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河县人民医院麻醉科 1509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液动力学情况及术后呼吸、意识、疼痛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时平均动脉压、心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观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和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且观察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躁动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而出现疼痛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动力学平稳,术后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时间短,术后镇痛效果好。
关键词:静吸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血液动力学;镇痛
手术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患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术中应激反应不仅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增加术后并发症风险,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手术过程中要降低应激反应,维持患者循环功能稳定[1]。麻醉是利用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人体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抑制,实现整体或局部感觉的暂时丧失,是成功实施手术的重要保证[2]。本文对接受手术的患者采取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方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于我院实施手术的252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26例,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17-76岁,平均(41.5±14.2)岁,体重47-76kg,平均(54.6±13.1)kg,ASA分级:Ⅱ级75例,Ⅲ级51例;手术时间40-127min,平均(61.2±27.5)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40例,胸科手术9例,骨科手术32例,妇产科手术21例,泌尿系手术13例,其他6例;对照组126例,男69例,女57例,年龄19-73岁,平均(42.8±15.4)岁,体重45-71kg,平均(55.2±11.5)kg,ASA分级:Ⅱ级70例,Ⅲ级56例;手术时间46-136min,平均(63.4±25.1)min;手术分类:普通外科手术35例,胸科手术10例,骨科手术31例,妇产科手术23例,泌尿系手术16例,其他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ASA分级及手术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可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术前0.5h给予苯巴比妥钠0.1g、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入室后连接心电监护仪,选择常规监测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观察组先行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侧卧位,常规消毒,实施穿刺,成功后向上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调整为平卧位,注入2%利多卡因3ml,确定无脊麻和局部麻醉药中毒反应后,再次注入0.5%罗哌卡因4ml,若麻醉效果不佳,在追加一次,直至麻醉平面满意,术中每隔2h追加一次罗哌卡因;麻醉平面固定后行静吸复合麻醉,一次静注咪唑胺定0.1mg/kg、舒芬太尼1μg/kg、丙泊酚1mg/kg、顺苯磺酸阿曲库胺0.15mg/kg,诱导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氧流量为1.5L/min,麻醉维持:吸入2%七氟醚,持续泵注芬太尼、丙泊酚,并根据具体情况间断静注顺苯磺酸阿曲库胺,手术完毕前停止泵注舒芬太尼、丙泊酚,停止吸入七氟醚,并给予硬膜外腔推注吗啡2mg,氧流量调为3L/min,患者自主呼吸、意识及呛咳、吞咽等反射恢复后,吸空气5分钟,SpO2≥95%时拔除气管导管。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插管时、切皮时、术中、拔管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出现疼痛时间、躁动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X2检验和t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插管时平均动脉压无明显差异,但在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分别为(96.41±4.21)mmHg、(97.17±6.02)mmHg、(103.12±7.22)mmHg,对照组分别为(111.56±9.84)mmHg、(106.05±10.73)mmHg、(112.85±7.78)mmHg,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
两组患者插管时心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切皮时、术中及拔管后分别为(75.26±5.14)次/min、(72.13±5.86)次/min、(80.72±4.96)次/min,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躁动发生率分别为(6.20±4.12)min、(22.27±7.11)min、(10.07±5.87)min、5.6%,均低于对照组,且出现疼痛时间为(9.76±3.65)h,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是利用吸入、静脉、肌肉注射或直肠灌注等方式将麻醉药送入体内,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患者意识消失、周身无疼痛感觉,但是不能完全阻断低级中枢传导,使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增强,导致血液动力学不稳定[3]。静吸复合麻醉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实施过程中深度较难掌握,麻醉过浅,镇痛不全,术中易出现应激反应,麻醉过深引发循环抑制,全麻用药量大,患儿代谢不成熟,肝脏对药物的清除及排泄能力差,药物代谢慢,术后苏醒迟,且与药物结合的蛋白含量低,导致血浆水平升高,易发生全身毒性反应[4]。
局部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相应部位,阻滞周围神经末梢,意识清醒状态下某一部位暂时失去感觉,常用方法为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有丰富的脂肪组织、血管丛、淋巴管等,腔隙小,药液易扩散,麻醉效果好[5]。硬膜外麻醉阻断了交感神经,大大减少了应激反应,并具有肌松、镇痛的作用,术后依然有较好的麻醉作用,减少患者术后疼痛时间,且麻醉药物用量少,术后意识恢复快,但单纯的硬膜外麻醉不利于呼吸道管理和生命体征稳定,婴幼儿患者颈短、呼吸道狭小,易阻塞,且呼吸中枢代偿能力差,容易受到抑制。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患者血液动力学稳定,且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短,出现疼痛时间长,躁动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因此,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全召,刘清霞,万树人.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胸科手术患者的效果[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4,20(3):21-22.
[2]林子波,纪浩聪,高晓枫.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对冠心病上腹部手术患者的影响[J].临床医学,2008,28(9):10-11.
[3]罗晓琴.静吸复合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与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上腹部手术麻醉效果比较[J].医学信息,2010,12(9):2343-2344.
[4]李启,郭掬华.静吸复合麻醉加持硬在上腹部手术中的研究应用[J].环球中医药,2013,6(S2):294.
[5]喻淑庆,叶小丰,余凌.硬膜外麻醉合并静吸复合全麻用于新生儿胸腹部大手术的临床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3):397-398.
论文作者:王仲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8
标签:患者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两组论文; 硬膜外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