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尺度看人类社会的本质与演进_个人计划论文

从信息尺度看人类社会的本质与演进_个人计划论文

从信息尺度看人类社会的本质与进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尺度论文,看人论文,本质论文,社会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01;K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5)02-0051-05

人和人的类,以及由人的类所构成的人的社会是内在统一的。从此内在统一性出发, 人、人的类、人的社会三者便获得了统一的本质规定。人的进化、人的类的进化、人的 社会的进化便是这个内在统一的本质的进化。如果从信息活动的角度上来探讨,我们便 会清晰地看到这个人、人的类、人的社会的统一本质的信息规定,以及这个人、人的类 、人的社会的统一本质进化的信息尺度。

一、个人与社会本质的内在统一性

人之所以展示为人是因为人通过了以社会为中介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结构的建构。人 的结构建构以社会为中介的性质说明人的本质只能是一种类本质,而不可能是脱离了人 的类的纯粹的单个人的存在。纯粹单个人的存在不是人的存在,脱离了人的类的人的存在只能是兽的存在。在这里,人的个体和人的类是内在统一的。作为人的个体是内化了的类的存在,这就是人的个体的生理、心理、行为结构的建构必须以人的类的存在形式——社会为中介的原因。以社会为中介的过程就是内化社会的因素、社会的本质的过 程。这样,人的个体的存在、个体的本质就与人的类的存在和本质,人的社会的存在和 本质统一起来了。

显然,这个社会与个人的统一是双向的作用过程。一方面,人的个体集合形成的类构 成了人的社会;另一方面,人的类的存在形式社会又规定和影响着人的个体的存在。一 方面,社会的活动必须以人的个体的活动为基础,并且,社会的活动又只能存在于一个 个的个体的活动之中;另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又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与社会整体的 活动模式相一致的方式来塑造自身,并且,个体的活动又一定会被整合到社会整体的活 动模式之中。从起源上来讲,人的个体和人的社会是同时萌生,同步发展的,但是,具 体到某一个历史阶段上的某一个个来说,社会则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而个人又一定是 这个先于他而存在的社会的产物。亚里士多德如下的话是十分有道理的:“进而论及城 邦,其本性上很清楚是先于家庭和个人的。因为全体必然先于部分;以身体为例,如全 身毁伤,则手足也就不成其为手足,脱离了身体的手足同石制的手足无异,这些手足无 从发挥其手足的实用,只有含糊的名义上大家仍旧称之为手足而已。我们确认自然生成 的城邦先于个人,个人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 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凡是隔离于城邦之外的人——他如果不是野兽,就是神仙 。”[1]

当然,神仙是没有的,那么与社会隔绝的个人便只剩下了一种可能的存在状态,那就 是野兽。

人的个体的本质与人的类的本质、人的社会的本质的统一性,使我们能够从人的个体 本质的方面来推论出人的类的本质、人的社会的本质方面。在这里,人的个体的本质是 内化了的人的类的本质、人的社会的本质;而人的类的本质、人的社会的本质则是外化 了的人的个体的本质,实现了的人的个体的本质。这样,社会的本质就可以在人的本质 中得到解释。

人的本质是自然本质与社会本质的统一,这种统一又具体地体现在人的生理本质、心 理本质和行为本质之中。正是基于人的自然本质之上的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多维结 构的建构将人的社会本质内化,并从而使人成为人。这样,无论是人的本质,还是人类 社会的本质便都可以从这个人的多维结构的性质中得到,而这个多维结构本身就是一个 自然遗传信息和社会文化信息的具体的统一。

二、社会本质的信息规定

从信息形态的哲学划分[2]中我们可以看到,意识是主观间接存在的标志,是信息的自 为、再生的态,它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感知是主体对信息的直观识辨,记忆是对信 息的主观储存,感知和记忆都是主体对信息把握的过程。思维则是对感知和记忆中的信 息的加工改造,是信息的主体创造。思维创造的信息可以是概象的,也可以是符号的。 感知、记忆,以及形象思维,从其起源来看,还只是一个没有抽象符号参与的纯感性的 过程。由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人的感性认识过程不再能与抽象认识过程相脱 离。人的感知记忆也包括着对抽象思维的理性成果的识辨和储存,人的形象思维也可以 通过符号信息和概象信息的相互转换来完成。主体认识中的不同层次的信息在本质上是 相互作用和转化着的。由抽象理性主导的人的感性和理性统一的主体认识结构框架,使 人的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具有了主体能动的全新性质。如此,人的意识在本质上是对 信息的能力的把握和改造,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的主体创造。

