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远离希腊”为例_文本分析论文

运用学科教学知识(PCK)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远行希腊》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希腊论文,为例论文,学科教学论文,有效性论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语文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老师们不断思考的问题。然而,在各种听课活动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觉得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教师如何运用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科教学知识(PCK)与教学的有效性

      “学科教学知识”是舒尔曼(Shulman)教授在1986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为教师除了具备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外,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另一种新的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它是包含在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属于教学的知识,即“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将学科知识进行组织、调整与呈现,以开展有效教学的知识。”

      1999年格罗斯曼(Grossman)进一步提出PCK包含四个要素:“①教师关于一门学科教学目的的统领性观念(关于学科性质的知识、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的知识或观念);②关于学生对某一课题理解和误解的知识;③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知识(主要指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主题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还包括学科内特定主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④特定教学主题最有效的教学和表征的知识。”

      众多研究者共同认为,学科教学知识各要素、层次之间是相互作用、动态生成的。因而PCK与学科知识的区别在于它是为了有效地传授一门学科所必须拥有的知识,而不是知识本身,相对其他的知识来说,PCK能够更好地促进有效教学。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教学呢?余文森教授认为:“既促进学生发展又促进教师自我成长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合理运用PCK知识来组织教学,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文教学知识层次与课堂教学有效性关系的思考

      朱晓民博士围绕语文教学知识在结构上表现出的多层复合的特征,提出了“语文教学知识的三个层次:‘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语文教学的表征知识’。其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师就特定教学内容向特定学生有效呈现和阐释的知识。”基于以上概念的阐述,学科教学知识(PCK)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以下关系图来表示:

      

      根据以上PCK与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关系图,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关于课程与教材的知识,即教师如何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来理解特定主题的教学;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及表征知识,即教师如何把特定教学主题组织、呈现给特定学生。下面就粤教版语文必修9传记阅读的《走向希腊》一课展开探讨。

      三、运用PCK,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

      (一)落实教材与特定主题教学的知识,是达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师基于学科性质及教育目标,对课程标准及教材进行深刻的解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及具体学科知识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教育价值,这是教师PCK的一个部分,也是达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1.对教学目标的设定

      根据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确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必修9对传记教学的要求是:“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认识传记作品的基本特征。”新课程对“教”的有效性的定位提出了“教学要促进发展,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一定要让学生掌握方法、进入某种过程,并且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这样的教学,才会促进发展,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执教者在“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设计是:“整体感知全文,通过邓肯远行希腊的游踪,了解传主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性格特点及情感”。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执教者的设计是:“通过分析古希腊文化与邓肯的情感联系,探讨传主的生命价值和时代精神”。这样的目标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了解邓肯生活背景的基础上,更关注邓肯“希腊情结”内涵的探讨,从而思考传记文本所反映出的人生价值及其时代精神。

      2.关于教学主题的设定

      根据传记文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用统领性观念对教学主题内容从横向与纵向上进行组织和建构。传记选读教材分为“今朝风流”“异域人生”“古风余韵”三个单元,《走向希腊》是“异域人生”单元中的自传体篇目。本单元的传主全为外国人,身份、性格及文化也迥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多数教师采取的是按游踪线索梳理邓肯在希腊行进过程中的地点转换及其涉及的文化事件;通过细节描写归纳传主的性格特点。这种教学内容的设定,在阅读能力层级上为C等级,学生很容易从文本的相关段落找出对应的文字,并能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得出邓肯“热爱希腊,追求自由”的主旨。但是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张力的表达,以及邓肯在整个行程中那种“近乎痴迷、疯狂”的情感还是难以理解的,更无法理解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执教者以语文传记文本中“自传”的统领性知识,即“自传是传主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和总结,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人生履迹,而且蕴含作者从中领悟到的深刻人生哲理。”“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这一统领性知识来组织和建构教学内容。学生在了解邓肯远行希腊游踪的基础上,通过对传主远行希腊原因的探究,充分领会古希腊文化与邓肯人生价值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感悟邓肯作为一名现代舞的创始人,以“舞蹈艺术”这一视角来关注文化、文明,希望“人类文明有着自由与博大,不管是过去,还是人类遥远的未来”这一深刻的生命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运用教学的方法知识和表征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最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化,让学生获得新知,这是PCK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分析学生对于本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

      《远行希腊》是一篇高二选修教材的篇目,在高一必修1的第二单元及本册书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传记知识及其阅读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该篇目作为艺术家邓肯的一篇自传,文章大篇幅地描写了自己从意大利海港圣塔莫拉远行到希腊雅典的全过程,并融入了大量的情感描写及其动作细节描写的语句。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学生在阅读中容易把本文单纯地作为一篇记叙文来阅读,而忽略了传记体的文本知识,这就直接导致了对文本阅读价值的理解偏失(学生对特定课题的理解、日常概念和误解的知识)。余文森教授就人的发展的两个层次,强调“教学要立足于‘现有发展区’(已学习并掌握的内容),针对‘最近发展区’(误解或不能独立思考解决的内容)来展开。这种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基于这方面的思考,执教者对学生学习本文容易遇到的困难归纳为:如何理解邓肯在这篇自传中大篇幅对整个游踪及其所涉及的文化事件的描写?邓肯作为一位现代舞的创始人,她的艺术理念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理解邓肯的希腊情结?自传和他传的区别是什么?

