁 |
第一节 北海的“公园化” |
第二节 公共文化空间的形成 |
一、从私人空间到公共空间 |
二、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结合 |
三、政治空间与社会空间融合 |
第三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园林景区的保护与整治 |
一、古建及文物的修葺与维护 |
二、园容及生态的管理与保护 |
第二节 传统空间的改造与利用 |
一、建筑空间环境 |
二、人文空间环境 |
三、生态空间环境 |
第三节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
一、民族传统活动 |
一、民俗节日活动 |
三、民间传说故事 |
第四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建构理念 |
第一节 古典造园艺术的保护传承 |
一、承袭皇家园林的艺术精华 |
二、珍藏中华文明的非凡成就 |
三、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
第二节 古都历史变迁的足迹记录 |
二、延续历史文脉与名城风貌 |
二、见证历史兴衰与社会变迁 |
三、保存城市古韵与文化记忆 |
第三节 当代城市文化的展示平台 |
一、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场地 |
二、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的空间 |
三、展现多元包容民族性格的载体 |
第五章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
第一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问题分析 |
一、建筑文化空间的完整性与协调性 |
二、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与可达性 |
三、历史文化空间的原真性与可读性 |
第二节 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发展策略探讨 |
一、立足空间整体,保护文化遗存 |
二、明确空间定位,坚持文化特色 |
三、挖掘空间内涵,发挥文化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D市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旅游业发展迅猛 |
1.1.2 我国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 |
1.1.3 D市旅游业势头良好 |
1.1.4 D市旅游业机遇与风险并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关于胜任力研究 |
1.3.2 导游人员胜任力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综述 |
2.1 旅行社导游相关概念 |
2.1.1 旅行社 |
2.1.2 导游 |
2.1.3 导游服务 |
2.2 胜任力相关概念 |
2.2.1 胜任力 |
2.2.2 胜任力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市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构建 |
3.1 确定旅行社导游人员绩效标准 |
3.2 建立旅行社导游人员绩效标准样本 |
3.3 搜集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要素 |
3.3.1 岗位职责分析获取胜任力要素 |
3.3.2 文献分析法获取胜任力要素 |
3.3.3 行为事件访谈法提取胜任力要素 |
3.3.4 专家小组归纳导游人员胜任力要素 |
3.4 分析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要素 |
3.4.1 数据处理和分析 |
3.4.2 问卷有效性验证 |
3.5 构建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 |
3.5.1 建立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 |
3.5.2 建立D市导游人员胜任力模型 |
3.6 验证胜任力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市H旅行社导游人员从业现状及胜任力评价分析 |
4.1 H旅行社概况 |
4.2 H旅行社导游人员从业现状调查 |
4.3 H旅行社导游人员从业现状分析 |
4.3.1 导游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 |
4.3.2 导游人员的从业状况不佳 |
4.3.3 导游人员从事导游工作的意愿强 |
4.4 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评价分析 |
4.4.1 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评价 |
4.4.2 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提升对策 |
5.1 优化导游选聘方法 |
5.2 丰富激励措施 |
5.3 完善绩效考核 |
5.4 加强导游人员培训 |
5.4.1 培训原则 |
5.4.2 培训课程的开展 |
5.4.3 培训实施保障 |
5.5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
5.5.1 企业文化建设 |
5.5.2 推动在职学习和继续教育 |
5.5.3 培养导游人才和消费市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10)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论文框架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旅游体验研究 |
2.1.1 体验的定义 |
2.1.2 旅游体验内涵 |