人类的复杂的语言系统(包括各种专业理论的符号体系)是符号信息的最为成熟的形式 。符号信息既是思维的创造,又是思维的代码。说它是思维的创造,是因为只有通过思 维的抽象才能产生语言、符号等形式;说它是思维的代码,是因为同一思维过程可以通 过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来表达,而如果你对某一语言、符号系统不通,那么也就不可 能理解由这一语言、符号系统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如果我们说思维的本质是创造主观信 息,那么,语言便是思维创造出来的主观信息赖以存在的形式。

劳动在广义上被理解为人们的生产实践,它是人们对自然客体有目的的改造活动。人 们的生产实践过程首先是从人的主体目的性开始的,在实践的物质运动过程未曾展开之 前,人们要制造的产品形象,人们为制造此产品而选择的手段和计划都已作为概象的、 符号的信息在人的意识中被设定好了,这就是主体在实践之前所拟定好了的目的性和计 划性信息。而这个目的性、计划性信息却恰恰是思维创造的信息形式。这种认识中的概 象的、符号的信息转化为主体行为启动的指令信息,通过人的神经、激发人的运动器官 行动起来。操作工具、作用于客观对象,从而完成实践的全过程。从这一过程中我们可 以看到,劳动的实质是按照人的意志,改变客体的某种结构和状态,使之成为对人、对 社会有用的产品(物质的、精神的)。这就意味着,劳动是一个主体目的性信息通过主体 计划性信息的实施在客体中达到实现的过程。这里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信息。是主观 信息的客观实现改变了对象的性质,使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主体创造的一种信息( 目的性)通过主体创造的另一种信息(计划性)实施的中介潜入客体,化为客体的特定结 构和状态被生产出来了。所以,劳动在本质上是主体的目的信息转化为客体的结构信息 的过程,是主体能动地利用和实现信息的过程。

另外,由于劳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也在实质上改变了人类把握信息的方式,人们可 以在客体信息未曾展开,或未曾达到人的感知阈值的情况下,通过劳动(利用工具、仪 器、设备)改变客体的状态,将其信息激发到可被人们感知把握的程度。这便是对信息 的能动的利用和开发。

正是在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信息活动的意义上,我们说:能动地把握、利用 、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

三、人的文化进化

社会是一个不断进化着自身的具体的、历史的存在。社会的历史具体性,规定着人类 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此正是人类社会本质的 自身的进化。社会的进化即社会本质的自身的进化。

对于人类社会的进化。很多学者都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 于社会的“双轨进化”和“体外进化”的理论。

文化人类学家们已经区别出了两种不同的进化,一是生物进化,二是文化进化。生物 进化是遗传基因的进化,是体内进化,文化进化则是文化传统和模式的进化,是体外进 化。文化人类学家们强调指出的是,人类的进化主要不是生物进化,而是文化进化。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文·哈里斯在其《文化人类学》一书中就曾写道:“智人出现以 后,文化演化和生物演化之间的关系,就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近10万年里,人的大脑 平均体积没有增大(事实上,它还有所减少!)。然而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复杂性和变化 速度却大大增加了。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要了解近10万年的文化演化。首先要注意的 是文化特有的发展过程。自然淘汰和机体的演化是以文化为基础的;接受文化的能力一 旦得到充分发展,大量的文化上的差别和类似点就可能出现或消失,而这与基因类型的 改变完全无关。”[3]

文化人类学中的关于社会进化为主的双轨进化的思想,在牛龙菲先生的著作《人文进 化学》中得到了更为清晰地表述。他写道:

“和‘生物进化’不同,人类的进化,是‘生物进化’和‘文明进化’的双轨进化, 并以‘文明进化’为主”;“‘生物进化’信息的载体,是体内的遗传基因”;“‘文 明进化’信息的载体,是体外的文化传统”;“人类进化信息,分别由体内的‘遗传基 因’和体外的‘文化传统’负载,而规范制约着人的繁衍复制以及变异进化。”[4]

“换言之,‘生物进化’所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内化’;‘文明进化’所采取的方式 主要是‘外化’(或称‘异化’)。两者比较‘外化’(即‘文化’)是人类主要的进化方 式。”[5]

然而,文化的进化并不仅仅表现为“体外进化”,它还表现为“体内进化”。并且, 在文化范围中的“体外进化”和“体内进化”又总是相协并进的。在这里,“体外文化 进化”主要表现为物化工具系统的进化,“体内文化进化”主要表现为心理活动方式的 进化,而沟通这一“体外文化进化”和“体内文化进化”的则正是人的行为的进化。通 过行为进化的中介,一方面,人的“体内文化进化”外化为“体外文化进化”;另一方 面,人的“体外文化进化”则内化为“体内文化进化”。前一个方面是人通过劳动在客 体世界中实现自己的目的,将自身对象化的过程;后一个方面则是人通过学习将社会的 文化传统、模式转化为自己的心理活动方式的过程。