      2.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

      “语文教学的方法知识指导教师安排课堂活动的顺序,其功能指向教学活动顺序、进程或结构的组织与安排。”而教学的表征知识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教学内容的方式,其功能指向教学内容的外显与传达——由教师的‘教学内容’到学生的‘学习内容’,这也是PCK最核心的内容。”教师课堂所运用的表征方式具有情境性与生成性,它也是教师教学艺术或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执教者在本课的教学中采取的有效教学策略为“文化”加“问题”。以“文化”为载体,“问题”为桥梁。

      第一,以文化为载体,感受文本深厚的文化内涵。

      《远行希腊》是一篇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情感表达非常浓烈的自传体文章,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邓肯的希腊情结,执教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如在预习中要求学生自行搜集希腊、邓肯的相关资料并制作知识卡片,使学生对本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前播放邓肯穿着古希腊裙装表演现代舞的视频片段,使学生直观感受邓肯自由奔放、姿态优雅的舞蹈;上课伊始,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资料卡片整理中所得出的“我眼中的邓肯”在课堂上自由表述;本文作为《邓肯自传》的节选,教师补充了在选文之前的邓肯经历及有关现代舞的知识(教师给予学生的补充性的课程知识,即用于特定课题的教学可以获得的教材、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这些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对邓肯及其现代舞的风格特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对邓肯这一美丽、热情、充满魅力的传奇人物涌起喜爱甚至崇拜之情,使课堂沉浸在浓厚的古希腊文化氛围之中,激发了学生阅读与学习的热情。

      课文中以希腊为背景,有大量的地点转换,伴随其对应的文化事件是非常琐碎而冗长的。为了更好地梳理文章行踪线索,学生通过预习学案中的图表梳理出邓肯希腊之行的进程;课堂上则以“我心中的希腊”为话题,让学生自由表述自己印象中的希腊(如旅游胜地、有大量的远古建筑及废墟、传说中众神诞生及聚居之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学生结合自己对希腊的认识,讲述邓肯的足迹、她的想象以及他们异乎寻常的情感流露,自然而快捷地解决了文本的整体感知。教师对其中涉及的文化典故和故事进行了适当的延伸与补充,让学生再一次被文本深厚的文化所震撼。这对于理解邓肯的希腊情结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以问题为桥梁,探究传主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在备课过程中,执教者还发现,文本中无论是邓肯直抒胸臆、赤裸裸地表达其对希腊的爱意的语言描写,还是邓肯到达希腊时一种近乎疯狂、异乎寻常的行为举动,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知识,应该可归类到“学生理解的知识”。由这一类浅层次的知识得出“邓肯热爱希腊,追求自由”这一教学目标是直接而简单的。而一篇有价值的文本阅读不应也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的表面,否则无法得到力透纸背的理解,这种“直线型”的教学策略,不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及思维能力的深化与拓展。

      自传是传主对自我灵魂的追问和剖析,为此,执教者在《远行希腊》一课的教学中抛出了两个探究问题:(1)邓肯为什么远行希腊?(2)这篇自传有什么打动你的地方,找出来并说说你的看法。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找到了阅读文本的思路和线索,让学生有了探究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标准。在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课堂具体教学情境,执教者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①如果作为一篇游记,我们通常会描述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而本文则穿插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历史人物及大量的诗歌作品,其原因是什么?(如邓肯在叙述远行希腊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写“拜伦和雪莱因何而献身”?为什么要提及这里曾经是独立战争的发生地?)②邓肯十岁就离开了学校,但文本中处处写到她对与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甚至对苏格拉底这类大哲学家的理解,这些不矛盾吗?③她对希腊有怎样的感情?“远行希腊”的“远”指向什么?④自传文本的特点是什么?这组问题既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发现了文本中的“细枝末节”恰恰是文章的匠心独运,对于文本的细致分析,更是精妙地展现了问题的本质;同时使学生的思维产生冲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处“漫溯”;进而触动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更促进了学生对邓肯与希腊之间情感联系的思考,明白了邓肯远行希腊是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古希腊文明,感受古希腊艺术的美与魅力。她迷恋希腊,有希腊情结,远行希腊是作为一次朝圣之旅,完成其对自由精神的顶礼膜拜。课堂最后,教师通过改写片段与原文的差异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能更真实地流露传主的自身感受,也更感染读者,传主的人物个性也更鲜明突出,从而归结出自传中传主对生命本身的建构意义是首位的,这是自传的魅力,也恰恰是自传与他传本质的差异。

      四、结束语

      从学科教学知识的视角看,“教师专业化的核心问题是发展他们的学科教学知识,因为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它能帮助教师把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有利于教学的可能元素及知识纳入到教师的教学思维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高处着眼,低处入手。教师从高处着眼,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熟知语文课程与教材知识。而从低处入手,即是从学生的学习背景(包括学习经验和已有知识、能力等)出发,选择最好的教学策略,把学科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知识,真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标签:;  ;  

运用学科教学知识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以“远离希腊”为例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