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分析研讨核磁共振在椎管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价值。方法:随机从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椎管肿瘤患者中抽取80例进行讨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0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研究组40例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比两组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结果的差异。结果:椎管肿瘤中,髓外硬膜外肿瘤主要表现为T1、T2均为稍长信号,髓外硬膜下肿瘤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为稍高信号,髓内肿瘤主要表现为T1WI等信号或低等混杂信号,T2WI表现为高信号;研究组比对照组在肿瘤位置分类项目上对比,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确诊率95%高于对照组70%,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诊断椎管肿瘤疾病时可采用核磁共振方式,此方式判定椎管肿瘤性质和类型相对准备,临床诊断价值高。
【关键字】椎管肿瘤;临床诊断;核磁共振;CT;髓外硬膜
近几年来,我国肿瘤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临床将椎管肿瘤依据其病灶部位可分髓内肿瘤、椎体肿瘤、髓外肿瘤[1]。一般来说,椎管肿瘤发病后,因椎管中肿瘤逐步生长长大,压迫到脊髓神经,不仅压迫到血管,且对神经功能有一定影响,进而出现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头晕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虽临床较为常见椎管肿瘤,但此疾病早期阶段确诊难度较大,传统影像学方式所获得的诊断效果已不太理想。随着医学技术逐步改进,核磁共振成像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且诊断效果较好。已有研究报告明确指出[2],核磁共振诊断椎管肿瘤优势较大。现纳入80例椎管肿瘤患者讨论此点: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随机数字法分组讨论80例椎管肿瘤患者。对照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33-75岁,平均为(60.59±1.26)岁;研究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33-76岁,平均为(60.80±1.3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方法
研究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仪器为飞利浦3.0T核磁共振成像仪,全面检查其椎管状况,实施常规的横断位、冠状位、矢状位、STIR、T2WI、T1WI等扫描。必要时实施增强扫描,此过程中需注意造影剂的用量和用法。并评估肿瘤性质、形态、位置、大小等,以及附近组织状况。
对照组接受CT检查,实施横断位扫描,检查病灶和病灶附近状况,必要时给予造影剂实施增强扫描,判定肿瘤性质、位置、形态、大小,以及病灶附近组织状况。
术中将各患者活体病理切片送往病理检查,分析病理检查结果评估CT及核磁共振检查准确性。
1.3 指标判定
本研究中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均由影像学科室工作经验丰富的2名医生负责,若发生意见分歧则由其商讨确定,比较CT检查和核磁共振检查对肿瘤性质和类型的判定,并与病理检查比较,总结核磁共振检查各类型椎管肿瘤成像的特征。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所有数据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13.0版本)分析,对研究数据进行分类,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肿瘤类型
两组项目资料数据对比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核磁共振与CT检查结果
研究组40例患者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后,共检出38例患者,未检出神经鞘瘤1例、星形细胞瘤1例,确诊率为95.00%。对照组40例接受CT检查后,共检出28例患者,未检出神经纤维瘤2例,脊膜瘤1例,神经鞘瘤3例,血管母细胞瘤1例,室管膜瘤2例,星形细胞瘤3例,确诊率为70.00%。研究组确诊率95%高于对照组70%,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X2=8.6580,P=0.0033)。
3.讨论
近期有诸多学者在相关研究报告中指出[2],核磁共振已经成为椎管肿瘤诊断的最佳方法, 这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与常规 CT 诊断方法相比较,核磁共振在对椎管肿瘤诊断中能够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等多方向实施诊断,从而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所处位置,实现对病变的定位。有报告称[3],室管膜瘤发病率可达髓内肿瘤60%左右,且高发于腰骶段位置,易出现黏液变化,部分病灶发生囊变。本研究中分析结果显示,核磁共振检查准确率高于CT检查,且P<0.05。提示,在诊断椎管肿瘤时,核磁共振更具应用价值。通过分析椎管肿瘤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影像资料,星形细胞瘤患者脊髓增粗症状较为明显,且境界模糊。发生此状况的原因为星形细胞癌变来源于其本身,长时间浸润生长,则会连接附近组织,导致影像学检查时,边界模糊[4]。所以,临床诊断此疾病时多根据此特征判定。室管膜瘤图像呈结节状强化或斑片状强化,但边界清晰,可与星形细胞癌的特征称成对比,临床区分难度较低。综上,临床诊断椎管肿瘤疾病时可采用核磁共振方式,此方式判定椎管肿瘤性质和类型相对准备,临床诊断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涂咏涛, 陈海东. 双螺旋CT与核磁共振成像联合诊断在膝部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医学装备, 2016, 13(12):77-80.
[2]张明,黄玉霞.血清肿瘤标志物、多层螺旋CT及核磁共振在诊断胆管癌中的应用比较[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8,25(02):236-240.
[3]张书卿, 张裘, 张博,等. MRI在甲状腺肿瘤的肿块定位和良恶性判断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5, 15(10):1885-1887.
论文作者:荣荥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8
标签:椎管论文; 肿瘤论文; 核磁共振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星形论文; 病灶论文; 《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