关于文化进化的这种“体内进化”和“体外进化”和双重性,舒炜光先生曾从科技发 展的角度给出了一些很精辟的表述。他写道:

“人的新进化的特点表现在:既有体内进化又有体外进化,……思维方法的进化发生 在肉体器官之内。交往工具的演化则发生在体外。体内进化和体外进化共同构成人的新 进化。”[6]

在文化进化的这种体内和体外进化的相协并进中,存在着一种明显的趋向,这就是人 的心理活动方式的进化也日渐从体内进化向体外进化过渡,这就是,最初还是纯粹在体 内进行的心理活动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便日益更多地借助于体外的活动来完 成。这不仅是指人类的感知、记忆的体外工具的发展,而且是指人的思维的体外工具的 发展。人的心理活动方式对体外工具的依赖性的加强,标志着人的心理进化的新方式。

四、社会进化的信息尺度

文化的进化不应仅仅看做是文化产品(包括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在量上的积累,如, 图书、文献的日益增多,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而更应看成是文化活动方式上的质的进 步。

文化是一种信息现象,就文化是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模式和过程的方面来看,它是 把握、创造和实现信息的过程,就文化是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方面来看,它是人所创 造的信息的实现了的形态。在文化中,创造和实现信息的过程和这一过程所达到的结果 直接统一着,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过程和这一过程的产物直接统一着。并且,由于进化着 的人的心理活动越来越依赖于进化着的体外的物化工具的中介而展开,由于进化着的人 的行为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于进化着的体外的物化工具的中介来完成,所以,文化中的这 种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的统一性便更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社会的进化是文化的进化,而文化的进化又是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方式的进化,而人 的心理和行为活动的方式的进化又是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方式的 进化。此进化即是人类对信息处理的方式的进化,即是人类社会本质的进化,即是人类 社会的进化。

社会进化的尺度不应简单从社会产品的多寡的量的方面来寻求,而应从制造产品的方 式的质的进化中来获得。这就是,社会的进化是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 息的方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而这种发展和进步的总规律就是间接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因为信息是间接存在的标志,(注:我给信息下的哲学定义是:“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 的哲学范畴,它是物质(直接存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此定义可直接参见我 所发表的相关学术专著和论文。)所以,任何间接化程度的提高,都同时就是信息化程 度的提高。

人类对信息的把握是通过感知和记忆的环节来完成的。人类感知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 了这样几个阶段:1.感官直接对外界在人体自然尺度范围内的信息的识辨;2.将外界微 信息放大到人体自然尺度然后通过感官加以识辨,如:望远镜、显微镜;3.利用工具对 外界信息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如:各种仪表、仪器等自动感测系统;4.感知信息的 超空间传递,如:电话、电报、收音机、电视、计算机网络;5.利用一定工具、设施, 改变或激发客体信息,以便对客体进行识辨。这是对客观信息的一种能动的开发。如人 们对微观粒子领域的探索就是这样。人类感知能力的发展的实质是在感官和对象之间不断地增加一些必需的中介因素,或称环节,使人们的感知领域不断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向远程高速感知方向发展,向对信息的定质、定量精细感知方向发展。这些中介环节的加入便不能不使人的感知越来越具有间接性的意义。这些中介环节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客体信息进行必要的放大、整理、传递、转换、改变和激发。这些中介环节的意义正是在对客体信息的处理上。这些中介环节本身并不是感知的对象,它们只是在信息活动的意义上构成自身存在价值的。对象信息是经过一系列的信息处理环节才达以主体感知的。这种感知的日趋间接化的过程实质上也便是信息日趋高阶间接化的过程。

人类记忆能力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间接化的过程:1.人脑记忆;2.图画描绘、文 字记载;3.录音,录像;4.电脑储存。

思维是主体创造信息的过程,思维的进化在人脑中表现为越来越多地利用更为抽象的 符号信息,在更为抽象的水平和层次上把握事物,或者是越来越多地利用已有的种种公 式系统进行逻辑推导;思维的真正高度间接化在于智能电脑的出现和发展,它使主体信 息创造的部分过程可以借助于脑外的一个客体机械来完成。科学家们相信,未来的高智 能电脑终将可以把思维当作一种工程来设计。

人类创造的信息可以被人们感知记忆再行识辨和储存(包括可感性的脑外储存,如文字 记录、图画描绘)。但是,并非人类创造的所有信息都是可以通过劳动来达以客观实现 的。人类思维创造的种种神话故事之类的虚幻图景就只能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而那 种脱离现实条件的目的、计划也是不能进入现实实践过程的。只有当人类创造的信息不 仅与客观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发展的规律相一致,而且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性时,它 才有可能通过劳动转化为客观现实。