2.1.3 旅游体验的内容研究 |
2.1.4 .旅游体验的影响因素 |
2.1.5 旅游体验的策划与管理 |
2.2 旅游符号学研究 |
2.2.1 符号学的概念及内涵 |
2.2.2 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符号化表征 |
2.2.3 旅游吸引物表征的符号学解析 |
2.3 旅游体验价值研究 |
2.3.1 顾客价值 |
2.3.2 顾客体验价值 |
2.3.3 旅游体验价值概念 |
2.3.4 旅游体验价值的影响因素 |
2.3.5 旅游体验价值的维度 |
2.4 文化遗产旅游研究 |
2.4.1 文化遗产旅游者研究 |
2.4.2 文化遗产旅游原真性研究 |
2.4.3 文化遗产地解说系统研究 |
2.5 总结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3.1 研究概念界定 |
3.1.1 文化遗产旅游 |
3.1.2 旅游体验价值 |
3.2 研究理论基础 |
3.2.1 符号论与旅游吸引物理论 |
3.2.2 符号互动论与旅游吸引物的解构 |
3.2.3 真实性理论 |
3.2.4 空间三元论 |
3.3 本文理论体系 |
第四章 研究方法 |
4.1 研究方法 |
4.1.1 解释社学会研究范式 |
4.1.2 定性研究—扎根理论 |
4.1.3 定量研究—内容分析法 |
4.2 研究设计 |
4.2.1 单案例嵌入式研究 |
4.2.2 案例地选择—西安城墙 |
4.2.3 抽样选择 |
4.2.4 半结构化访谈 |
4.3 数据采集 |
4.3.1 预调研 |
4.3.2 正式的数据收集 |
4.3.3 网络数据收集 |
4.4 数据分析 |
4.4.1 分析原则 |
4.4.2 三级编码 |
4.5 数据呈现 |
4.6 可信赖性(确实性)检验 |
4.7 研究伦理 |
第五章 符号生产——西安城墙空间生产与旅游吸引物表征 |
5.1 旅游空间生产 |
5.1.1 文化主题 |
5.1.2 文化要素 |
5.1.3 支撑系统 |
5.2 旅游吸引物表征 |
5.2.1 军事文化表征 |
5.2.2 历史文化表征 |
5.2.3 现代文化表征 |
5.3 旅游吸引物符号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符号阅读——西安城墙旅游吸引物游客感知解构 |
6.1 数据分析过程——初始范畴与主范畴提炼 |
6.2 数据呈现与研究分析 |
6.2.1 主题感知 |
6.2.2 氛围感知 |
6.2.3 节事感知 |
6.2.4 真实性感知 |
6.2.5 服务感知 |
6.2.6 五大属性组间的互动 |
6.3 .内容分析法 |
6.3.1 样本选取 |
6.3.2 样本处理 |
6.3.3 词频分析与扎根理论编码比对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符号互动下西安城墙主客双方与旅游体验价值生成 |
7.1 游客体验感知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
7.1.1 数据分析过程与呈现 |
7.1.2 认知价值 |
7.1.3 情感价值 |
7.1.4 休闲娱乐价值 |
7.1.5 功能价值 |
7.2 管理者表征的旅游吸引物属性与旅游体检价值 |
7.2.1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与体验属性 |
7.2.2 技术属性、功能属性、体验属性与旅游体验价值 |
7.3 主客互动旅游体验价值生成模型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主客双方文化符号互动的关联及差异 |
8.1.2 游客主体符号阅读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
8.1.3 文化遗产地客体符号表征与旅游体验价值的互动 |
8.1.4 主客双方旅游体验价值共创 |
8.2 研究不足 |
8.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管理者访谈提纲 |
附录 B 管理者访谈内容 |
附录 C 旅游者访谈提纲 |
附录 D 部分游客访谈内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四、维护名城形象、加强导游队伍道德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01)
- [2]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 陈少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导游在职培训现状及培训需求研究 ——以郑汴洛地区为例[D]. 刘慧蒙.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4]西双版纳州旅游市场政府监管研究[D]. 付金金.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文化创新旅游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以XG公司为例[D]. 张慧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6]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D]. 崔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7]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任君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从皇家御苑到城市公园 ——论北海公园文化空间的传承与变迁[D]. 孙佳丰.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9]D市H旅行社导游人员胜任力研究[D]. 焦广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10]符号互动论下文化遗产旅游体验价值生成研究 ——以西安城墙为例[D]. 李艳. 西北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