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在信息搜集和分析过程中恰当、系统地应用各种知识,目前基本还是依靠情报人员的个人业务素质。因此,关于如何治理和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获得更多同行关注。
关键词:网络舆情;治理;应对
一、如何为网络舆情
所谓网络舆情就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议论都能达到网络舆情的“规格”,议论借助网络虚拟空间,发表意见的网民达到适当的比例,才能构成网络舆情。
近年来,网络舆情研究成果逐年递增,成为学术研究持续的热点。这些研究成果大都是基于政府视域来研究网络舆情的。这一方面体现理论研究与具体实务的紧密结合,即试图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也反映网络舆情研究的偏失,忽视网络舆情其他领域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政府视域网络舆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全面反映其研究现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分析它所存在的偏失,最后,试图超越现有研究模式,提出构建网络舆情沟通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设想。舆论,是“社会中相当数量的人对于一个特定话题所表达的个人观点、态度和信念的集合体”。网络舆论主要是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形成的一种舆论形式。网络舆论既是一种难以掌握的、人人都可参与的自由观点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具有“蝴蝶效应”的大众传播方式。网络舆论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强大的社会“导向性”与“杀伤力”,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时代更易于爆发政府舆论危机。网络空间的多媒体优势与功能的多样性以及自由言论机制对受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打破了传统权力结构和权力赖以存在的地域界限,客观上将给我国社会治理带来巨大挑战。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舆情影响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和谐社会的晴雨表。
二、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平面媒体,它通过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的传输网络提供信息服务。网络媒体具有“议题设置功能”,当事件或议题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时,很多网站都以信息发布、转载等形式对信息进行置顶、加精,将舆情的相关信息在网站醒目位置加以呈现,并开设相关专题,汇集各方意见,形成多维信息链。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度,既来自于传统媒体,也来自于网络媒体的报道。当主流的传统媒体报道滞后或失声时,公众对事件真相的了解和信息的掌握将主要来自网络媒体,当主流媒体舆论场回应不到位,民意表达与政府互动不能同步时,舆情可能被再度激发。
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对舆情信息及时发布、引导到位尤为重要。近年来,有些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危机此起彼伏的原因之一,就是在网络舆情处置时信息发布不及时,疏导不到位。例如2009 年“石首事件”,本来是一起普通的自杀事件,但由于地方政府没有及时发布信息,把真实情况告知网民,再加上疏导又不到位,致使事件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网络舆情研判缺乏标准体系,在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虽然不少学者研究了网络舆情信息汇集、分析、预警机制,但尚未就这些机制所依据的具体标准做进一步阐述,没有全面规范的分析指标作为量化依据;在系统应用方面,大多数舆情监测系统的软件厂商也仅给出利用软件得出的分析结果,而信息采集及分析指标含混不清,没有具体参数的说明。从理论和实践的现状看,网络舆情研判仍缺乏标准体系的建立,无法实现舆情网络特性的量化表征,从而影响舆情预警和演化规律分析这两项关键性工作的实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网民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经常变化的,常常是一个热点问题还没有“冷”下来,新的热点问题又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网络舆情的影响也是相互交织的,这就给我们政府的网宣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工作难度。从宣传效果来看,能够顺应网民心理需求或者说是根据网络热点采取适时有效的工作切入点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政府在网络宣传上的迟缓,没有找准时间点和合适的切入点,网民迫切需要了解的信息,往往得不到及时的披露,网民的意愿要求,也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回应。
三、网络舆情的治理以及应对方法
建议政府各职能部门建立网络舆情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即网上投诉有结果、处理有时限、建言有回音,形成政府对网上社情民意反应敏捷、渠道畅通、直接开放的回应机制,实现政府和民众的互信、互动;明确网络舆情收集范围,即当地主要政府网站、主要新闻网站,以及人民网、新浪、网易、搜狐等国内主要网站中有关本地的社情民意和信息;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受理、转办、督办、反馈等工作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提出时限要求,对涉及职责范围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由各级各部门专人在规定时限内办毕并反馈,对确需延长办理的,应在网上作出说明,对确需通过详细调查后才能办结的社情民意,要及时在网上通报办理进度。同时,为了保证网络舆情工作机制落到实处,各级政府应明确专人进行督办,并定期对网民社情民意办理工作进行通报,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政府部门之间要互通信息,政府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甚至与社会群体包括网络虚拟社团之间都应该建立沟通的渠道,加强信息的交流,发挥信息的社会价值,减少由于信息闭塞和沟通困难造成的误会。目前,各级政府基本上明确了网络宣传职能,多数地方政府还专门成立了网宣机构,政府各具体职能部门例如公关安全部门、通信管理部门等都负有对网络信息进行管理和引导的职能。但是在这些部门之间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无法形成合力。现在需要的是将各级党政部门的具有网络信息管理、收集、分析、引导、处置相关职能的部门通过一定的方式串联起来,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统一政府对外宣传的口径,协调一致,打破部门樊篱,通过联席会议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进行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保证政府在公共管理中准确掌握网络动态,及时做出反应并反馈。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收集机制。第一,要建立专业化的舆情信息监测收集人才队伍,从专业的角度去监测和收集舆情,获得有针对性的信息,为下一步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要严格落实24 小时网络舆情监测制度,发扬“白+黑”、“5 + 2”不怕疲倦、连续作战的精神,确保在监测和收集信息方面不存在疏漏。第三,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测与收集面要大,范围要广,这样获取的信息才能更全面。而要如此,仅仅依靠增加人手是不够的,我们应该组织专业人员开发监测收集信息系统,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有关软件。我们可以同时使用多个不同的监测收集舆情信息系统,确保全面准确地获取舆情信息。第四,要对重点信息实行重点监测制度。对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网络论坛、微博、社区等的信息进行重点排查,在特殊时期,要围绕特定事件进行临时性的专项信息排查。
结语:我国的公共管理危机处理机制尚处起步阶段,与公共管理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网络舆情危机也时有发生,政府在应对时尚缺乏有效的机制,往往处于被动的局面。可以通过设立综合性决策协调机构和常设的办事机构,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调以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共同做法正确分析网络舆情,分析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探讨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论网络舆情视角下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_涂章志
[2]网络舆情的生态治理与政府信任重塑_张勤
[3]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_温淑春
[4]政府网络舆情有效应对机制研究_袁川
[5]政府视域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反思_彭知辉
论文作者:李晶晶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9
标签:舆情论文; 网络论文; 政府论文; 信息论文; 机制论文; 舆论论文; 网民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