劳动,就其起源来看,它是由于在动物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增加了一个中介环节 ——工具而开始的。劳动的目的性和借助于工具与自然对象发生作用的性质,不仅规定 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而且也规定着劳动中人与对象发生作用的间接性。由于原始工 具的简单性,原始劳动的间接化程度还是十分低下的,随着劳动工具的不断发展,劳动 的间接化程度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劳动不断间接化的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的诸环节从 对人的直接依赖中逐步解放出来,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仅仅是形式上的)没有主体参与的 客观化的运动过程。劳动的这种间接化是在多方面的意义上实现的。这些方面主要有: 人的体力、脑力在劳动中支出的间接化;个人在劳动中的作用的间接化;劳动过程的间 接性环节的强化;劳动者间接性(智力信息)凝结的质和量的提高。

劳动中人的体力、脑力支出的间接化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1.体力、脑力劳动的统一 ——原始劳动;2.体力、脑力劳动的分离——脑力劳动者的出现;3.体力劳动的间接化 ——机械工业的发展;4.脑力劳动的间接化——智能工业的发展。

个人在劳动中的作用的间接化大致经历了如下阶段:1.个人可完成决策、计划、操作 、成品、消费的全过程;2.劳动中的决策、计划、操作、成品、消费诸环节的渐次分离 ,分配、交换、储存、管理、科研等环节的产生;3.诸环节中每一环节上的再分工;4.个人决策、计划、管理、科研向集体决策、计划、管理、科研的进化;5.决策、计划的 无选择的单方案向有选择的多方案的进化;6.决策、计划、管理、操作的电脑化及电脑 网络化的加强。

劳动过程的间接性环节的强化在于:科研、管理、情报、通讯、决策、计划,以及市 场、运输、能源等非直接生产产品的劳动环节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短期计划向长期计 划的转变;注重过去经验、眼前利益向注重未来发展的转变(这便是从对历史、现状间 接性信息的注重转向对未来间接性信息的注重,而关于事物未来的信息是比关于事物的 历史、现状的信息更具间接性的信息方面)。

劳动的间接化对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个人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 拥有足够的知识量,而且在知识的质上也要求达到现代科学技术的水平;“知识爆炸” 要求个人有正确的选择、不断创造、适时更新知识的能力;同时也对社会教育提出了全 新的要求,必须有与之适应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电脑化、网络化教 育的普及、终身教育的施行等等。因为人的知识结构正是人的主观信息的系统化的形式 ,正是人脑中凝结的主观间接存在,所以,劳动者知识结构在质和量上的强化就意味着 对劳动者间接性(智力信息)凝结程度的全新变化。如此,劳动者的间接化的发展也同时 意味着劳动的主体——人本身的间接化的发展,也便是人的特殊信息体化的加强。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程度 的提高,也还意味着就是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因为无论是把握、创造信息的间接化过程 ,还是实现信息的间接化过程,都是通过个人作用的间接化和社会、集体作用的直接化 来实现的。

间接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实现信息的社会化的过程。正因 为是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社会化)的程 度是社会进化的尺度。

那么,今后人类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的方向箭头又将指向何处呢?许多科学家已经 预言说,“生物工程”的突破将会掀起一场更为广泛的变革社会的浪潮。这将意味着, 人类并不会仅仅满足于“智能机械”的创造,而且要开始动手创造新的“智能动物”本 身了。同时纳米技术的发展也将为人类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发展的另一个前景十分 广阔的方向。这一方向的突破性和成熟性进展将会使人类极为便捷和快速地通过微观层 面的信息结构的处理来获得人类所需要的任何一种宏观物体(包括无机物体、有机物体 、生命体,乃至通过微观信息结构的破译、拼接、重组或排布直接克隆人本身),并由 此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工业、医疗卫生业、建筑业,等等 ,同时也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对待自然物质的观念。

人类社会信息进化的前景是十分诱人的。虽然人类已在信息处理方式上获得了诸多进 步,但是,有许多信息处理方式才刚刚被提出,还并未全面掌握。另外,还有许许多多 崭新的信息处理方式还未被今天的人类所认识。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信息 科学化、社会的信息化,等等,作为一个统一的时代之潮,已经在诸多方面给人类带来 了崭新意义的变革。这一统一的时代之潮的进一步挺进必将会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更为 崭新的高度发展的阶段。

标签:;  ;  ;  

从信息尺度看人类社会的本质与演进_个人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